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钢的热处理ppt课件

钢的热处理ppt课件
的频率,与材料的淬透性无关。
其它表面淬火方法
1.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淬硬深度:2~6mm。 特点:方便,成本低,但效果

2.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特点: 淬硬深度:0.3~0.5mm。 特点:不需要冷却液,可对深
孔,盲空,沟槽进行淬火。
3.太阳能加热表面淬火
同激光,但受自然条件限制
钢的化学热处理
为什么亚共析钢要进行完全淬火
完全淬火—— 得到完全马 氏体。
不完全淬 火——马氏体 组织中有铁 素体出现。
为什么过共析钢只能进行不完全
淬火
完全淬火:马氏体 含碳量过高,易开 裂和形成大量残余 奥氏体;
不完全淬火:有细 小弥散渗碳体残余, 奥氏体含碳量低, 因而淬火时不易开 裂,且残余渗碳体 量少。
适用材料:低碳钢。 常用工艺:
气体渗碳 固体渗碳 特点:温度高,周期长, 渗碳后必须进行淬火。
渗碳件的淬火
直接淬火
优点:工艺简单, 降低成本
缺点:工件晶粒 粗大,易开裂。
一次淬火
优点:晶粒细化, 不易开裂
缺点:增加成本。
钢的气体氮化
原理:以氨气分解产生活性氮原子,渗入钢
表面后形成高硬度的弥散分布的氮化物。 优点:由于渗氮温度只有550~570℃,且渗后
目的:满足工件不 同部位的性能要求。
冷处理
目的:消除残余 奥氏体。
工艺:先进行普 通淬火,然后将 工件淬入低温溶 液中
常用冷处理液
冰水; 干冰+酒精; 液氮。
钢的淬透性
基本概念
淬透性:钢获得马 氏体的能力。
淬硬性:钢的硬化 能力
淬透层深度:从淬 火件表面至半马氏 体区的距离
时间/s 图2-68 T10钢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

第七章低合金钢与合金钢精品PPT课件

第七章低合金钢与合金钢精品PPT课件
分类:按用途和热处理特点,
机械结构用合 金钢
合金渗碳钢 合金调质钢 合金弹簧钢 超高强度钢
1、合金渗碳钢
含碳量为0.1%--0.2%,以保障心部具有足够的韧性,合金含量小于3%。主加 元素为Cr、Mn、钛、钒,提高了淬透性,使晶粒细化,耐磨性提高。 热处理:一般是渗碳后淬火、低温回火
主要用于表面要求硬而
低合金钢主要用于各种工程结构,如房屋、桥 梁、船舶等; 机械制造用钢主要用于制造各种机械零件,通 常是优质或高级优质合金结构钢。
(一)低合金结构钢
成分:低合金钢是在碳素结构钢的基础上,加 入少量的合金元素(一般合金元素总量小于 3%)的工程用钢。
分类:按主要性能及使用特性,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低合金结构钢 低合金耐候钢
W18Cr4V
3、滚动轴承钢
牌号:G+Cr+含碳量(千分之几表示) GCr15SiMn
4、特殊性能钢
牌号:与合金工具钢基本相同 当含碳量≤0.08%时,牌号前加“0”
当含碳量≤0.03%时,牌号前加“00”
0Cr19Ni9 00Cr30Mo2
第三节、低合金钢
低合金 结构钢
根据用途不同,
合金结构钢分为 机械制 造用钢
低合金专业用钢等
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低碳(0.10%~0.25%),wMe<3%。 主加元素为Mn和硅其强化了铁素体,提高了强度; V、Ti和Ni等元素使晶粒细化,使韧性提高。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大多数是在热轧退火或正火状态下使用,一般不再进行热处 理。 在桥梁、船舶、车辆、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钢结构件中应用广泛。例如 Q345。
1、合金元素对加热时奥氏体形成的影响
➢除Mn 元素外,所有合金元素的加 入,均使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减慢。

