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之昆曲和京剧

合集下载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与表演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与表演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与表演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有着丰富多彩的流派和表演方式。

在中国,戏曲艺术被视为文化遗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和表演方式,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瑰宝。

一、流派: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越剧、评剧、川剧等。

这些流派各自独具特色,有的是以唱腔为主,有的是以舞蹈为主,有的是以说白为主,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1、京剧: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流派,起源于北京,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京剧的唱腔铿锵有力、婉转动人,表演时需要有丰富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现。

京剧中有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末。

生行通常扮演男性角色,旦行扮演女性角色,净行扮演丑角,末行扮演配角。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被世界各地的观众所喜爱。

2、昆曲:昆曲起源于江苏苏州,因此也被称为苏州昆曲。

昆曲被认为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一种形式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昆曲的唱腔清亮婉转,表达了深情和悲壮的情感。

昆曲的表演具有瑰丽的舞姿和高超的技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3、豫剧:豫剧是河南省乡间流传的一种戏曲,因为古代河南的行政区域名字为豫州,所以称为豫剧。

豫剧的唱腔快板明快,常常在唱快板的过程中配以灵活的身体动作,颇具技巧性。

豫剧的表演通常有“二黄、一生、一净”四个行当,其中二黄是豫剧中的一种特殊角色,主要扮演狂生、丑角等,因此也称为“二黄子”。

4、越剧:越剧是浙江省嵊州市和绍兴市一带流传的一种戏曲,也被称为嵊州调。

越剧的唱腔婉转动听,演员表演时需要将声音、表情、肢体动作、衣着装饰融为一体。

越剧的表现力非常强,可以表达深沉的情感,因此在中国古代戏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二、表演:古代戏曲艺术有独特的表演方式,演员在表演时需要通过唱、做、说、打、绰等方式,将文字和音乐组合起来,表达角色所具有的情感和人物性格。

中国的传统戏曲与昆曲

中国的传统戏曲与昆曲

中国的传统戏曲与昆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而传统戏曲是其中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戏曲的众多流派中,昆曲素有“百戏之祖”之称,被誉为国粹。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传统戏曲与昆曲的发展历程、表演形式、音乐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一、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戏曲起源自秦汉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逐渐形成了各个流派。

随着历史的演进,不同地域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戏曲类型,例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

而昆曲作为其中最古老的一种,可以追溯到元代。

元代昆曲以其高雅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在当时备受推崇,被认为是戏曲的巅峰之作。

二、表演形式的特点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话剧、造型艺术等多个艺术元素。

昆曲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戏曲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即演员既唱歌演唱、念白、吟诗,又表演动作、拳打脚踢。

在昆曲表演中,演员需要通过声音、眼神、身体动作等多种方式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要求演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技艺和高度的艺术修养。

三、音乐特点的独特之处戏曲的音乐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而昆曲的音乐在中国戏曲中有其独特之处。

昆曲的音乐以“引子曲”和“大曲”为主要形式,曲调婉转悠扬、缓慢细腻。

昆曲音乐采用“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结合独奏和合奏的方式,使得昆曲的音乐更具层次感和韵律美。

四、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传统戏曲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因此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戏曲艺术也需要进行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例如,一些青年戏曲演员通过融入时尚元素、现代舞蹈技巧等,将戏曲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活力。

五、中国传统戏曲的国际传播中国的传统戏曲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欣赏,同时也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昆曲在1977年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昆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知名度和传播机会。

中国九大戏曲剧种

中国九大戏曲剧种

中国九大戏曲剧种1.昆曲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名家:1.俞振飞,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

2.周传瑛,以主演《十五贯》驰名。

3.张娴,昆曲当家花旦,后任教师。

如今全国各大昆剧团里所有演杨贵妃的闺门旦都是她的学生。

2.京剧京剧是“国粹”,中国第一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整理修改,好多优秀的京剧优秀剧目被保留下来。

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

京剧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最著名的有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谭鑫培,马连良等。

3.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它发源于浙江上海,繁荣全国,流传世界。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京剧与戏曲的区别

京剧与戏曲的区别

京剧与戏曲的区别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享受着国宝级待遇,作为中国人,可以说没有不知道京剧的。

而昆曲恐怕就没有这么大的优势的,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京剧与昆曲的区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京剧与昆曲的区别【唱腔方面】:1、昆曲属于声腔音乐,以句为单位,属曲牌体。

能与之并称的是已经失传了的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等声腔。

而京剧则属于后起的板腔音乐,以言为基础,属于诗赞体。

(声腔是戏曲中的一个专用名词。

一般是把戏曲中某些音乐和演唱相类似的腔调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板腔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

)2、昆曲的音阶大部分是五声音阶,少部分是七声音阶构成;京剧则由七声音阶构成。

(五声音阶即1、2、3、5、6,没有4 和7。

五声音阶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基本调式音阶。

中国五声音阶的产生基于我国南方的民歌和乐曲,如“茉莉花”、“太湖美”;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紫竹调”等等,都是五声音乐的代表;七声音阶,即1、2、3、4、5、6、7,七个音都有。

