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教学设计说明
姹紫嫣红昆曲教案

姹紫嫣红昆曲教案教案标题:姹紫嫣红昆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昆曲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学习昆曲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昆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昆曲的表演要求和艺术特点。
3. 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昆曲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2. 昆曲表演服装和道具。
3. 教室内的音响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昆曲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引发学生对昆曲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展示昆曲的经典片段和表演技巧,讲解昆曲的基本知识和表演要求。
3. 实践操作(30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昆曲基本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包括手势、步法、身段等。
老师可以示范并指导学生。
4. 表演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昆曲片段进行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情况进行创作和演绎。
5. 艺术鉴赏(10分钟)播放昆曲表演的音频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昆曲的艺术魅力,引导他们分析和评价表演。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昆曲艺术。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昆曲表演或请专业演员进行现场指导。
2. 组织学生参加昆曲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学习情况,包括动作的准确性和表演的自信度。
2. 评价学生在表演展示环节的创意和表现力。
3. 收集学生对昆曲的理解和欣赏的反馈意见。
教案扩展: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昆曲的不同剧目、流派和表演技巧,提升学生的昆曲艺术水平。
昆曲教学活动方案策划

昆曲教学活动方案策划一、活动目的昆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本次昆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向学生普及昆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1. 活动时间: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本次昆曲教学活动计划持续两个月,每周在周六进行。
具体的活动时间为每周六上午9:00-12:00。
2. 活动地点:为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舞台表演场地,活动地点选择在学校的音乐教室和大礼堂。
三、活动内容和安排1. 第一周:昆曲基础知识讲解和舞台表演技巧初级培训- 讲解昆曲的历史、发展和特点,介绍昆曲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表演形式。
- 学习昆曲的基本舞台表演技巧,包括身体语言、眼神表达和手势动作等。
- 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模仿和表演一段简短的昆曲片段来体会昆曲的艺术魅力。
2. 第二周:昆曲音乐和唱腔演唱训练- 介绍昆曲的音乐特点和唱腔表达方式,学习昆曲的基本音乐记谱和音域控制技巧。
- 指导学生演唱昆曲中的经典唱段,让他们通过模仿和演唱来感受昆曲的音乐之美。
- 组织学生合唱昆曲片段,培养他们的集体合作和协调能力。
3. 第三周:昆曲舞台化妆和服饰造型训练- 简要介绍昆曲舞台化妆和服饰造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 指导学生学习昆曲的舞台化妆技巧,包括脸谱化妆和眉目描绘等。
- 给学生提供昆曲的服饰道具和造型指导,让他们亲自体验和学习昆曲的舞台装束。
4. 第四周:昆曲角色扮演和表演训练- 介绍昆曲中的不同角色类型和特点,例如生、旦、净、末等。
- 指导学生学习角色扮演技巧,让他们通过模仿和表演来感受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
- 组织学生进行昆曲小品表演,让他们亲自体验昆曲的表演魅力和艺术表达。
5. 第五周:昆曲舞蹈动作和演出编排训练- 讲解昆曲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包括身体平衡、韵律控制和舞步变换等。
- 指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训练,让他们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感受昆曲舞蹈的优美和花样变化。
6.1昆曲教案.doc

选修6 第6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学习要求:①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②“花部”与“雅部”之争③“近代百戏之祖”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④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⑤昆曲的拯救与保护知识梳理第1课古雅的昆曲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1、昆曲的概念元朝末年,江苏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和民间相结合,再经过的改进,形成一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
明初,正式称为“”,清初,的名称产生。
昆曲是灵魂和标志(昆曲的特点)。
2、水磨腔的概念昆腔吐字,启口,收音。
每一个字分为字头、、和;每一个音又分为、和。
这样把唱腔研磨的极其,使得旋律显得非常,仿佛在里磨过一样,达到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的概念在演出形式上,一些昆曲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进行加工、充实,可以成为独立,称为“折子戏”。
折子戏,集中了的精华。
清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二、“花部”与“雅部”之争“花部”泛指“昆曲”以外的戏,如京腔、秦腔等,曾被贬为“”,但贴近,唱腔;“雅部”是指曲唱词高雅的。
轻歌曼舞、的昆曲日趋衰落。
