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合集下载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000字5篇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000字5篇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000字5篇季先生在书中写道:“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本书分为两部分,如题,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季老“读书与学**”的经历与感悟,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做人与处事”的态度与精神。

第一部分对于季老的读书精神及治学态度,在下实为叹服。

文中季老虽无惊人之语、骇听之言,但字里行间、文墨深处无不彰显一代大师笔书不辍的研**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学术素养,书中季老对求学经历的描述朴实平易、感发真情;对治学之道的阐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看似素简的语言中屡屡道出实言真语,给人以彻悟之感、发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第二部季老以学者自居,梵学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国学修养等同大家之范。

但海外求学、十年浩劫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达,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

听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问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实为当今世人之典范。

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领域的归宿原本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关乎心灵和信念的方面内涵似乎被淡化了。

社会到处充斥的拜物欲和贪享欲,并正在同质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坚的人们。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许不具备传播道义和维护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应有所认识和警醒,做到洁身自好、出淤不染。

读过季老的书后,灵魂仿佛得到净化和升华一般,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重新的审视。

季老的研读精神和人文风骨深深的打动了我。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学**才能不断的提升,以致于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20xx年寒假之初,学校给每一位老师发了200元的购书券,在新华书店选书时发现了一本书-----《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

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随笔共计六十余篇,希望能反映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之一端。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一】工作之余,我读了季羡林老先生写的一些文章,对他的一生有了一点了解。

季老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里,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高尚的品德令我敬仰,他渊博的学识令我敬佩,他完美的人生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拜读。

我读了一些,还没有读完。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在“读书”这个部分,分27篇进行详细的介绍,单是“我的读书经历”就有7篇。

读后令我汗颜。

想想自己读过多少书,读过的书又能记住多少。

季老的一生都用在了读书,写作,研究学术上,而我们每天在做什么,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我们也在每天教育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而季老读书的这个好习惯是从小他自主自觉养成的,好像没有哪个人来告诉他。

他在小的时候除了他的先生教授的课程外,他自己找的书去读,因此也就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条件好了,只要想读书,家长就可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可是,读书的积极性还是不高,有时催着还不读书,更不用说是自主自觉了。

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引导孩子自主自觉的读书?在“做人”这个部分,分12篇进行讲述。

在这个部分的第一篇就是《做人与处世》,在第一段他就做了最精辟的概括:“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看,概括的多好啊,值得对这几句话进行研究。

俗话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书笔记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书笔记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的体会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一个月内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

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及为一部分别人的著作作的序。

因为这是个读书交流会,我就把自己得到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

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朴实中透露着一位学术大家的睿智。

本书从“读书”与“做人”两个基本层面,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学术严谨、为人纯良的大家风范。

这里面有他的读书心得,有他对师友的缅怀追忆,有他对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后辈的谆谆教诲。

季老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

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

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

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请保留此标记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的笔调述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

如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在书中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读书与做人的读后感

读书与做人的读后感

读书与做人的读后感读书与做人的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与做人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学期,学校领导组织大家开展了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活动。

久闻季老之名,他是一位潜心研究的国学大师,朴实无华的形象,正直务实的人品为我所景仰。

读了他这本着作之后,更多的是灵魂震撼,精神的洗礼。

下面谈谈自己读后的几点体会。

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季老纯朴的照片,后面紧接着是季老自己作的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他引用张元济先生这句简单朴实的话作为序首,可见他将读书看得十分重要。

以此审视自己,才发现自己真是差得远了,我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读书的呢?总以工作生活忙碌推托,淡化并远离了读书,而季老一生以读书为乐,读了无数好书,顿感汗颜。

作为一名教师,你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仅靠原有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

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变化加快,要靠自己平时不断地探索阅读,既要博览群书,又要在浩瀚如海的知识中,选择阅读自己有用的东西,积蓄在脑库里,到教学时,你才能根据需要打开闸门,让源源不断的知识泉水流进学生的心田。

