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范文

运动生理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2.掌握运动生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3.了解主要的运动生理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4.能够分析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
5.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1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运动适应和适应性变化、运动损伤与康复等。
2.运动生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知识2.1肌肉的构成和功能:肌原纤维和肌纤维束、肌肉收缩机制等。
2.2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肌、肺和气道、呼吸过程等。
2.3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心脏、血管、血液循环等。
2.4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
3.主要的运动生理指标及其测定方法3.1 最大摄氧量(VO2max)和阈值3.2心率和血压的变化3.3血乳酸浓度的变化4.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4.1肌肉的变化:肌肉收缩力、耐力和协调性等。
4.2呼吸系统的变化:肺通气量、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等。
4.3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心率、心输出量和血压等。
4.4神经系统的变化:心血管神经调节和运动控制。
三、教学方法1.综合运用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3.组织实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运动生理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概念导入1.1运动生理学是一个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性变化的学科,是运动科学的重要分支。
1.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运动适应和适应性变化、运动损伤与康复等。
2.概念解析2.1肌肉的构成和功能:肌原纤维和肌纤维束是肌肉组织的基本单位,肌肉收缩机制是肌肉发生力的机制。
2.2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肌是呼吸的主要肌肉,肺和气道对呼吸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2.3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心脏负责泵送血液,血管负责输送血液,血液循环将血液循环于全身。
《运动生理学教案》课件

《运动生理学教案》课件一、课程概述1. 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解释和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现象,提高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
2.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体育专业学生、教练员、运动员及相关爱好者。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十个章节,涵盖运动系统、能量代谢与能量供应、运动与心血管系统、运动与呼吸系统、运动与消化系统、运动与泌尿系统、运动与内分泌系统、运动与神经系统、运动与免疫系统以及运动与骨骼肌等方面的内容。
二、第一章:运动系统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运动机制,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 教学内容:(1)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运动机制(3)运动生理学基本概念3.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运动机制(2)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回答(3)示教:演示运动生理学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运动过程三、第二章:能量代谢与能量供应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能量代谢的原理、能量供应的途径和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培养学生科学锻炼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能量代谢的原理(2)能量供应的途径(3)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3.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能量代谢的原理、能量供应的途径和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2)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回答(3)实践:安排学生进行运动实验,观察和记录能量变化四、第三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掌握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提高运动心血管健康水平。
2. 教学内容:(1)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3.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3)示教:演示心血管系统的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心血管系统的运动调节五、第四章:运动与呼吸系统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掌握呼吸系统的调节机制,提高运动呼吸健康水平。
运动生理学教案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
学
内
容
及
时
间
安
排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 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
(1)概念:(内负外正)
(2)测量方法、数值;
(3)极化、超极化、去极化(除极化)及复极化的概念
授课章节
第三章呼吸
教学目的
1.掌握:肺通气的动力、憋气和屏息的概念、运动时合理的呼吸。
2.熟悉:气体交换的原理,呼吸的调节机制。
3.了解:外呼吸的活动规律
教学重点
肺通气的动力 运动时合理的呼吸 呼吸的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
呼吸的调节机制胸膜腔内压概念、形成及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2.生理研究的三个水平
3.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 生理研究的三个水平
2. 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
学
内
容
及
时
间
安
排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第一章:绪 论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1.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回顾
2.机能与结构、形体的区分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
学
内
容
及
时
间
安
2.运动生理学基础教案

2.运动生理学基础教案九、教学特色互动性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实践性教学:课程中安排了学生实践环节,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整合性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思政元素融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验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非技术性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内容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某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或者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参与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
如果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加互动环节、调整教学方式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实践教学反思: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
思政元素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思政元素的融入。
如果发现某些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相关性不够强,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正确价值观。
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实践考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运动生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运动能力与身体机能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体生理机能主要包括循环系统、__________和免疫系统等。
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心肺功能、增强骨骼肌力量和__________等方面。
人体在进行有氧运动时,主要通过__________系统来提供能量。
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因此需要及时补充__________和盐分。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一、第一章:运动生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a.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b.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c.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生理机制b. 介绍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案例c. 讨论运动生理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二、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掌握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神经系统与运动调控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运动与神经系统的概述b. 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c. 运动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3. 教学活动:a. 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神经调控机制b. 通过实例了解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c. 探讨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运动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三、第三章:运动与肌肉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肌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肌肉系统与运动关系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肌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运动对肌肉的影响c. 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方法3. 教学活动:a. 分析肌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通过实验或实例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c. 讨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方法及其应用四、第四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心血管系统与运动关系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c. 运动与心血管健康的相互关系3. 教学活动:a. 分析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通过实验或实例了解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c. 讨论运动与心血管健康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建议五、第五章:运动与呼吸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呼吸系统与运动关系的兴趣。
