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化合物》word教案 (2)
碳与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课程建议
课题2
1.教材中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时可 以采用探究的方式。例如,通过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稀硫酸 和大理石反应、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的对比实验来探究实验室 中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 2.可将第二单元中介绍的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与制取二氧化碳的方 法进行对比,以增强可讨论性。 3.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要体现开放性。教学时,可 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合作来 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可以不局限在教材中所列的仪 器上),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与组之间互相讨论装置的优缺 点。 4.教材中给出了一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教学时切不可将它作为 唯一的、标准的装置,要鼓励学生创新。
课程建议
4.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穿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例如, 干冰升华吸热,因此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具 有还原性,因此可用于冶金工业,等等。 5.本课题实验较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实验的功 能,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要注意: 一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应由教师演示,并且在通风橱 中进行,以免发生危险。 6.本课题中的家庭小实验是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 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这个实验带有探究性。另外, 也可以用水壶中的水垢代替鸡蛋壳进行实验。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的气体,它能够 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 热,火焰呈蓝色。
2CO+O2
CO2
一氧化碳
谢谢观赏!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章 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材分析
制作人:汪乐乐 高婧 刘亚东 马家园
层级图
一、课程标准
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 墨和C60分子等。 课题2是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 碳的装置。 课题3是在课题2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碳 的氧化物的性质
《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河北省宁晋县第六中学 薛荫栋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河北省宁晋县第六中学薛荫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复习巩固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主要用途。
2.通过复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装置,学会总结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方法。
3.通过复习氢气、碳、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学会还原装置的选择,树立环保意识过程与方法:1.能用文字、图表、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获取信息。
3.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以及化学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善于合作的好习惯;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总结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2、比较一氧化碳、氢气、碳的还原性。
三、教学难点:能用文字、图表、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获取信息。
四、教学过程:一次访问之旅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准备充分,认真研究了教材,对知识进行挖掘、分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创设了教学情境,以对碳父一家的采访为主线,进行本单元的复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此为线索展开对单质碳以及碳的化合物的知识点复习,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活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讲解问题的解决方法。
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以“兵教兵”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但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如时间安排上有一些紧,还应该把一些前后的有关知识联系更深入一些。
宁晋六中薛荫栋。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章)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
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与碳60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和碳的化学性质。
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支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课题3通过实验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有关氧气的知识后,再学习碳及其氧化物是顺理成章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几单元里已获得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碳的单质的基础上,学习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等,认识碳酸及碳酸盐,为今后学习酸、碱、盐、金属的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并具有以下特点:(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4)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形成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形成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学思路:在进行碳的单质时,应注意联系自己生活中用刀或见到的物质以及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来分析它的结构、性质及其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要积极参与活动与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与物质状态和性质的关系,学习碳的氧化物时应注意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及社会实际分析归纳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用途以及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习本单元时,要“突出典型、体验探究、挖掘本质、揭示规律、掌握类型”这种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以图代文,以帮助学生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及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图形,理解图示涵义,掌握图示有关知识,想象、推测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为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奠定必备的基础。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优秀教案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优秀教案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优秀教案一、二氧化碳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
2、化学性质(1)CO2 + H2O = H2CO3 H2CO3 = H2O + CO2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2)CO2 + Ca(OH)2 = CaCO3 + H2O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二、一氧化碳1、可燃性: CO + O2 = CO22、毒性: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中毒。
3、复原性: CO + CuO = Cu + CO2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二氧化碳制取的学习,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过程,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根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步擅长合作、勤于考虑、严谨务实、勇于创新和理论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教学难点: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响原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教学用具:1、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止水夹、集气瓶、火柴、盖玻片、双孔塞及导管、托盘天平、烧杯、矿泉水瓶、试管。
2、药品及相关物质: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蒸馏水。
教学过程:回忆一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氧气的原料?化学方程式?实验装置?通过同学们预习课本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和化学方程式。
〔问〕大家想想:能不能利用制氧气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答〕可以。
因为都是固体和液体反响,而且不需要加热。
问题:怎样判断瓶中是否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答〕: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假设燃着的木条熄灭,那么证明搜集满。
动手操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学生活动〕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利用所提供的仪器或者自己选择有关仪器,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2)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2)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归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和还原性原理。
三、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探究,掌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由结构掌握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角度出发归纳整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利弊。
