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

合集下载

昆曲艺术价值

昆曲艺术价值

昆曲艺术价值一、引言昆曲,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昆曲艺术的价值,从历史渊源、艺术表现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明代,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发源于中国南方的昆山地区,因此得名。

昆曲是源于古代宫廷音乐演变而来的,它的演出形式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手法。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昆曲充分吸收了汉唐音乐和南戏的技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昆曲的艺术表现1. 音乐表演昆曲的音乐表演是其独特之处。

昆曲采用唱腔和弦乐伴奏的形式,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听。

昆曲的唱腔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昆曲的弦乐伴奏也起到了很大的衬托作用,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生动。

2. 表演技巧昆曲的表演技巧独具特色,包括身段、脸谱和动作等方面。

昆曲演员通过精湛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受,充分展现出角色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同时,昆曲的动作也非常讲究,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剧情和故事昆曲的剧情和故事丰富多样,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昆曲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演绎,生动地再现了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这些剧情和故事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历史,还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四、昆曲的社会影响1. 传承中华文化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于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昆曲通过剧本和表演形式,传递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使得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2. 促进社会交流昆曲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间享有盛誉。

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喜爱,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

3. 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昆曲以其深厚的艺术内涵和优美的音乐表演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明代,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

昆曲因其高雅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王”。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明代:昆曲发源于明代,是由当时的曲艺发展演变而来的。

明代昆曲以苏州方音为基础,结合了南北曲艺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昆腔。

2. 清代:清代是昆曲的黄金时期,经历了较为繁荣的阶段。

当时的昆曲分为“四派”,即“昆山派”、“天派”、“沈派”和“长派”。

这四派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各有特色,并且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演唱技巧。

3.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昆曲遭受了较大的打击。

戏曲改革运动对昆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剧目和表演形式不再受欢迎,昆曲的濒临衰落。

4. 现代:建国后,昆曲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昆曲得到了官方的重视和扶持。

国家政府推动了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重要的昆曲剧目进行了改编和演出,培养了一批新的昆曲演员。

同时,一些昆曲团体和学者也积极参与到昆曲的传承与研究中。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经历了起伏和挣扎,但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传承。

如今,昆曲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内外演出活动中受到了重视。

相信在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的理念下,昆曲将继续传承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

以下是昆曲历史发展简介:起源与初期发展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据传是由于当地民间音乐的流传和戏曲爱好者的创作而形成的。

在明朝初年,昆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戏曲形式,并受到了皇室的重视和喜爱。

在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昆曲在艺术上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明代戏曲繁荣与昆曲的普及明朝万历年间,戏曲繁荣发展,昆曲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许多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演员应运而生。

其中,汤显祖是当时最著名的戏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等对昆曲的表演风格和文学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著名演员沈璟、梁辰鱼等也为昆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昆曲的鼎盛时期进入清代,昆曲继续繁荣发展,并达到了鼎盛时期。

康熙、乾隆年间,许多著名的戏曲家和演员涌现出来,如孔尚任、洪昇、唐英等。

他们的作品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昆曲的表演和文学水平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清代宫廷也开始将昆曲作为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推动了昆曲艺术的发展。

近代以来的传承与发展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昆曲逐渐面临生存危机。

然而,在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昆曲的珍贵和传承的重要性,开始推动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戏曲家和演员如梅兰芳、俞振飞等人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现代保护与传承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956年,昆曲“传习所”在上海成立,致力于培养专业的昆曲演员和音乐人才。

1980年,中国昆曲研究会在苏州成立,旨在推动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进一步彰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昆曲名词解释

昆曲名词解释

昆曲名词解释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明代,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被誉为“戏曲之魂”,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之一。

下面是一些关于昆曲的常见名词的解释:
1. 昆曲:昆曲是指苏州地区的戏曲艺术形式,也是昆山地区曲艺文化的代表。

昆曲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娴熟的身段功底和精湛的演技而闻名,被誉为“百戏之祖”。

