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总复习教案【精选15篇】

初三化学总复习教案【精选15篇】

初三化学总复习教案【精选15篇】初三化学总复习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比较,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通过比较,归纳实验室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我们前面探究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请同学们把昨天发的探究方案拿出来。

同学交流“探究方案”上的参考信息。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探究方案”中各组实验操作时具体的装置:(可用自荐仪器,也可选用桌上给定的某些仪器。

注:学生事先不知道桌上给定有哪些具体仪器。

)每组桌上均有的仪器: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每组桌上提供的不同仪器分别为:第一组:烧杯、过滤漏斗第二组:烧杯、破试管、铜丝、单孔橡皮塞第三组:U型管、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第四组:平底烧瓶、单孔橡皮塞第五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第六组:试管,单口橡皮赛、铁架台(带铁夹)第七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第八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注射器第九组:带支管的烧瓶、橡皮塞第十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同学与小组评价自己所设计和开展实验的情况,与同学合作进一步完善所设计的试验。

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和实践”报告宜昌市九中班组组长组内成员探究时间一、探究时参考信息1.碳酸钠(Na2CO3)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等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高中化学碳的价态教案

高中化学碳的价态教案

高中化学碳的价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碳的常见价态及其特点;2. 理解碳的化合价与形成化合物的规律;3. 能够分析碳在不同化合物中的价态及其相应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1. 碳的常见价态及其特点;2. 碳化合物的化合价规律;3. 碳的结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碳的常见价态及其特点(10分钟)- 简要介绍碳的常见价态:+4、+2、-4;- 分析不同价态碳的化合物特点。

2. 碳化合物的化合价规律(20分钟)-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碳的化合价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碳的不同价态是如何影响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

3. 碳的结构分析(20分钟)- 结合实验和示意图,展示碳在不同化合物中的结构;-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讨,理解碳在化合物中的定位及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实例分析相结合,让学生更好理解碳的价态;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碳在不同化合物中的结构;3. 讨论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提出问题,加深理解。

五、教学评价1. 提问回答: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碳的价态和化合物的理解;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碳的价态及其化合物的结构。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碳价态的理解和见解。

六、课后作业1. 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碳的价态知识;2. 阅读相关文献,拓展对碳化合物的了解;3. 准备下堂课的知识点,提出问题或建议。

通过以上教案范本,可以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碳的价态及其化合物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民教育版9级化学》第6单元碳、碳氧化物课程设计全章课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泼性。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方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

(4)了解CO和CO 2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5)认识co2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了解co的毒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元素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对O2和CO2制备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3)学习观察和描述有关CO2和Co性质的实验,并从实验事实中总结CO2和Co的一些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各种简单的碳物质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学会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通过对实验室制气理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温室效应”和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所产生的一氧化碳的毒性,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科书分析本单元是继第二、第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

这里既是对前一阶段启蒙学习能力达成的检验――需要全面运用启蒙阶段学习所积累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是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基础、作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单元的知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用的药物,产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检查和全面测试方法,使用的试剂、装置和收集方法的原因,教材应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以呈现的方式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教材内容与社会和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插图而不是文本,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的单质形态,掌握金刚石、石墨、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2)掌握碳的氧化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3)掌握碳化物的概念,了解碳化硅、碳化钨等碳的化合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3)运用分类法,对碳的化合物进行归纳和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碳的化合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碳的单质形态和同素异形体;2. 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3. 碳化物的概念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和性质;2. 碳的氧化物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3. 碳化物的分类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导管、澄清石灰水等;2. 教学课件:碳的单质、碳的氧化物、碳化物的图片和资料;3. 教学视频:碳的同素异形体、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单质形态;(2)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等,讲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2)讲解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如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3)介绍碳化物的概念,举例说明碳化硅、碳化钨等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3. 课堂练习:(1)根据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特点,完成相关习题;(2)根据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完成相关习题;(3)根据碳化物的概念,完成相关习题。

4. 实验环节:(1)进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如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3)总结实验结论,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后接触的第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单元,主要研究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有关性质和用途,其内容特点有“四多”物质种类多、物质性质用途多、化学实验多、化学方程式多,且各物质的性质有诸多异同点,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较复杂。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一类物质的学习迈进,关键在于打通物质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结构化。

从内容来看,本单元既是体验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的良好平台,又是培育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优质载体。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碳的简单性质,如碳的化学反应和碳的氧化态。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直观展示化学现象的实验。