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因此,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

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

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读书,能使独创的方法闪耀睿智的光芒、充满创造的快乐;读书,能实现教师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

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

“做文先做人,学问即人生。

”季老关于做人的思考是深刻的。

在他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如同家长朋友在家聊家常,让人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当我们在担心现代难出大师的时候,却见大师多得是。

有自封的,学生捧的,也有名副其实的。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读书与做人》读后感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这本书,让我体验了好几把不禁掩卷而思。

就冲着引导读者思考这一点,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读,首先其语言朴实无华,本人也看到过一些辞藻华美,内容丰富的书,但更多的当代作品都是内容空洞的,翻过去了,看过去了,就算完了。

脑海里最多只留下了一点点情节,再无其他。

但季老这本书,看完,你会思考,你会不禁再翻到其中某一章节回味,会因为一些停顿,感动。

比方季老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如是说道:“如果人生真的有意义和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开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沉甸甸的语句,如一记棒喝。

很多人可能觉得太扯,这都是吹的,拿出来说的,能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写到这里,我只能笑笑,感慨推动世界开展的也就为数不多的人而已。

志向还是要高点好,仰望星空同时脚踏实地,不断的用理论,用实践,用思考编织梦想。

这本书更多的是讲述季老求学生活。

看季老求学,反观自己,会发现我们都一样,一样的经历(可能只是时间地点不同罢了),那我们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牛人?这还真说不定,季老在书中所表达出来的:认定道路后一直坚决不偏移的前行,这一点是我个人觉得走向大师之路的关键。

不管说是从梵文,学到吐火罗文,他始终在研究语言,研究的同时思考更多由语言牵扯到的文明,再者,一生遇到了像朱光潜,陈寅格,Waldschmidt,Emli Sieg等好老师,相当于找见了自己想走的路子,还有引路人,最重要的是季老很勤奋爱学,那怎么能不成功呢?就像他自己在书中给出的成功公式一样:成功=天资+勤奋+机遇。

你的天资决定了你走哪条路比较适合,你有多勤奋决定了你的速度,你的机遇决定了你走所选的路是否顺利。

他个人的生活,很好的论证了他总结出来的公式,这起码说明,他展现给读者的是真实的东西。

这一点是当代网络社会所缺失的。

我们有多少次因为标题党而无语?有多少次因为虚假信息而受到迷惑?我们越受到欺骗就会越远离善良,越不敢善良。

2022年《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2022年《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XX 年筹措资金 40 余万元,使多媒体 教学设备进入中学每间教室,并延长至小学六年级。同时,建立 老师电子备课室,确保教学课件制作与多媒体的配套运用,此举 在邢台市市属学校中居领先位置。
歌声、笑声、读书声,构建了和谐的校内环境和人际关系, 全校师生同舟共济,精诚合作,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 “每天进步一点点,校内精彩每一天”,XX 年的二十四中校内内 到处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蓬勃景象。
回眸 XX 年,是我们“二十四中人”年抢抓机遇、趁机而上的 一年;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显着成效的一年;是学校我们 全校师生团结一样,努力奋斗,大力弘扬踏实肯干的精神,不断 充溢学校内涵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校教职工秉持“踏实、务 实”的工作理念,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着力培育特色文化,校内文化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受到了市 教化局高度赞扬,成为全市亮点,上半年全市排名其次。常丽虹 副市长,张军局长亲临学校视察参观,邢台市县 30 多个参观团到 我校参观学习,开我校历史之先河。
2022 年《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1 这段时间读了《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这本书,感受颇深,受
益匪浅。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读书,其次部分写 做人。在季老的文章中,到处可见一位长者、智者犹如与家人在 聊家常,让人润物细无声。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深 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读懂了他的人生,也给了我诸多启 发思索,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也让我明白了大师成长 的踪迹,胜利离不开奋与拼搏。
最终,诚心祝福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旺盛富强!祝福我们 的学校乘势而上,再创辉煌!祝我们的老师工作顺当,华蜜安康! 祝我们的同学鲲鹏展翅,御风远航!
XX 年 12 月 30 日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以学养德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季羡林先生,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作家,被誉为“学界泰斗”。

