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二
高三历史选修二知识点

高三历史选修二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三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以备应对相关考试和综合评价。
本文将从古代文明、中古世纪、现代世界等几个方面,概括介绍高三历史选修二的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包括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中华文明。
其中,埃及文明以尼罗河为中心,发展出了独特的宗教和金字塔建筑;希腊-罗马文明以城邦制度和现代民主政治为特点,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印度-中华文明则以种姓制度和儒家思想为代表,塑造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面貌。
二、中古世纪中古世纪是欧洲历史的重要时期,包括拜占庭帝国、伊斯兰文化、封建社会和十字军东征。
拜占庭帝国位于欧亚大陆交汇处,经济繁荣、文化辉煌;伊斯兰文化以其独特的宗教和科学思想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封建社会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社会形态,农奴制度和封建领主阶级是其核心特征;十字军东征是欧洲基督教徒为夺回圣地而进行的系列军事行动,对欧洲和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现代世界现代世界以工业革命为标志,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工业化进程、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解放运动。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从而带动了机械化生产和城市化进程;资本主义经济以市场经济和私有制为基础,对欧美国家的崛起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民族解放运动则是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殖民统治而进行的斗争,实现了众多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总结起来,高三历史选修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文明、中古世纪和现代世界等方面。
学生们需要了解各个文明的发展历程、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以及各种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提高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教学课件 第1、2、3课及单元总结

2.中国 (1)农业:世界上最早种植__水__稻____和粟的国家,主要分为北方 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2)商周时期:土地掌握在___君__主___和各级贵族手中,集体耕作。 (3)战国时期 ①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_生__产__效__率_。 ②农民以__家__庭____为单位进行生产,家庭手工业补贴家用。 ③推行重__农__抑__商__政策。 ④都江堰、龙首渠的修建体现了国家对水__利__工__程__的重视。 (4)秦汉到隋唐时期: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分别形成_精__耕__细__作_ 的农业技术体系。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及发展阶段。
提示:主要特点:精耕细作。发展阶段:夏商周是精耕细作农 业的萌芽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技术成 形期;隋唐、辽、宋、金、元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期;明清是精 耕细作农业的深入发展期。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并说 明中国传统文明的典型特征。
[思维拓展] 中西方食物结构的比较 中国人的食物是以植物性的饭菜为主,从饮食的原料结构来看 是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主食是豆类和谷物),肉食在其中占 的比重少之又少,且主要是鸡和猪肉;从饮食的成品结构来看,是 饭与菜相结合的结构,饭是主,菜是辅。 西方人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肉类一直是大宗食品, 除谷物外,牛乳、乳酪、黄油也是必需品。
知识点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女地位的变化 (1)男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__导__地__位__。 (2)妇女:以家务劳动和_家__庭__副__业_为主,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 从属地位。 2.私有制与贫富分化出现 (1)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___剩__余___。氏族首领据为己有, 变为私有财产。 (2)氏族内部出现贫__富 __分 __化 __,产生了富人和穷人。
高中历史选修二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选修二单元知识框架高中历史选修二的单元知识框架,咱们今天来聊聊。
首先呢,你要知道历史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翻一页都会让你发现新的世界,不同的事件、人物、文化,不管你想不想接受,它们就在那里,生生不息地影响着我们。
你肯定会觉得:“哎呀,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嘛?”可事实上,历史这玩意儿,不仅能告诉你过去发生了啥,还能让你明白,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会这么活,世界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咱们从历史的总框架说起吧。
你看,整个历史学科其实就是研究过去发生过的事,但又不是那种纯粹的罗列事件时间线。
历史是通过人类的社会活动、经济变革、文化冲突等多角度,拼成了一幅活生生的画卷。
你越是深入,你就越能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一股深深的力量在推动着。
好比一场大雨,你看似只是觉得天黑了,结果却可能是天气系统复杂的产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历史选修二,讲的就是一些不那么直接和“主流”相关的历史内容。
咱们不学《世界史》里那些大篇幅的帝国兴衰,而是钻研那些地方性的小人物、大变革,以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对,就是这些小东西,它们和大事件的关系有时候能让你大开眼界。
比如说,我们学的近代史,其实就有好多被遗忘的小国、一些历史性的小事件,它们可能在某一刻,成了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这就像你小时候不太看得上的那个“路边摊”,没想到有一天它竟然风靡全国,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存在。
然后呢,就是历史的脉络。
它不单纯是一串串的日期,它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你看,咱们中国历史上,谁不知道秦朝的统一?但如果你去细琢磨,秦朝的崛起和当时周围的政治环境、社会状况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没有那个“战国七雄”的纷争,怎么可能有秦朝这种超级大佬的出场呢?这一切其实都不是偶然,历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堆砌,它有内在的逻辑和顺序,有时像一盘棋,下一步该走哪,背后有多少计算和谋划。
再说说历史和咱们今天的联系。
说白了,咱们所学的历史,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史料二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史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 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 多。
——商鞅
课前自主导学
3.思想上 私学兴起,流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尤其是法家 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
【史料探究】 史料一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 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 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
魏国在战国 诸雄中率先 强盛起来
楚 国
吴起
前382年
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 顿吏治、改良社会风气
楚国成为战 国中的强国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国家 主持者 时间
内容
作用或影响
前408~ 选拔贤能者做官,并 封建政权得
赵国 赵列侯
前387年 “节财俭用”
以巩固
“循功劳,视次第” 诸侯不来侵
3.历史机遇 (1)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力量削弱。 (2)中原人士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4.直接原因:商鞅来到秦国,受到秦孝公的重用。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思维导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史料探究】 史料一
课前自主导学
高一到高二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一到高二历史必背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逐渐成为一门令人着迷的学科。
了解并掌握历史的知识点,对我们的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社会发展的理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高中阶段,历史成为了必修科目,而高一到高二的历史学习内容更是作为基础知识点,不可忽视。
以下是高一到高二历史必背的知识点。
1.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科学,它主要从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来了解过去,并为我们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提供基础。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比较研究法等。
2. 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涵盖了不同朝代的兴衰和重要人物的伟大贡献。
