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单元版)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试题库(包含答案)

《运动生理学》试题库(包含答案)

《运动生理学》试题库(包含答案)运动生理学试题库(包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人体运动时,能量主要来源于:A. 糖类B. 脂肪C. 蛋白质D. 无机盐{答案:A}2. 下列哪种激素能促进肌肉生长:A. 生长激素B. 甲状腺激素C. 肾上腺素D. 胰岛素{答案:A}3.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心率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是:A. 心率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B. 心率与运动强度无关C. 心率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减少D. 心率不变{答案:A}4. 下列哪种运动方式对心肺功能提高效果最显著:A. 短跑B. 长跑C. 游泳D. 健身操{答案:B}5. 人体在运动时,呼吸频率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是:A. 呼吸频率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B. 呼吸频率与运动强度无关C. 呼吸频率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减少D. 呼吸频率不变{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人体能量代谢的主要方式是______代谢。

{答案:有氧}2. 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是______。

{答案:肌纤维}3. 人体运动时,骨骼肌收缩,牵拉骨杠杆,产生______。

{答案:运动}4. 人体运动系统由______、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答案:骨}5.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______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和机制的科学。

{答案:运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要说明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别。

{答案:有氧运动是指在充足氧气供应的条件下,通过持续、稳定的运动方式,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的运动,如长跑、游泳等。

无氧运动是指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快速的运动方式,主要依赖肌肉内的能量储备,如短跑、举重等。

}2. 请简要说明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答案: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心肺功能,增加心输出量和肺活量;(2)使心脏肌肉发达,心腔扩大,心脏壁变厚;(3)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4)提高血液循环效率,增强抗凝血功能。

《运动生理学》第十三章(年龄、性别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第十三章(年龄、性别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第十三章(年龄、性别与运动)青春性高血压: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的血压升高现象。

月经周期:女子性成熟后,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一次脱落、出血、修复和增生的周期性变化。

运动性月经失调:由于运动训练引起体重降低、精神应激等因素导致女运动员正常月经周期出现一定的紊乱现象。

敏感期:在身体素质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一个连续的、增长速度较快的快速增长期,而且还存在着一个或几个增长速度特别快的连续年龄段或年龄点,将这个年龄段或年龄点称为该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少年运动系统有哪些生理特点及注意点特点:(1)骨骼与关节。

儿童少年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软骨成分较多,骨化尚未完成,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完全骨折但易弯曲变形。

关节结构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关节面软骨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韧带较薄而且松弛,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故其伸展性与活动范围都大于成人;关节的灵活性与柔韧性都优于成人,但牢固性较差,在外力的作用下较易脱落。

(2)肌肉。

儿童少年与成人相比,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较少,间质组织多,肌肉收缩的有效成分少。

故收缩能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但恢复较快。

注意:①注意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②注意全面的身体锻炼③注意运动场地的选择④慎用负重练习⑤注意矿物质补充⑥注意将柔韧练习与负重练习结合⑦注意肌肉的平衡发展儿童少年氧运输系统有哪些生理特点及注意点特点:(1)血液总量比成人少,心脏的重量和容积均小于成年人(2)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心肌纤维短而细、弹性纤维少、心缩力弱,因此每搏量和每分心输出量都小于成年人,但每公斤体重的心输出量相对值较大,相对血量也高于成人(3)动脉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口径相对于成人宽,外周阻力比成人小,所以血压偏低(4)胸廓狭小、气道较窄、呼吸时的弹性阻力和气道阻力都比较大,而呼吸肌的力量又较弱,所以每次呼吸的深度和肺活量不及成人,但儿童少年代谢旺盛,对氧的需求相对较多,因而呼吸频率较快。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二)吸收(Absorption)
(一)概念:
吸收:食物中某些成人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到血液或淋巴 的过程。
(二)吸收的部位: 小肠是人体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 (1)吸收面积大 部位。胃主要是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2)多种消化酶 大肠主要是吸收盐类和水分;口腔和 (3)食物停留时 食道基本上不吸收任何物质。 间长 P175;图7-1
此反应中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运送到肝胆重新再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贮 备起来。在氧供应充足情况时,大部分乳酸又可以进一步氧化供能。 (2)糖的有氧氧化: 葡萄糖或糖原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氧化分解生成H2O 和CO2 ,并释放能量再合成ATP的过程。 H2O和CO2 +E 糖原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 O2 ATP ADP 葡萄糖 此反应在细胞浆和线粒体中进行;在此反应中,1mol的葡萄糖进行彻底氧 化分解后,生成大量的水、二氧化碳,所释放的能量可再合成38mol的ATP。 两种代谢都可生成一个共同的产物丙酮酸。 缺氧 HL+ E 丙酮酸 糖原或葡萄糖 有 氧 丙酮酸 H2O和CO2 +E
第二节 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简述
在 在本节中主要讲述物质的分解代谢,而不讲述营养物质的合成代谢。 一、糖代谢 (一)糖的生理功能 1、供给能量:糖是机体内最主要、最经济及快速的能源物质。机体60%的 热量来自糖的分解。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机体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糖的 氧化供给;长时间、小强度运动时,也是首先利用糖氧化供能,随着时间的延续 ,才逐渐动用脂肪供能。 2、细胞结构成份: 蛋白多糖
糖蛋白