淬火钢的回火转变

淬火钢的回火转变

1、新鲜马氏体在低温回火时性能的变化
在马氏体形成最初就开始过饱和固溶体的脱溶,即回火转变。一般的被 称为“淬火马氏体”的组织,实质上是脱溶初期阶段的某种状态(碳原 子的偏聚)。
为了研究Fe-C马氏体回火脱溶的全过程,尤其是脱溶初期的行为,首先 要获得一个“新鲜”的即未发生任何脱溶的马氏体。
3、θ-Fe3C的过渡相
碳化物的晶体学参数
Fe3C
ε-Fe2.4C
过渡相ε-Fe2.4C是20世纪50年 代初测定的。
70年代以后测定出η-Fe2C, 认为ε-Fe2.4C就是η-Fe2C,因 而出现六方和正交之争。
目前,人们还在不同钢中进 行逐一测定,尚不能作出普 遍性的结论。
η-Fe2C是20 世纪70年代弘津测定
中、高碳钢的淬冷硬度,在低速淬冷时,硬 度高;在高速淬冷时,硬度变低。低速的代表 值v1约为1500℃/s。在此冷速范围,马氏体的 硬度(H1)与一般工业淬火硬度没有什么差异。 高速(v2)的代表值约为23000℃/s。用此速度 或更快的速度淬冷,得到的硬度(H2)显然较 低,而且保持恒定。
“新鲜”马氏体回火时电阻 率的变化
③中碳马氏体中存在位错和孪晶两种亚结构,其 析出过程
从碳原子气团Hc、Dc状态于100℃即开始析出过渡相 η-Fe2C或ε-Fe2.4C,温度高于200℃时,即有θ-Fe3C的析出, 即在位错气团基础上直接析出平衡相。 100~300℃范围内析出的η-Fe2C或ε-Fe2.4C则是孪晶型 马氏体序列的环节。 至今未见中碳马氏体析出–Fe5C2的报导。
②高碳片状孪晶马氏体的脱溶过程
温度高于100℃即开始析出过渡相η-Fe2C或ε-Fe2.4C, 呈极细小的片状;
温度高于200℃时,η-Fe2C(或ε-Fe2.4C)开始回溶, 同时析出另一个过渡相-Fe5C2,并且迅即开始平衡相 θ-Fe3C的析出。

回火中组织变化(与“回火”有关优秀PPT文档)

回火中组织变化(与“回火”有关优秀PPT文档)
400℃以上,发生渗碳体的长大与固溶体再结晶
组织为M 。 残余奥氏体完全分解为过饱和的α+ε碳化物的混合物,这种组织与马氏体分解的组织基本相同。
400℃以上,发生渗碳体的长回大与固溶体再结晶
回火马氏体
第3页,共5页。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300~400℃,发生碳化物的转变
, 马氏体分解完成,过饱和的α中的含碳量达饱和状态 400℃以上,发生渗碳体的长大与固溶体再结晶
400℃以上,发生渗碳体的长大与固溶体再结晶
M→F,但这时的铁素体仍保持着马氏体的针叶状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由淬火M中析出薄片状细小的ε碳化物,使M中碳的过饱和度降低,通常把这种过饱和α+ε碳化物的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M回)。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外形,这时ε碳化物转变为极细的颗粒状的渗碳体。 在显微镜下观察呈黑色针叶状。
球状Fe3C组成的回火组织——回火索氏体。(S 回)
回火索氏体
第5页,共5页。
颗粒状的渗碳体。
回火托氏体
第4页,共5页。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400℃以上,发生渗碳体的长大与固溶体再结晶
400℃以上粒状渗碳体将逐渐聚集长大,α相开始回 复,500℃以上时发生再结晶,从针叶状转变为多 边形的粒状,同时粒状渗碳体聚集长大成球状,即 在500℃以上(500-650℃)得到由粒状铁素体+
马氏体分解完成,过饱和的α中的含碳量达饱和状态,M→F,但这时的铁素体仍保持着马氏体的针叶状外形,这时ε碳化物转变为极细的
颗粒状的渗碳体。
这种由针叶状F和极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 200~300℃发生残余奥氏体分解
由淬火M中析出薄片状细小的ε碳化物,使M中碳的过饱和度降低,通常把这种过饱和α+ε碳化物的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M回)。

