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夜奔赏析
赏析中国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

赏析中国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
何慧
【期刊名称】《广播歌选》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林冲夜奔》是著名扬琴大师项祖华教授于1984年根据昆曲《林冲夜奔》中的音乐元素创作而成。
作品的题材与构思,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深处,探求具有民族神韵的音乐思维方式,在运用昆曲音乐的腔韵同时又借鉴了西洋的作曲手法,并通过使用双音琴竹,滑抹摇拨,山口滑拨,半音变奏,多声织体等创新技巧,使乐曲充满了戏剧性和英雄气魄①。
本文主要从演奏技法和曲式结构两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力求更深刻,贴切地表现作品的音乐内容。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何慧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32.51
【相关文献】
1.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的音乐学分析 [J], 杨清
2.传奏经典不忘初声——扬琴名曲《林冲夜奔》的音乐赏析 [J], 芦诗童
3.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的演奏与技法 [J], 于婷婷
4.浅谈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 [J], 赵芳
5.浅谈打击乐伴奏的艺术魅力——以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为例 [J], 柯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浅析《宝剑记·夜奔》中林冲的形象塑造

台上 , 演绎 林 冲连 夜奔 逃 、 神疲 体倦 却 又 悲愤难 感描 述 中更 多 的带有 了士 大夫 感 怀 自身遭 际 而
凭, 今 番 作 悲秋赋 。回首西 山 日影斜 , 天涯 孤客
《 夜奔》 见《 宝 剑记 》 第三十七出 , 林 冲遭 高 真难度 。 丈夫有泪 不轻弹 。 只 因未 到伤 心处 。 ” 这 俅陷 害 , 被朝 廷发 配 沧州 , 看 守草料 场 。高 俅 在 段 念 白是 倾 吐 一 个 走 投 无 路 的 英 雄 丈 夫 的 内 此派 陆谦等 火烧 草料 场 , 欲 置林 冲于 死地 。 林冲 心 , 一 朝 失路 、 流 落天 涯 , 这 期 间有 怒 、 有怨 、 有 被 逼 杀死 陆谦 等 , 逃 至柴进 庄 上 。 朝 廷派 人捉 拿 悲 、有愤 ,层 次 递进 的表 现 了他情 感 的 几种 状
和畏缩 。而 是一 个天涯 流落 人对 前路和 后路 的
耐 的人物 状态 。戏 曲行 中向来 有 “ 男夜 奔 。 女怕 寄情 于林 冲这 一 人物形 象 的意 味 。林 冲在 昆曲 思凡 , 小 生八 独 是 最难 ” 的说 法 。 可 见 在 戏 曲 舞 舞 台上渐 渐 脱去 了身 上草 莽 英雄 的气 质 ,以 武 台上 演绎 一 出独 角戏 的难 度之 高 。这 不仅 对 演 生或 老 生行 当应 工 .形象 中兼 具 有了 文 人在 际
员 的表演技 巧 和基 本功 有 着极 高 的要 求 ,而 且 遇不堪 时 的压 抑状态 。 要 求 演 员 必须 准 确 的 把 握 住 人 物 的 情 感 和 状
[解析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林冲夜奔扬琴
![[解析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林冲夜奔扬琴](https://img.taocdn.com/s3/m/853e4f69d4d8d15abf234e20.png)
[解析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林冲夜奔扬琴《水浒传》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其中林冲夜奔是精彩的段落之一,作者根据昆曲同名折子戏为题材,吸取了昆曲音乐曲牌《新水令》、《燕儿落》为基调而发展创作了这首扬琴独奏曲。