2. 正宫:昆曲中分为正宫、旦角、净角、丑角等角色类别。

正宫是指扮演贵族或官宦人物的男性角色,常常出现在昆曲的传统故事中。

3. 旦角:旦角是昆曲中扮演女性角色的角色类别,通常扮演贵妇、仕女等角色。

旦角在昆曲表演中以婉约、柔美、细腻的唱腔和姿态为特色。

4. 净角:净角是昆曲中扮演男性角色的角色类别,常常扮演武将、士兵等角色。

净角的表演风格以刚健、威猛的舞蹈动作和豪放、放声的唱腔为特点。

5. 丑角:丑角是昆曲中扮演丑角色的角色类别,常常扮演喜剧角色,具有滑稽、逗笑的表演风格。

丑角在昆曲中起到调剂气氛、增加戏剧效果的作用。

6. 坐脸:坐脸是昆曲中的一种表演技巧,指演员将一条腿盘腿坐在一个有绣花靠脚的小凳子上,另一条腿向下垂,同时唱腔
和表演。

7. 花旦:花旦是昆曲中扮演青年女性角色的特定角色类型。

花旦的造型和化妆都非常讲究,以嫩、俏、美、青春为特点。

8. 太监:太监是昆曲中的一种特殊角色扮演,他们通常扮演皇宫中的宦官,以太监的特有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特点。

以上是一些昆曲常见名词的解释,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独特魅力和表演形式使其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发展历程

昆曲发展历程

昆曲发展历程
昆曲啊,这可是咱们中国戏曲界的“老资格”,它的历史悠久得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香飘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让我用轻松幽默的方式,给你讲讲昆曲的发展历程。

最初,昆曲还只是个“小宝宝”,在元朝末年的江苏昆山一带诞生。

那时候,它还叫做昆山腔,听起来就像是一群江南文人聚在一起,吟诗作对,唱着小曲儿自娱自乐。

第一步,成长壮大。

到了明朝,昆曲可就不甘寂寞了,它像是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开始四处闯荡,先是把南京、苏州这些文化大城给“征服”了,然后又北上京城,成了皇家的“宠儿”。

第二步,登上顶峰。

在明朝中期,昆曲已经是戏曲界的“巨星”了,无论是皇族贵胄,还是市井百姓,都为它如痴如醉。

那时候的昆曲,就像是现在的流行音乐,无处不在,无人不爱。

第三步,遭遇挑战。

清朝一来,昆曲遇到了些“小挫折”。

一来是其他地方戏曲的兴起,比如京剧,抢了它的一些风头;二来是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昆曲那缓慢的节奏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了。

第四步,传承与创新。

虽然遭遇挑战,但昆曲毕竟是“老戏骨”,它开始自我调整,一边传承经典,一边创新求变。

就像是一位老艺术家,虽然年纪大了,但魅力依旧,还能吸引一大票年轻粉丝。

现在,昆曲不仅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它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首悠扬的昆曲唱段,历经风雨,依旧
动人心魄。

所以说,昆曲不仅是历史的,它还是时尚的,永远有着让人着迷的魅力。

昆曲知识点总结

昆曲知识点总结

昆曲知识点总结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昆曲戏、昆山戏等。

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它以优美的旋律、婉转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和精妙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被誉为“戏曲之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昆曲的流派昆曲可以分为南派和北派两大流派。

南派昆曲源于江苏昆山,以昆山腔为代表,被称为“南昆”,主要包括沪剧、苏剧、常剧等。

北派昆曲源于北京,以梆子腔为代表,被称为“北昆”,主要包括京剧、徽剧、秦腔等。

两大流派各具特色,但都是昆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的表演形式昆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唱是指演员通过歌唱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情。

念是指演员通过朗诵来传达角色的台词和情节。

做是指演员通过动作来展现角色的形象和性格。

打是指演员通过舞蹈和武打来展示角色的动作和动态。

这四种基本功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昆曲的独特表演风格。

昆曲的唱腔昆曲的唱腔具有独特的旋律和韵律,分为“折子戏”、“走板戏”和“彩白戏”三种。

折子戏是昆曲的主要唱腔,以悠扬的旋律和华丽的唱腔为特点,适合表现剧情的高潮部分。

走板戏是昆曲的次要唱腔,以明快的旋律和轻快的唱腔为特点,适合表现剧情的过渡部分。

彩白戏是昆曲的附加唱腔,以简练的旋律和洒脱的唱腔为特点,适合表现剧情的插叙部分。

昆曲的唱腔丰富多彩,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昆曲的服饰昆曲的服饰精美绝伦,包括戏服、头面、道具等。

戏服是演员表演时穿的服装,通常根据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旦角、净角、丑角等不同类型。

头面是演员戴在头上的装饰品,通常根据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花旦头面、生旦头面、老生头面等不同类型。

道具是演员表演时使用的物品,通常根据剧情的需要而有所准备,有扇子、剑鞘、印花巾等不同类型。

昆曲的服饰华丽瑰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

昆曲的表演技巧昆曲的演员需要具备高超的表演技巧,包括唱腔技巧、唱功技巧、念功技巧、做功技巧、打功技巧等。

昆曲艺术简述

昆曲艺术简述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地区。

它以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文学性强而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昆曲的艺术特点包括:
1. 唱腔:昆曲的唱腔悠扬、旋律丰富,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包括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五种基本调式,以及各种变调。