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喜欢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学习。

他们的学习风格通常偏向于动手操作和实践经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碳单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联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它们性质的不同。

此外,学生可能对C60这种特殊的碳单质感到陌生,难以想象和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图像、模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三、设计思路在教学中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例如创设有效的情境、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有效的积极地生生、师生合作。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碳单质的多样性,包括金刚石、石墨、C60等。

高三一轮复习碳硅及其化合物教学教案

高三一轮复习碳硅及其化合物教学教案

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记忆大搜索: 写出有1、C 2、CO 参与的化学方程式
3、CO2
1、C+O2=点燃CO2
C+CO2=△ 2CO
C+2CuO=△ 2Cu+CO2↑ C+H2O(g)=△CO+H2 C+2H2SO4(浓)△=CO2 ↑ +2SO2 ↑ +2H2O

C+4HNO3(浓)=CO2 ↑ +4NO2 ↑ +2H2O
碳族元素特点:
1、形成化合物最多的一族, 2、单质晶体类型最多的一族 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过渡晶体 3、易形成共价化合物一族 4、半导体比较集中的一族 5、无机非金属材料比较集中的一族
二.碳
金刚石
1.碳的单质 石墨
同素异
C60
形体
金刚石与石墨晶体结构对比
金刚石
金刚石是一种具有空间网状结构的原子晶体,为正四面体 立体网状结构,金刚石的熔点(>3550℃)和沸点(4827℃) 都很高,硬度很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非极性
共 价 键
C60分子结构示意图
结构:笼状分子,固态时是分子晶体,每个碳 原子只跟相邻的三个碳原个六边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碳及其化合物教案初中化学

碳及其化合物教案初中化学

碳及其化合物教案初中化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2. 掌握碳的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 能够区分碳的同素异形体。

4. 提高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碳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2. 有机物的分类及其性质。

三、教学内容:1. 碳的基本性质碳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它的原子结构是4个价电子。

碳的化合价为4,可以与氢、氧、氮、硫等元素形成许多不同的化合物。

碳可以形成单键、双键、三键等不同的共价键。

2. 有机物的分类及性质有机物是以碳为主要元素的化合物。

基本分类有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和醇、醛、酮、酸和醚等。

烷烃:以碳碳单键为主。

例如甲烷、乙烷等。

烯烃:含有至少一个碳碳双键。

例如乙烯、丙烯等。

炔烃:含有至少一个碳碳三键。

例如乙炔、丙炔等。

芳香烃:含有苯环结构。

例如苯、甲苯等。

醇:含有羟基(-OH)的有机物。

例如乙醇、甲醇等。

醛:含有羰基(-CHO)的有机物。

例如甲醛、乙醛等。

酮:含有羰基(-CO-)的有机物。

例如丙酮、甲酮等。

酸:含有羧基(-COOH)的有机物。

例如乙酸、甲酸等。

醚:含有氧原子连接两个碳原子的有机物。

例如乙醚、丙醚等。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碳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进行碳的实验,观察碳的性质。

3.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有机物的分类及其性质,促进学生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碳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产生兴趣。

2. 讲解:讲解碳的基本性质和结构,以及有机物的分类及性质。

3. 实验:进行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碳的性质。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有机物的分类及其性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总结:总结碳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篇小结。

七、教学反馈:1. 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的单质形态,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2)掌握碳的化合物的概念,了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酸盐的性质;(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及其化合物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碳的单质的性质;(2)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认识碳的化合物的性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2. 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性质;3. 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单质的性质,碳的化合物的性质,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性质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现象;3. 采用对比法,帮助学生区分碳的化合物性质;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碳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模型和实验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熟悉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操作;2. 学生准备:了解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准备实验仪器;3. 实验准备:准备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药品和仪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作用;2. 探究碳的单质:分组讨论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实验观察;3. 认识碳的化合物:介绍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概念和性质;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5. 总结与拓展: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提出拓展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
云浮市云安县镇安中学何玲玲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达到掌握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并运
用其性质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复习效率;同时让学生
学会梳理知识,变零为整,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
的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学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知识的整理和学以至用
【教学方法】讲解、比较等
【教学媒体及用具】多媒体、学案、中考宝典
【复习知识要点】
一、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1、一些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1)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作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状固体,质软,有滑腻感,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润滑剂等。

(3)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吸附性强,可作吸附剂。

(4)C60:一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思考: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为什么在物理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
答:金刚石和石墨里的碳原子排列不同。

