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合集下载

概括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概括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概要:“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我国历史上知名的典故之一,源自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陶恭祖的故事。

他因为不愿意为了名利改变自己的原则,最终选择了以死相殉的方式守护自己的信念。

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一个人坚持原则不为利益放弃的高尚品质,并成为了民间传说的一部分。

具体内容:1.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内乱,国君相继被杀,陶恭祖作为楚国大夫,面临着选择效忠新君还是维护自己的信念的压力。

2. 陶恭祖的困境:陶恭祖面对着新君的招降,以及希望他效忠的压力,但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愿向新君效忠。

3. 陶恭祖的决定:面对新君的压力,陶恭祖选择了以死相殉,他挺身而出,选择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态度。

4. 故事结局:陶恭祖最终为自己的信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也因此留下了坚守原则不为利益放弃的榜样。

意义与影响:1. 高尚品质的典范:陶恭祖的故事被后人奉为高尚品质的典范,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

2. 传承价值观: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人们坚守原则,不畏艰难。

3. 社会启示:故事也提醒着人们,应该珍惜和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利益放弃。

结语:“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陶恭祖在面对新君的招降与压力时,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选择以死相殉,不屈不挠地维护自己的原则。

这个故事的意义深远,不仅成为了道德品质的楷模,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希望人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利益放弃,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不为五斗米折腰。

4. 陶恭祖的决定:陶恭祖深知自己的决定可能会面临着不幸的结局,但他心怀坚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死相殉。

他在面对新君的压力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坚定地选择了维护自己的信念。

他深知自己的决定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不幸,但他认为,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道义和原则是值得的。

陶恭祖在这个决定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力和高尚的品德,他的决定体现了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君子气质,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身为中国古代出了名2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即使是到了现在,我们依旧很熟悉他的诗句,那么他为什么要辞官隐居呢?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

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

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

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

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

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

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

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

中国古代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出处】《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历史典故】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陽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陽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

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

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

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成长心语】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

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诱惑。

在顺境中不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枉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

这样就会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精选阅读(一):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状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

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

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精选阅读(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晋书·陶潜传》。

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蕴含着一种坚守气节、不屈从权贵的精神力量。

它的背后,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

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自幼饱读诗书,心怀壮志。

然而,当时的社会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普通人想要施展抱负难上加难。

陶渊明成年后,为了生计,也曾几次出仕为官。

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

尽管他兢兢业业,想要为百姓做些实事,但官场的黑暗和倾轧让他感到无比失望和厌倦。

在担任彭泽县令期间,发生了一件让他彻底决定辞官归隐的事情。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来彭泽县视察。

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正要动身去见督邮,县吏拦住他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的。

”陶渊明本来就对官场的繁文缛节感到不满,听到这话,长叹一声说:“我岂能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俸,向这种乡里小儿折腰!”说完,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从此归隐田园,不再出仕。

陶渊明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有人称赞他的骨气,有人则认为他太过冲动和任性。

然而,对于陶渊明来说,这是他坚守内心信念和追求自由的必然选择。

他不愿意为了功名利禄而违背自己的良心,不愿意在虚伪的官场中同流合污。

“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了陶渊明对人格尊严的珍视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为了名利和地位,不惜阿谀奉承、卑躬屈膝,而陶渊明却能毅然决然地放弃官职,回归田园,这种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

他回到家乡后,过上了艰苦但自在的田园生活。

他亲自耕种田地,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却能从大自然中获得无尽的乐趣和灵感,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田园诗作。

他的诗歌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宁静、平和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_4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_4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_450字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到“不为五斗米折腰”,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句成语,它的意思是说人不能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而屈服于他人。

这个故事也非常有名,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苏秦的人,他擅长于谋划和谈判,曾经被秦国派到了赵国去为自己谋求利益。

苏秦到了赵国之后,发现这个国家正面临着战争危机,赵王也非常需要苏秦的帮助。

苏秦提出了一种奇特的建议:他说要让赵国和其他五个国家建立一个联盟,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

