城市文化研究
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

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型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特色,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的传承,更涉及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形象塑造。
研究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1. 研究目标:深入探究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 研究内容:(1)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和评价指标研究;(2)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研究;(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和法规研究;(4)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发展方式研究。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基础和最新研究成果;2. 实地调研:选择数个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3. 数据采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态度和需求;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5. 比较研究:对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和共性,并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方案实施】1. 文献研究: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和评价指标,归纳总结各种评价指标的优缺点,并选定适用于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 实地调研: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实地考察,包括但不限于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城墙、厦门的鼓浪屿等。
对不同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包括城市设计规划、文物保护措施、旅游开发模式等,探索实际问题和存在的困境。
3. 数据采集:制定问卷调查、访谈指南,从、居民、游客等多个群体收集关于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意见和建议。
城市文化探索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文化

城市文化探索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文化城市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空间形态之一,每一个城市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现代文化。
通过深入探索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一个城市,也能够从中发现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第一部分: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历史底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城市的渊源、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所留下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城市的历史底蕴,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一个城市的根基和传承。
1. 古代城市的历史底蕴古代城市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源头,它们承载着丰富的人类智慧与创造力。
以中国为例,古代的长安、洛阳、杭州等城市都曾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文化艺术作品。
2. 城市的历史演进城市的历史演进是城市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在规模、布局、功能等方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例如,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是以城墙和城堡为特征的,而现代城市则呈现出高楼大厦和交通设施发达的特点。
3.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历史底蕴的具体体现,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让城市历史得以弘扬,也能够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参考。
第二部分:现代文化的多样性现代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表现形式,它包含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艺术创作、社交活动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城市的活力和独特魅力。
1. 音乐与表演艺术现代城市以其发达的音乐与表演艺术而闻名,各类音乐会、演唱会、话剧等文艺演出活动层出不穷。
这些活动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量的文化游客。
2. 美食与特色小吃城市的美食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特色小吃和菜系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也打造了城市的口味独特性。
3. 艺术与创意产业现代城市往往以其丰富的艺术与创意产业而著名。
艺术画廊、设计工作室、文化创意园区等场所的兴起,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政策执行:注重 城市文化与可持 续发展的综合效 益,确保政策执 行效果
政策评估:定期 评估政策实施效 果,注重城市文 化与可持续发展 的综合效益
政策调整:根据 评估结果,调整 政策,注重城市 文化与可持续发 展的综合效益
政策调整中优化城市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
制定城市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 加强城市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投入 优化城市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 提高城市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效益 加强城市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监管 推动城市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特点:具有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等特点