全曲失分为:引子、愤慨、夜奔、风雪、上山五段。
扬琴曲在引子与上山两段中使用了双音琴竹,在风雪段中,使用雪音摇拔,另外还用了多声织体等创作新技巧,突破与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
乐曲刻画了林冲的英雄气概与急奔梁山的情景。
按先后顺序讲述如下:一、引子引子(用双音琴竹)节奏比较自由,通过引子把全曲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他着重描写了林冲疾恶如仇,不畏强暴的高大形象,以及林冲内心激烈的活动。
首先:对林冲出场的安排,就很不一般,如:在第一小节音的三次出现中头两次音的出现,就提醒人们注意音的第三次出现它是描写人物出场的,而第三次出现在速度上的变化为:慢起渐快通过乐曲的无限反复而使曲调激烈,强化起来。
这小节是根据戏曲武场打击乐的节奏型而借鉴来的,因此它又极富余戏剧性,它给我们的印象,仿佛实在舞台上:林冲踏着鼓点,从慢逐快,一步步从后台走出来,他目视前方,越走越快,在舞台上快步走着圈场……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此小节时,应形象一些。
开始的两个音的力度稍强,要给人以提示,好象告诉人们林冲就要出场了。
而第三拍林冲真的出现了。
对这一小节尽量模仿打击乐器的节奏,要把林冲表现得像舞台上人物出场一样。
第二到第四小节是人物亮相。
主题出现。
而主题的第二次出现是在第十小节变化移位出现的。
这两次主题出现,使林冲展现在我后而前,并越来越高大。
为了体现其高大,主题出现是由响器推出来的,这样使主题更加醒目。
由响器推出才更使主题生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主旋时要强劲有力。
以便突出“高大”的英雄形象。
在演奏主题出现之前的响器助推(见第三小节和第九小节)时,应该是从快渐慢,而力度上是渐强(注意不是渐弱),每个音都要奏出坚硬的顿音,好象锣鼓钹有力的敲击,当渐强到最强音时,应是主题的第一个音。
浅说夜奔--任泽文

浅说《夜奔》《夜奔》一名取自于京剧《林冲夜奔》,以凄凉而又孤独的基调演绎着几个不同身份人之间的爱情。
该片讲述了民国时期戏子林冲悲惨的一生。
林冲,从小被戏班主收养,被培养成小有名气的戏子,因演《夜奔》而闻名并以剧中人物名为己名。
正如自己所说:“演什么像什么就叫什么”,正如之后的落难而改名李冲。
从林冲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其悲惨的端倪:被奸淫男童的戏班主抚养长大,在其最重要的青春期自然也不会逃过班主的毒手,这直接影响这他得性取向,而其成长环境中几乎没有女性得呵护,这些残酷的现实环境导致其缺乏对爱、对性的正确认识,并且以那不正常的方式对爱自己的人以及自己爱的人表达着爱。
剧中的几份爱足以说明这一切。
首先是黄少爷与林冲的“爱情”,黄少爷爱着林冲,这一点毋庸臵疑。
片中有几个地方足以验证黄少爷对林冲的爱。
黄捧红了林冲,每场林的表演都有黄及其“被粉丝”的身影,而黄自身也是每场含情脉脉的关注着林,当后来有一次林与少东的夜奔而未出场时,黄竟然眼中带泪,这是失去“爱人”的痛楚,也是对“爱人”的背叛的悲痛与愤恨。
而林对黄呢,应该说是没有爱,只是出于黄的淫威下的屈服与无奈,毕竟还有那么多的师兄师弟靠黄而生存,因此也就有了片中那段与黄的酒后激情,这恰好体现了林的无奈。
至于后来黄落难了而照顾着黄,直到其离去,这也只是林对黄之前为其做的种种的一种报恩。
因此,在这段爱中,只是黄对林的一厢情愿与占有,以及林的无奈与屈从。
所以这不是爱情,即使是那也是一种畸形的爱。
其次是英儿与林冲的爱情,在我个人看来,他们之间未达到爱情的平衡,英儿先是出于对林冲的艺术的造诣所欣赏,渐渐的逐渐的了解林并最后爱上了他,而林对英儿更多的是对英儿的尊敬与感激以及对任何人都未有的信任。
在林落难逃跑时,林找了英儿,在这可能是今生的永别前,林并未对英儿表达任何情感,相反的是关心与问候少东。
而英儿明白这也许是永别,英儿不仅给予其最大的钱财资助,而且将少东送与的水晶大提琴送与林,这一举动不仅代表着英儿对林的情,同时送出去的还有少东。
古筝曲林冲夜奔简介

古筝曲林冲夜奔简介古筝曲《林冲夜奔》的创作背景《林冲夜奔》,又名《夜奔》,昆曲传统武生戏,是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传奇中的一折。
取材于《水浒传》,描写林冲受到高俅迫害后,亡命水泊梁山途中的经历。
陆修棠、王巽之两位先生受其感染,创作了同名筝曲。
古筝曲《林冲夜奔》的作者简介陆修棠从小酷爱音乐,自学二胡。
能唱昆曲。
青年时期参加苏州丙寅音乐团从事国乐活动。