)昆曲的语言是中州音韵的国语,有些演员喜用深度苏州方言化的语言进行演唱;京剧则以国语为主,有些有湖广音。

3、昆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称虽有一样的,但曲调随字的四声阴阳不同而变化;京剧是所谓板腔,由少数十分单调的曲调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黄两种,是上下句的说唱文学套上音调而构成,音乐非本质,本质是吟哦)加以几个变型,型式少,调子往往听来千篇一律。

因属吟哦,所以才以板为单位拉长缩短,这就是板腔的来源———说唱文学的“吟哦”。

【文学性方面】:。

京剧与昆曲的区别

京剧与昆曲的区别

籍版本时翻到过,在新近印刷的一些剧本中已经见不到了。
在用韵方面,曲牌使用词韵和曲韵的,在实际应用上,词韵和曲韵的差距并不太大,但是昆曲不可以用“十三辙”,道理很简单,“十三辙”出现在昆曲之后,而昆曲的基本定式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它所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曲韵。关于昆曲的用韵问题,还有很多讲究,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王守泰先生的《昆曲格律》,里面关于南曲北曲的用韵问题有着细致地说明。
浅谈昆曲和京剧的根本区别(2006-08-29 18:31:49)
转载 分类: 业精于勤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享受着国宝级待遇,作为中国人,可以说没有不知道京剧的。而昆曲恐怕就没有这么大的优势的,直到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昆曲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引起了许多戏曲爱好者的关注。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奏乐器,使昆曲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由于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脚色行当自然越分越细,如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各行脚色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心理情绪、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固然衰微已久,而其艺术生命实际上远远没有终结,京剧、越剧、川剧、湘剧、婺剧、祁剧、桂剧、柳子戏等,都受其深刻影响,仍保留着昆曲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至今浙江、上海、南京、北京还有独立的昆曲剧团,继续演出。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是昆曲发展的鼎盛期,新作不断涌出,表演

论京剧与昆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论京剧与昆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与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京剧是一种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

蒋锡武在《京剧精神》一书中,认为明、清两代的戏曲从剧本和表演两端对元杂剧进行了“倾斜”的发展。

即明代到清初的传奇是“剧本中心”、或者说是“剧作家的时代”;而后来则开始了戏曲“向表演为中心”转移的时代。

而京剧则是这种“表演中心时代”最后的高峰。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在传统上是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是不唱的,在舞戏中尤其可以看得出来,京剧在纯武打,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着再开口唱;昆曲则是边舞变唱得,舞打得越热闹,唱的也越热烈。

昆山腔融合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在节奏上,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伴奏也颇为齐全,管乐有:笛、箫、唢呐等,弦乐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击乐有:鼓板、大锣、小锣、铴锣、云锣、小钹、堂鼓等。

中国戏曲的种类和特点

中国戏曲的种类和特点

中国戏曲的种类和特点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剧种,每一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戏曲的种类和特点。

一、黄梅戏黄梅戏产生于安徽省休宁县和黄梅县一带,是中国戏曲的七大主流戏曲剧种之一。

其特点是以女子角色为主,唱腔柔和细腻,表演技巧细致入微,多以家庭琐事和爱情为主要题材。

黄梅戏的音乐和唱腔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格,常常运用“三板”和“二八”调式,使唱腔富有变化和节奏感。

二、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随着清朝北京的发展而形成的。

京剧的音乐、唱腔、表演、化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它以唱腔清晰、语调紧凑为主要特色,表演精湛、韵味深厚,常常运用夸张的动作和舞蹈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三、豫剧豫剧源于河南省,是中国戏曲中最具本土性的一种,它的唱腔和音乐风格独特,常常以喜剧为主要题材,表现出河南地区独特的乐观豁达和幽默风趣。

四、越剧越剧产生于浙江省嘉兴市,其特点是唱腔柔美、细腻,表演技巧细致入微,通常以女性为主角,多以家庭琐事、婚姻等为主要题材。

越剧通过细腻的唱腔和婉转的情感表达,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五、粤剧粤剧是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戏曲剧种,是中国戏曲中最具民间色彩的一种。

粤剧以唱腔优美动听、表演技巧独特、装束华丽为主要特点,常常以历史故事和侠义传说为主要题材,深受广东和华南地区观众的喜爱。

六、评剧评剧起源于北方,主要在山西、河北等地流行。

其特点是唱腔慢婉、音乐简朴,表演自然、真实,通常以历史故事和社会题材为主要题材。

七、昆曲昆曲是中国戏曲中的古老剧种之一,产生于明代,主要在江苏、安徽等地流传。

其特点是唱腔婉转、舞蹈表演独特,常常以历史经典和文学名著为主要题材,深受文艺爱好者的喜爱。

综上,中国戏曲是一种极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表演艺术,它的不同剧种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之我见中国戏曲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