所以说物质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性质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高温下,碳能够跟很多物质起反应
(1)可燃性
点燃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足),生成CO:2C +O2 ==== 2CO
点燃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 +O2 ==== CO2
注:所以在做题时一定要分析题意,要看情况分析
(2)还原性
高温
C + 2CuO ==== 2Cu + CO2↑(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的粉末变成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高温
应用:冶金工业:3CO + Fe2O3====2Fe + 3CO2
二、CO2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1、CO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叫“干冰”(2)化学性质:
A、“三不”: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与水反应: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CO2↑+ H2O
所以产物里有碳酸生成的时候,一般写成CO2↑+ H2O
C、与碱反应:CO2+Ca(OH)2===CaCO3↓+H2O (用于检验CO2)
CO2+2NaOH===Na2CO3+H2O
高温
D、与碳反应:CO2 + C ====2CO
2、CO2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A、制取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注:①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答:如果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产物里会有硫酸钙,硫酸钙是微溶物,会覆盖在碳酸钙表面,影响气体的制取。

②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
答:碳酸钠为粉末状,它与盐酸反应时很剧烈,产生气体的速率很快,不宜收集气体。

B、制取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与制取氢气发生装置一致
C、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D、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

F、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高温
(2)工业制法:CaCO3==== CaO +CO2↑
CO2的用途:灭火,工业原料,致冷剂,人工降雨,气体肥料
三、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点燃
A、可燃性:2CO + O2 ==== 2CO2

B、还原性:CO+CuO===Cu+CO2(非置换反应)
注:结合实验装置图讲解注意事项和现象
C、毒性:极易与血红蛋白作用,造成人体缺氧中毒
CO的用途:利用可燃性可作气体燃料,利用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
四、有机物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绝大多数是有机物,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常见的有机物有乙醇(C2H5OH )和葡萄糖(C6H12O6)等,他们燃烧(氧化)后的产物都是水和二氧化碳。

点燃
例:CH4+2O2=====CO2+2H2O
点燃
C2H5OH+3O2====2CO2+3H2O
【课堂练习】
练习题1:
1、某种黑色粉末在不同条件下,分别与氧气反应,生成甲、乙两种气体,此粉末就是()
ACuO B C 粉CFe2O3DMnO2
2、简答:埋木质电线杆之前,常常把要埋入地里的一段用火微微烧焦,为什么? 答:木桩埋入地里的一段容易腐烂,将表面烧焦,使之生成一层碳,由于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很稳定,不跟土壤中的物质反应,因此埋入地里不易腐烂,延长木桩使用寿命。

练习题2:
1、下列CO2用途,既和它的化学性质有关,又和它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 制干冰
B 制化肥
C 制纯碱
D 灭火
2、为使熟石灰抹的墙壁快些变干变硬,经常在室内生一炭火盆,主要是因为()
A 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和熟石灰反应
B 木炭燃烧生成了大量可以吸水的气体
C 木炭燃烧生成了CO2,CO2跟熟石灰反应,生成坚硬的碳酸钙和水
D 生火为了烤干墙壁
练习题3: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仪器和装置: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 _____
(2)用图中字母标号在横线上填写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下列气体时的装置和仪器:
①制取CO2___ ___,收集CO2________
②制取H2___ _____,收集H2_________
③制取O2_____ ___,收集O2_________
练习题4:
1、木炭,H2,CO分别与黑色氧化铜粉末反应,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都属于置换反应
B 都有红色物质生成
C 反应时都需要加热
D 跟相同质量的CuO反应, 所需质量最多的是CO
2、鉴别H2和CO的最佳方法是 ( )
A 根据它们在空气中燃烧后的产物
B 还原灼热的氧化铜
C 观察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火焰
D 观察颜色或直接闻气味
3、在实验室用H2还原CuO的装置,能否用来做CO还原CuO的实验( )
A 能,因为两个都是气体和固体反应
B 能,因为两个反应都要加热
C 不能,因为CO的密度比空气大
D 不能,因为CO有毒,实验后的尾气
不能排放到空气中
练习题5:
物质的某些性质可能有利于人类,也可能不利于人类,请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提高题:(作业)
在实验室中制取88g二氧化碳,需要多少克碳酸钙和足量稀盐酸反应?若改用含杂质20%的石灰石和盐酸反应(杂质不与盐酸反应),需要这种石灰石多少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