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两种麻醉方法比较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两种不同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临床研究窑糖尿病新世界2017年5月D O I:10.16658/ki.l672-4062.2017.09.044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两种不同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太哲范吉林省延吉市医院普通外科,吉林延吉133000[摘要]目的对比应用两种不同胆囊切除术对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6月一2016年10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44例伴有糖尿病(含应激髙血糖)患者作为糖尿病组,44例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非糖尿病组,分别行开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比组间及不同术式疗效。
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显著髙于对照组(P<0.05)曰在糖尿病组中,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腹手术(P<0.05)。
结论对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胆囊切除术治疗时,必须髙度重视在围术期加强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严格控制,在无禁忌证情况下,选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该类患者进行,可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胆囊切除术;疗效[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7)05(a)-0044-02在胆囊炎、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选用治疗方 式主要为胆囊切除术。
糖尿病患者为胆囊炎或胆结石 的高发群体,与正常人比较,其患病概率要高出2耀3倍[1]。
选用手术方式对合并糖尿病的胆囊炎或胆结石患者进 行治疗,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有显著提高。
因此,在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必须高度重视手术方式的选择。
该研究对糖尿病、非糖 尿病胆囊炎或胆结石患者行两种不同胆囊切除术进行 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5年6月一2016年10月期间在该院 治疗的88例胆结石或胆囊炎患者作为对象。
合并糖尿 病(含应激高血糖)的44例患者作为糖尿病组,人选者 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2]。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两种麻醉方法对糖尿病腹部手术的应用比较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两种麻醉方法对糖尿病腹部手术的应用比较糖尿病腹部手术的麻醉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主要的包括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对术后的恢复非常重要。
下面将比较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这两种方法在糖尿病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全麻是指将患者完全陷入睡眠状态,并通过药物控制麻醉深度。
全麻的优势在于其效果可控,手术期间患者没有疼痛感,同时可以对呼吸和循环进行有效管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全麻可以提供足够的麻醉效果和手术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术中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然而,全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全麻在术前和术后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康复过程,恢复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其次,全麻对患者有一定的心肺功能负担,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其心肺功能往往较为脆弱,全麻可能会对其带来负面影响。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麻醉方法。
其特点是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硬膜外腔,使患者的下腹部和下肢麻木,同时患者仍然保持清醒,可以进行神经监测。
对于糖尿病腹部手术而言,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具有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等优势。
此外,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减少术中应激反应,从而减轻糖尿病患者的手术创伤。
然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注射药物到硬膜外腔的操作相对较难,需要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操作。
其次,由于注射的药物不能准确控制麻醉深度,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到疼痛。