2. 表演:昆曲表演讲究身段、手势、眼神、步法的协调统一,动作细腻,强调内在情感的表达。

3. 文学性:昆曲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语言优美,诗词歌赋并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音乐伴奏:昆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二胡、琵琶等,音乐与唱腔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5. 脸谱与服装:昆曲角色的脸谱和服装色彩鲜明,造型华丽,有助于表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昆曲在明朝和清朝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20世纪初,昆曲艺术经历了一段低谷,但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昆曲再次受到重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新的生命力。

如今,昆曲在国内外都有专门的演出团体和研究教育机构,致力于传承和推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昆曲简介资料

昆曲简介资料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在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成
曲艺术的巅峰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较高的知名
富的素材和借鉴
度,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04
昆曲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昆曲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传承
现代社会的传播
• 昆曲在现代社会通过戏曲演出、影视改编、教育传承等方式进行传播
政策
教育、戏曲演出等
• 国家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昆曲的传承
• 国家通过设立昆曲传承基地、举办昆曲比赛等方式,推
和保护工作
动昆曲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昆曲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 昆曲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观众群体萎缩、专业人才流失、资金投入不
足等
• 昆曲传承与保护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机遇
• 昆曲传承与保护的机遇包括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际社会对东方文化的关注等
• 昆曲传承与保护可以通过与现代艺术、科技的结合,实现创新发展,提高自身的影
响力和竞争力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以唱腔和念白为主要
以唱腔、念白和表演
表现手段
的花旦为主要表现手
表现手段
表现手段
动作为主要表要求演
• 昆曲的末角要求演
• 昆曲的丑角要求演
员具备较高的文学素
• 昆曲的武戏要求演
员具备较高的音韵功
员具备较高的音韵功
员具备较高的表演技
养和艺术修养
员具备较高的武术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透过中国昆曲蕴藉雅致的古典美,可以更多地关注中国的戏剧艺术。

昆曲曾经在中国晚期封建社会文化生活中充任盐末齑粉的作用。

作为当时文人士大夫一种主要文化消遣形式的载体,它得到社会支配阶层的支持;作为当时领袖群伦的一种主要声腔剧种形式,它又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注目。

由此,昆曲得以广泛发舒其自身的文化浸润能量,将辐射脉冲穿透社会的肌肤,深入到它的各个角落。

由此,昆曲得以同时进入上流文化圈和山野民众娱乐环境,成为沟通各阶层社会意识的重要渠道。

也由此,昆曲的文化载负构成了当时民间社会的主要内容成份,成为与政体社会相吞吐的补充乐章。

然而,曾几何时,随着红氍毹娱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衰退与消逝,昆曲失去了它作为社会娱乐文化主流的基础支撑点,从而哀婉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导致昆曲走向衰竭的主要社会支配力,是时代变换了审美聚焦点。

在时下“快餐文化”盛行的氛围中,昆曲成为曲高和寡而极其脆弱的雅文化,成为最易受流行文化涤荡的对象。

然而,昆曲在它兴盛的时代却并非如此,它也隶属于当时的俗文化范畴,是市井小民贩夫走卒都乐于欣赏的艺术,只是由于文人精神的多量介入,使它的文化品位呈现出俗中偏雅的格调而已。

现在昆曲的所谓“过雅”,是由于在时代转换的路径中当代人丧失了读解它的钥匙,失去了转接其信息符号的接收器。

人们不再能够轻松理解并品味它所运用的文字符号的涵义与意蕴,对于它所采用的韵律森严的词曲格式倍觉疏离,更不用说对其内容与形式所依托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凭空把握了。

由此,昆曲在社会观众心中平添了一丝神秘、一缕朦胧、一层深奥,这是它的致命处。

然而,昆曲所富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又使它具备了传统文化结晶体的品格,于是,当代人对它的品尝与把玩,无形增添了研琢传统文化的意味。

观赏昆剧,在某种意义上与观赏出土文物的意蕴接近。

由此,当代舞台上的传统昆曲演出,就不仅仅具有表层的娱乐文化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有绍续历史与文化的内在价值。

而对昆曲的欣赏,也像鉴赏出土文物一样,首先需要主体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积累,这样信息输送的渠道才得以成立。

于是,昆曲成为这样一种艺术品:它的价值不能够用社会对它接受的幅度来衡量,而要用其生命力的历久度来衡量,甚至可以说,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它的价值与是否成为流行文化无干。