后曾在上海国立音专选修声乐。
他推崇刘天华,经常演出刘氏创作的二胡曲。
演奏风格细腻精巧,表现深刻内在。
解放后,陆修棠相继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一生从事二胡演奏和教学工作。
他的学生王乙、项祖英等都是很有成就的演奏家。
着有《中国乐器演奏法》,并作有《怀乡行》等八首二胡曲。
王巽之1899年1月一1972年11月,浙江杭州市人。
原名王其昌,又名王昌,别号逊之。
1921年开始向杭州丝竹乐能手蒋荫椿学习古筝,由于他勤奋好学,谦虚刻苦,又是蒋荫椿一生中唯一的古筝学生,所以便毫无保留地传授,使王巽之不论在古筝独奏或在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合奏中都相当突出,成为杭州国乐界的姣姣者。
1925年,王巽之活跃于上海国乐界,组织宵兆国乐团、光华国乐会等,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古筝专业开办后,王巽之即被聘为专职教师。
从此,他潜心从事古筝教学工作。
由于王巽之先生的执着追求及一代人的努力,浙江筝派已成为我国各大筝艺流派的后起之秀,王巽之先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他在事业上的成功之诀在于:他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对待艺术刻以求新,善于吸收诸家的长处和优点;学术探索上大胆放手,鼓励青年学生勇于创新。
他在艺术上的革新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古筝曲《林冲夜奔》的乐曲鉴赏全曲分四段。
第一段是慢板,节奏自由,感叹地、回忆地,低音区的切分节奏音型和中、高音区的摇指旋律交替进行,表达了林冲内心的叹息和悲愤之情。
第二段转入小快板,前半段节奏及技法多变,使用压弦,模仿戏曲中的锣鼓场面,表达了一种恐惶不安的情绪;后半段在左手固定低音的伴和下,右手在高音区使用摇指奏出急促的旋律,具有一种紧迫感。
《夜奔》读后感

《夜奔》读后感长篇小说《夜奔》以中国京剧为题材,展现了一场跨越时代的艺术之旅。
作者苏生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京剧世界。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人生、情感与梦想的深刻剖析。
《夜奔》是明代戏曲家李开先《宝剑记》传奇中的一折,属于昆曲传统武生戏,讲述了林冲在风雪山神庙后,被徐宁带兵追捕,在杜迁、宋万的帮助下,连夜投奔梁山的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以京剧艺术为核心,通过对舞台表演、人物塑造以及背后故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戏台上的人生,如梦如电,似真似幻。
在梅兰芳的时代,是男人扮女人,绝世芳华,万种风情。
而在本书中,却是女人扮男人。
程蝶衣在《霸王别姬》中,有两句折子戏“思凡”中的词:“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她怎么也说不对。
在戏曲中,女人扮男人,本就难度极高,更何况是被称为折子戏中难度天花板的“夜奔”。
在书中最后说,优秀的女武生,他们的成功,是因为“演好”了男人。
作者专门在“演好”二字下加了着重号,这是一种对极致艺术的追求。
京剧《夜奔》唱的仍是昆曲牌子,我们可以在昆曲《林冲夜奔》中欣赏到精美到让人叹为观止的的唱功和繁复的身段。
本书三卷的每一卷封底中的文本即为其唱词。
小说通过对京剧表演过程的细致描绘,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京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内涵。
从唱腔、身段到表情、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生动地呈现出来。
这些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非凡魅力,也让读者对演员们的付出和坚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书共三大册,近两千页,总计一百二十万字的篇幅,虽然厚重,但读起来却十分流畅。
本书的文字是一大特色,语言精练,绝不啰嗦。
表面上看似平淡朴实,细品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感十足。