综上所述,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是目前常用的两种麻醉方法。
全麻在控制麻醉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则在术后疼痛和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对于糖尿病腹部手术来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应综合考虑手术的性质、患者的心肺功能和手术的相关风险。
麻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权衡利弊,选择适合的麻醉方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安全和有效的麻醉策略。
糖尿病患者术后吗啡镇痛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术后吗啡镇痛的效果徐志新;张亮;孙虎;尹极峰【期刊名称】《临床麻醉学杂志》【年(卷),期】2011(27)2【摘要】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术后吗啡镇痛的效果.方法下腹部手术患者20例及非糖尿病患者20例,ASA Ⅰ或Ⅱ级,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术后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吗啡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的吗啡累积消耗量、镇痛评分、血糖水平和吗啡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8、24、48 h糖尿病组吗啡累积消耗量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术后4、8、24 h VAS评分糖尿病组亦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术后糖尿病组恶心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术后吗啡镇痛的敏感性降低,有效的术后镇痛需要增加吗啡剂量.【总页数】3页(P157-159)【作者】徐志新;张亮;孙虎;尹极峰【作者单位】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方案的镇痛效果及吗啡用量[J], 王正卫;叶培军;吴贺文2.皮下注射盐酸氢吗啡酮联合术后PCIA用于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及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J], 刘军宏;农卫民;隆春燕3.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与静脉芬太尼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 [J], 沈华;蔡云彪4.盐酸氢吗啡酮与盐酸吗啡对前列腺电切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r及对Ramsay评分、VAS评分影响分析 [J], 夏峰军5.等效剂量盐酸氢吗啡酮与吗啡单次硬膜外推注用于经皮肾镜术后镇痛临床效果的研究 [J], 卢芳;胡德铭;黄爱莲;陈世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患者的麻醉

糖尿病患者的麻醉定义糖尿病(DM)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
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等代谢异常。
诊断与分型I型一一胰岛素依赖型胰岛素细胞衰竭和胰岛素缺乏多见从婴儿到二十岁II型一一非胰岛素依赖型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抵抗和糖异生增加,多见六十岁以上糖尿病诊断标准为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三11.1mmol/L (200mg/dl)或FPG N7.0mmol/L(126mg/dl)。
或OGTT2hPG N11.1mmol/L (200mg/dl)需重复一次确认,诊断才能成立。
糖尿病对手术的影响一、糖尿病增加误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可有腹痛、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易与总腹症混淆;老年糖尿病者患急腹症时腹部体征可不明显,因而延误治疗。
二、糖尿病增加手术死亡率1、麻醉意外增加2、切口不愈合或延迟愈合3、感染(全身、局部)率高4、自身并发症风险高三、低血糖的风险增加低血糖的主要表现:交感神经兴奋^心慌、手抖、出汗神经精神症状f视力模糊、定向障碍、精神障碍、昏迷四、让手术的条件更严格一般认为,术前血糖控制在8.0-10.0 mmol/L,无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
血糖过高,易于诱发酮症中毒血糖过低,术中有可能出现麻醉意外手术对糖尿病的影响(一)血糖升高一般认为中小手术可以使血糖升高1.11 mmol/L大手术可使血糖升2.45-4.48 mmol/L麻醉剂可以使血糖升高0.55-2.75 mmol/L应激是围手术期血糖波动的主要因素(二)糖尿病酮症倾血(三)死亡率增加应缴、失血、麻醉、术后用药,可使原来处于边缘状态的心、肾功能失代偿(四)低血糖发生增加肠道及中、大型手术的围手术期禁食手术前对血糖的严格控制要求麻醉导致对低血糖反庆性降低胰岛与剂量未及时调整等糖尿病病人术前访视及评估(一)血糖控制是否稳定糖尿病患者术前的血糖要求择期手术一般在8-10 mmol/L范围内为宜急诊手术宜控制在14 mmol/L以下眼部手术宜控制在5.8-6.7 mmol/L空腹血糖〉10 mmol/L或随机血糖〉13.9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9%,建议推迟非急诊手术。
两种麻醉方式对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血糖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药量。
用全 身 麻 醉 (G A)和 全 身 麻 醉 复 合 硬 膜 外 阻 滞 麻 醉
心、 肝、 肾、 肺功能未见 明显 异常 , 近期 内无 对血 液流 变产 生影
