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案(第10次课)
《运动生理学教案》课件

《运动生理学教案》课件一、课程概述1. 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解释和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现象,提高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
2.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体育专业学生、教练员、运动员及相关爱好者。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十个章节,涵盖运动系统、能量代谢与能量供应、运动与心血管系统、运动与呼吸系统、运动与消化系统、运动与泌尿系统、运动与内分泌系统、运动与神经系统、运动与免疫系统以及运动与骨骼肌等方面的内容。
二、第一章:运动系统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运动机制,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 教学内容:(1)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运动机制(3)运动生理学基本概念3.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运动机制(2)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回答(3)示教:演示运动生理学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运动过程三、第二章:能量代谢与能量供应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能量代谢的原理、能量供应的途径和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培养学生科学锻炼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能量代谢的原理(2)能量供应的途径(3)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3.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能量代谢的原理、能量供应的途径和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2)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回答(3)实践:安排学生进行运动实验,观察和记录能量变化四、第三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掌握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提高运动心血管健康水平。
2. 教学内容:(1)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3.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3)示教:演示心血管系统的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心血管系统的运动调节五、第四章:运动与呼吸系统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掌握呼吸系统的调节机制,提高运动呼吸健康水平。
2024年运动生理学教案完整版x2024新版

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耐力性项目
主要采用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 法和重复训练法,通过提高心肺 功能和肌肉耐力来提高运动员的
耐力水平。
力量性项目
主要采用负重训练法、等张收缩 训练法和等长收缩训练法,通过 增加肌肉横截面积和提高神经肌 肉协调性来增强运动员的力量素
质。
速度性项目
主要采用反应速度训练法、动作 速度训练法和位移速度训练法, 通过提高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动 作频率和步幅来提高速度水平。
任务
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规律,探讨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及 其适应机制,为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健身锻炼提供理论依据和实 践指导。
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运动生理学的萌芽
现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探讨运 动与身体机能的关系,提出了“生命 在于运动”的观点。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训练计划的制定
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比赛要求,制定长期、中期和短 期的训练计划,明确各阶段的训练目标、内容和方法。
训练负荷的安排
根据运动员的承受能力和恢复状况,合理安排训练负荷的 大小、强度和量度,确保运动员在训练中不断适应和提高 。
训练过程的监控
采用生理生化指标、心理测试和运动表现等多种手段对运 动员的训练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 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运动可以增加骨骼肌 的质量和力量,提高 肌肉的耐力和爆发力 。
运动还可以改善骨骼 肌的代谢和供能能力 ,提高肌肉的工作效 率。
长期坚持运动可以促 进骨骼肌的蛋白质合 成,增加肌纤维的数 量和体积。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运动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 张功能,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一、第一章:运动生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掌握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教学内容a.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c.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教学活动a. 讲座: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实验室参观:了解研究方法和技术c. 小组讨论:了解发展历程和现状4. 教学评估a.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的理解程度b. 实验室报告:评估学生对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学习效果c.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发展历程和现状的了解程度二、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掌握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传递过程。
了解运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2. 教学内容a.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b. 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传递过程c. 运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3. 教学活动a. 讲座: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b. 实验室实验:观察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传递过程c. 小组讨论:探讨运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4. 教学评估a.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理解程度b. 实验室报告:评估学生对兴奋传递过程的学习效果c.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与神经系统关系的了解程度三、第三章:运动与肌肉系统1. 教学目标了解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掌握肌肉收缩的机制。
了解运动与肌肉系统的关系。
2. 教学内容a. 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b. 肌肉收缩的机制c. 运动与肌肉系统的关系3. 教学活动a. 讲座: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b. 实验室实验:观察肌肉收缩的机制c. 小组讨论:探讨运动与肌肉系统的关系4. 教学评估a.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肌肉系统的理解程度b. 实验室报告:评估学生对肌肉收缩机制的学习效果c.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与肌肉系统关系的了解程度四、第四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教学目标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运动生理学教案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
学
内
容
及
时
间
安
排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 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
(1)概念:(内负外正)
(2)测量方法、数值;
(3)极化、超极化、去极化(除极化)及复极化的概念
授课章节
第三章呼吸
教学目的
1.掌握:肺通气的动力、憋气和屏息的概念、运动时合理的呼吸。
2.熟悉:气体交换的原理,呼吸的调节机制。
3.了解:外呼吸的活动规律
教学重点
肺通气的动力 运动时合理的呼吸 呼吸的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
呼吸的调节机制胸膜腔内压概念、形成及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2.生理研究的三个水平
3.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 生理研究的三个水平
2. 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
学
内
容
及
时
间
安
排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第一章:绪 论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1.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回顾
2.机能与结构、形体的区分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
学
内
容
及
时
间
安
运动生理学_10肌肉力量

