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专题研究
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讨论二:你眼中有哪些事物反应了独 特的北京文化?
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阅读教材p42最后一段和p43,思考:
1、中西城市建筑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导致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你还能举出一些其它例子吗?
胡同
“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则上实遵循隋唐 长安之规划,清代因之,以至于今,为 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 ——梁思成 “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 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北京整个城 市深深沉浸仪礼、规范和宗教意识 中。”——埃蒙德 培根《城市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
2
3
请把这些图片分类! 4
5
6
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文化源自人类活动的产物广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服饰 饮食 建筑 交通 语言 精神 文字 思想
活动一:我会说第二语言! 我喜欢北京!
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
地域文化
定义: 人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基础上,在对 该地理环境的认识、利用、改造的过程 中创造和形成的各种物质产物(衣食住 行)和精神产物(经验、思想、精神、 文明等)的总和。
“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千余条,到20世 纪80年代只剩下约三千九百条。近两年随着 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 以每年六百条的速度消失。” 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代表传统文化 的建筑逐渐在消失的现象?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自然因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济南的泉文化。
——文化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
2、人文要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曲阜的三孔文化。
整个孔庙建筑布局严整,气势宏大,具有平稳、对称、方正、敦厚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古代对孔儒思想的尊崇,是儒学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2)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下。
山川流水环抱中的丽江大研古城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首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
它是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古乐又称“三古”,即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古稀老人),仍具有母系氏族特征的摩梭人,玉龙雪山,虎跳峡……使丽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热点。
1997年12月4日,丽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杭州二、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缅甸万象的城市景观,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建筑、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饮食等各个方面。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1、建筑布局:形成原因:美:移民国家,历史短,建立在市中心高档次的工商业活动——中心商务区欧:受历史的影响,城市中心是广场或教堂,外围是工业区、住宅区,城市具典型的老城区与新城区之分。
2、建筑结构:北京的故宫于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但却有东西方不同的气派和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建筑中,围墙的地位重要。
西方的建筑中,无围墙,或篱笆墙园林:中国:隔景、障景、框景,曲径通幽。
西方:喷泉、雕塑、花园、绿林、草地,无藏无遮。
反映了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内向性与封闭性;西:外向、开放。
所以郑和下西洋是去交流,而西方探险史却是一部殖民史。
3、建筑风格:民居:中国的四合院,美国的别墅(建筑物居中,四周为绿地)反映了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内向性与封闭性,西:外向、开放。
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地方特色影响

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地方特色影响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标志,也是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域文化能够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形成地方独有的经济特色,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地域文化如何对经济发展带来地方特色影响。
首先,地域文化能够塑造独特的产业格局。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色,这种独特性会渗透到地方的产业发展中。
例如,浙江的纺织业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这与浙江的历史上就有丰富的纺织文化有关。
地域文化对产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地方特色的产业布局。
其次,地域文化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
地方的文化传统会对商业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四川的餐饮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与川菜的辣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地方特色的商业模式不仅能够独特地满足当地人的需求,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投资者的关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再次,地域文化能够培育出特色鲜明的地方品牌。
地域文化对品牌的塑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江苏的苏绣为例,苏绣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凭借其独特的技艺和美感,在市场上独霸一方,成为江苏地区的品牌代表。
地域文化能够为品牌赋予独特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进一步提升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地域文化也对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方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例如,广东的岭南文化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能够带动当地酒店、餐饮、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最后,地域文化对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也有重要的影响。
地方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往往能够吸引很多人才前往发展。
例如,北京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文化从业者。
这些优秀人才的加入,推动了地方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总之,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地方特色影响。
地方的文化传统、商业模式、品牌塑造、旅游产业以及人才吸引等方面,都能够受到地域文化的积极影响。
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

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地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地方性的传统文化、本土的价值观念、民俗习惯等。
这种地域文化不仅塑造了一个地区的独特个性和认同感,还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地域文化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可能是某种特定产业的源头或优势。
例如,丝绸之路经过的西安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而以地区文化为主题推出的旅游产品更能与当地社区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提供更加丰富、独特的旅游体验,从而带动了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地域文化可以激发地区创新活力。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继承,更包括着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传承。
当地域文化被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并激发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热情。
例如,中国南方某地以丝绸织造技术闻名,当地的丝绸企业通过挖掘和传承当地的丝绸文化,不仅创造了高品质的产品,还通过设计创新、科技应用等手段,推动了丝绸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再次,地域文化可以促进地区品牌形象的塑造。
地域文化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品牌标识和竞争优势。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可以为地区建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吸引人们关注和投资。
例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以其独特的文艺复兴文化而闻名,成为了欧洲文化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地方政府和相关产业在佛罗伦萨的文化基础上发展了艺术品牌和奢侈品牌,使得佛罗伦萨成为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和现代奢华的地标城市。
最后,地域文化可以提升地区居民的幸福感和社会凝聚力。
人们生活在一个拥有浓厚地域文化的地方,会对自己的身份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可以通过挖掘和弘扬地域文化,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治精神。
同时,地域文化也可以提供丰富的娱乐和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这种积极的文化环境也能吸引外来人才,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一、经济方面地域文化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域文化作为城市的重要资源,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促进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文化经济的发展。
比如,北京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地域文化还可以作为城市形象的标志,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二、社会方面三、建筑方面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形态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地域文化可以通过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来展示,形成城市的独特韵味和风貌。
比如,重庆的山城特色和巴渝文化影响了该市建筑风格,塑造了其独特的山水城市形态。