作用:对城市发展、城市形象、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城市文化的形成: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城市文化的演变: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城市文化的特点:具有地域性、多样性、传承性等特点 城市文化的价值: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智能交通: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生态保护:加强生态保护,保护 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04
城市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城市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城市文化是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因素
城市文化可以促 进城市经济的发 展
城市文化可以提 升城市的吸引力 和竞争力
案例三:成都天府新区,注重城 市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如 历史文化保护、生态城市建设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二:深圳国际低碳城,通过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管理 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了城市文化 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研究

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研究城市文化是城市中受到不同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特点和风格的文化。
在中国,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与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发展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对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城市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南北方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此使得南北方城市的文化发展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以北京和广州为例,北京地处北方,广州地处南方。
在气候、地形、自然环境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这也影响了两个城市的文化发展。
例如,在饮食方面,北京人喜欢将各种食物做成面食或炖菜,而广州人则喜欢将食材做成粤菜等,这两种菜系也反映了南北方城市饮食方面的差异。
历史背景各个城市的历史背景也是城市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历史悠久的城市,例如西安和南京,这些城市的文化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西安因为曾经是中国首都长安,在历史上也是焦点之一,不同的历史事件、文化遗产都影响了当地的文化。
而南京曾经是明清两朝的首都,这个城市文化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历史背景不仅仅表现在文化方面,也表现在建筑风格、场景还有民俗等方面。
社会环境城市社会环境是城市文化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在不同城市,由于各自社会环境的差异,城市文化发展差异也是很显著的。
例如,深圳的社会环境相比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更为年轻,这种年轻的文化也反映在这个城市的文艺、娱乐等方面。
另一方面,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压力也相对较大,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也反映在当地城市文化之中。
地域性差异由于城市文化受到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城市在文化方面呈现出的地域性差异也非常明显。
例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都属于江南地区,这些城市的文化特点,例如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等都有着鲜明的江南地域特征。
另一方面,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则属于西北地区,这些城市的文化特点则体现出了西北地区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特点。
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研究

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研究城市文化是城市内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包含城市历史、民俗、宗教、美术、音乐、戏剧、文学等多种文化元素的集合体。
城市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体现着城市的历史沿革,还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素质。
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是指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表达方式、文化内涵、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差异。
接下来就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首先,城市历史沿革差异是造成城市文化地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历史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城市的历史发展对城市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一些历史文化较悠久的城市中,城市文化往往借鉴自己悠久的文化历史,比如南京、西安等城市,它们都拥有着丰富的古文化遗产资源,对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一些新兴的城市则大力推动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这些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往往与古文化城市有所不同,比如深圳、上海等城市,它们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建设了许多现代文化场馆和公共文化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新兴文化体验者。
其次,城市人口组成差异也是造成城市文化地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城市人口结构趋于多样化,人文素质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这导致了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表达方式和文化习惯产生了差异。
