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馆》看老舍的京味特色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自动化学院,金逸辰,学号1010190427摘要:话剧茶馆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它充分体现了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老舍作品的创作倾向。
关键字:老舍/茶馆/语言特点/大众化/民粹思想话剧茶馆是老舍与1956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作品。
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
写茶馆,老舍把写作的题材又重新转向他所熟悉的旧社会。
茶馆共三幕每一幕戏都取用同一个场景,裕泰茶馆。
旧社会的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的会面之所,因此茶馆就构成了一个小社会。
通过表现茶馆中众人的生活变迁,老舍活灵活现的演示了旧中国的社会情境,以达到其葬送三个时代的写作意图。
茶馆共分为三幕,每一幕老舍都侧重表现一段历史时期,第一幕着重描写大清王朝行将崩毁前的社会场景。
第二幕描写了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情况。
第三幕则描写了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治下的社会状况。
通过对茶馆与茶客们的生活变迁与心理状态,老舍充分表现了,处于三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病态,更表现了人民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与思想精神。
在第一幕中,老舍先用两伙富人为了一只鸽子就差点群架,和贫苦的农民无奈卖女的情节做对比,表现了当时贫富差距的严重分化。
常四爷的感慨引来暗探的抓捕,表现当时的特务密布与言路不开。
还有太监买妻,体现了清末社会的封建腐朽。
但第一幕中,老舍也表现出人民心中希望尚存和人们心中的善念未泯。
体现在第一幕中秦二爷立志开工厂救中国,常四爷为农妇母女买吃食。
两人虽然对对方的观点都不认同,但都是心有善念,心有所志的人。
第二幕中,清王朝已经覆灭,都称社会得到了改良,茶馆也经过了王掌柜的改变,但是社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新的权贵变本加厉的享受,买姨太太讲究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
这更差的环境反倒让刘麻子无所适从了。
而唐铁嘴因为这世道更乱,他能忽悠的人更多倒是过的更自在了。
还有宋恩字和吴祥子两人竟然想到要合买一个老婆,已然是罔顾了伦理。
第三幕结尾,两个民兵对学生不讲任何道理的直接捉拿比起第一幕中对常四爷的因言定罪更加恶劣。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了很多精品力作,可谓十分高产。
其中,我认为《茶馆》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长篇小说中,老舍从一个侧面来描写北平社会的生活画面和世态人情。
读过《茶馆》后,我受益匪浅。
老舍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最为著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其实,在他成名前,还有很多短篇佳作问世。
这篇《茶馆》的主题与内容与老舍以往所有的作品都不相同。
它主要反映北京城市的风土人情、习俗特点、历史变迁等。
通过大茶馆这样一个舞台,将老北京的世俗百态展现在人们眼前。
故事发生在北京裕泰大茶馆。
大茶馆里的掌柜王利发因为劳累过度病死,几个有威望的人物如秦仲义、常四爷等也陆续离开了这个大茶馆。
这个大茶馆就只剩下王利发的独子王掌柜。
王掌柜年纪轻轻,便当上了这个大茶馆的经理。
虽然茶馆中各类人物众多,但这位经理却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
人们读《茶馆》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书中人物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使你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书中主要人物众多:有王掌柜,秦仲义,常四爷,松二爷等。
王掌柜虽然年纪轻轻,但他办事果断干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秦仲义则更显示出老北京人的精明强干,是一个天生的生意人。
常四爷原本是清朝遗老,因为与康熙皇帝政见不合,才流落到北京城里做了汉奸。
此人尖酸刻薄,贪财好利。
但他对茶馆中的工作人员又极为体贴。
松二爷是个京戏迷,见了漂亮姑娘就走不动路。
后来他真的爱上了花茶馆的小伙计王利发的妹妹王小姐。
小姐虽然对他有些看法,但对他也不错。
《茶馆》的主题思想是表现旧中国正在崩溃,新中国即将诞生,一场革命即将到来。
人们都在为革命作准备。
小说以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和直奉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
老舍曾说过:“文学作品有三种不朽,一是盛世不朽,二是乱世不朽,三是卑劣不朽。
”《茶馆》中的王掌柜,则是当时旧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典型形象,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大茶馆就像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其文学作品中,具有幽默的语言及人性化味道,受到广大读者的称颂。
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京味儿特色,其语言表达十分流畅,将北京话凝练成了文学语言,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发展。
对此,下面就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茶馆》;语言;京味儿特色前言《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性作品,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老舍《茶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上,同时也表现在其语言特色上,特别是充满京味儿特色语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老舍《茶馆》的文学内涵。