地域文化还可以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来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四、环境方面地域文化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域文化可以激发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促进绿色生活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发展。
比如,西安的长安文化和秦岭山水影响了该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保护山水自然资源,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地域文化还可以推动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倡绿色低碳的创意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塑造城市的形象和特色,促进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应该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将其融入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需要加强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地域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标志。
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是指由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气候、民族、风俗等因素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
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塑造了地区的形象和特色,还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将探讨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相关的案例研究。
首先,地域文化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这些文化元素可以成为游客的吸引点。
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地方政府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而闻名全国。
通过开展各种纳西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丽江古城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其次,地域文化可以促进特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这种特殊性可以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例如,中国的四川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川菜文化而闻名。
四川川菜在全国乃至全球享有盛誉,并成为四川地区的特色产业之一。
通过推广川菜文化和相关的产业链,四川成功地发展起了独特的特色产业,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地域文化还可以激发地区居民的创业激情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地域文化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影响可以激发地区居民的创业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创新发展。
例如,中国的浙江省以其创新创业的氛围而闻名全国。
浙江省的地域文化注重实用主义和实际创新,这种文化氛围激发了当地居民的创业热情,助推了浙江省经济的蓬勃发展。
然而,地域文化也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过分强调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有时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过度保护地域文化可能会限制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的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有时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从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推动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需要进行适度的平衡,既要保留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并引入创新元素。
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引言: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它是文化交流、创新和繁荣的中心。
城市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地理。
本文将探讨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以几个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一、文化地理塑造城市的历史和特色城市的历史和特色与其所处的文化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例如,古代道路和河流的交汇点往往成为商业中心,形成繁荣的城市。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位置决定了其重要性和繁荣。
同时,北京的文化地理环境也塑造了其独特的历史和特色,如紫禁城、长城和庙宇。
二、文化地理影响城市的人口流动和聚集文化地理条件对于人口流动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南京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而成为吸引人们迁居的城市。
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居民。
这种文化吸引力促使人们选择在南京定居,进而推动城市的发展。
三、文化地理与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文化地理对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产生深远影响。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有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文化地理密切相关。
例如,巴黎的建筑风格浪漫而古典,与法国人文化地理特点相契合。
这种文化地理影响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形象。
四、文化地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文化地理条件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起到调节作用。
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往往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有关。
例如,位于亚马逊雨林上方的巴西城市马瑙斯,由于丰富的天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成为亚马逊地区的经济中心。
这种独特的文化地理条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并塑造了其产业结构。
五、文化地理影响城市的文化创新和活力城市的文化创新和活力往往与其文化地理环境紧密相关。
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可以促进城市产生不同的文化创新和创造力。
例如,纽约作为美国的文化中心,其多种文化地理条件的交汇,促进了各种艺术和文化形式的蓬勃发展。
这种文化地理条件为城市带来了文化创新和活力,成为全球瞩目的城市。
结论: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城市的历史和特色、人口流动和聚集、规划和建筑风格、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以及文化创新和活力,都受到其所处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塑造。
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通过传承人培养、非遗项目保护等方式,延续地域文化的活力和生 命力。
创新地域文化表达方式
结合现代科技、艺术手段等,创新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使其更具 有时代特色和吸引力。
地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
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地域文化产生冲击,可能导致文化同 质化、传统文化的流失。
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目录
• 地域文化概述 •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实践 •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未来展望
01 地域文化概述
地域文化的定义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地区内,由于地理 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以及民 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而形成 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 背景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是该地区人 们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 趣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 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在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提升地 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将地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提高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 感。
地域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01
02
03
城市景观设计
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 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和特 色。
公共空间规划
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公 共空间,增强市民归属感 和凝聚力。
建筑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文 化元素,体现城市独特的 历史和文化底蕴。
02
地域文化促进城市经济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目录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前言 (2)第一章地域文化 (3)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3)二、地域文化的分类 (3)三、国内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9)四、国内地域文化的社会发展以及推广 (14)第二章城市发展 (17)一、城市概念 (17)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因素 (18)三、城市的发展规律 (19)第三章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24)一、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5)二、地域文化于城市发展的关联 (28)第四章研究结论 (39)一、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9)二、地域文化发展战略 (40)前言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深深地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独特气质,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城市化进程往往与地域有很大的关联,良好的地理环境通常会滋生一系列的产业,从而带动人们追求城市化的动力。
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进步,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只限于经济的增长,今后加强文化发展的口号也势在必行。
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魅力。