这种深受戏曲文学浸润的文字风格,使得整部小说都洋溢着韵律之美,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忍释卷。
1972 年邵氏电影《林冲夜奔》在小说中,无论是舞台上的表演还是舞台下的生活,都充满了困难与挑战。
浅析扬琴作品《林冲夜奔》的创作与演奏特点

第四小节是琶音,连接到不协和轮音,加强了音乐的矛盾性,也从侧面反映出主人公的情绪既悲忿又矛盾,使人物形象更鲜活,从第六小节开始,基本是前面的乐句的重复,移高了四度,情绪上更激烈一些,第一拍与前面乐句的情绪接应,一开始速度较慢,强烈又清晰地奏出四个强和弦,至无限反复时才突然转为弱奏,这个强烈的力度变化也代表了人物情绪的转折点,表现出林冲内心既悲愤又无奈的复杂心理。
引子中采用“平行和弦”式的方法来加厚音乐主题旋律,双音琴竹的使用加上力度的变化加强了音乐的悲壮,另一方面又起了模糊调性表现主人公前途未卜的作用,此外整个引子的情感基调除坚定悲愤外,“叹息”性的情感色彩也在旋律的下行有所体现,引子结尾处在不同的音型中三次降低音区,在慢慢减弱消失的和弦轮音中结束,最后以一声低音响起而止,抒情段落拉开了序幕。
尾声(上山)这段再次出现了主题旋律,但与前几次情感表达完全不同,不同于引子中“强”却“迷茫”的情感,也有别于“愤慨”和“风雪"中的情感表达.这一段的“再现”在展示主题旋律时滑抹摇投是这一部分最后一小节所使用的技巧,到这一处力度要减至最弱,和前面的强烈形咸鲜明对比,不留痕迹的进入摇拨。
这一技术也是在《林冲夜奔》中创新使用的,在演奏时要迅速带上滑音指套,右手琴竹倒转,用竹尾在高音码左边第一音位上摇拨设定的音,摇拨时左手用滑音指套由低向高连续多次按音滑抹,一次比一次紧凑、尖锐。
力度和速度不断加强加快,可以很形象地奏出风雪呼啸的特技效果衔接着前面风雪满天的感觉,把这种情绪推到高潮。
通过描写这种恶劣的环境也使林冲奋勇向前不惧艰险的英雄(上接第5页)三、电子音乐技术在未来民族音乐制作方面的发展趋势根据前文所述,电子音乐技术运用于民族音乐制作对于丰富民族音乐作品的风格、增强民族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保护濒危民族乐器及音乐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民族音乐本身由于历史悠久在音乐形态上难免不能够完全满足现代的艺术的发展需求,而将电子音乐技术运用到民族音乐的制作中无疑是给民族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能够让民族音乐以全新的生命力呈现给世人,让世界也能够聆听到最具中国魅力的古老音乐。
昆曲-夜奔赏析

xx《夜奔》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从明代嘉靖到清代乾隆,这270多年是昆腔的黄金时代,中国戏曲艺术的中心。
昆腔在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武打、服装化妆等等方面,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遗产,因而,后起的许多剧种纷纷学习效仿,无不受其影响。
昆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曲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曲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望家乡,去路遥》是昆曲《林冲夜奔》中的一个片段。
林冲火烧草料场后,为避追捕,投奔柴进,柴进修书荐投梁山,林冲乘夜趱行。
《林冲夜奔》扮演的就是夜奔梁山的一段戏,它表现了林冲“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出戏是武生应工,唱做并重,边唱边舞,拳打脚踢,有许多威武雄壮而优美的身段,武工要求很高。
《林冲夜奔》是扬琴独奏曲中技术应用比较全面的一首乐曲,又是“标题”性的、有戏剧情节为背景的、在音乐表达上比较“具体”的乐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夜奔》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从明代嘉靖到清代乾隆,这270多年是昆腔的黄金时代,中国戏曲艺术的中心。