《运动生理学教案》课件

《运动生理学教案》课件第一章:运动生理学概述1.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1.2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1.3 运动生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2.1 运动神经系统的组成2.2 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2.3 运动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2.4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第三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3.1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3.2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3.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4 运动与心血管健康的关联第四章:运动与呼吸系统4.1 呼吸系统的组成4.2 呼吸系统的功能4.3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4.4 运动与呼吸健康的关联第五章:运动与肌肉系统5.1 肌肉系统的组成5.2 肌肉系统的功能5.3 运动与肌肉力量的关系5.4 运动与肌肉耐力的关系第六章:运动与内分泌系统6.1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6.2 内分泌系统的功能6.3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6.4 运动与内分泌健康的关联第七章:运动与骨骼系统7.1 骨骼系统的组成7.2 骨骼系统的功能7.3 运动与骨骼健康的关系7.4 运动对骨折恢复的影响第八章:运动与免疫系统8.1 免疫系统的组成8.2 免疫系统的功能8.3 运动与免疫力的关系8.4 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第九章:运动与能量代谢9.1 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9.2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9.3 运动与体重管理的关系9.4 运动与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第十章:运动与心理健康10.1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重要性10.2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0.3 运动心理学的应用10.4 运动与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组成11.1 身体组成的概述11.2 体脂肪与运动的关系11.3 肌肉质量与运动的关系11.4 水分平衡与运动的关系第十二章:运动与体温调节12.1 体温调节的原理12.2 运动与体温的变化12.3 运动性中暑及其预防12.4 运动与寒冷环境下的体温保护第十三章:运动与生殖系统13.1 生殖系统的概述13.2 运动对生殖健康的影响13.3 运动与生育能力的关系13.4 运动与孕期健康的管理第十四章:运动与年龄变化14.1 随着年龄变化的生理机能14.2 运动对不同年龄段的影响14.3 青少年运动生理特点14.4 老年运动生理特点及运动建议第十五章:运动与特殊人群15.1 特殊人群运动生理概述15.2 肥胖人群的运动生理建议15.3 慢性疾病患者的运动生理考虑15.4 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生理训练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大学运动生理学教案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授课班级:体育学院XX级XX班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XX周XX节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锻炼和运动训练的实践水平。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一、绪论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2.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简史3.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二、运动与骨骼肌1. 骨骼肌的生理结构2. 肌肉收缩的机制3. 肌肉疲劳的成因与防治三、运动时的物质与能量代谢1. 运动时的能量来源2. 运动时的物质代谢3. 运动时的酸碱平衡与电解质代谢四、运动与氧摄取和运输1. 呼吸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2. 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3. 运动时氧摄取和运输的调节机制五、肌肉运动的调节1. 神经调节在肌肉运动中的作用2. 内分泌调节在肌肉运动中的作用3. 肌肉运动的协调与平衡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生理学?它在体育科学中有什么作用?2. 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
二、讲解1. 讲解绪论部分,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
2. 讲解运动与骨骼肌部分,使学生了解骨骼肌的生理结构、肌肉收缩的机制以及肌肉疲劳的成因与防治。
3. 讲解运动时的物质与能量代谢部分,使学生了解运动时的能量来源、物质代谢以及酸碱平衡与电解质代谢。
4. 讲解运动与氧摄取和运输部分,使学生了解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运动时氧摄取和运输的调节机制。
5. 讲解肌肉运动的调节部分,使学生了解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在肌肉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肌肉运动的协调与平衡。
三、讨论1.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讨论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绪论教学要求:1 使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建立基本概念2 从生理学角度介绍生命的基本特征3 介绍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第一节学科简介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炼。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水平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的影响。
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
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物膜、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二)研究方法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根据实验观察的水平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
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3、人体实验常用的人体试验有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一、新陈代谢(一)概念: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二)类型:1、分解代谢;2、合成代谢。
(三)意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
二、应激性(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绪论教学要求:1 使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建立基本概念2 从生理学角度介绍生命的基本特征3 介绍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第一节学科简介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炼。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水平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的影响。
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
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物膜、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二)研究方法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根据实验观察的水平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
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3、人体实验常用的人体试验有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一、新陈代谢(一)概念: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二)类型:1、分解代谢;2、合成代谢。
(三)意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
二、应激性(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三、兴奋性(一)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可传播的、伴有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程。
(二)概念: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和特性。
(三)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
如神经、肌肉、腺体等。
(四)应激性与兴奋性的异同:1、相同点,即二者都包含者刺激与反应的关系;2、不同点,(1)组织的范畴不同。
应激性组织包括所有组织;而兴奋性组织仅指可兴奋组织。
(2)反应的形式不同。
兴奋活动必然要产生电活动;而应激活动可以不产生电活动,也可以产生包括细胞的电变化。
因此,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
四、适应性在环境的影响下,生物体逐渐形成的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五、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第三节人体与环境一、外环境1、自然环境变化将对人体产生刺激,引起人体产生应激性或适应性变化。