他的思想和成就,涵盖了学术、人格、文化自信和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在阅读他的著作《读书与做人》时,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他独特的魅力和智慧。

在学术价值方面,季羡林先生以不懈的追求精神,为学术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印度学、佛学、语言学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

他的学术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这些领域的认识,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在《读书与做人》中,他强调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和学术道德的重要性,教导我们要以严谨的态度和求真的精神对待学术研究。

人格魅力是季羡林先生身上最引人注目的特质之一。

他以高尚的品质、坚韧的性格和富有同情心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在《读书与做人》中,他强调了做人的原则,倡导“真实、真诚、正直”,并以此为人生座右铭。

他的这种人格魅力体现在他的人生和事业中,使他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季羡林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自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读书与做人》中,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解读,弘扬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激发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他的这种文化自信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教育理念是季羡林先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追求学术成就。

在《读书与做人》中,他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强调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总之,读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他独特的学术价值、人格魅力、文化自信和教育理念。

他的思想和成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典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_作文2800字_读后感作文_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_作文2800字_读后感作文_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大师季羡林一直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

季羡林文章的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纽带把他与他书写的文字连接了起来,把今天和昨天连接起来,把他和他的读者连接起来。

他的文字朴实无华,看了半天你会觉得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是因为他的言简意赅、他的不加修饰又深入骨髓的情感所表达出的人生道理。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一】很多门课程上都有介绍过季老和他的作品。

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精通12门语言,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教育家。

读书那会比较偏好古代文学,所以对于季老的作品其实了解的并不多。

毕业后的一个多月,收到大学好友的消息,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

于是匆忙打开电脑,又一位文学大师离开我们了。

也许是为了缅怀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又或者是想弥补一下自己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却没有认认真真读过季老的作品的遗憾,我开始陆陆续续地读一些季老的作品。

原本以为像季老这样一位大师他的作品肯定是比较深奥难懂的。

可是真正读过以后,才笑自己太过想当然。

没有华丽的辞藻,平凡的字句让你感受到他的亲切;没有浓烈地情感,内敛地叙述让你体会到他的真诚;没有知识的炫耀,到位的讲解让你捕捉到他的睿智。

在《读书与做人》这本随笔中,季老以他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告诉我“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认为“知识广博的基础上,人的眼光才能放远,做出的研究才能深入”。

他教导年轻人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地学习来充沛自我;他以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告诉我,做人应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消除个人的私心杂念。

对朋友对家人对善良的人,要真要忍。

他用朴实的话语阐述了生活中的博大精深,用他自身的经历展示了一代国学大师勤勉、朴素而又伟大的一生。

在《赋得永久的悔》中有一篇叫做《一双长满老茧的手》的文章,讲的是季老在公车上看到一位老奶奶的手,由这双手让他回忆起了自己的母亲,分外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

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朴实中透露着一位学术大家的睿智。

一代道德高尚、学问渊深的学术宗师离我们而去,文章亦足以动人。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中,精选了季先生对读书、做人、治学以及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和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六十余篇,反映了季先生的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季羡林先生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读者从中体悟到文史学科的入门途径并非难事。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

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

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

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羡林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与心灵的抚慰。

如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在书中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这绝非可有可无,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宋代大儒朱子有一首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不但对于青年朋友,对于老年人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光阴对于青年和老年都是转瞬即逝。

而读一本好书将会成为一个美好的回忆,书带给我们无限的勇气,带给我们奇妙的智慧,带给我们悠远的憧憬。

在有限的时间内,一种思想的渗入、一种精神的感染不会终止,当我从文字中走出来的时候,我仿佛成为一位智者了。

逝者已去,精神与思想犹存,当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相信有另一本书正在开启,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