1.作品善用京味儿语言老舍的《茶馆》主要是对旧北京城中一个小茶馆发生的故事进行介绍,作者是以小茶馆为平台,将旧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映射出来,小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征十分明显,如为了生存费尽心力的茶馆掌柜,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投机倒把的骗子,卖儿卖女的贫困人家,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是旧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茶馆》中,老舍用到了大量京味儿语言,其更加形象的将旧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如听天由命、安分守己、机智圆滑等,更是借助京味儿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
《茶馆》中利用的语言大多是北京口语,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如作品的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迟迟不肯剪掉自己的辫子“咱就把小辫儿一留,万一皇上要是给改回来呢?”这是标准的北京白话,具有浓厚的京味儿特色,形象的刻画出了旧北京生活的人物特点。
此外,在老舍的《茶馆》中,还根据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创作出了与其身份相匹配的个性化语言特点,如王利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用语十分恭顺;常四爷作为旧北京城的没落旗人,其自力更生,在语言上充满了沧桑、豪爽的特色。
2.《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2.1节律性强在作品《茶馆》中,老舍的语言契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并且语调抑扬顿挫,有很强的音乐特点,在曲艺音律性的影响下,语言更加传神,让人读来朗朗上口。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作者:杨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7期摘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
他的文学观,他幽默风趣的语言,文学作品的人性化都为人所称颂。
老舍作品里独有的京味儿特色更是人们所欣赏研究的,他自然流畅的表达,将北京话凝练成文学语言,又合乎语法规范,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
本文选取老舍的《茶馆》为研究对象,从音节结构,儿化音,尊称,句调和这几个方面浅层分析一下《茶馆》的京味儿特色。
关键词:节律;儿化音;句调;小短句;尊称作者简介:杨雪(1995-),女,山东滨州人,青岛市市南区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2《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是其最优秀的戏剧说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也不为过。
戏剧的文学性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上,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是性格化。
”[1]而不应该变成剧作者的广播员,人物语言要符合说话者身份地位等条件,老舍抓住人物性格,并且熟悉北京市民的生活,用寥寥数语使人物变得生动形象并让观众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等。
戏剧语言要通俗易懂但又充满诗意,使用的老北京方言自然流畅,又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将人们日常使用的老北京方言加工凝练,成为人们读得懂又不失文学的魅力,京味儿特色堪称一绝,成为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下面就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分析老舍先生的京味儿特色的艺术手段。
1、语言的节律性强老舍语言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音节界限分明,并且语调的抑扬顿挫,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吸取曲艺中的音律性,使作品更为传神有味儿。
音节组合多为五字或七字,组合后因节律鲜明有律动感,加上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使得语言朗朗上口。
“常四爷: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刘麻子: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您坐着,我办点小事!”此为节奏鲜明的音节结构,有抑扬顿挫的起承转合,有音乐美的特征,加强了作品口语化的色彩。
试述老舍话剧《茶馆》结构上的特色

试述老舍话剧《茶馆》结构上的特色一、绪论话剧《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其结构上独特的安排使得该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茶馆》在结构上的特色。
二、历史背景的铺垫在谈论《茶馆》结构上的特色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剧作所处的历史背景。
该剧以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北京茶馆为舞台,通过茶馆中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这样的历史背景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基础。
三、跳跃的时间线《茶馆》的结构在时间线上并不是线性进行,它通过不同时间段的跳跃,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茶馆及茶馆中的人物呈现给观众。