三、“近代百戏之祖”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1)顾坚改进南曲演唱,形成“”(元末明初)。
(2)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
(3)创作《》,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4)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为。
(5)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末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
表现:一是新剧作不断涌现,二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
三是的出现。
(6)由于昆曲格律严格,文辞,节奏缓慢、剧本冗长、脱离实际,文学性、戏剧性不够,片面追求和的表现力,却牺牲了和,就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冲击着昆曲的地位。
末年,优势地位让位给后来兴起的花部乱弹。
第2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四、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1、从历史的角度看,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2、从现实的角度看,昆曲对后世中国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戏曲众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被誉为中国“”。
初中音乐昆曲教案

初中音乐昆曲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昆曲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基本腔调。
2. 学会欣赏昆曲经典剧目,体验昆曲的美学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昆曲的历史与发展2. 昆曲的艺术特点3. 昆曲基本腔调4. 经典昆曲剧目欣赏5. 昆曲的传承与保护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昆曲经典唱段,引导学生感受昆曲的美妙旋律。
2. 学生分享对昆曲的初步印象,教师总结。
二、昆曲的历史与发展(10分钟)1. 教师讲解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及重要历史人物。
2. 学生了解昆曲在我国戏曲艺术中的地位。
三、昆曲的艺术特点(10分钟)1. 教师介绍昆曲的唱腔、表演、服饰、舞台等艺术特点。
2. 学生掌握昆曲的基本艺术形式。
四、昆曲基本腔调(10分钟)1. 教师教授昆曲的基本腔调,如“水磨腔”、“弋阳腔”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昆曲片段。
五、经典昆曲剧目欣赏(10分钟)1. 教师介绍《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昆曲剧目。
2. 学生欣赏选段,感受昆曲的魅力。
六、昆曲的传承与保护(5分钟)1. 教师讲解昆曲现状及传承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讨论如何传承和保护昆曲。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昆曲的艺术价值。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昆曲的历史、艺术特点和腔调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的提高。
备注: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3: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

第1课古雅的昆曲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
它包括宋元南戏、宋元杂剧、明清传奇、昆剧、京剧,以及数百种地方戏。
南戏起源于南方,是宋元时期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
顾坚居住地在千墩,离昆山三十里,属昆山地区,所以人们称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
昆腔具有婉转悠扬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下列具体知识:1.昆腔产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关键作用的人物顾坚;梁辰鱼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的重大贡献。
2.昆曲兴盛的具体表现:新剧作不断涌现;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深受群众欢迎。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学唱实践体会法,探究昆曲在“花部”与“雅部”竞争中落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
它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2.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是永葆艺术青春的唯一途径。
【教学重点】昆曲兴衰的原因。
【教学难点】昆腔的特点。
课前准备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通过一张图片引出今天的主题“古雅的昆曲”二、进入新课第一目从昆腔到昆曲教科书本目介绍了昆曲产生的过程。
昆曲产生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即昆腔的形成、昆腔的革新和昆腔登上戏曲舞台。
昆腔登上戏曲舞台,标志昆曲的诞生。
教科书正是抓住这三个关键点说明昆曲是怎样产生的。
(1)昆腔的形成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
它包括宋元南戏、宋元杂剧、明清传奇、昆剧、京剧,以及数百种地方戏。
南戏起源于南方,是宋元时期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教案小学昆曲

教案小学昆曲教案标题:小学昆曲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昆曲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 学习基本的昆曲表演技巧;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昆曲的起源和发展;2. 昆曲表演的基本技巧;3. 昆曲表演中的角色扮演。