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包括:夏朝、商朝、周朝的兴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功绩及其统治的特点,汉朝的兴盛和罗马帝国的交锋,三国鼎立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局势以及隋唐两代的繁荣。
3. 世界现代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世界现代史是近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兴起和崩溃,以及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
其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宪法的制定,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立,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束。
4. 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历史与地理相互关联,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了解地理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需要掌握的历史地理知识点包括:中国的天山、长江、黄河等重要地理标志,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等世界重要海洋和海峡。
5. 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需要了解的内容包括:古代埃及的法老文明,希腊的古典文化,印度和中国的古代文明,以及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6. 二十世纪的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二十世纪是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航空、航天技术的突破,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梳理(5,6,7课)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6、西方的文官制度 (7)7、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0)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一一选官制度的演变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1)方式:世袭(2)标准:血缘亲疏(3))结果:①贵族世代垄断高官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而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举荐与军功爵制(荐举功劳制)(1)背景: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2)标准:才能或军功,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3)结果: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秦代:“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制度(1)含义: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2)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
(3)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4、汉代:察举制(1)含义:察率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2)标准:品行(主要)、才学、孝廉。
(3)形式:察举分常科和特科。
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
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4)评价:①作用: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②局限:东汉后期,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7、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了解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知识拓展】一、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1)相同之处:①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②对职位进行分类。
③广泛使用“考绩制”。
(2)不同之处:①西方实行政治中立,中国坚持党管干部。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选修一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部分。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下面就对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中国古代史部分主要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内容。
我们需要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社会风貌,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思想文化和军事变革。
同时,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争、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其次,世界古代史部分涵盖了古代文明和古代帝国的兴衰。
我们需要了解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等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古代帝国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等的兴起和衰落。
最后,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主要包括清朝的兴衰、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兴起。
我们需要了解清朝的政治改革和对外关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总的来说,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总结涉及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历史必修2是中国历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讲述了从晚清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历史。
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但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当今社会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中历史必修2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晚清时期1. 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外交失利和领土割让。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化的时期。
2.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1864年期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在战争期间,太平天国先后攻占南京等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政治统治力量。
3.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次重要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彻底失去对朝鲜半岛和台湾的控制。
二、民国时期1.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
革命成功后,清朝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彻底结束。
2. 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1919年期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转型。
新文化运动呼吁“民主、科学、自由”,它的出现推进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自由化和民主化进程。
3. 南京政府: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控制了南京政府,成为中国的实际统治者。
南京政府采取了大量的威权主义措施,限制了社会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三、国共内战时期1. 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1945年期间,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联合抵御了来自日本的入侵和侵略,这场战争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建设。
2. 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是一种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
毛泽东思想包括许多重要观点,如“群众路线”、“农业与重工业并举”等。
3. 国共内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冲突,其发生于1945-1949年期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2、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3、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
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②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③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④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魏文侯改革:通过李悝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国吴起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
(一、二)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