这种非线性的时间跳跃既能够展示历史的延续性,也能够体现社会变革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观众通过剧中人物的不同遭遇,感受到了历史中的变迁和个体命运的无常。
四、多线程的故事叙述《茶馆》在叙事上采用了多线程的结构,通过呈现茶馆中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示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命运和矛盾。
从茶馆老板到茶客、从官员到妓女,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线索。
这种多线程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故事的内涵,增加了戏剧的张力和观赏性。
五、剧中对话的丰富性《茶馆》的剧本中充满了丰富的对话和表演交锋。
通过对话中人物的争吵、辩论和冲突,剧作展示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些对话不仅具有戏剧冲突的张力,还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弱点。
六、人物形象的鲜明性《茶馆》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鲜明而具体。
无论是茶馆老板王利发的善良与坚守,还是妓女玫瑰的抗争与坚强,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满和立体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剧中角色,增强了观众与剧作的情感共鸣。
结论《茶馆》作为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话剧,其在结构上的特色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画卷。
通过时间线的跳跃、多线程的故事叙述、丰富的对话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该剧成功展示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和反思。
解读老舍《茶馆》中北京茶文化的特色

2017年第06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念融入到《茶馆》作品中,则很难对其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内涵进行有效阐述,《茶馆》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其中事件的描述,还是场面的描写都更为生动和丰富,从而使得整个作品更具观赏性。
4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茶文化的传承机制在多元文化传承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茶文化的价值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可,无论是其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内涵,还是该文化体系发展的完善度,都大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在当前传统茶文化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茶文化传承效果,就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承元素,构建适合该文化体系传承的最佳机制。
我国有着成熟完善的茶文化艺术,经典文学作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茶文学作品的形成与出现,实际上反映了茶文化在社会民间的成熟与完善。
我国不仅有着体系化的茶文化理念,更重要的是丰富的茶文化体系作品,通过对我国茶文学作品体系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具备的传统茶文化价值理念,更重要的是感受其中所具备的传统文化要素。
茶文化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从三五好友聚会到工作商谈,多数人倾向于在茶馆中进行,随处可见的茶馆也从侧面反映出茶文化在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更是与时俱进。
在与现代快节奏的文化碰撞下,茶文化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产物。
我们在品尝一杯香茗的同时,更是传统优秀文化在精神上的碰撞。
而以茶及茶文化元素为创作题材所形成的文学作品,不仅诠释和展现了茶文化理念的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为传统茶文化价值理念传播提供了实质性帮助,当然其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理念。
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背景下,传统茶文化体系想要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不仅要注重对其传统文化内核进行融入,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有效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特点,创新文化体系内涵,通过丰富具体理念,从而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
5结语《茶馆》作为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核心代表,其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有效集成,同时也是对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完善系统的了解和传承,所以,随着当前多元化文化理念发展日益成熟,认识《茶馆》作品中所具备的艺术理念和文化内涵,就极其必要,当然,对《茶馆》作品的创作风格和素材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认知《茶馆》作品中的创作理念,整个文学体系都具备一致性内涵。