教学准备:1. 昆曲音乐和表演视频;2. 昆曲表演服装和道具;3. 学生练习的音乐和歌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昆曲的起源和发展;2. 引发学生对昆曲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昆曲的基本特点和表演形式;2. 讲解昆曲表演中的基本技巧,如身段、步法、手势等;3. 分享昆曲表演中的角色扮演,如男角、女角、丑角等。
三、示范与练习(15分钟)1. 播放昆曲表演视频,让学生观看并模仿表演者的动作和表情;2. 分组让学生练习基本的昆曲表演技巧,例如身段、步法和手势;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创作与演练(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昆曲段落进行创作;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改编昆曲中的角色和情节;3. 每个小组进行排练,并在课堂上表演自己的创作。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2. 鼓励学生讨论昆曲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 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表演,全班共同欣赏和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昆曲表演活动,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和自信心;2. 组织学生参观昆曲表演或邀请专业昆曲表演者到校进行讲座和演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演能力;2. 评价学生的创作和表演是否符合昆曲的基本要求;3. 学生的学习笔记和反馈。
教学资源:1. 昆曲音乐和表演视频;2. 昆曲表演服装和道具;3. 学生练习的音乐和歌词。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对昆曲的理解和表演能力是否得到提高;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资源的使用。
昆曲教学设计

煮雪烹茶,剪一段春色作画——昆曲的极端之美一、课程标准知道昆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讨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识记昆腔产生的时间、地点,顾坚;梁辰鱼、魏良辅对昆腔的重大贡献,识记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2、理解魏良辅改革后昆腔的特点,昆曲艺术的致命弱点。
3、讨论非遗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六第六单元《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第一、二节内容。
昆曲作为近代百戏之祖,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据重要分量。
面对充满诱惑的世界,学生对戏曲的关注非常少,不喜欢听昆曲,也听不懂昆曲在唱什么。
对昆曲知识的积累几乎为零,了解昆曲的发展历史,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关注昆曲的继承和发展是本课索要解决的问题。
四、学情分析1.高中生有旺胜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一学期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高二的学生思维方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具备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但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热爱戏曲艺术。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难点:昆腔的特点。
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任重道远。
六、教学设计(一)导入师:上课之前做一个调查,听过昆曲的同学请举手。
(很少)你们为什么不听昆曲?平时的娱乐活动有哪些?生:……师: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入选第一批代表作名单的十九个项目,其中有中国的昆曲。
而且中国的昆曲艺术在十九个项目里面是评委全票通过的。
昆曲为什么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传?(二)讲授新课昆曲是中国独有的,其他文化不可取代的,在戏曲艺术中达到了最优秀等级,一直被公认共享的,余秋雨现成称之为极端之美。
1.水墨的江南,水磨的调——时酝之美过渡:六百多年前,在今天苏州地区昆山一带,南戏广泛流行。
昆曲教案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昆曲这一重要概念;知道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了解中国戏曲中的脚色、脸谱等;探究昆曲对中国其他剧中的影响。
二、重难点感受昆曲作为“近代百戏之祖”的艺术价值;认识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探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展示图片(孙悟空、六小龄童)2、提出思考问题简单介绍六小龄童生平。
六小龄童家被尊称为猴王世家。
六岁从父六龄童练艺学武。
1976年6月在上海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昆剧团艺校,专攻武生。
看了生平后,有一些疑问,为什么六小龄童不跟随父亲学习绍剧,而是学习了昆剧?到底昆剧有什么魅力吸引这六小龄童去学习呢?(二)新授课1、昆曲初体验。
(欣赏昆曲《牡丹亭·游园》)(1)引领学生从动作、服装、扮相、情节、舞台等多个角度去欣赏昆曲,并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2)欣赏完昆曲后,让学生谈一谈对昆曲的第一印象。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昆曲虽美,但难以听懂,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
从这里得出本节课的主线索——叫好不叫座。
2、昆曲的亲密接触。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叫好不叫座”几个字进行深入的剖析,让学生去了解昆曲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面临的困境。
(1)学生讨论。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互讨论,从中找出“叫好不叫座”的依据。
(2)旭日朝阳——原来姹紫嫣红开遍①历史悠久。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概括昆曲发展的历史。
昆曲从元末昆腔出现到清朝发展到顶峰。