像广东地区的潮汕文化就因为不同的人口结构,与内地其他城市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区别。
而像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中国的大型中心城市,由于其本身人口的多样性和吸引外来人口的能力,文化差异变得更加明显,这种文化差异不仅源自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并且还和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兴趣、消费习惯等息息相关。
再次,政策差异也成为造成城市文化地域性差异的因素。
不同城市的社会政治、文化政策会根据不同城市的文化发展与人口构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颁布了《文化建设六条规定》,鼓励各地文化部门和机构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而现今各地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文化政策,鼓励本土文化的文化产业化和文化旅游等等。
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文明史的国家,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是展示我国古代城市文化的研究门类之一。
一、中国古代城市历史中国古代城市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明最繁荣富庶的地方。
早在3-5世纪时期,中国川西地区的成都就建立了最早的古代城市之一。
它是由当时的蜀汉政府所建,拥有完整的城墙、城门、街道等市区构成。
至唐代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国际商路北来、丝绸之路再起,唐朝城市在城墙、街道、城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建筑,包括洛阳、长安、南京等都是唐代城市的代表。
城市在历史上的发展,成为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中国古代城市文化是指在城市形成、发展及其功能和社会生态体系中所独具的地域文化,是指以城市传统、历史遗迹、文化遗产、地方性习俗、文化形态等为内容的文化现象。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因此,在研究中国城市文化时,我们需要分别对每个城市进行专门的研究。
例如,北京的城市文化,可以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来进行研究,襄阳的城市文化,可以从历史、地理、文化、旅游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三、中国古代城市文化元素中国古代城市文化元素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同属于城市文化的两大方面。
物质文化包括城市建筑、民居、街道、广场、公园、家具、器具、文物等,其中以城市建筑最具代表性。
建筑是城市文化体现的重点,它不仅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沧桑,也是当地居民社会、经济生活的缩影。
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在规划、建设、装饰、创造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元素。
例如,北京故宫的规划、建筑、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明代、清代两代皇帝的思想、审美乃至文化。
非物质文化包括民俗、习惯、传统艺术、风俗、节日等,它们同样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
四、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价值中国古代城市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城市与文化遗产研究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城市与文化遗产研究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城市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瑰宝。
城市与文化遗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研究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于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城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
保护文化遗产,首先是为了保护城市的记忆,保存历史的痕迹,传承城市的文化根脉。
其次,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助于增强城市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最后,文化遗产保护也能够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在城市中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之前,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和保障工作的开展。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环境,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从源头上维护城市中的文化遗产。
2. 加强保护意识与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组织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培训,引导市民了解和喜爱自己城市的文化遗产,激发保护的积极性。
3. 科技与保护相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修复。
例如,采用三维扫描技术进行文物的数字化保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通过科技手段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文化遗产利用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利用起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和价值。
文化遗产的利用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
1.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利用,可以帮助城市挖掘和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文化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欣赏文化遗产的同时,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
2.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城市中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文化遗产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为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注重城市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人类创造了文化 ,文化的发展
