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合集下载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PPT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PPT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皆。 改其度:改变他本来的计划。 度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敬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 容情义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敬慕。
在严峻的情势下, 王安石对变法持什 么态度?哪些语句 体现了这种态度?
王安石坚持变法,义 无反顾。
01
“度义而后动,是而 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则非某之所敢知”等 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 石的态度。
02
教师总结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 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 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 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 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应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 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 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 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 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 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 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 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 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 书》。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 ppt课件
REPORTING
• 背景介绍 • 《答司马谏议书》全文解析 • 文章中的名句及解读 • 文章的影响与评价 •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对比
目录
PART 01
背景介绍
REPORTING
王安石变法背景
北宋中期,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土地兼并严重,民生困苦。
仁宗、英宗时期尝试改革,但 未取得显著成效。
文章语言简练,逻辑清晰 ,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余 。
说服力强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 式,逐一反驳司马谏议的 指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文采斐然
虽然语言简洁,但表达准 确,文采出众,展现出作 者高超的文学修养。
思想内容解析
坚持改革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变法的 坚定信念和决心,认为改 革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
改革理念对比
司马光
认为变法会破坏社会秩序,导致混乱 。
王安石
认为变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 家实力。
人格特质对比
司马光
谨慎稳重,注重传统。
王安石
果敢决断,勇于创新。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王安石的回应
对司马光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反驳: 指出司马光对变法的误解和偏见。
对司马光的批评表示遗憾:认为司马 光的指责毫无根据,表示遗憾和失望 。
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变法初衷:强 调变法的必要性和正当性,表明自己 是为了挽救国家财政危机、改善民生 而提出变法。
PART 02
《答司马谏议书》全文解 析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独立 思考和自由表达,推动社会思想
的解放。
推动了文化繁荣
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促进了 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丰富了当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除了演绎推理,文中还有假设论证。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 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 之所敢知”中“如......则......”译为“如果......那么......”。用假设的方式表明自己只知“无 大作为”之罪,不知“改革”之罪。说理的同时,坚定了自身立场,表明了心迹,希 冀对方理解。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 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 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⑷文化常识 ①参知政事:是中国古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刘洎为黄门侍 郎、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到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变 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 ②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 时而异,不尽相同。 ③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 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 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 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 升任宰相。 ④中书舍人:官名。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 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 ⑤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负有专 责的官吏。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解读第二段
句首语 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 气词 的人。汉以后泛指读书人
名和实(是否相符 )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
认为 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
怨恨和诽谤
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表凭借,用 来.....的
侵官: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古:因而招致。 今:表结果的连词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 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 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 ,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征利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 拒不接受反对意见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结果)以致天下怨谤也
固前知其如此
“为”源头
司马光给王安石扣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 怨谤也。”这样有罪的帽子,王安石却说我没有罪,判断是 非总的有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课文原话回答)
小结: 王安石的“不为"逻辑思维:王安石是如何辩驳的?
1.提供推理前提(原则)
立 (论证的立足点)