在此过程中,顾坚、魏良辅、梁辰鱼等人对昆曲的唱腔、伴奏、表演等就行了改进,形成了昆曲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学生概括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还要引领他们从中找出昆曲的基本特色。
通过学生再次精读课本,学生可以找到悠扬流畅、细腻缓慢、丰富等昆曲的特色。
教师在学生回答完成之后,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升华。
从历史演进角度看,昆曲历史悠久,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故可以用“古”字概括。
从其基本特色看,昆曲优美高雅,故可以用“雅”字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昆曲,了解南曲北曲的异同以及艺术特色;学唱昆曲,初步感受昆曲的唱腔等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学唱、感受、《牡丹亭》,《去家乡,望路遥》片段,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民族戏曲的热爱以及为昆曲的传承做贡献。
教学难点:学唱昆曲片段一、导入:出示奥运会视频,问:1、你知道以上画面出自什么场景吗?你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曲种吗?你知道演员念的是什么诗句吗?(以上画面展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一个片段,随着改编自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唱起了昆曲,拉开礼乐篇章) 2、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选择昆曲,而不选择京剧之类的?(昆曲被誉为世界三大戏曲的源头之一,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因此,更古老的昆曲更有资格成为中华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亮相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上,让世界为之惊艳。
于是一个是人类体魄美的极限,另一个是人类精神美的极致———奥运与昆曲,这两种不搭界的东西,在第29届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催化下,在2008年的北京有一次破天荒的因缘际会。
二|、走近昆曲。
(一)、介绍昆剧1、让我一起走近昆曲的世界!(出示昆曲的剧照)介绍昆曲: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专唱昆腔的剧种称作“昆剧”。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昆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称为家门,昆曲的行当不仅提炼了昆曲人物的类型,还各自具备相应的程式化表演,歌舞结合虚实相生的表演形式,反而使演出如行云流水,一无拘束。
(出示视频)2、教师简单介绍南曲北曲的共同点。
昆曲的音乐,主要是南曲和北曲。
南曲和北曲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两种戏曲声腔。
南曲与北曲合流,使昆腔的音乐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南曲和北曲有三大共同点:(一)曲体结构。
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
它们都是曲牌体音乐,其主体是单一的独立的长短不一的曲牌,但这些曲牌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连缀演唱,视剧情和唱词而定。
(二)唱词形式。
它们都使用长短句的词律体,因此,反映在音乐上,其曲牌内部的句式长短不一,多有变化。
(三)伴奏乐器。
均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
接下来我们分别欣赏一首南曲,一首北曲,我们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有何不同。
三、欣赏《牡丹亭》片段。
介绍剧情: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春天的感召下,与婢女春香往后花园游玩。
逛累了回房小睡,梦到书生柳梦梅出现,和她在牡丹亭梅花树下幽会。
丽娘在梦中和想象中的情人尽情欢会。
此后,丽娘因相思抑郁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游学偶宿园中,拾得一画,连连呼叫,画中女子现身,和书生梦梅结为人鬼夫妻,终于成就一段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感人姻缘。
介绍出示《牡丹亭》片段视频,思考:在唱词念白、唱腔风格上表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教师唱名段加以引导)。
昆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舞合一,唱做并重。
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昆曲是歌舞结合的最佳典范4、学生感受昆腔,念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学生模拟开门等动作。
二、欣赏《望家乡,去路遥》 1、介绍剧情:《望家乡,去路遥》是昆曲《林冲夜奔》中的一个片段。
《林冲夜奔》又是《宝剑记》中的第37出。
《宝剑记》是明代文学家、剧作家李开先(1502—1568)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创作的传奇。
全剧共52出。
林冲火烧草料场后,为避追捕,投奔柴进,柴进修书荐投梁山,林冲乘夜趱行。
《林冲夜奔》扮演的就是夜奔梁山的一段戏,它表现了林冲“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2、欣赏《望家乡,去路遥》,思考:a乐谱有哪几个音组成?音阶有什么特征?b\在字词演唱节奏上有什么特征?演唱风格有什么特征?表演做功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此段唱腔是七声音阶,属于北曲套曲。
北曲一般为“辞情多”(词位较密),“声情少”(拖腔较少)。
北曲发声较“硬挺直截”,“以遒劲为主”这出戏是武生应工,唱做并重,边唱边舞,拳打脚踢,有许多威武雄壮而优美的身段,武工要求很高。
c\学生跟唱<望>第一段.三、南曲北曲不同点:1、读字。
个多用普通话,一个多用苏州方言。
2、词曲关系。
北曲字多腔少,字密而少拖腔,曲调高亢昂扬,慷慨朴实。
南曲则相反,字少腔多,字位疏散,旋律流利,曲调抒情柔和,善于表达深切细微的内心情感。
3、音阶不同,北曲是七声音阶,即1、2、3、4、5、6、7,七个音在曲牌中都有。
南曲的基本音阶是1、2、3、5、6、即五声音阶。
没有4和7。
4.唱法特点。
北曲发声较“硬挺直截”,“以遒劲为主”;南曲讲究吞吐收放,追求声音的起伏多变。
且因南曲常用入声字,其“短促即收藏”的特点,与音乐结合时就需“逢入必断”,而乐句的内在关系又是相连的,在演唱时便造成极有特色的“断中有连”。
5.演唱形式。
北曲一般只用独唱这一种形式,且在一出戏里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说白,不能唱;南曲则用独唱、接唱、同唱(二人)、合唱(即齐唱)、独唱接齐唱等多种形式演唱。