浅谈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浅谈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话剧《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完成的一部三幕话剧,是其戏剧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老舍先生精心选取了维新变法失败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以及国民党政权覆灭前期这三个历史横断面,展现了中国社会近五十年的发展变迁。
并且,他巧妙地安排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轮番出场,汇聚于“裕泰茶馆”,各做各的事,各说各的话,同时又与时代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表现出“埋葬三个时代”的宏大主题。
标签: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话剧《茶馆》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常演不衰。
它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源自多方面,既包含老舍先生对深刻主题的挖掘,更包含作品本身独特的艺术创作特色。
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截面的写作方式、“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以及源自生活的京味语言这三个方面入手,对《茶馆》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行浅析。
三个截面的写作方式话剧《茶馆》截取了三个历史截面,通过众多的人物命运及事件组成多个戏剧片段,再汇成不同时代的众多剪影,从而反映复杂的社会及人生,这就是所谓横断面的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在谈及采用这种写作方式的原因时曾说到,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
但他认为,那么一来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
“抱住一件事情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
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如此看来,想要达到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首先要充分反映一个时代,展现其腐败没落的本质,才能够使人们从触目惊心的事实中看出这样的社会必然要被埋葬的道理。
但这仅仅依靠一人一事是难以办到的。
因为,人物少线索单纯,在短短一个剧本里无法容纳表现三个时代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内容,结果既写不出时代气氛,也无法揭露社会本质。
但若采用横断面的结构,在这方面则可以扬长避短,从多个角度侧面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于是,为了广泛地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特征,能够充分体现作者要“埋葬三个黑暗时代”的创作意图,老舍先生在《茶馆》的创作中,恰到好处地选取了三个横断面,集中笔墨予以描写,充分展示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
论老舍《茶馆》中的京味儿

论老舍《茶馆》中的京味儿作者:谭金红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2期摘要:老舍先生无愧为当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语言俗白质朴,又不缺乏典雅精致。
《茶馆》更是老舍先生语言艺术的巅峰之作,其中,那流露出来的浓浓京味儿,使他在现代作家中脱颖而出、独具一格。
本文以《茶馆》为着手点,主要从动词的脆爽运用、儿化的感性流露、名词的地道使用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语言浓郁的京味特色。
关键词:老舍;《茶馆》;京味儿老舍先生久居北京,他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热爱与熟悉,使他十分擅长写出北京味儿的文字来,《茶馆》是他京味文字的最好范例。
话剧《茶馆》的选词用句平实朴易,并没有什么古典深奥、晦涩难懂的地方,但那一口甜亮脆生的京片子,给整个创作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韵。
什么是京味儿?“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有两层含义:“一是题材的京味,即传神地描绘北京地区的文化风俗。
二是语言的京味,即使用纯正地道的北京口语。
”本文主要围绕《茶馆》中语言的京味展开,比通常意义上的京味儿范围要小了许多。
一、动词的脆爽运用北京方言是极端依赖于“腔调”的语言,老舍先生笔下那一溜串儿北京话写的十分漂亮,不只体现在措辞得体,更体现在腔调动听。
如果我们说苏州话是吴侬软语,那北京话绝对是嘣响脆溜。
以“响亮的京腔”与“绵软的苏白”对比,“绵软”是质感,“响亮”则是声音印象。
京腔给人以光滑感(不柔腻)、明亮感(不沉郁),它少晦暗不明的情致,少幽深曲折的境界,但有那份不可比拟的生动,足可作为补偿了。
其动词的脆爽运用,更是把北京话那股清脆快当的劲儿给勾勒出来。
《茶馆》中许多单音节动词,地道、干脆、敞亮,京腔京韵十足。
比如说秦仲义向王掌柜催租时,有这样一段对话: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
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买热茶去!王利发这个“甭”字,用词短促,带劲儿,直接显现出北京话动词使用的鲜明特征:干脆利落、有力度、直爽而不罗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茶馆》看老舍的京味特色
作者:曹珊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4期
[摘要] 老舍作为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创作的无数作品已深入人心。