青铜器、梵高的绘画,都不能介入世俗的流行文化,但它们的价值却由于历久而上升。

就活着的传统舞台样式来说,昆曲所保留的文化信息量是最为丰富的,这首先是由于它享有悠久历史的缘故。

它的生命比现今舞台上存活的任何一种其它戏曲样式都要长久。

从明嘉靖年间魏良辅研制出昆曲水磨调,从而宣告昆曲时代的到来算起,它已经享有四百余年的遐龄。

如果再去追溯昆曲的源起,它的寿数恐怕要超过六百年。

而兴起于清嘉庆年间、现年不到二百岁的京剧,尽管其声望赫赫、威势炎炎,与昆曲相比,也只能屈居晚辈。

中国戏曲虽然有八百多年的兴盛史,但是其间发生了戏曲声腔和样式方面的几次变化,从杂剧变为戏文,从南戏变为昆曲,从吹腔变为京剧。

而昆曲则是唯一能够从早期戏文绵延下来、其间余绪不绝的声腔剧种。

历尽沧桑的阅历,吞吐时空的舞台实践,使昆曲吸纳、融化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精液,将其基因积淀为自己的密匝年轮。

昆曲为着意寻索的人们提供了一道接近古代文化的桥梁,它那浓郁的诗境则吸引学者靠向文学传统。

看张继青的《游园惊梦》,你在人物神态的凄楚迷离中,获取的是古典美学的神韵;听计镇华的《九转货郎担》,你在唱腔的委婉悠长顿挫
抑扬中,捕捉到的是传统的天籁。

尽管个体感受千差万别,但是集中运用像陶醉、沉浸、融化、震颤这样一些词汇,大约可以传达出接受者某种共同的心声。

走向历史需要主体的文化准备,于是,那些获取了基础文化修养的人们,就成为具备感应器官的细胞。

他们最容易成为昆曲的崇拜者。

于是乎,昆曲在这颇显悲怆的文化氛围中获得庄严的生命绵延。

它虽然躲在灯火阑珊的角落里而远离了大众,却不能敛止自身魅力像子夜丁香般浓郁发散。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她的魅力在于古老,在于传统,在于中华文明在其中的凝聚和闪现。

所以我们应该去保护她。

政府的主导角色,从业人员的主体作为,全社会的隐性义务。

政府的主导角色,就是确立起由国家政府扶持昆曲事业的方针。

从业人员的主体作为永远是艺术传承发展的根本。

江苏昆曲界是敬业的、积极的、焦灼的,他们对这份珍贵遗产的保护怀有极大的热情、责任感和危机感,他们采取的最重要方式就努力让昆曲在教习、排练、演出、与各界观众的交流等活的艺术生命运动中保持生机。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1],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
这是因为昆曲六百多年来的传承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昆曲的唯一载体就是人,口传心授是昆曲传承的唯一方法,这符合《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中的定义。

首先从昆曲本身昆曲的文学脚本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第二座高峰——明清传奇。

(第一座是元杂剧)。

一是戏曲语言。

古典戏曲必须是文言文,不能用白话文;昆曲的舞台语言是古文。

二是文学性。

昆曲是古典文学,昆曲的灵魂是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国古典诗学。

三是音乐结构。

中国古典戏曲的音乐结构是曲牌体,其乐谱是工尺谱,体现的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宫调理论。

四、昆曲有“清曲”与“剧曲”两个传统。

昆曲继承了中国二千多年韵文学的传统,即“唱诗”、“唱词”的传统。

自《诗经》三百篇、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昆曲的文学脚本),这是一条韵文学(唱的传统)的线索;至明代嘉靖年间,昆山人梁伯龙写了《浣纱记》,昆曲才有了“剧曲”传统。

五、昆曲在华夏五千年文化史上的地位,正像《红楼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正像李白、杜甫、苏东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正像故宫博物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昆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座高峰,是中国韵文学的最后一座高峰,也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第二座、也是最后一座高峰。

六、在清代,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称昆曲为“雅部”,昆曲没有一定的古典文学修养,是看不懂的。

比如,明代许自昌的《水浒记》,其“活捉”一出,光典故就有43个,就是查字典,也未必能搞懂其义。

其次,从中国古典戏曲史的意义上来讲昆曲的古典美学,那些戏文里的有情天地,可以通过现代传播手段,重新感动万万千千人的心,弥补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一些裂痕,如何把昆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向大众传递得淋漓尽致,我想,我们可以在更大众的文学层面,作一种心灵唤醒,让现代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戏曲之美,而戏曲人可以负责呈现,呈现这种美和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