用当今流行的话来说,它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结构。

若干年来,戏曲理论界对戏曲本体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创获。

然而,毫无疑问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在此我只浅谈谈我对中国戏曲文化之京剧和昆曲的一些浅微的见识。

昆曲前世,我走在江南水乡,带着淡淡的忧愁,浅唱低吟一场风花雪月的梦。

倚窗而望,眼波流转,场景变幻,蓦然瞥见那淡雅如莲花的容颜,嫣然一笑,悄然退场,隐觅于繁华之外。

这是我最初开始接触昆曲时,内心中最大的感受,在我的心中,我总是认为昆曲是一种唯美的象征,是一种诗意的美,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我深深地为之心醉、为之震撼。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

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

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万历末年,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

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昆曲的舞台上一向以《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老剧为主。

古老艺术要推陈出新,除了复排传统剧目外,创作昆剧新戏已成为重点。

作为中国昆曲艺术保护工程重点扶持的首个新创剧目,浙江昆剧团用十年时间创作了新编历史剧《公孙子都》。

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思想深刻,开拓了昆曲在正剧上的表现力。

昆曲传统剧目中为观众所熟知的多为爱情剧,《公孙子都》则是一部心理戏,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讨伐许国一战中,副帅公孙子都争功心切,用暗箭射死主帅颍考叔后终日惊惶、最后身亡的故事。

其以传统剧目《伐子都》为底本,跳出古人"善恶相报"的狭义是非观,着意写子都暗箭射人后的惶恐不安--"避过法诛却难避心诛",以此鞭挞人类共有的心毒--嫉妒。

主创人员表示:"虽然故事发生在东周列国时期,但嫉妒是人类的'原罪',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以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

" 二是表演上恢复昆曲的"武戏"传统,是现代昆曲"阳刚戏"的代表作。

昆剧的武戏启蒙了京剧的武戏,但近代后,昆剧格局逐渐缩小变为"小生、小旦、小花脸"的"三小戏"。

"《公孙子都》的突出亮点是创编了一部多年来昆剧极为少见的整本武戏。

"戏曲评论家刘厚生说。

扮演公孙子都的是浙江昆剧团团长、"梅花奖"得主林为林,以长靠、短打武生戏见长,有"江南一条腿"之称。

该剧结尾处,穿着厚底靴的公孙子都从高处反跃前扑而下,常引得满堂喝彩。

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

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为昆曲了。

各国列入此次口头文化遗产的艺术,大都处境艰难,濒临绝灭,这说明全球都面临着如何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对昆曲而言,要走出困境,绝非一蹴而就,除了靠昆曲自身的艺术力量及昆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积极性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保证和切实可行的得力措施。

为此,文化部今年6月召集了全国昆剧院团长及剧团所在地的领导会议,商讨发展昆曲大计,并正在制定《保护和抢救昆曲十年规划》。

一些专家还呼吁,建立“保护振兴中国昆曲艺术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昆曲因其特性不可能在当今大红大紫,亦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但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遗产,我们有责任不让她自生自灭!斗转星移,戏剧在多元的娱乐形式中已经悄然落伍,昔日京剧的火红似乎也即将成为记忆,而昆曲更是如陈旧但却华丽的丝绸一般,虽然光艳照人但却难以保存。

习惯了快节奏生活和快餐文化的我们似乎再也静不下心来听这如春雨般缠绵细腻的江南艺术,以致曾经一度昆曲爱好者与从业者的人数持平。

昆曲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看到自己衣袂飘飞、情意缱绻的前世。

倚窗而望,我们看到的是前世的今生。

可我们的后人呢?若干年后他们是否能透过昆曲看到他们前世那一场淡雅如莲的梦呢?这就是我所了解的一点点昆曲,以前一直都认为昆曲好似天外的飞仙,只是远远望着,却看不明白。

直到那天,也是旧人旧事旧的心情,陪着外婆听一出《惊梦》方才瞥见昆曲的一角衣袂。

那悠远的水磨腔磨得人心里直痒痒,却又感觉到些许欣喜。

因为在昆曲那酥人的腔调中分明嗅到了一丝江南微湿的味道。

然而京剧对于众多人来说却要熟悉的很多,在这我也谈谈我对此的一些了解。

京剧京剧,我们并不陌生。

特别是在中央11台,基本上每天都可以看到。

京剧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华美。

有别于昆曲的唯美,京剧展示的是一种华丽的壮观之美。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美,才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国粹。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发展。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

而“打”则指的是武功。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

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玩玩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20世纪的第一个50年,是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著名的“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2010年11月16日,经由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而昆曲和京剧的美:唯美与华美,就如同中国文化一样,一柔一刚。

正是这种刚柔并济的美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美,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刻,由此我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