自五四运动以来,他的作品饱含爱国情怀,他以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空灵的艺术创作,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人,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老舍的作品中,一种新的创作形态——京味戏剧在新时期的戏曲创作中得到了较大的成果与发展,其中以《茶馆》作为代表作。
崭新的面貌与风格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也带动了后来京味风格戏剧的发展。
[关键词] 老舍;茶馆;京味文化;京味特色
一、关于老舍的一些时代背景
1、老舍的人物生平
老舍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从小生活在北京的他,自幼受着北京文化的熏陶。
老舍的童年与学习经历也是不同寻常的,连中学都没读完的他靠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考取了当时一所完全免费的北京师范学院。
之后并以优秀的成绩担任某小学校长,但后因社会教育旧势力的原因辞退了这份工作,重返学校教书。
后来,一次意外的机会到英国伦敦大学任教中文讲师,在此期间,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历史书籍为老舍的伦敦大学生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30年他也曾在山东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决然的投身于爱国事业中。
1946年,老舍赴美国讲学和进行文化交流,在他的美国之旅中,对当时对中国一无所知的美国各界人士宣传中国文学成就以弥补这一缺陷。
1949年建国之后以及之前创作了许多著作,其中《茶馆》就是其中一部。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遭受迫害投湖自杀无缘若贝尔奖。
2、老舍作品的文学特点
老舍作品的创作源泉绝大多数来自于一些市井民俗,在北京这种环境的陶冶下,他的作品可谓“京味十足”。
北京文化对老舍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在当时北京还是处于封建保守、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人们是无法突破这种束缚,无法用创新去改变现状,只有忍莫吞声遭受现实的压迫。
也正因为如此,老舍才不干于平庸,他是那个时代文化的反省者与批判者,他积极进取,超前的思想致力于改变这个没有精神与灵魂的时代。
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作为北京文化的特殊个人案例,也流露出他对北京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深刻的反思。
而以这种“京味”问鼎的《茶馆》用其独具一格的风趣幽默标志着老舍戏剧创作的最高峰,也是当时中国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出作品。
二、《茶馆》所彰显的“京味”
1、《茶馆》故事中的人、事、物
《茶馆》以北京裕龙大茶馆为时代背景发生的一些故事,分别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三个历史时期的北京历史风貌特点,将近整个半世纪的时代发展,一共分三幕。
老舍以他熟练的手法和独特的写作方式,通过茶馆这一小窗口上演了一出历史。
《茶馆》中以王利发为主人翁,精明能干、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的他,年轻时一心想接着父亲的茶馆事业大干一番,为客人赔笑、弯腰屈服、左右逢源却也不能改变茶馆的命运,最终也是在冷嘲热讽中度过他的晚年。
在老舍笔下通过王利发这一线索同时也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吸鸦片相面为生的唐铁嘴、胆小而爱说话的松二爷、正直的常二爷、勤恳心眼好的李三、吃洋教的小恶霸马五爷以及心狠意辣、说媒拉纤的刘麻子等等不同性格的人物,充分展现出那个旧社会腐败、落后的时代弊端,歌颂那些尝尽人间疾苦却不忘中国骨气的铮铮汉子,同时也讽刺了那些旧时代有着罪恶丑脸的地痞和流氓。
2、《茶馆》语言特色
在老舍笔下的人物,都能从简简单单的一勾一笔中表现的栩栩如生,幽默、讽刺的语言色彩运以通俗易懂的“京味”让人耳目一新。
一句‘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看似简单不起眼的字利用谐音的效果其意义却截然不同,起到一种一听就让人振奋拍案叫绝的效果。
话剧运用北京世俗人民浅显的话语,安分守己、机智狡猾、随遇而安的个性特点立马显现出来。
老舍取用茶馆这一题材也独具“京味”,如同一些胡同、四合院、杂院,茶馆在北京也是具有代表性建筑物之一,取茶馆这一物京味也就随之而来。
剧中人物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通过这种“京味”都能一一体现人物鲜明特点,唐铁嘴的一句‘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该抽白面了——大英帝国的白面儿’,唐铁嘴这一形象就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平淡易懂但不庸俗,脱俗而雅,丰富的个性色彩是这一话剧的特点,随意大方、深出浅入又是京味十足的体现。
三、总结
《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话剧作品,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七十多名的戏剧角色扮演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景。
以其独具一格的“京味特色”将历史上演的淋漓尽致,这一话剧风格在当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时代意义。
在北京大街小巷茶馆普及,而以老舍命名的老舍茶馆格外受中外人民的欢迎,也许正是因为那个沧桑时代的历练造就了如今闻名中外的老舍茶馆,在古色古香、浓郁的京味环境里每天都上映着一出出令人回味的精彩演出。
历史是老舍笔下的足迹,而作品《茶馆》则是见证这一历史的结晶。
参考文献:
[1]罗霞;《茶馆》与京味戏剧[J];青年文摘;2013年06期.
[2]曾令存;《茶馆》文本深层结构的再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09期.
[3]李春雨;老舍影响下“京味”戏剧影视的发展与新变[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7期.
作者简介:曹珊,河南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2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