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doc

合集下载

概括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概括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概要:“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我国历史上知名的典故之一,源自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陶恭祖的故事。

他因为不愿意为了名利改变自己的原则,最终选择了以死相殉的方式守护自己的信念。

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一个人坚持原则不为利益放弃的高尚品质,并成为了民间传说的一部分。

具体内容:1.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内乱,国君相继被杀,陶恭祖作为楚国大夫,面临着选择效忠新君还是维护自己的信念的压力。

2. 陶恭祖的困境:陶恭祖面对着新君的招降,以及希望他效忠的压力,但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愿向新君效忠。

3. 陶恭祖的决定:面对新君的压力,陶恭祖选择了以死相殉,他挺身而出,选择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态度。

4. 故事结局:陶恭祖最终为自己的信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也因此留下了坚守原则不为利益放弃的榜样。

意义与影响:1. 高尚品质的典范:陶恭祖的故事被后人奉为高尚品质的典范,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

2. 传承价值观: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人们坚守原则,不畏艰难。

3. 社会启示:故事也提醒着人们,应该珍惜和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利益放弃。

结语:“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陶恭祖在面对新君的招降与压力时,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选择以死相殉,不屈不挠地维护自己的原则。

这个故事的意义深远,不仅成为了道德品质的楷模,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希望人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利益放弃,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不为五斗米折腰。

4. 陶恭祖的决定:陶恭祖深知自己的决定可能会面临着不幸的结局,但他心怀坚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死相殉。

他在面对新君的压力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坚定地选择了维护自己的信念。

他深知自己的决定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不幸,但他认为,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道义和原则是值得的。

陶恭祖在这个决定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力和高尚的品德,他的决定体现了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君子气质,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蕴含着一种坚守气节、不屈从权贵的精神力量。

它的背后,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

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自幼饱读诗书,心怀壮志。

然而,当时的社会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普通人想要施展抱负难上加难。

陶渊明成年后,为了生计,也曾几次出仕为官。

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

尽管他兢兢业业,想要为百姓做些实事,但官场的黑暗和倾轧让他感到无比失望和厌倦。

在担任彭泽县令期间,发生了一件让他彻底决定辞官归隐的事情。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来彭泽县视察。

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正要动身去见督邮,县吏拦住他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的。

”陶渊明本来就对官场的繁文缛节感到不满,听到这话,长叹一声说:“我岂能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俸,向这种乡里小儿折腰!”说完,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从此归隐田园,不再出仕。

陶渊明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有人称赞他的骨气,有人则认为他太过冲动和任性。

然而,对于陶渊明来说,这是他坚守内心信念和追求自由的必然选择。

他不愿意为了功名利禄而违背自己的良心,不愿意在虚伪的官场中同流合污。

“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了陶渊明对人格尊严的珍视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为了名利和地位,不惜阿谀奉承、卑躬屈膝,而陶渊明却能毅然决然地放弃官职,回归田园,这种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

他回到家乡后,过上了艰苦但自在的田园生活。

他亲自耕种田地,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却能从大自然中获得无尽的乐趣和灵感,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田园诗作。

他的诗歌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宁静、平和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不为为五斗米折腰_历史故事

陶渊明不为为五斗米折腰_历史故事

陶渊明不为为五斗米折腰导读: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在晋宋易代之际。

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

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

到了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

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

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

陶渊明从小喜欢,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

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

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

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

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

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

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

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

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事

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事

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事1. 朱自清的背景朱自清,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文学大家,特别以《背影》这篇文章著称。

可是,除了他动人的文章,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那就是他拒绝了当官的机会,因为他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要说朱自清,那可真是有气节的人。

你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头,官场上的诱惑可是非常大的,谁会不心动呢?不过,朱自清的坚持可真让人佩服!2. 五斗米的诱惑咱们先说说这“五斗米”是个啥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很小的贪图福利的象征。

那时候,有些地方的官职虽然不高,但能拿到一点点俸禄,也算不错了。

有人可能觉得,哎,反正也不是什么大官,混点小钱也无妨。

但朱自清却觉得,这种小钱是为了“卖身”,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和尊严。

他宁愿靠自己的笔杆子吃饭,也不愿意低头看五斗米的诱惑。

要知道,这样的选择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3. 朱自清的选择与坚持朱自清的坚持可不是空话。

他真的把写作当成了自己的使命,生活虽然拮据,但他却从未后悔过。

他常常为了写好一篇文章,通宵达旦地在灯下奋笔疾书。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哎呀,这样的日子真是太苦了,哪有时间享受生活啊?但朱自清的选择却让他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宁可穷得肚子饿,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尊严和理想。

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朱自清的选择无疑是“鸡口”的那一派。

4. 从个人到社会的影响朱自清的坚持不仅影响了他自己,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

他的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人要有骨气,要有理想,不要因为一点点小利而出卖自己的灵魂。

正因为他的这种坚守,使得他在文学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他的文章里充满了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些都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有良知、有情怀的人的本质。

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这样的精神可谓弥足珍贵。

5. 总结与感悟说到底,朱自清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些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他的坚持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在精神层面的满足。