A b s t ra ct : The huma n kind cre a te d c ulture ,
市文化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规划是城 市文化科学发展的关键。 , 开掘城市文化要处理好开发 .2 与保护的关系 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
推动了人的成长和发展, 催生了作为
你从头引到一个高峰, 然后慢慢收尾, 比较有层次, 且趣
味深长。 ”中国建筑讲究阴阳相合,主从有序,追求人与
自 然的有机统一。 单幢民居逐一相连, 形成巷道; 街巷连 接, 形成村落。 狭长的巷道, 凝结着我国文化的精髓。 层 层叠叠的山墙、 屋檐、 过街门朽, 很少有单幢建筑的透视
饰物、 招牌等都不要随意拆除、 改掉, 而要精心地组织到 新的环境之中。 同时改建之中的创新, 需要去研究和发掘
商业街设计中应视不同的条件采取保存、 利用、 创新等途 径来承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环境
形象。 这在传统商业活动中心的复兴中已经有许多成功的
比,才使得上海成为独具中西文化经典特色的国际大都
实例。 例如, 本横滨马车道步行商业街复兴, 日 采用象征 的手法, 利用具有古典风格的街灯和座椅、 波浪形地面铺
ba n culture ; then provides obse r ations on v
culturaldevelopment in neighborhood planning and city construction; and f na lly puts i forward a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 nt of
区域环境的特征, 从历史的积淀中找出那些最突出、 最具
感, 组合形成了一种丰富的延续感、 整体感, 如同国画中 的散点透视, 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场所感、 整体感, 具备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编码:—————“挑战杯”济宁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作品正文作品名称:城市文化研究系全称:信息技术系申报者姓名(集体名称):毕晓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A类□科技发明制作B类城市文化研究济宁学院信息技术系06级1班毕晓宁城市是什么?“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在低级野蛮社会中,各个部落常住的家是用栅栏围起来的村落。
……在中级野蛮社会中,开始出现了用土坯和石头盖造的群宅院,好似一个碉堡。
但到了高级野蛮社会,在人类经验中首次出现了以环形垣垒围绕的城市,就表明已经有了稳定、发达的田野农业,已经有了成群的家畜,有了大量的商品贸易,有了房产和田产,……人们逐渐感到需要行政长官和法官,需要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吏,还需要一套措施来征募军队和维持兵役,那就需向公众征收赋税。
----摩尔根《古代社会》城市在西方自古代就出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标志就是城邦的繁荣。
罗马帝国时代大规模城市已经出现,当时的罗马城据说已有几十万人口。
那个时候城市主要是消费场所和政治中心,功能较为单一。
罗马帝国解体以后,采邑成为欧洲主要的经济形式,商品交换的数量和规模一时跌入谷底,城市也随之衰败。
封建时代初期,许多城市的建筑毁于火灾,城市的人口由于瘟疫大幅度减少,蛮族入侵则摧垮了城市的权力基础。
"在西罗马帝国城市"遗址"的围墙内只住有少数居民和一名军事、行政或宗教的首领。
城市首先是主教驻在地,寥寥无几的世俗人聚居在相对来说多得多的教区周围;经济生活局限在一个小地方,也就是交换日常必需品的市场内。
"城市的复兴是从12世纪开始的,其标志是商业的发达、人口的增加、行政中心的形成等。
商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起来以后,欧洲封建时代的以自给自足为标志的采邑经济便开始瓦解。
在思想和观念方面,与商业文明相关的的变化随之发生。
商业的发展导致衡器和量具的标准化和普及化,商品交换的频繁使人们感到交换工具(衡器和量具)标准化的重要性,守时、讲信誉等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商业世界观在城市中得以流行。
结果"一是经济上强迫接受衡具和量具的发明,结束了城市建立以前质朴的交换,二是军事上强迫接受城墙,从此隔离代替了亲近。
"一,城市人口的发展(popuiation deveiopment)(1)人口数量的发展城虽大,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
(《战国策. 赵策》)宜阳之城方百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战国策.》)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
(《史记. 苏秦列传》)隋唐以来,开始出现了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
隋唐首都长安、东都洛阳,人口近百万。
在郡县一级的地方城市中,人口超过十万者也不少。
北宋都城东京(今之开封)的人口更是登峰造极。
据说人口最高年份是宋徽宗崇宁年间,达一百四十万左右。
(2)人口结构的变化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出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殡妇,化治丝巢;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间民,无常职,转移执事。
——《周礼. 天官》二,城市规模的发展(1)中国城市规模的发展(scale deveiopment)城为保民为之也,民众城小则益城。
(《左传. 隐公七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考工记》)公侯之城方七里,侯伯之城方五里,子男之城方方三里。
(《周礼》)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
(《三辅黄图》)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
(《三辅黄图》)隋唐长安:84平方公里,达到顶峰。
南宋都城临安:60平方公里(2)西方城市规模的发展古罗马时期的名城庞贝,长1200米,宽700米,呈椭圆形。
古罗马城营建之初,市区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宽约3500米。
而公元一世纪后,罗马帝国各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宏大建筑,使城市面积扩大了2倍。
随着罗马帝国的势力扩展,欧洲各处出现了一批一批的新城镇。
按照罗马设计师的理想设计,这些新城镇的规模应为2400X1600英尺,当时的都灵与奥斯塔(意大利西北部古城)即符合这个标准,但大部分新市镇却大小不一。
中世纪佛罗伦萨:200英亩→1500英亩15、16世纪后的伦敦:扩大10倍三、城市功能的发展(function deveiopment)1、中国城市功能的变化发展。
(1)原始城市:祭祀、墓葬中心(2)西周城市:王城——首邑——采邑:行施王权政治(3)秦统一天下,设36郡,辖800~900县,迄西汉孝平帝时,凡郡国103,县邑1314,道32,候国241。
(《汉书. 地理志》)秦汉以后形成了以地域为基础,以国都为中心,以郡县为据点的更为稳定的行政中心体系。
城市的政治职能有所强化。
(4)宋:形成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群体:(5)近代:沿海城市成为新兴的经济通商城市;内陆城市逐渐衰微。
2、西方城市功能的发展。