钢的回火转变.pptx

钢的回火转变.pptx

Si—可有效提高钢回火抗力








-




,增加了它
第9页/共24页
的稳定


2.合金元素对AR转变的影响
1)ARB、 ARP 、AR M
二次淬火—当AR在B和P之间的A稳定区域保持,AR不发生分解,在随 后冷
却转变为M。
2)回火时的二次淬火和稳定化、催化现象
催化—回火时二次淬火的Ms’Ms产生的二次M的量较多
高碳钢中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的区别
第7页/共24页
从显微组织的形态和分布来看,下贝氏体与高碳钢回火马氏体很 相似,
都是暗黑色针状,各个针状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而它们的区别是 :
1)高碳钢的回火马氏体表面浮凸呈N字形,下贝氏体的表面浮凸是不 平行
的,相交成“v”形或“Λ”形;
2)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存在位错与孪晶,下贝氏体中铁素体也有位 错缠结
片状M形成—产生显微裂纹
回火--应力消除和在裂纹中析出碳化物--部分显微裂纹
自动焊合
第15页/共24页
三、中碳钢回火时机械性能的变化 1.T250℃ T--、塑性不变、HRC 2.200~300℃ T--HRC 3. 300℃ 与低碳钢相似,韧性、强度 弹簧钢:淬火+中温回火
第16页/共24页
§7-3 回火脆化现象
缺点:不能解释为什么钢中同时存在某些合金元素和杂质才会发生脆 性
修正: ①二次偏聚理论; ②三元固溶体的平衡偏聚理论
2)非平衡偏聚理论
Fe3C析出,杂质元素在其周围富集—脆化 4.抑制TE的措施
①在钢中加入适量的Mo、W等元素;

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3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200~300℃范围属于回火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将发生残余奥氏体的
分解。含碳量w(C)低于0.4%的钢淬火后不出现残余奥氏体,故不存在残余奥 氏体的分解转变问题。含碳量w(C)大于0.4%的钢淬火后可能得到马氏体和残
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或者在较高温度范围内(下贝氏体转变区)转变为下贝氏 体;或者在Ms点以下较低温度范围内转变为马氏体。
含碳量w(C)低于0.2%的板条马氏体在100~ 200℃之间回火时没有ε碳化物的
析出,C原子仍然偏聚在位错线附近。这是由于C原子偏聚的能量状态低于析出 碳化物的能量状态。当回火温度高于200℃时,才有可能通过单相分解析出碳化 物,使a基体中的碳含量降低。
2.3 中碳钢马氏体的分解
中碳钢在正常淬火时得到低碳板条位错马氏体与高碳片状孪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故回火时也兼具低碳马氏体与高碳马氏体的分解特征。
• 回火第一阶段转变后,钢的组织由过饱和度 降低了的a固溶体和高度弥散分布、与母相a 保持共格联系的ε亚稳碳化物组成,这种组 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 体心立方马氏体的含碳量与淬火钢的原含碳 量无关,如前所述,均为
w(C)0.25%~0.30%。
图7 不同碳含量马氏体回火时碳浓度的变化
图8 w(C)1.84%高碳马氏体回火时三种碳化物的析出范围
图4 Fe-15Ni-1C马氏体150℃×lh回火后ε-FexC的TEM照片
2.1 高碳马氏体的分解——(1) 高碳马氏体的双相分解
(a) (a)
(b) (b)
图5 图马1氏1.1体5 双马相氏分体双解相示分意解图示意图
((cc) )
图6图马11氏.16体马双氏相体分双解相时分碳解的时分碳布的分布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课件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课件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当温度低 于某一特定点时,奥氏体转变成的一 种晶体结构,其晶体结构与奥氏体不 同,呈现出特定的晶体学特征。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
总结词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是具有高密度位错和孪晶,这些结构特征使得马氏体具有较 高的硬度和强度。
详细描述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位错和孪晶,这些结构缺陷使得马氏体具有 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同时,马氏体的碳原子在晶体结构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排 列,使得马氏体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钢的性能要 求越来越高,马氏体分解的研究对于 提高钢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马氏体分解的研究尚不够 深入,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 理论和实践意义。
02
马氏体的基本特性
马氏体的定义
总结词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具有 特定晶体结构的相变产物。
详细描述
合金元素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也很大。 一些合金元素可以改变原子扩散速 度和马氏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回 火转变的过程和结果。
04
马氏体的分解过程
马氏体分解的定义
马氏体分解是指钢在回火过程中,马氏体结构发生改变的 现象。
马氏体分解是钢回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决定了钢 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
马氏体分解的原理
马氏体分解过程中伴随着晶体 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这些
变化会影响钢的性能。
通过控制回火工艺,可以实现 对钢的性能的精细调控,以满
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研究展望
01
深入探究马氏体分解的 微观机制和晶体学原理, 为钢的性能优化提供理 论支持。
02
开展新型钢种的开发和 研究,拓展其在航空航 天、汽车、能源等领域 的应用。