2、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它通过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通过心理过程起反应。
二、内环境和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的总称。
(二)稳态1、概念: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如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各种离子浓度等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的含义:(1)细胞外液理化特性总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2)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故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第四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通常将调节方式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一、神经调节(一)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它在整个调节中起主要作用。
(二)特点:迅速、准确。
(三)方式: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四)结构基础:反射弧。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
二、体液调节(一)概念: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的作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方式。
(二)特点:缓慢、持久和广泛。
(三)方式:内分泌调解,局部体液调解。
(四)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神经调节的效应器,故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一)概念:指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二)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四、生理机能的整体调控(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指单一的反射过程。
它的特点是,调控信息只能通过反射弧从感受器传到效应器,而效应器的信息不能反作用于中枢。
(二)反馈式控制系统:由效应器上的感受装置返回的信息作用于中枢,使中枢调整其发出指令的现象就是反馈。
作业:1、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3、论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4、试述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小结:1、概括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总结生命活动的本质。
2、总结不同机能调节方式的作用及意义;举例说明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调节的特点及意义。
3、举例说明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第一章骨骼肌教学要求1、掌握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肌纤维的生理及代谢特征;2、熟悉熟悉肌肉的收缩过程,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刺激条件,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以及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3、了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其特点4、掌握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理;教学重点1、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2、肌纤维的生理、代谢特征以及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3、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章骨骼肌第一节骨骼肌收缩的机理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复习)(一)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全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横纹,因此骨骼肌也称为横纹肌。
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
两Z 线之间构成肌小节,是肌肉收缩与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
(二)肌管系统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管状结构,它由横管系统和纵管系统组成。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
2、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二、肌肉的收缩过程(一)肌丝滑行学说由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 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 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缩短。
(二)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1、概念: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与引起肌丝滑行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2、步骤:(1)动作电位通过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2)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
终池把大量的Ca2+释放到细胞质中,Ca2+与细丝中的肌钙蛋白结合,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Ca2+再回收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当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Ca2+逆浓度差回收到肌浆网中。
肌浆中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分离,粗细丝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一)概念: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二)特点: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三)产生的机理1、“离子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2、产生的机理: K+外移,故又称为K+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一)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过程。
(二)波形:1、膜内电位由-90mV 上升到0mV 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即膜电位的消失过程2、膜内电位由0mV 上升到+30mV 的过程称为反极化,3、膜内电位由+30mV 又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三)特点:(1)“全或无”现象;(2)不衰减性传导;(3)脉冲式;(4)内正外负。
(四)产生机理:Na+顺电化学梯度内流,故又称为Na+的平衡电位。
(五)意义:兴奋的指标。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一)传导: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
(二)传递:在两个细胞之间的传播。
(三)形式:局部电流。
(四)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神经肌肉接头处由接头前膜、接头后膜和接头间隙三部分组成。
(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1、过程:轴突末稍去极化→Ca2+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K+Na+通透性提→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突触后电位→引发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
2、特点:(1)单向传递;(2)时间延搁;(3)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4)1 对1 传递。
3、模式:电-化学-电的传递。
第三节骨骼肌的特性一、肌肉的物理特性1、伸展性: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特性叫伸展性。
2、弹性:当拉长肌肉的外力取消后,肌肉又能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
3、粘滞性:肌肉被拉长或撤消力后回弹的难易程度。
肌肉是一个粘弹性体。
二、肌肉的生理特性(一)生理特性:1、兴奋性:骨骼肌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的特性。
2、收缩性:肌肉兴奋后能够产生缩短反应的特性。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1、刺激强度(1)阈强度(又叫阈值):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阈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强度的刺激。
(3)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2、刺激时间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持续足够的时间。
3、刺激强度变化率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一)单收缩1、概念:肌肉接受单一刺激产生一次收缩。
2、单收缩曲线:肌肉收缩分为三个时期,即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二)强直收缩1、概念:给予肌肉一系列彼此间隔很短刺激而发生持续性的缩短状态。
2、类型:(1)不完全强直收缩;(2)完全强直收缩。
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影响因素一、肌肉收缩的形式(一)缩短收缩1、概念: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的一种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2、特点:肌肉做正功。
3、类型:(1)非等动收缩(又称等张收缩),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由于关节角度的变化,引起肌肉收缩力与负荷不相等,收缩速度也变化。
(2)等动收缩是通过专门的等动练习器来实现的。
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相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进行收缩。
(二)拉长收缩1、概念:肌肉收缩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被拉长的收缩形式,又称离心收缩。
2、特点:肌肉做负功。
(三)等长收缩1、概念:当肌肉收缩力等于或小于外力时,肌肉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2、特点:作功为零。
二、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一)前负荷1、概念:肌肉收缩前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处于一定的拉长状态。
2、前负荷与肌肉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越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长,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