蛋白多糖
结缔组织



神经组织和细胞膜主要成份
RNA 和 DNA 中含有核糖和脱氧核糖。 3、调节脂肪酸代谢:

大学mooc运动生理学(北体)章节测验答案

大学mooc运动生理学(北体)章节测验答案

1.绪论单元测验1单选(5分)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同时进行的,是()。

A.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B.两个不同的过程C.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称谓D.先后进行的两个过程正确答案:A你没选择任何选项2单选(5分)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一旦(),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A.下降B.异常C.停止D.上升正确答案: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3单选(5分)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在调节机能活动过程中()。

A.有时不需中枢神经的参与B.条件反射是先天特有的C.存在反馈且以负反馈多见D.存在反馈且以正反馈多见正确答案: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4单选(5分)“反应”和“适应”用于描述运动中人体机能的变化时,两者主要区别在于()。

A.运动强度不同B.效果不同C.调节机制不同D.是一次性练习还是长期训练的影响正确答案:D你没选择任何选项5单选(5分)在运动中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为心率、血压、心输出量升高。

探讨引起这些指标升高的因素及变化特点的研究就是()研究。

A.整体水平B.器官、系统水平C.细胞、分子水平D.宏观、微观水平正确答案: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6多选(10分)在下列环节中,属于体液调节过程的是()。

A.激素分泌B.血液运输C.动作电位的传导D.靶器官的生理活动正确答案:A、B、D你没选择任何选项7多选(10分)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作用()。

A.缓慢B.持久C.弥散D.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A、B、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8多选(10分)以下()系统的生理功能对维护内环境稳态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A.神经和内分泌B.循环和呼吸C.消化和排泄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B、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9多选(10分)属于正反馈的调控过程的是()。

A.排尿反射B.分娩过程C.血液凝固D.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过程正确答案:A、B、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10多选(10分)属于负反馈的调控过程的是()。

A.排尿反射B.分娩过程C.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过程D.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可出问答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重点章节1、3、10非重点章节6、8、9、12、13、16(9、12见论述题章节)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当动作电位延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在钙离子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因其接头后膜上的钠、钾离子通道开放,使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小,产生终板电位。

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2、肌丝肌丝滑行学说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

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处钙离子释放并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钙泵,当肌浆中的钙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运动生理学教案_第一章_运动的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教案_第一章_运动的能量代谢