昆腔在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武打、服装化妆等等方面,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遗产,因而,后起的许多剧种纷纷学习效仿,无不受其影响。
昆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曲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曲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望家乡,去路遥》是昆曲《林冲夜奔》中的一个片段。
林冲火烧草料场后,为避追捕,投奔柴进,柴进修书荐投梁山,林冲乘夜趱行。
《林冲夜奔》扮演的就是夜奔梁山的一段戏,它表现了林冲“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出戏是武生应工,唱做并重,边唱边舞,拳打脚踢,有许多威武雄壮而优美的身段,武工要求很高。
《林冲夜奔》是扬琴独奏曲中技术应用比较全面的一首乐曲,又是“标题”性的、有戏剧情节为背景的、在音乐表达上比较“具体”的乐曲。
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豹子头林冲”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和别的聚义英雄好汉一样,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因为不能再忍受凌辱和迫害,被逼“造反”上了梁山。
具体的故事出自小说《水浒传》的第十章--“林教头风雪山神亩,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这一段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形象突出、戏剧性强,一直是各种戏曲、说唱表演艺术编选写剧本的好材料,以此为描述对象的音乐作品也出现过,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汲取昆曲和传统戏曲音乐的音调和手法,恰当的应用了扬琴的多种技术技巧,写成这一部带伴奏的扬琴的独奏作品,此曲一经问世就获得普遍的肯定和赞誉。
乐曲基本上按照故事情节安排,乐曲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引子(散板)、愤慨(慢板)、夜奔(小快板)、风雪(快板)、上山(广板转急板)几部分。
我理解:“引子”为“起”,“愤慨”为“承”,“夜奔、风雪”是“转”,而“上山”为全曲之合”。
其中涉及到扬琴的具体技术很多,重点的有“双音琴竹”与“滑音指套”的使用;“滑抹”与“摇拨”技巧的运用,以及借风雪的呼啸表达内心不平静的快速半音音阶的弹奏技巧等等。
因为技巧多,所以练习时学生特别容易“走火入魔”,只注意技术这个层面的问题。
实际上整个乐曲风格浓郁,情感表达十分细致,对演奏者的音乐表现能力要求很高,所有的技术应用都是情感的表达,因此特别适合用来讲解音乐演奏的“重在表达”。
演奏这首乐曲要求演奏者要有较全面娴熟的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音乐综合素质,熟悉传统戏曲的音乐表现手法。
乐曲内含(内涵)深刻,表达上要十分的投入和到位,演奏中的一抬手、一呼吸、一轻一重、一收一放都将对听从的视、听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技术训练过关的基础上,要把精力集中到音乐的表达上,才能够把听众带入忘
我的音乐欣赏境界。
昆曲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可称为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佳酿,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的悠久,对南北曲唱腔优点的吸取,各地文化语言的融合,造就了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在忙碌浮华的这个时代,我们不能遗失华夏子女深入骨血的古典文化的精髓和神韵。
昆曲,无疑为我们营造了一片天地,来找回心中被忘却的净土。
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意。
昆曲,用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神韵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