2.摆出对方观点

破 3.逐一驳前四种说法
4.指出无须驳“致怨谤”
思考: 1.针对司马光给自己扣得“帽子”,王安石不 认为有“罪”。对于第五点指责“天下怨谤”, 他有没有否认?
他承认了
思考: 2.王安石认为导致“天下怨谤”的原因是什么?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课件ppt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课件ppt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 第1自然段 •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
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 也,
•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 名。
• 窃:我私下,谦词。
• 每:往往,常常。
•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 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 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 胥:相与。 • 特:仅仅。 • 度:计划。 • 度(duó):估计,考虑。 • 是:认定做得对。
•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 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 知。
•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 “事”字是名词。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 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 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 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 气盛,毫不枝蔓。
• 守:墨守。
• 知:领教。
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 一起埋怨。 盘庚不因为有埋怨他的人的缘 故而改变他的计划。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 做
第4自然段
•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无由:没有机会。 • 不任:不胜。 •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合作探究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 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对个人修养与处世之道的启示
培养独立精神
从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现 出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现 代人应学会独立思考,勇于面对困难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正直品格
王安石在改革中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品 质和正直的人格魅力,这启示我们应 坚守正道,不为私利所动,保持内心 的纯净与正直。
对文学创作与表达的启示
02
《答司马谏议书》内容解析
信件的结构与主旨
信件结构
信件开头先对司马光来信表示感 谢,然后针对其质疑逐一进行回 应,最后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和 情感。
主旨
通过回应司马光的质疑,表达王 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同 时表明自己的决心和信念。
针对司马光质疑的回应
1 2
针对质疑变法必要性的回应
指出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凋敝等问题,强调变法 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富国强兵。Fra bibliotek精炼语言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运用简练、精准的语言表达思想,这对文学创作者来说,应锤炼语言,用最少的文 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
情感表达
王安石在信中表达了对司马光误解的遗憾和坚持改革的决心,这启示文学创作者应善于运用情感表达,使作品更 具感染力和共鸣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历史地位与价值
《答司马谏议书》被视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不仅 反映了北宋中期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革要求,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社会 和政治问题的重要思考和见解。
《答司马谏议书》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文学价值
思想价值
历史价值
《答司马谏议书》以其独特的文学风 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 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读 课 文 ,
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知道,此处指领教
理 则非某之所敢知。
清 文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如果你责怪我,认为我在位这么久了,还不能帮助
皇上就成功业,(也没有)使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
承认)我有罪。如果说现在应该不顾一切,无所作为,
既然是我们自己的责任,那么作为即将成年或已经成年的社会个体, 不应该独立自主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吗?让父母在工作之余还要为我们负起 责任,我们和无能的巨婴有何区别?在此,我想跟高中学子的同伴们,以 及所有的学生朋友们说,考试不是只为了得到一个分数和排名,还是我们 从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我们对自己的诚信和自觉性的检验。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作
者 简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 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列宁称 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等。
了解文体知识—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 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施行,推行
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
驳斥,抨击
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
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
善以巧言献媚的人
此也。
本来事先就知道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 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 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 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本人却认为在皇帝那里接受 命令,在朝廷之上议论订正法令制度,把它授权给专设部门的 官员管理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 来兴起有利的功业并消除种种弊端,这也不是生事扰民。为天 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驳斥谗言,排斥巧言献媚 之人,这也不是拒绝采纳大家的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 谤之言,我之前本来就已经料想到了会这样。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2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2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表明态度----不畏怨谤
我可以这 样反驳他!
王 安 石
介甫的论证思路:
确定原则----名实相符 树靶反驳----五条罪名 析谤原因----揭露本质 表明态度----不畏怨谤
巧妙的反驳技巧
1、确定“名实”的辩论原则 2、坚持“皇命”的辩论策略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
“固由兀傲性成》引: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论语·季氏》)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你变法时,侵官、 生事、征利、拒
谏、致怨。
司 马 光
我该如何反 驳他呢?
王 安 石
合作探究: 1、在正式反驳前,王安石确定了什么原则? 2、王安石是如何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进行反驳的? 3、王安石变法怨谤之多的原因是什么? 4、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与反对,王安石的态度如何?
➢人 ➢ 士大夫 ➢上
➢某
“习于苟且”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欲变此”
“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探究结果: 3、王安石变法怨谤之多的原因是什么?
析谤原因----揭露本质
4、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与反对,王安石的态度 如何?
继续变法
让步假设
“盘庚迁都”
探究结果: 4、面对保守派的指责,王安石的态度如何?
1、在正式反驳前,王安石确定了什么原则?

名:名称;形式(言语) 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符 实:实际内容;事实
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名实相符
逻辑支点
孔子强调以名正实,以为“名不正则言 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探究结果: 1、在正式反驳前,王安石确定了什么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 的名。
▪ 窃:我私下,谦词。
▪ 每:往往,常常。
▪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
9
▪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 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 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也。
▪ 重:又。
▪ 反复:指书信往来。
▪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 恤:忧虑,顾念。
▪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
19
▪ 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 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 义而后动,是而不见悔故也。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 在朝廷上修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 不算是“侵官”。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重点字词:辟:排斥,驳斥。难:用作动词,责 难。壬人:善于巧言谄媚的人。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 算“拒谏”。
-
16
6、至于怨谤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
5
朗读课文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 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 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 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知其如此也。
-
11
第2自然段
▪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 下怨谤也。
▪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 征利:与民争利。
▪ 以致:因而招致。
-
12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 特别是在名义与实际是否相符 的问题。名义与实际的关系明 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 的认识了。
▪ 见恕:原谅我。
-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解释重点词语: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
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重点字词:重念:又考虑到。视遇厚:对待优厚。
反复:指书信来往。宜:应该。卤莽:同“鲁莽”, 草率,冒失。具:全部,引申为详细。所以:这样做 的原因。冀:希望。见恕:原谅我。
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 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 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
14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 下之理得矣。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义与实际是 否符合上。名义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 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 见教者:指教我的问题(内容)。
-
15
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至于埋怨、指责的人多,那是事前本来就知 道会这样。 固:本来。
-
17
本段分析:
▪ 开头先确立反驳的原则:“儒者所争,尤 在于名实”;然后抓住对方的论点,树起 反驳的标靶;再逐一反驳司马光加给自己 的罪名,要言不烦,理直气壮。
-
18
第3自然段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 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3
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
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
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
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第二年,司马光给
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信,列举了新法的弊端,
要他放弃新法,恢复了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
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
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
行新法的决心。本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
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
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
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
4
▪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 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 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 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 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 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 《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玩 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6
听朗读时请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聒 guō 冀 jì 恤 xù 胥 xū 膏gāo 卤 lŭ 重念chóng 度义 duó 改其度 dù通文意
-
8
二、课文串讲:
▪ 第1自然段
▪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 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 异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
1
邓小平是“中国二十一世纪改革家”,而 北宋也造就了一位改革家,那就是被列宁誉 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
-
2
作家作品知识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晚年退居江 宁,封荆国公,世称 王荆公,他是北宋著 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王临川 集》《临川集拾遗》。
-
13
▪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 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 举:施行,推行。
▪ 辟:驳斥,抨击。
▪ 难:责难。
▪ 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壬:“佞”的假借 字。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 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