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也逃不掉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为了养家糊口,来到了离他家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有一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要视察彭泽县的工作,这个督邮没有什么文化和本事是一个十分粗俗的人,而且架子大十分傲慢无礼,把一般人根本不放在眼里,这位督邮到了驿馆就通知手下叫彭泽县令陶渊明来见他,陶渊明得到消息,感觉心里不得劲,平时他就瞧不起这些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但也不得不见,正要动身去见他的手下人告诉他说大人您要见督邮大人要更衣宽带,穿上官服才能去拜见,一直刚正不阿的陶渊明再也听不下去了心中的怒火腾一下就点燃了,只听他长叹一声说:“我宁可饿死,也不能为了区区五斗米的官饷,向督邮这种人折腰。

”说罢便辞官回家种田谋生了,这官不做也罢,他在彭泽县令任期还不到80余天,从此再也没有踏入官场一步。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
【引言】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一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意味着不因贫贱而屈节事人。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多名人志士都展示了这种崇高的品质。

本文将通过具体故事,阐述这一精神内涵。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务。

然而,因为他不愿屈从于官场腐化,最终选择辞官归隐。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服膺於小人。

”表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例子一:李白不事权贵】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他才情横溢,却始终不事权贵。

在《将进酒》中,他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权贵的蔑视和不屈服于权势的决心。

【例子二:苏轼坚守节操】
苏轼,北宋文豪,他因言论失宠,被贬谪到海南。

尽管身处困境,他仍坚守节操,秉持道义。

在给儿子苏辙的信中,他写道:“吾生本自隐,无为五斗米折腰。

”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坚守道德的决心。

【例子三:近现代名人的事迹】
近现代史上,许多名人也展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

例如,朱自清在物价飞涨的年代,宁愿贫病而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粮;陈独秀被捕后,拒绝
国民党的高官厚禄,坚守共产主义信仰。

【结论】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我国历史名人的共同品质。

他们不受金钱、地位的诱惑,坚定信念,坚守节操。

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要学会抵制诱惑,保持心灵的纯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陶渊明生性淡泊,在他生活的年代,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虽然他是官四代,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但家境相对贫困。

年幼时,家庭衰微。

九岁(373年)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

而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所以他的个性、修养,都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陶渊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不过,家庭生活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陶渊明仍然坚持读书作诗。

使得陶渊明关心百姓疾苦,怀有“大济苍生”的愿望。

东晋末年,朝廷曾请他做著作郎的官,他没有去,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陶徵士、陶徵君。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29岁的陶渊明才出任江州祭酒。

30岁那年,陶渊明的前妻生了一个儿子便去世了,他便辞官回家。

继娶翟氏后,江州刺史召他去作主簿,他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36岁已有四个儿子的陶渊明,可能是为了家累,他到江陵,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当时,桓玄在做荆州和江州两州的刺史,驻扎在江陵,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陶渊明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于是在隆安五年冬天,37岁已有5个儿子的陶渊明,遂借庶母奔丧辞职回家守孝。

陶渊明的资料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资料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资料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潜,字渊明,有的说渊明字元亮,氵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曾祖父陶侃,任晋朝大司马。

陶潜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趣,曾撰写《五柳先生传》,以“五柳先生” 比拟自己,说: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在他住宅的旁边有五株柳树,因此就把“五柳” 作为他的号。

他沉静寡言,不羡慕功名利禄。

喜欢读书,但不过分穿凿字句,每当心中有所领悟,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他性情嗜好酒,然而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这种情况,有的就备酒招呼他。

他去饮酒,总要把酒喝光,希望能够喝到醉,喝醉了就回家,从不会舍不得走。

他的住屋四壁空荡,不能遮风蔽日;他穿的粗毛短衣,破烂缝补;他的竹篮瓜瓢常常空着,如此清苦,却安然自在。

他曾经撰写文章自寻乐趣,文章很能表达自己的志趣。

他忘却世俗的得失,而愿意终生过着这种生活。

陶潜自己是这样叙述的,当时的人说这是实际的记录。

陶潜的双亲年老,家境又贫穷,起初他任江州(今江西九江)祭酒,因不能忍受官职的拘束,不久,自己便辞职回乡。

州府又召他作主簿,他不接受。

他亲自耕耘种作,以自供自给,他的身体瘦弱疲病。

后来在镇军将军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又在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幕下任建威参军,他向亲朋好友说:“我姑且以出任官职来作为归隐田园的本钱,行吗?” 当官的听到这句话,便任命陶潜为彭泽(今江西湖口东部)令。

公家的田地全都指使差役种粘稻,他的妻子坚持请求种粳稻,于是,他就用五十亩地来种粘稻,用五十亩来种粳稻。

郡守派了督邮到彭泽,县官告诉陶潜应该整饰衣冠,束紧衣带去拜见督邮,陶潜愤慨地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而向乡间小人弯腰。

” 当天,陶潜就解下官印,辞掉了官职。

陶潜写了《归去来兮》赋,赋中写道:回去啊!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既然自己的心志被形体所驱使而做了官,又为什么要惆怅而独自悲愁呢?认识到过去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尚可以弥补。

确实迷失了道途,好在还不远,领悟到今天的正确、昨天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
做人不吃嗟来之食,更有人甚是清高有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希望对你有用!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号五柳居士。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20xx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不为五斗米折腰主人公陶渊明资料
陶渊明(352或365年—420xx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
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诗文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5首,文篇
陶渊明,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
[1]卷之三诗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
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卷之七疏祭文:《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