b.运动训练 →肌肉结缔组织增厚、毛细血管增生、内 含物(肌红蛋白、CP、肌糖原) ↑
c.肌纤维增殖:待研究因素
2).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类型与肌力关系:快肌纤维%组成越高肌力越大
3).肌肌收缩时的初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初长越大,产生的张 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 肌节最适初长(2.0-2.2m)时,粗细肌丝重叠 佳,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最大; 大于最适初长时, 粗、细肌丝重叠↓, 肌缩速度、 幅度和张力↓; 小于最适初长时, 粗、细肌丝重叠↓, 肌缩速度、 幅度和张力虽然↑, 但不如最适初长时。
2 等长练习(静力性力量练习) 等长练习—肌肉以等长收缩形式的抗阻力练习。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时间,利于工作能力↗; 生理效应 提高肌肉绝对力量; 提高肌肉无氧代谢能力(由于肌肉持续收缩,供血↘) ⑴ 省时省能,又能提高肌肉力量; 优点 ⑵ 能弥补动力性练习时不易锻炼到的肌群和力量较弱的肌群 ⑴ 易疲劳(由于无放松); 不足 ⑵ 对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效果不明显。
4).关节运动角度
同一块肌肉在关节的不 同运动角度时差生的力量也 不同。 (在不同角度时,肌肉对骨 牵拉角度不同造成的。) 2.神经源因素 1)中枢激活 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 维参与收缩的能力。 能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 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 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 位参与活动(MVC: maximum volunteer contraction) 2)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的(+)、(-)交替↗和及时准确(+) 或(-),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间的协调关 系,特别是对抗肌放松能力,可显著地增加肌肉收缩的 力量。 3)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强而集中→同步高频(+)↗→动 员尽可能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运动单位募集↗→力 量 发放高频冲动增加肌肉强直收缩程度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 位参与活动。>80%MVC靠中枢增加冲动频率。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一、第一章:运动生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a.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b.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c.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生理机制b. 介绍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案例c. 讨论运动生理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二、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掌握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神经系统与运动调控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运动与神经系统的概述b. 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c. 运动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3. 教学活动:a. 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神经调控机制b. 通过实例了解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c. 探讨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运动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三、第三章:运动与肌肉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肌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肌肉系统与运动关系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肌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运动对肌肉的影响c. 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方法3. 教学活动:a. 分析肌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通过实验或实例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c. 讨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方法及其应用四、第四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心血管系统与运动关系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c. 运动与心血管健康的相互关系3. 教学活动:a. 分析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通过实验或实例了解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c. 讨论运动与心血管健康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建议五、第五章:运动与呼吸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呼吸系统与运动关系的兴趣。
《运动生理学教案》课件