钢的淬火与回火

钢的淬火与回火

一、 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1. 马氏体分解
2.余奥氏体转变 余奥氏体转变
在 200~300℃ 之 ℃ 间, 钢中的残余奥氏体 也发生分解 , 转变为 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 体。
当回火温度在100~200℃时, ℃ 当回火温度在 马氏体开始发生部分分解, 马氏体开始发生部分分解, 析出ε碳化物 碳化物, 析出 碳化物 , 这种碳化物 与马氏体保持共格关系。 与马氏体保持共格关系。 ε碳化物不是平衡相 , 而是 碳化物不是平衡相, 碳化物不是平衡相 向渗碳体转变前的一个过渡 相。 这一阶段转变完成后, 钢的 这一阶段转变完成后 组织由有一定过饱和度的固 溶体和与其有共格关系的ε 溶体和与其有共格关系的 碳化物所组成, 碳化物所组成,这种组织称 为回火马氏体。 为回火马氏体。
第七章
钢的淬火与回火
第一节
钢的淬火
• 淬火 : 将钢件加热到 3 或 Ac1 以上某一温 淬火:将钢件加热到Ac 保持一定时间( 使奥氏体化) 度 , 保持一定时间 ( 使奥氏体化 ) , 然后 适当速度冷却, 获得马氏体和( 以 适当速度冷却 , 获得马氏体和 ( 或 ) 贝 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 淬火的目的: 淬火的目的: 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 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 提高工件的硬度, 提高工件的硬度 , 强度和耐磨性及其他性 能 为后续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为后续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淬透性曲线
半M与碳含量 与碳含量
(二)临界直径法 生产中也常用临界淬火直径表示钢的 淬透性。 淬透性。 临界淬火直径——圆棒试样在某介质中淬火 临界淬火直径 圆棒试样在某介质中淬火 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淬透直径( 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淬透直径( 即心部被淬成 表示。 半马氏体的最大直径) 半马氏体的最大直径),用D0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马氏体分解马氏体转变,发生于100℃~350℃;
(3).残余奥氏体转变,发生于200℃300℃, 属于低温回 火,得到回火马氏体(M');
(4).碳化物转变,ε(η)→θ, 发生于~400℃,属于中温回
火,得到回火屈氏体(T'); (5). 基 体 α 相 回 复 再 结 晶 , 碳 化 物 聚 集 长 大 , 发 生 于
9
表7-1 含碳 1.4%的马氏体回火后点阵常数、 正方度与含碳量的变化
回火温 回火时 a 度℃ 间
室 温 10d 2.846
100 1h
2.846
125 1h
2.846
150 1h
2.852
175 1h
2.857
200 1h
2.859
225 1h
2.861
250 1h
2.863
c
c/a
3.02 3.02 2.886 2.886 2.884 2.878 2.874 2.872
300℃时,正方度c/a接近
1。 合金元素对单相式分解有
很大的影响。
11
(二)低碳及中碳马氏体的分解
低碳钢及中碳中MS点高,淬火过程中会
发生碳原子偏聚及碳化物析出,这一特征 称为自回火。淬火后,在150℃回火时, 不再发生碳化物的析出。当回火温度高于 200℃时,发生单相分解析出碳化物。中 碳钢正常淬火得到板条与片状马氏体的混 合组织,并有低碳、高碳马氏体特征。
400℃550℃,属于高温回火,得到回火索氏体(S')。 这五个过程的温度不能截然分开。
5
7.1.1 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
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时效阶段(~100℃)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存在于体心立方扁
八面体中的碳原子将使晶体点阵产生严重畸变,使马氏体处 于不稳定状态。为了降低能量,在100℃左右,碳原子就偏 聚于位错或孪晶界面,或板条界,形成微小的碳的富集区。
第七章 淬火钢在回火 时的转变
1
本章基本内容
• 回火的定义、目的 • 淬火钢的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 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
