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结构图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测量》整单元优质课件(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测量》整单元优质课件(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一拃长约15 厘米
黄瓜长约20 厘米
橡皮长约3 厘米
李老师身高约175 厘米
树高约10 米
“米”的认识(1)
课堂练习
1.找一把1米长的尺子,估一估,1米大约相当于几只铅 笔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洗衣 机的 高度
“米”的认识(1)
2.填一填。
(1)铅笔长约17_厘__米__。 (3)旗杆高约8_米___。 (5)毛巾长约60 厘__米__。
提示:注意运算顺序。
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
4.估一估,下面两个人的身高分别大约是各自的几 个头长。
提示: 可以通过画一画。
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
4.估一估,下面两个人的身高分别大约是各自的几 个头长。
左边的小学生身高大约 是自己的6个头长。
右边的模特身高大约是 自己的7个头长。
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
课堂小结
“米”的认识(1)
在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时,一般用米作单位。
“米”的认识(1)
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
门高约2 黄瓜长约20 李老师身高约175
一拃长约15
橡皮长约3
填单位时树,高要约依1据0 物体的长 短,还要结合单位前面的数。
“米”的认识(1)
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
门高约2 米
要一个紧挨 着一个摆放。
还要记录 好测量的 次数。
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
课堂练习
1.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得高。 说一说,你摆了 多少个易拉罐?
放的越多,摆的越高。
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
2.淘气和笑笑分别用曲别针测量了两根木条的长。
我量的木条的长度是3 个曲别针的总长。
我量的木条的长度也 是3个曲别针的总长。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测量精品说课稿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测量精品说课稿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测量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测量”的内容包括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

本单元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但对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概念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测量工具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能够运用测量工具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合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测量活动,体验测量的过程,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能够运用测量工具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测量工具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体积的测量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测量活动,引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教学展开:(1)长度测量:引导学生认识长度概念,了解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尺子、卷尺等,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2)面积测量:引导学生认识面积概念,了解常用的面积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平方厘米、平方米等,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体积测量:引导学生认识体积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升、毫升等,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

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
青岛版(六年制) 数学 二年级 上册
6 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情境导入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 路,你会怎么办?
返回
探究新知
例 你认识方向吗?
返回
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 太阳落下的方向是西; 东和西是相对的两个方向。
返回
(左面)北
北(右面)
(后面)西
活动一 看一看
我们的学校 我的家乡
返回
活动一 看一看 观察情境图。
如何观察?
首先确定参照物,然后以参 照物为中心描述图中各景物 所处的位置。
返回
观察情境图。
活动一 看一看
教学楼西面有漂亮的艺术中 心,东面右宽阔的操场。 教学楼南面升旗台上的五星 红旗迎风飘扬,阅览室在教 学楼的北面。
返回
观察情境图。
探究新知
例 实验楼在升旗台的西面, 教学楼在升旗台的北面, 运动场在升旗台的东面, 大门在升旗台的南面。 你能把实验楼、教学楼、 运动场及大门填在右面 的平面图里吗?
返回
是方向标,表示向上 的方向是北。
北(上)
(左)西
(右)东
南(下)
返回
绘制简单平面图的具体步骤:
教学楼



验 升旗台 动


(面向北,右为东)

(面向西,西
右为北)

(面向东, 右为南)

(面向南,右为西)
因为东、西、南、北四 个方向是按顺时针排列 的,所以当面对的方向 确定时,右面所对应的 方向一定是顺时针的下 一个方向。
返回

二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两位 数减两位数
例2例3例4退位减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例3加减混合
例1连加
例2 连减
什么是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例1 认识角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例2画角
先画一个顶点 从顶点出发向
不同方向画 两条射线
例3认识直角。
例4画直角
判断直角方法 和画直角方法
什么是直角 注意直角符号
例1乘法意义
例2乘法算是名称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3感知用乘法 比较简便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整理与复习
例15的乘法口诀
例7 6的乘法口诀
例2 2的乘法口诀
2-6的乘法口诀
例6 乘法应用题
例3 3的乘法口诀 例4 4的乘法口诀
例5 乘加乘减
从不同位置观察 物体形状不同
要全面观察
湖面对称
例1观察物体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认识轴对称图形
厘米 和米
克和 千克
简单的 组合思 想和逻 辑推理 方法
认识 线段
用厘米 尺、米 尺测量
图形 和数 的排