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开发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本地区城市真实的名片,展现本地区的魅力和风采。
地域文化研究,通过对本地区全面的文物普查和考古遗址抢救性发掘,以及有关典籍和遗存的保护、整理,可以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区域经济,这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即向世人宣告: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
一定的区域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第一章地域文化一、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可简单的界定为“具有地域特征和属性的文化形态”,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
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的分类(一)国内地域文化我国的地域文化以主要以东西地块划分方式为主:东部农业文化地区(东北、东南)、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西部牧游文化地区三级划分。
1、东部农业文化地区(北方文化亚区,南方文化亚区)(1)关东文化副区:主体位于我国东北,因其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文化副区。
此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渔猎。
明清时期,此区与关内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现在此区民族以汉为主,满族星散其间,在西部大兴安岭地区还分布着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长白山地区有朝鲜族。
汉族和朝鲜族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其他少数民族多为渔猎。
不同的经济类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艺术形式。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东北的“二人转”。
(2)燕赵文化副区: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
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
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
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3)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依托于黄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万里长城,南限秦岭太白山。
此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里历史悠久,主体民族为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
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留给这里大量的物质文化景观,今陕西省被称为“地下文物博物馆”,山西省被称作“地上文物博物馆”。
这里的民风热情、朴实,艺术风格高亢激越。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区: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
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
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汝州陶瓷、禹州钧瓷等。
(5)齐鲁文化副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
本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沿海有渔业。
此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扩散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
在尊孔崇儒的上层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讲礼数、重义气的齐鲁之地民风特点。
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是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淮河流域,大体上北界陇海铁路,南濒长江,西临河南、湖北,东达江苏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
无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还是转移到长江下游地区,本区都位于重心区的边缘,加上这里是自然地理的过渡带,因此本区文化也带有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过渡特点。
表现之一,这里的传统经济虽以农耕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从旱作向稻作过渡的特点;表现之二,这里的语言也具有汉语北方方言向吴语过渡的特征。
本区为人熟知的艺术形式有凤阳花鼓、淮海戏、柳琴戏等。
(7)巴蜀文化副区:位于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庆为巴国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称为巴蜀之地。
本区虽偏处西南,但是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依托,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
本区盆地四周形势险要,军事上利于攻防,加之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川剧是巴蜀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活泼生动,幽默风趣。
(8)荆湘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东有幕阜、武功诸山与吴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别山与中原分野,南以五岭为界。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因此传统农耕业比较发达。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本区是中国古代的又一个文明中心,也有学者认为它是黄河文明中心扩散后的又一个中心。
无论本区与黄河流域文化有何关系,人们都承认本区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对后来本区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戏剧方面,除了发展较为成熟的汉剧、楚剧、花鼓戏、采茶戏等外,民间的歌舞艺术形式也比较丰富。
(9)鄱阳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一带,以今江西省为主。
本区一面对水(长江),三面环山。
传统经济以农耕为主。
本区多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许多风景秀丽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选为圣地,例如庐山和龙虎山。
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有弋阳腔,它是中国四大声腔(余者为江苏昆山腔、浙江余姚腔和海盐腔)之一,其特点是激越奔放。
(10)吴越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北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平原,南界雁荡山脉,东濒茫茫大海。
本区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农耕发达,是物宝天华之地。
本区富庶的经济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苏州园林、西湖美景、云锦、宋锦、苏州刺绣、文房四宝等都与富裕的经济有直接关系。
昆剧、越剧是本区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本区戏曲细腻、婉转、清丽、圆润的特点。
(11)岭南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南岭以南。
本区背山面海,历史上长期位于华夏文化核心地区的边缘,近代以来本区又处于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带,因而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本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起步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区晚,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
本区艺术形式中的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最有地区特色。
(12)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基本上与今天的福建和台湾两省范围符合。
本区西部与鄱阳文化副区相连,北部与南部分别与吴越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接壤。
尽管台湾与福建文化各有特点,但是从文化渊源上看,台湾与福建文化同脉共祖,至今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紧紧地联系着海峡两岸的人们,例如妈祖信仰。
本区多山,适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山区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历史上许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护所”,如汉语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以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为主体,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
尽管本区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但是其文化综合体的特点又与东部农业文化区有很大区别。
本区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文化特点也显现出众多少数民族的多元化风格。
从物质文化层的起居、饮食、服饰到精神文化层的风俗、信仰、艺术等都能体现这种。
3、西部游牧文化地区(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大致包括除陕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广阔地区。
这里自然环境以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为主,因此游牧是本区的主要传统经济类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绿洲地区还有种植业、园艺业。
本区的艺术特色粗犷、豪放、热情、开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艺术形式。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尽管历史上本区有独特的发展历程,但是本区与中原的联系较与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区的联系多得多。
宗教在本区文化各个层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国内南北方文化巴克尔说: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
除此之外,长期性的文化基因传承和沉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
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
”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
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
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与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伟与刚健的体魄,同时,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们之间的协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与政治意识就突出出来了。
而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所以有着灵巧的心性,同时,“水稻栽培往往促进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乔伊斯·怀特语),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视政治的个性就较为突出。
鲁迅曾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从相貌上看,北人长南相或南人长北相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