③小肠内消化 方式:机械消化(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小肠蠕动)和 化学消化 消化液:胰液(由胰腺分泌,显碱性)、胆汁液(由肝脏 分泌,成分复杂,其中主要是胆盐,能乳化脂肪, 加速脂肪分解)、小肠液(显弱碱性,可降低渗透 压,促进吸收的进行)、肽酶(将多肽分解为氨基 酸)和麦芽糖酶等等, 时间:3~8小时 ④大肠内消化 方式:没有复杂的消化活动,只有机械性运动(分节运动 和蠕动) 消化液:大肠液(主要是黏液蛋白),具有保护肠粘膜 和润滑粪便的作用 作用:12~24小时
糖、脂肪、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三)ATP分解与再合成的关系
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
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
1.磷酸原系统 (ATP—CP系统) 定义:——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 燃烧物质:ATP和CP 最大输出功率:56J/Kg· s 持续时间:7.5秒左右 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是、不需 氧、不产生乳酸类等代谢中间产物。 意义: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 项目代表:短跑、投掷、跳跃、举重 2.酵解能系统(底物:肌糖原、葡萄糖) 定义:糖原和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 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主要讲解内容: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 质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1、一切生命活动来源都来自于ATP
2、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胞浆和核
浆内)、由自身合成并能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种自
持续时间:理论上讲是无阻的! 特点:供能总量最大,持续时间很长,功率输出很低, 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意义:是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 项目代表:长跑,越野赛等!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合成并可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 种自由存在 的化学能形式。 ATP的组成:一个大分子的腺苷和三 个磷酸根 在ATP分子结构中的三个磷酸根之间 的结合键中蕴藏着大量的化学能。 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直接 来源于ATP
(一)ATP的分解——放能

ATP酶

ATP
ADP+Pi+能

肌肉收缩就是利用肌细 胞内ATP分解释放出的 能量供肌肉收缩克服阻 力来做功,以实现化学 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提高脂肪酸的氧化能力:耐力训练是 提高机体氧化利用脂肪酸供能能力最 有效的措施。 改善血脂异常:耐力运动可促使血浆 甘油三酯降解,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 白(HDL)含量(HDL可防止动脉粥样 硬化) 减少体脂积累 :坚持长期运动可以提 高脂肪酶活性,促进脂肪水解,加速 自由脂肪酸氧化供能,而减少体脂积 累。
(2)糖和糖原


②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为80120mg%。 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 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 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的标 志。 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水平下降, 运动员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劳的征象。 肝糖原可以迅速分解入血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的动态 平衡。

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 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 态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 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2、糖的分解供能
(1)食物中的糖(多糖或双糖) 血液 。 消化道(单糖) 单糖被吸收进人
一部分合成肝糖原; 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 进入消 一部分被组织氧化利用; 化道, 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 使双糖 和单糖 糖的浓度。 氧化分解 分解为 食 物

运动生理学(第4课时)-第一章-肌肉的活动2018.8.28

运动生理学(第4课时)-第一章-肌肉的活动2018.8.28
离心收缩产生较大张力的原因:
(1)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地引起收缩。
(2)离心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同时肌肉中的可 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力。
肌肉在向心收缩时,一部分张力在作用于负荷之前,先要拉长肌肉中的 弹性成分。一旦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充分拉长,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才 会作用于外界负荷上。因此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有一部分是用来克服 弹性阻力的,这就使实际表现出来的张力小于实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二)肌肉力量与运动 3.肌肉的机械功和功率
W(功)=F(力)×D(距离)。 功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0.1019千克•米;或1千克•米=9.8焦耳 (J)。 一位运动员将重50千克的杠铃上举1米高,此时,他所做的机械功将为 50kg×9.8×1m=490焦耳
功率:即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P=W/t=F ×D/t。功率反映爆发力大小。
小负荷训练发展速度,大负荷训练发 展力量。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二)肌肉力量与运动
2.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人体运动时所输出的功率,实际上就 是运动生理学中所说的爆发力,是指 人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P=(m×a×D)/t
相对爆发力:短跑、跳跃 绝对爆发力:投掷、相扑 在机体中,爆发力的产生还与神经中枢的 骨骼肌总体控制有关,如运动单位的募集、 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之间的协调配合。
4.肌肉酸疼
肌肉做退让工作时容易引起肌肉酸疼和损伤。肌肉大负荷离心收缩引起 肌肉酸疼和肌纤维超微结构改变以及收缩蛋白代谢的变化最显著,等长 收缩次之,向心收缩最低。
肌肉三种收缩形式比较
收缩形式 长度变化
外力与肌 张力关系
对外作功
运动中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身体素质:肌肉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绝对力量:是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通常以肌肉收缩和对抗最大阻力来表示,例如:举重相对力量:是指以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或肌肉横断面等为单位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这是以克服自身体重为主的项目十分重要。