(1)古希腊、罗马时期:宗教、礼仪中心(2)中世纪后:城市复兴,以经济功能为主,生产型经济功能。
中国:消费型(3)15世纪至近代:经济功能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与资本投资需求日益突出(4)近代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城市打破自身局限,积极向外开放.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一个社会人员所习得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
(泰勒《原始文化》)文化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一体化系统。
但我们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划分出众多的亚种或层面。
基于我们的目的,我们将划分出三个文化亚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
”(怀特《文化的科学》)四,城市文化的缘起(cultural orgin)1、缘起的标准:柴尔德提出的10条标准是:(1)大型居住区(2)人口构成和功能与任何村庄都不同(3)剩余财富的集中化(4)巨大的公共建筑(5)从事非体力劳动的统治阶级(6)文字(7)历法学和数学(8)专职艺术家(9)对外贸易(10)以居住区而不是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组织。
2、城市是集合了各种新文化要素的组合体(assembiy)。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特点:(1)泰勒的三阶段说。
1)蒙昧阶段:人类,人类生活的特征是“人靠植物和动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但不耕种土地,也不驯养动物以供食用。
”2)野蛮阶段: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野蛮阶段的生活特征是“为了保障食物的储存,是指保留到下一个收获期,于是就建立了村庄和城市的生活,并在技术、知识、习惯和管理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果。
”3)文明阶段:则是“随着书写技术的出现而开始了。
这种技术牢牢地记下了历史、法律、知识和宗教以利于将来的世纪,它把过去和未来连接成为一条连续不断的智力和道德的锁链。
”城市文化有其特定的文化系统或体系,它由众多子系统所组成,城市文化系统或体系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就是城市文化的结构。
由于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因此,讨论城市文化的结构,便也须从对一般人类文化的结构的理解开始。
在这方面,怀特的理论无疑是最富有启发性的。
怀特认为,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同样可以把各种文化也设想为一个整体:人类文化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可以区分出技术的系统、社会学的系统以及意识形态的系统等亚系统。
技术系统是由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仪器以及使用这些仪器的技术构成的,人类作为一种动物,依靠技术系统使自身同那自然的生息之地紧密联系。
社会学的系统由人际关系构成,这种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与集体的行为方式来表现的。
在该系统内有社会关系、亲缘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教会关系、职业关系、娱乐关系等。
意识形态系统由思想、信仰、知识构成,它们是以清晰的言语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
其中包括神话与神学、传说、文学、哲学、科学、民间智慧以及普通常识。
怀特认为,上述三个亚系统从总体上构成人类文化系统。
当然,三者之间是相互贯通的,每一个亚系统影响着另外两个亚系统。
不过,各个亚系统在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技术系统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人类必须首先解决衣食和居住问题才能从事政治、宗教、艺术等活动。
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系统相对于技术系统而言是次要的和从属的。
社会系统是技术系统的函数,技术是一个自变量,社会系统是一个应变量。
社会系统是由技术系统决定的,前者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替代石斧的铜斧并不仅仅是一件质地优良的工具,它还表征着一种较为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观念形态或哲学的系统是信念的体系,人类的经验通过这一体系而得到解释。
但是,经验和解释由此而受到技术的强有力的制约。
每种类型的技术都有一种特定类型的哲学。
畜牧技术、农业技术、冶金技术、工业技术或军事技术,无不可以在哲学中找到各自相应的表达。
某种技术在图腾哲学中获得说明,而另一种技术则可以在占星术或量子力学中找到解释。
因此,在人类文化系统中,底层是技术的层次,上层是哲学的层次,社会学的层次居中。
技术的系统是基本的,社会系统是技术的功能,而哲学则在表达技术力量的同时反映社会系统。
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系统对技术的活动没有制约作用,或者说社会和技术系统不受哲学的影响。
但是制约是一回事,而决定则是另一回事。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从广义上说,城市文化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类成果的总和,也是由众多子系统所组成并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
略加修正,便可以将城市文化的结构大致上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次。
一城市的物质文化 (materical cuiture)城市的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层。
它由城市的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通讯设施、公共住宅、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市场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树、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城市物质文化的外壳。
这些物质现象之所以也被纳入城市文化的范围,不仅是由于它们典型地体现了“人化自然”(广义文化概念)的特征,而且也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城市文化风貌的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的呈现。
可以说,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所展示的东西要远远地超过人们肉眼所见的表象。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凯文.林奇指出,城市文化的物质方面,是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展现着明确的与不明确的符号:旗帜、草地、十字架、标语、彩窗、橙色屋顶、螺旋梯、柱、门廊、锈了的栏杆,等等。
“这些符号告诉我们其所有权、社会地位、所属的团体、隐性功能、货物与服务、举止,还有许多其他的有趣或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