《运动生理学教案》PPT课件一、前言1.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运动生理学2. 强调运动生理学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二、课程目标1.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运动对身体的各种影响和作用3. 培养学生的运动生理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三、教学内容1.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运动对肌肉和骨骼系统的影响3. 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4. 运动对代谢和能量供应的影响5. 运动对心理健康和情绪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采用PPT课件进行讲解和展示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 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 利用视频和图片等的多媒体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五、教学评估1. 进行课堂提问和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3.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的评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4. 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运动对肌肉和骨骼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运动对代谢和能量供应的影响运动对心理健康和情绪的影响2. 教学难点: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运动对心肺功能和能量供应的详细机制运动对心理健康和情绪的内在联系七、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和相关教学材料2. 准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的相关视频和图片3. 准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所需的器材和试剂4. 准备课堂提问和互动的问题和答案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运动生理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讲解:使用PPT课件,系统讲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在实际中的应用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运动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5.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对生理的影响6. 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问九、作业与评估1.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巩固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知识的理解2. 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3. 实验报告:组织学生提交实验操作的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4. 综合评估: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十、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2. 分析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3.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4.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好准备,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十一、教学拓展与延伸1. 拓展内容:介绍运动生理学在运动训练和运动医学中的应用2. 延伸内容:探讨运动生理学在运动康复和健康管理中的作用3. 推荐阅读:提供相关的学术文章和参考书籍,鼓励学生深入研究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体育运动和训练,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十二、教学资源1. 资源类型:学术文章、参考书籍、视频、图片等2. 资源来源:图书馆、互联网、学术期刊等3. 如何利用资源:通过PPT课件展示、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方式,辅助教学4. 资源共享: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分享学习资源和经验十三、教学建议1. 建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主动提问和解答问题2. 建议教师:注重教学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4. 建议家长: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十四、教学计划与进度1.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2. 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3. 教学反馈:定期与学生进行教学反馈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4.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馈和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十五、教学总结1. 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2. 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长变化,反思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3. 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运动生理学教案》PPT课件的十五个章节。
《运动生理学教案》课件

《运动生理学教案》课件第一章:运动生理学概述1.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1.2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1.3 运动生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2.1 运动神经系统的组成2.2 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2.3 运动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2.4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第三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3.1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3.2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3.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4 运动与心血管健康的关联第四章:运动与呼吸系统4.1 呼吸系统的组成4.2 呼吸系统的功能4.3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4.4 运动与呼吸健康的关联第五章:运动与肌肉系统5.1 肌肉系统的组成5.2 肌肉系统的功能5.3 运动与肌肉力量的关系5.4 运动与肌肉耐力的关系第六章:运动与内分泌系统6.1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6.2 内分泌系统的功能6.3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6.4 运动与内分泌健康的关联第七章:运动与骨骼系统7.1 骨骼系统的组成7.2 骨骼系统的功能7.3 运动与骨骼健康的关系7.4 运动对骨折恢复的影响第八章:运动与免疫系统8.1 免疫系统的组成8.2 免疫系统的功能8.3 运动与免疫力的关系8.4 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第九章:运动与能量代谢9.1 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9.2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9.3 运动与体重管理的关系9.4 运动与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第十章:运动与心理健康10.1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重要性10.2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0.3 运动心理学的应用10.4 运动与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组成11.1 身体组成的概述11.2 体脂肪与运动的关系11.3 肌肉质量与运动的关系11.4 水分平衡与运动的关系第十二章:运动与体温调节12.1 体温调节的原理12.2 运动与体温的变化12.3 运动性中暑及其预防12.4 运动与寒冷环境下的体温保护第十三章:运动与生殖系统13.1 生殖系统的概述13.2 运动对生殖健康的影响13.3 运动与生育能力的关系13.4 运动与孕期健康的管理第十四章:运动与年龄变化14.1 随着年龄变化的生理机能14.2 运动对不同年龄段的影响14.3 青少年运动生理特点14.4 老年运动生理特点及运动建议第十五章:运动与特殊人群15.1 特殊人群运动生理概述15.2 肥胖人群的运动生理建议15.3 慢性疾病患者的运动生理考虑15.4 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生理训练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目标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局部血流的调节。
教学
重点
减压反射
教学
难点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教学
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课前复习: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二、引入主题: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二、体液调节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
(三)血管升压素
(四)心钠素
(五)பைடு நூலகம்他的体液调节因素
三、局部血流调节
思考与
练习题
论述减压反射及生理意义。
教学
总结
(2)少数血管除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外,还接受舒血管神经支配
(二)心血管中枢
1、延髓心血管中枢:延髓的心血管中枢是调节控制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
2、延髓以上部位的心血管神经元
(三)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简称减压反射)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3、本体感受性反射
(四)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它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量加强。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它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量减弱。
2、血管的神经支配
(1)人体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单一神经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