例如:体操跳高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常见方式。

中枢激活:中枢NS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称为中枢激活。

超负荷: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超等长练习: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练习。

等长练习: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又称静力训练法等张练习:是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

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肌肉耐力:指以一定负荷或速度,能重复的次数或所能坚持的时间的工作能力二、选择题:1、从事等长练习能有效的发展 A 。

A.肌肉绝对力量和静力耐力B.速度耐力C.爆发力D.相对肌力2、多级跳和跳深属于 D 。

A.离心练习B.等长练习C.等张练习D.超等长练习3、发展肩、胸部肌肉力量的练习采用下列哪种训练方式 A 。

A.提铃、推举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C.仰卧起坐D.负重提踵4、发展背肌力量的练习采用的训练方式是 C 。

A.提铃、推举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C.仰卧起坐D.负重提踵5、发展腹肌力量的练习采用的训练方式是 C 。

A.提铃、推举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C.仰卧起坐D.负重提踵6、发展小腿肌力量的练习采用的训练方式是 D 。

A.提铃、推举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C.仰卧起坐D.负重提踵7、适合举重和投掷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 D 。

A.30RM负荷B.10-15RM负荷C.6-10RM负荷D.5RM负荷8、适合100m跑和跳跃运动员力量训练负荷的最佳负荷是 C 。

A.30RM负荷B.10-15RM负荷C.6-10RM负荷D.5RM负荷9、适合400m和800m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 B 。

A.30RM负荷B.10-15RM负荷C.6-10RM负荷D.5RM负荷10、适合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 A 。

A.30RM负荷B.10-15RM负荷C.6-10RM负荷D.5RM负荷11、力量训练可以增加人体肌肉中的 B 。

A.肌糖原物质B.收缩蛋白C.三磷酸腺苷D.肌红蛋白12、肌肉长时间克服一定阻力收缩的能力称作 D 。

A.最大肌力B.快速肌力C.爆发力D.肌耐力13、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称为 B 。

A.最大肌力B.快速肌力C.爆发力D.肌耐力14、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 A 。

A.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B.小肌群训练在先,大肌群训练在后C.大、小肌群训练不分前后D.以上都不是15、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 A 。

A.大强度训练在先,小强度训练在后B.小强度训练在先,大强度训练在后C.大、小强度训练不分前后D.以上都不是16、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肥大,主要与以下 A 因素的改变有关。

A.肌纤维增粗B.毛细血管增加C.血红蛋白增多D.肌糖原含量增加17、青春期开始,男生女生肌肉力量差异开始凸显,男生增长较快,约在 C达到最大肌力。

A.20岁B.30岁以后C.20~30岁D.以上都不是三、判断题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决定肌肉力量的重要因素,其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就越大。

( T)?2、量训练可以使肌肉的体积增大,横断面增大,这主要是肌纤维增多的结果。

(F)3、力量训练可以使肌纤维增粗,其实质是肌肉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

(T)4、力量素质是许多项目取得优秀运动成绩的基础。

(T)5、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有利于提高肌肉耐力和增大肌肉体积。

(F )6、力量训练中应考虑肌群的练习顺序,一般是先练小肌群,后练大肌群。

(F )7、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能很快的提高肌肉力量。

(T)8、超负荷原则是指超过本人负荷的能力。

(F)是指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9、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决定肌肉力量的唯一因素。

( F)10、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则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

( T)四、问答题1、简单回答力量训练的原则及方法。

原则(一)超负荷原则、(二)专门化原则、(三)安排性原则方法:1、等张练习 2、等长练习 3、等动(速)练习4、超等长练习:2、试述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

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最主要是肌源性因素和神经源性因素两类,此外还有年龄、性别、激素与训练。

(一)肌源性因素、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横断面积越大,肌力越大;2、肌纤维类型。

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且横断面积大,肌肉收缩力量也越大; 3、肌肉初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收缩是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但要求拉长与收缩间隔时间尽量短;4、关节运动角度。

人体肌肉在肌拉力线与关节角度最适宜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越大,反之则小;(二)神经源性因素1、中枢激。

中枢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或危急情况下,可导致肾上腺素等物质大量释放,引起中枢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过程。

动员的肌纤维数越多,收缩力量越大,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2、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不同运动中枢之间协调性的改善,课明显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