(二)引入:复习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出问题:CO与CO2的性质是否相同?(三)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分段阅读并自学课本相应内容(四)师生互动完成教学学习内容一: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收集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17并填写学案【实物展示】CO气体(装于集气瓶中,并加上双孔塞和分液漏斗)【提问】CO的物理性质【列表总结】CO2与CO的物理性质【思考与讨论】 CO2与的CO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组成元素相同,分子构成不同。
学习内容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17-118并填写学案。
【提出问题】CO2与的CO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它们的化学性质是相似还是不同?【投影】CO2的化学性质:①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与水反应生成酸;③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④本身无毒但不供给呼吸。
的化学性质相似【假设】CO与CO2【验证】1、点燃纯净的CO气体,并用干冷的锥形瓶罩于火焰的上方,再往锥形瓶中加入石灰水并振荡。
2、将CO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3、将CO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观看CO气体的毒性视频。
【学生讨论并总结】CO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2)毒性。
【反思与拓展】1、煤炉里的煤在燃烧过程中,从下至上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2、CO的还原性——CO还原氧化铜(观看视频,学生讨论总结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民教育版9级化学》第6单元碳、碳氧化物课程设计全章课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泼性。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方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
(4)了解CO和CO 2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5)认识co2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了解co的毒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元素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对O2和CO2制备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3)学习观察和描述有关CO2和Co性质的实验,并从实验事实中总结CO2和Co的一些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各种简单的碳物质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学会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通过对实验室制气理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温室效应”和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所产生的一氧化碳的毒性,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科书分析本单元是继第二、第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
这里既是对前一阶段启蒙学习能力达成的检验――需要全面运用启蒙阶段学习所积累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是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基础、作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单元的知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用的药物,产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检查和全面测试方法,使用的试剂、装置和收集方法的原因,教材应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以呈现的方式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教材内容与社会和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插图而不是文本,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的单质形态,掌握金刚石、石墨、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2)掌握碳的氧化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3)掌握碳化物的概念,了解碳化硅、碳化钨等碳的化合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3)运用分类法,对碳的化合物进行归纳和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碳的化合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碳的单质形态和同素异形体;2. 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3. 碳化物的概念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和性质;2. 碳的氧化物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3. 碳化物的分类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导管、澄清石灰水等;2. 教学课件:碳的单质、碳的氧化物、碳化物的图片和资料;3. 教学视频:碳的同素异形体、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单质形态;(2)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等,讲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2)讲解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如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3)介绍碳化物的概念,举例说明碳化硅、碳化钨等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3. 课堂练习:(1)根据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特点,完成相关习题;(2)根据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完成相关习题;(3)根据碳化物的概念,完成相关习题。
4. 实验环节:(1)进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如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3)总结实验结论,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考点1
碳的物理性质和用
教学反思
考点3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碳和碳的氧化物》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化学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10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碳和碳的氧化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全面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即
(1)、掌握碳、CO、CO2性质和用途,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本单元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规可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⑴建立以CO2为中心的化学反应网。
⑵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知识。
2、难点:⑴如何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课的讨论、练习等活动。
⑵探究实验室制取CO2.装置的选择与连接。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关键素养,反映了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与结果的水平。这一素养不仅体现了学生从化学视角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方式,而且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结果。因此,化学核心素养同时具有指向认知结果的“结果属性”和指向认知过程的“过程属性”。
(2)、掌握实验室制取CO2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和验满的方法,并初步说明所用的试剂、装置、收集方法的原因。
(3)、建立以CO2为中心的化学反应网。
(4)、CO2、CO的检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并通过示例讲解,练习反馈让学生再次感受、体验碳和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
课题第六单元小结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本单元重点知识
教学重点本单元所有涉及的考点知识。
教学难点学生对题型的训练,能做到知识点的迁移。
教学工具多媒体,导学案,《基础训练册》单元测试题
教学过程教者建议
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
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
可用于制铅
笔芯、干电池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
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
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
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 高温
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
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
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 == H2O+ 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
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
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a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c 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与环境的关系:利弊两方面。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水煤气:H2与CO的混合气体 C + H2O高温 H2 + CO)
2)还原性: CO+CuO △
Cu+CO2(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 高温
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
浑浊。
)
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
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CaCO3高温
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 O3加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
↑
(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教研建议:
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反思
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
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忽视了语言的输入。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则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