认识角
对称
从不同 位置观 察物体
轴对称
统计知识
镜面 对称
我长 高了
剪 一 剪
表内 除法
看一看 摆一摆
有 多 重
估量长度, 建立长度概念
例1 统一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 统一长度单位
初步建立1厘米、 1米的长度观念。
例2认识厘米和 用厘米量
例3认识米和 用米量。
线段特点
例4认识线段和 量画线段
量线段
画线段
知道1米=100厘米
学会用刻度尺量 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结构图(全册)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结构图(全册)

经 过 时 间
三年级
数学
知识树
下册
计算经过的时间
分段法 减法计算法
1日星期日
1日星期日
1日是星期四
二月份的月历 三月份的月历
一月份的月历
1日星期二
2007年历
2009年历 2008年历
展示年历
观察月历
十二月份的月历
年历的 的样式
制作方法
2行6列 3行4列 4行3列
2000年年历

12张



年历的制作方法
例1 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 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
的条形统计图
简 单 的 数 据 分 析
简单的数据分析知识树
例1平均数的 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来 比较两组数据 的总体情况
求 平 均 数
求平均数知识树
四个 四六九冬
365天
2月28天
366天
2月29天
平年 小月
闰年
七个 一三五七八十蜡
大月
里圈和外圈 的关系
里圈1——12时
钟面的认识
12时与24时的转换
12小时记时法
(上午:AM
24
下午:PM)

记时法
24小时记时法



三年级 数学
知识树 下册
24时计时法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经过时间
应用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求经过时间 的方法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乘加(减) 解决问题
集合
等量 代换思想
被除数是两 口算
位数的除法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课件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课件
文具盒
32个文具盒长
(1)测量时以一面墙的底边为依靠,将文具盒的一端与 墙的一端对齐,量一次做好标记,下一次接着做好的标记 再往下测量,一直测量到教室的另一端。 (2)填写表格,记录测量数据。
探究新知
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记录时一定要写 清楚测量工具。
练一练
1.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得高。
自己与同伴说一说吧!
练一练
2.淘气和笑笑分别用回形针测量了两根木条的长。
我量的木条的 长度是3个回 形针的总长。
我量的木条的长 度也是3个回形
针的总长。
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练一练
3.
=100
=25
=36
=21
=34 =44
练一练
自己估一估,与同伴交流!
课堂总结
测量时要贴着被测量物体,沿直线测量,不能 倾斜,物体之间要收尾相连一个紧挨着一个摆 放。
知识梳理 4. 将长度测量放在有意义的活动情境中进行教学
长度单位的学习应该自觉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找 到与“1厘米”和“1米”相当的长度,对于建立长度 单位的表象会起到一定的参照作用。
知识梳理
5.比较长短 当遇到把一些长度进行比较时,首先要观察这些长度 的单位是否是相同的,单位不统一不能作比较。如果 单位不统一,要先选择一个合适的单位为基准,把所 有的长度都化成和它相同的单位才能比较它们的长短。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大约是1厘米呢?
探究新知
• 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测量的方法: 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
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探究新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可编辑打印思维导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可编辑打印思维导图)

(9)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10)跳绳长2(米)
(11)宝宝身高80(厘米)
(12)一棵树高3(米)
(13)一把钥匙长5(厘米)
(14)门高2(米)
(15)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16)讲台高90(厘米)
(17)教室长12(米)
(18)筷子长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 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 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
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
加的和。
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 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 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 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 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
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 3×4=12
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 算式顺序来读。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 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 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 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
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①先读题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角: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 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北师大版二年级 上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加与减
第二单元 购物
1、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 2、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 3、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1.认识人民币 2.元、角、分的加减计算
第五单元 2~5的乘法口诀
1.2的乘法口诀 2.3的乘法口诀 3.4的乘法口诀 4.5的乘法口诀 5.用乘法解决问题
第八单元 6~9的乘法口诀
1.6的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 3.8的乘法口诀 4.9的乘法口诀
第九单元 除法
1.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应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 图的变化
1.轴对称图形 2.平移 3.旋转
第三单元 数一数与乘法
1.乘法的意义 2.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第六单元 测量
1.测量长度的单位 2.用尺子测量物体或线的长度的方法 3.知识拓展(选学)
第七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
1.平均分的意义和方法 2.除法的意义 3.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4.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5.倍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测量
单元学习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际活动中理解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实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4、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观察、操作的水平。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测量长度是指使用工具将被测物体长度与已知长度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结果的过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长短”,并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会直接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中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在操作活动和测量活动中,协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点。

知识技能评价要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点,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实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要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限整厘米数)。

4、能够解决与长度相关的变式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