肌肉放电同步化程度高,收缩和放松高度协调,有利于发挥肌肉力量来完成技术动作。

(三)其他因素1、年龄、性别.女生达到最大肌力约在20岁左右,男生约在20-30岁,40岁后肌力开始衰退。

2、激素作用3、力量训练第十一章有氧工作能力一、名词解释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气量。

摄氧量: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吸氧量。

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

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吸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吸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过程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

通气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

持续训练: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低氧训练:利用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方法。

PWC170:指心率在170次/min时的身体工作能力。

二、选择题1、限制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是 B 。

A.肺通气功能B.心脏的泵血功能C.血红蛋白的含量D.肌纤维线粒体数目2、运动成绩与最大吸氧量相关性最高的运动项目是 D 。

A.400米跑B.800米跑C.1500米跑D.10000米跑3、衡量肌细胞摄取氧能力的最佳指标是 C 。

A.肌纤维线粒体数量B.有氧代谢酶的活性C.动-静脉氧差D.呼吸膜两侧氧分压差4、从事耐力训练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一般人高,主要原因是 D 。

A.血液运氧能力提高B.慢肌纤维的百分含量C.肌细胞内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D.心泵功能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与利用能力提高5、无氧阈值高的运动员是 D 。

A.短跑运动员B.投掷运动员C.体操运动员D.长跑运动员6、最大吸氧量自然增长的峰值,男子年龄为 A 。

A.18-20岁B.20-23岁C.25-26岁D.10-12岁7、下列项目中,最大吸氧量的相对值最小的项目是 D 。

A.越野滑雪B.马拉松C.划船D.100m跑8、乳酸阈值较高的运动员是 D 。

A.百米运动员B.体操运动员C.摔跤运动员D.马拉松运动员9、一般成人无氧阈值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 D 。

A.90%B.100%C.20-30%D.60-80%10、与无氧阈值大小无关的是 D 。

A.受试者的训练水平B.受试者的年龄C.受试者慢肌纤维的百分组成D.受试者无氧供能的能力11、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称为 A 。

A.需氧量B.氧含量C.吸氧量D.耗氧量12、安静状态下的人体基础代谢率低,能量消耗少,每分钟 C 与每分钟需氧量处于平衡状态。

A.需氧量B.氧含量C.吸氧量D.以上都不是13、不属于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因素是 A 。

A.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B.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C.儿茶酚胺的影响D.体温升高的影响14、最大吸氧量绝对值的表示方法是 D 。

A.mL/kg·minB.次/minC.mmol/LD.L/min15、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是 C 。

A.肺通气功能B.肺活量C.肌肉利用氧的能力D.心脏泵血功能16、乳酸阈反映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急剧堆积时的 B 。

A.最大吸氧量B.最大吸氧量利用率C.氧的利用率D.每分心输出量17、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称为 A 。

A.乳酸阈B.最大摄氧量C.最大摄氧量百分率D.最大摄氧量利用率18、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运动能力,称为 B 。

A.运动技能B.身体素质C.生理学指标D.运动性适应19、低氧训练对 A 素质的发展作用较明显。

A.有氧耐力B.无氧耐力C.柔韧D.灵敏20、马拉松、滑雪等长时间的运动项目,体重比较轻有利于运动,因而最大摄氧量的 A 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

A.相对值B.绝对值C.利用率D.百分率21、采用较低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的练习或用长段落的间歇训练方法主要是发展运动员的 B 。

A.无氧耐力B.有氧耐力C.速度耐力D.肌肉耐力22、下列叙述中, D 不是高原训练的弊端。

A.因缺氧造成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下降B.疲劳恢复减慢C.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D.提高心肺功能三、判断题1、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无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有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

( F)2、最大吸氧量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而无氧阈则是反映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指标。

( F)3、研究证实,耐力跑成绩与最大吸氧量呈高度正相关,因此,最大吸氧量指标是决定耐力跑成绩的唯一重要因素。

( F)4、近来研究表明,用无氧阈强度进行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的能力。

( T)5、有良好耐力训练的人最大吸氧量比一般人高,主要原因是有训练者在运动中呼吸频率快,肺通气量大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