这个想法当时非常大胆,因为赵国本身实力并不足以和秦国抗衡,而且这个联盟还需要让其他五个国家相信他们的合作能够成功。

苏秦的建议最终得到了赵王的认可,并且赵国成功地和其他五个国家建立了联盟。

这个联盟的实力大大增强,赵国也终于得以保住自己的领土,不再担心被秦国侵略。

当苏秦成功让赵国的利益得到保障之后,他拒绝了赵王的荣誉和高职,并选择离开赵国去寻求自己的道路。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留在赵国享受权利和荣誉,苏秦回答说:“我不是为了五斗米折腰而来的。


就像这个故事中的苏秦一样,真正有追求和理想的人是不会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而屈服于他人的。

不要把金钱和权力看得太重,珍惜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
【引言】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一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意味着不因贫贱而屈节事人。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多名人志士都展示了这种崇高的品质。

本文将通过具体故事,阐述这一精神内涵。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务。

然而,因为他不愿屈从于官场腐化,最终选择辞官归隐。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服膺於小人。

”表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例子一:李白不事权贵】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他才情横溢,却始终不事权贵。

在《将进酒》中,他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权贵的蔑视和不屈服于权势的决心。

【例子二:苏轼坚守节操】
苏轼,北宋文豪,他因言论失宠,被贬谪到海南。

尽管身处困境,他仍坚守节操,秉持道义。

在给儿子苏辙的信中,他写道:“吾生本自隐,无为五斗米折腰。

”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坚守道德的决心。

【例子三:近现代名人的事迹】
近现代史上,许多名人也展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

例如,朱自清在物价飞涨的年代,宁愿贫病而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粮;陈独秀被捕后,拒绝
国民党的高官厚禄,坚守共产主义信仰。

【结论】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我国历史名人的共同品质。

他们不受金钱、地位的诱惑,坚定信念,坚守节操。

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要学会抵制诱惑,保持心灵的纯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_4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_4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_450字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宋江的人,他是一个勇猛有力的英雄,精通骑射和武艺,在江湖上有很高的威望。

但是日子久了,宋江发现自己身上的束缚越来越多,感到有些忧虑。

有一天,一位官员找到宋江,告诉他皇帝对他赞赏有加,并且希望他能够效忠朝廷,成为一位忠实的臣子。

官员对宋江说:“如果你加入朝廷,你将会得到非常丰厚的报酬,你将得到五斗米的俸禄,还会有五千个铜钱作为奖励。

”宋江听了这些诱人的条件,心中开始犹豫。

五斗米虽然不是什么豪华的款待,但这样的待遇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无法拒绝的。

于是,宋江想了一晚上,最终决定接受官员的建议,成为朝廷的臣子。

当宋江走上官场后,却发现一切都不如他想象的那样美好。

他发现朝廷的官员们虽然衣着华丽,生活富足,但他们却没有一个人为民众做出过什么贡献。

他们只知道迎合上意,为了争取更高的官职地位而苦苦攀附,而真正的公正与正义却被抛诸脑后。

宋江意识到,自己加入朝廷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他意识到五斗米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他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于是,宋江决定离开朝廷,重新拾起自己的刀枪,回到他熟悉的江湖,重新做一名正直的侠客。

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保护百姓,为民众谋取福祉。

宋江离开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江湖。

人们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因为他拒绝了五斗米,重新选择了江湖的艰辛与不平凡,他选择了为民众而活。

从此以后,人们便用“不为五斗米折腰”来形容一个勇敢、正直的人。

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人们崇尚自由和公正的象征。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金钱与地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幸福是建立在内心的道德和良知之上。

我们应该追求真正的价值,不为了五斗米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只要活得真实、正直,我们才能够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成语故事】晋朝时陶潜(字渊明)先后做过几次官,因当时吏治非常腐败,他不愿同流合污,更不愿为五斗米官俸而自取屈辱,就辞官归隐。

他隐居山涧,穿粗麻布衣,自己劳作,晚年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请他去做官,他婉言拒绝。

【典故】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有骨气
【相近词】不为斗米折腰
【相反词】趋炎附势
【成语示列】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