6、剧目。
北曲里武打剧目较多;南曲则侧重文戏。
四\、拓展与延伸:昆曲的传承戏曲史上有这样一句话,叫“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用来形容昆曲的普及。
但如今,如此景象已经一去不返,昆曲的繁荣,来源于高人雅士的偏爱,以及文人墨客的投身创作,但是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却难以抵抗商业发展的潮流,今天只有很少的人们愿意学唱昆曲,昆曲的寂静与城市的繁华喧嚣,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在如今的年代里,还有谁能体味到杜丽娘的百转千回?昆曲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同时又因为它鲜明的民族和文化特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一份文化遗产。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墙内桃花,在墙外是怎么香的?请看这样一则视频昆曲赏析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昆曲,了解南曲北曲的异同以及艺术特色;学唱昆曲,初步感受昆曲的唱腔等特点。
2.欣赏、学唱、感受、《牡丹亭》,《去家乡,望路遥》片段,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民族戏曲的热爱以及为昆曲的传承做贡献。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唱昆曲片段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奥运会视频,问:1、你知道以上画面出自什么场景吗?你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曲种吗?你知道演员念的是什么诗句吗?(以上画面展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一个片段,随着改编自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唱起了昆曲,拉开礼乐篇章)2、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选择昆曲,而不选择京剧之类的?(昆曲被誉为世界三大戏曲的源头之一,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因此,更古老的昆曲更有资格成为中华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亮相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上,让世界为之惊艳。
于是一个是人类体魄美的极限,另一个是人类精神美的极致———奥运与昆曲,这两种不搭界的东西,在第29届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催化下,在2008年的北京有一次破天荒的因缘际会。
二|、走近昆曲。
(一)、介绍昆剧1、让我一起走近昆曲的世界!(出示昆曲的剧照)介绍昆曲: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专唱昆腔的剧种称作“昆剧”。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昆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称为家门,昆曲的行当不仅提炼了昆曲人物的类型,还各自具备相应的程式化表演,歌舞结合虚实相生的表演形式,反而使演出如行云流水,一无拘束。
(出示视频)3、教师简单介绍南曲北曲的共同点。
昆曲的音乐,主要是南曲和北曲。
南曲和北曲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两种戏曲声腔。
南曲与北曲合流,使昆腔的音乐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南曲和北曲有三大共同点:(一)曲体结构。
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
它们都是曲牌体音乐,其主体是单一的独立的长短不一的曲牌,但这些曲牌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连缀演唱,视剧情和唱词而定。
(二)唱词形式。
它们都使用长短句的词律体,因此,反映在音乐上,其曲牌内部的句式长短不一,多有变化。
(三)伴奏乐器。
均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
接下来我们分别欣赏一首南曲,一首北曲,我们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有何不同。
三、欣赏《牡丹亭》片段。
介绍剧情: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春天的感召下,与婢女春香往后花园游玩。
逛累了回房小睡,梦到书生柳梦梅出现,和她在牡丹亭梅花树下幽会。
丽娘在梦中和想象中的情人尽情欢会。
此后,丽娘因相思抑郁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游学偶宿园中,拾得一画,连连呼叫,画中女子现身,和书生梦梅结为人鬼夫妻,终于成就一段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感人姻缘。
介绍出示《牡丹亭》片段视频,思考:在唱词念白、唱腔风格上表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教师唱名段加以引导)。
昆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舞合一,唱做并重。
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昆曲是歌舞结合的最佳典范4、学生感受昆腔,念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学生模拟开门等动作。
四、欣赏《望家乡,去路遥》1、介绍剧情:《望家乡,去路遥》是昆曲《林冲夜奔》中的一个片段。
《林冲夜奔》又是《宝剑记》中的第37出。
《宝剑记》是明代文学家、剧作家李开先(1502—1568)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创作的传奇。
全剧共52出。
林冲火烧草料场后,为避追捕,投奔柴进,柴进修书荐投梁山,林冲乘夜趱行。
《林冲夜奔》扮演的就是夜奔梁山的一段戏,它表现了林冲“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2、欣赏《望家乡,去路遥》思考: a乐谱有哪几个音组成?音阶有什么特征?b在字词演唱节奏上有什么特征?演唱风格有什么特征?表演做功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此段唱腔是七声音阶,属于北曲套曲。
北曲一般为“辞情多”(词位较密),“声情少”(拖腔较少)。
北曲发声较“硬挺直截”,“以遒劲为主”这出戏是武生应工,唱做并重,边唱边舞,拳打脚踢,有许多威武雄壮而优美的身段,武工要求很高。
c\学生跟唱<望>第一段.五、南曲北曲不同点:1、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