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诗歌鉴赏技巧手法及例题精炼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9.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⑶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⑸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借代,设问
夸张
双关对偶拟人
设问
拟人
借代,对比
夸张
小 试 吧
“残花落尽“点出是暮春(残春)之景;雨过天晴,杨柳阴阴,流莺啼鸣,写出了景色的清新明丽美好。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f002d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0.png)
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
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
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 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 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 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表现手法例说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衬托、 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 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 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 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 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 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 写哀情(乐情)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简要说说一二句与三四句 的关系。
答案 一二句写景,用比喻手法描 绘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 英雄用武之地,为三四句的骑马勇 士登场作铺垫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直抒胸臆: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 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 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汇总及例题解说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汇总及例题解说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一、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别(一)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1、记叙。
2、描写。
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议论。
4、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借用典故_________乐景哀情__________________托物言志__________________以景结情例:1、直接抒情登幽州台歌_________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_________3、托物言志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_________4、以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_________5、以景结情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_________练习: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唐]韦应物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给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诗歌鉴赏这类的考题让好多考生都很头疼,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诗歌鉴赏这类的题的答题要点,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诗歌中表达技巧的几大方面一、抒情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类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类答题技巧汇总(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二)分析思路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表达技巧(艺术技巧)】1.诗歌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记叙、议论2.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3.描写方法:(1)景物描写方法:A.描写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时间空间变化B.色彩运用:明暗对比、色彩对比C.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D.衬托渲染E.白描、工笔细节描F.修辞:比喻、夸张、拟人等G.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2)人物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肖像/神态描写、)、细节描写(2)侧面描写(3)正侧结合4.表现手法:衬托(烘托、反衬)、对比、象征、渲染、赋(铺叙)比兴、用典、以小见大、抑扬结合(先抑后扬、先扬后抑)、虚实结合、对写法(即对面落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怀古讽今,卒章显志等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顶真、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6.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过渡、铺垫、伏笔、悬念等。
(三)答题步骤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例题1: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案:(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雨晴至江渡柳宗元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搓【2】在高树。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惊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2】浮搓(chá):水中浮木。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菊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頭》)B.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出居》)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3)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澶之意。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曾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技巧。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作者却感叹“生子何须似仲谋”。
二者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作比较赏析。
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

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1.比喻。
例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_________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①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
②淀: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而且句句用比,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
“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色和形的角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则只从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掠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
这首曲是作者晚登浔阳楼的即兴写景之作,曲词描绘作者秋登浔阳楼所见长江周围景象,七个比喻句,从物象的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着墨,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景。
回答本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最主要的修辞手法,以及后面“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的提示,因为这首词在主要表现手法比喻之外,还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_________晏几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泻尽江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漫,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上片中,词人以一句“声声泻尽江波绿”写筝上弹奏的音乐,使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用了“通感”(“比喻”亦可)手法。
将听觉艺术的音乐比作湘江绿波倾泻,流畅无碍。
无形的音乐声,在词中化为有形有色的形象,既写出弹者技高,又写出听者品音入微。
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词。
词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写了一位女子弹奏古筝的艺术效果,既有动作的描写,也有神态的描写。
题目明确限定一句话所使用的手法,所以,回答此题并不难。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了解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
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
《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看有没有用修辞。
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
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
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
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
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
晰、层次清楚。
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
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
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
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
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
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
加生动感人。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
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3、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
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
令人回味。
4、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
表达强烈感情。
5、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
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
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
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7、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
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8、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
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
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
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
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
一定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
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9、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
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可分三
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10、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
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
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
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
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
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
词义。
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
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
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
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
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
为“互文见义”。
11、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
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
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
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12、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
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13、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
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14、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
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
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
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
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
②简远美。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③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