2
基本要求
1.回火的定义、目的、淬火组织为淬火亚稳组织 2.淬火钢的回火时的组织转变的五个阶段: • 马氏体中碳的偏聚 • 马氏体分解:类型、过程、产物, • 残余奥氏体转变:过程、产物 • 碳化物转变:碳化物类型、方式、过程、产物 • 基体α相回复再结晶,碳化物聚集长大:淬火内应力的变化、 碳化物聚集长大方式、基体α相回复再结晶的过程、产物 3. 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 • (1)低、中、高碳钢淬火后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 • (2)回火时强度、硬度、塑性、韧性、淬火裂纹等的变化 • (3)合金元素对钢回火时组织转变和性能的影响 • (4)回火脆性: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减小和防止方法 • 4. 回火转变产物与过冷奥氏体分解产物在组织、性能等方面的 区别
7
(一)高碳马氏体分解 1.马氏体双相分解
当温度低于125℃时,回火后可出现两种 不同的正方度。下页表为含碳1.4% 的马氏 体回火后点阵常数、正方度与含碳量的变化。 从表中可看出,125℃以下回火得到的二种 正方度为:具有高正方度的保持原始碳浓度的 未分解的马氏体以及具有低正方度的碳已部 分析出的α相。
马氏体的分解有两种分解方式(即双相分解和单相分解),分 解析出的ε碳化物与马氏体保持共格关系。
ε 碳 化 物 为 ε-FexC(x=2~3), 具 有 蜜 排 六 方 结 构 , ε 碳化物与基体马氏体保持共格关系,存在一定的晶体学关 系。ε不是平衡相,而是向渗碳体转变前的一个过渡相。
对于含碳量低的板条马氏体只发生碳原子向位错线附近的 偏聚,没有碳化物析出。
4
7.1 淬火钢的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淬火后得到的组织由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所组成,它们都 是处于亚稳定状态,是亚稳组织,有自发转变为铁素体和渗 碳体平衡组织的倾向。回火可使组织转变,性能改变,内应 力消除。回火时组织和性能的转变称为回火转变。 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
(1).马氏体中碳的偏聚— 时效阶段,100℃以下;
3
概述
回火的定义: 将淬火零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一温
度加热保温,使淬火亚稳组织发生转变为稳定 的回火组织,并一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到室温 的热处理工艺过程。 回火目的: (1)使淬火得到的亚稳组织转变为稳定的回 火组织; (2)提高淬火钢的塑性和韧性,降低脆性; (3)降低或消除淬火引起的残余应力,防止 变形和开裂,稳定工件尺寸。
6
7.1.2 马氏体的分解
马氏体的分解--过渡型碳化物析出阶段。 此过程发生在温度高于100℃(80~250℃)时,马氏体
开始发生部分分解,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富 集区的碳原子发生有序化然后转变为碳化物。随碳化物的 析出,马氏体的含碳量不断减少,点阵常数c下降、a升高、
正方度c/a不断下降,并析出弥散分布的过渡型ε碳化物。
8
双相分解机制: a) 在碳原子的富集区,形成碳化物核,周围碳原子的扩
散促使其长大。但由于温度低,进行的仅仅是近程扩散, 从而形成具有二个浓度的α相,析出的碳化物粒子也不易 长大。
b) 在高碳区继续形成新核碳区增多,平均成分将至0.250.3%,与原始碳量、 分解温度无关。
1.板条马氏体 亚结构为位错, 碳原子向位错线附近偏聚形成偏
聚区。C+⊥ = ⊥C
2.片状马氏体 亚结构主要为 孪晶,大量的碳原子向垂直于马 氏体的C轴的(100)面富集, 形成富碳区。
含碳0.21%的Fe-C合金,奥氏 体化后淬火,150℃回火10分 钟,用原子探针测得α基底含碳 0.03 %,而板条马氏体的条界 碳含量为0.42 %,说明淬火或 回火过程中,碳偏聚于板条。
1.062 1.062 1.013 1.012 1.009 1.006 1.004 1.003
碳含量 (%) 1.4 1.2 0.29 0.27 0.21 0.14 0.08 0.06
10
2.马氏体单相分解 当温度高于150℃时,碳 原子扩散能力加大,α相 中不同浓度可通过长程扩 散消除,析出的碳化物粒 子可从较远处得到碳原子 而长大。故在分解过程中, 不再存在两种不同碳含量 的α相,碳含量和正方度 不断下降,当温度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