1 . 4 统计 学方法 : 采用 S P S S 1 7 . 0软件 进行统计 学处理 , 所有
响 的药 物应 用。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 ( G A组 ) 和全身麻醉复合 硬膜外 阻滞 组( C G E A组 ) , 各6 3 例 。C A组 : 男3 5例 , 女2 8例 ,
C G E A较 G A能更有效地抑 制 T 2 D M 患者术 中应激反应 ,
【 关键词】 2 型糖尿病; 外科手术; 全身麻醉; 硬膜外阻滞麻醉; 血糖; 血流动力学
伴 有糖 尿 病 ( D M) 的外 科疾 病 患 者手 术 时 , 产 生 应 激 性 高 血糖 状 态 , 而 高血 糖状 态 直接 影 响术 后 的 康 复 , 增 加 高 渗 性 昏迷 、 心 脑血 管事 件 、 切 口感 染 、 愈合 延迟 发 生 的 风 险 。
( S B P ) 、 舒 张压 ( D B P ) 、 心率 ( HR) 、 血糖 ( P G) 、 观察手 术 时间和 术 中全 身麻 醉维持 用 药量。结果
、
① G A组 : 、
T 4和 T 5时点的 S B P 、 D B P、 HR值均 高于 C G E A组 ( P <0 . 0 5 ) 。② C G E A组 : 术 中血糖基本趋 于平稳 , 而G A组
老年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73例论文

老年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73例【摘要】目的:对临床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方法:我院在2008年1月~2013年3月期间,一共收治了73例老年糖尿病腹部外科手术患者。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结果:老年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13.7%(10/73),没有出现患者死亡的情况。
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腹部外科手术,安全有效。
在围手术期间,给患者使用胰岛素等方式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有效控制。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64-01目前,在临床上,糖尿病是一种多发且常见性的疾病[1]。
近年来,还在呈现上升的趋势。
我院在2008年1月~2013年3月期间,对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腹部外科手术,并在手术期间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处理,患者在手术之后并发症的产生和死亡情况得到了明显性的下降。
使得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手术,现将有关情况做以下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8年1月~2013年3月期间,一共收治了老年糖尿病腹部外科手术患者73例。
其中男性患者有52例,女性患者为21例;患者的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5±2.3)岁;其中13例患者为急性阑尾炎,急性脓性胆管患者有20例,嵌顿性疝患者有15例,股疝嵌顿患者有15例,10例患者为绞窄性肠梗阻。
对患者进行诊断,确诊患者为1型糖尿病患者。
患者的病程在6~20年,平均病程为(15.2±3.5)年。
患者在住院时的血糖在12~26.3mmol/l之间,尿糖在(++)~(+++)以上。
1.2方法1.2.1手术的方式进行阑尾切除的患者有13例,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取石以及t管引流的患者有20例。
嵌顿性疝切开复位和疝修补的患者有30例,绞窄性肠梗阻行肠切除腹腔引流患者有10例。
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患者外科上腹部手术的比较

[ ] 赵旭 , 5 姜润松 , 戴时峰 , 瘤 内注射 治疗 儿童淋 巴瘤 [ ] 浙江 医 等. J.
学 , 0 8 3 ( 2 :3 818 . 2 0 ,0 1 ) 18 —3 9
[ 魏海 刚, 6] 邱雅 , 陈玉婷 , 沙培林瘤 内注射治疗 体表血管瘤 脉管 等. 畸形 的国内文献 系统评 价 [ ] 中 国美 容 医学 , 0 0 1 1 : J. 2 1 ,9( 0)
越性 。
0 8m / g . g k行全麻诱导 , 中以异氟 醚维 持 , 术 呼气末浓度 维持在 10—12最 低肺 泡有 效 浓度 ( C 。术 中酌 情 追加 罗 库溴 . . MA ) 铵, 每次 l 2 g C组患者采取硬膜外 阻滞 复合静脉吸入全 0~ 0m ;
身麻醉 全麻诱导 方 法 和药 物 同 B组 , 管 插管 后 硬膜 外 注 射 气
2 利 多 卡 因 1 l 0 7 % 罗 哌 卡 因 5m 的 混 合 液 6~ , % 5m + . 5 l 8ml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般资料 : . 选择择期行上 腹部手术患者 10例 , S 2 A A分 级 I Ⅱ级 , 龄( 2±1 ) , 或 年 5 6 岁 体质量( 0±1 ) q 胃大部分切除 6 1k,
参 考 文献
[ ] 中华 口腔医学会 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脉管性疾病学组. 1 口腔 颌面部血管瘤和脉 管畸形 规范化 治疗指南 [ ] 中华 医学杂 志, J.
2 0 ,8 4 ) 30 —17 0 8 8 (4 :1230 .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 的 比较 [ ] 中 国肿瘤 l 与康 复 , 0 9 1 J. 临床 2 0 ,6
两种不同全麻维持方法对术中患者血压的影响

【 关键词 】 全静脉麻 醉 ; 静吸复合麻醉 ; 术中血 压
手术及疼痛是很强的应激源 , 其 可以影响及 患者 内环境 小时 5 m g / k g ) , 瑞芬 太尼 0 . 3 g / k g . mi n 。静 吸复合 组 则持续 吸入 异 氟烷 , 同时 吸人 氧 气 1 m L / mi n , 空 气流 量 为 0 . 5 m L / m i n , 监测患者呼气末 异氟烷的浓度 , 维 持在 0 . 9倍左右 的最 低肺泡有效浓度 , 稳 定速 度瑞芬太尼输 注( 0 . 3 g / k g . mi n ) , 可 通过调节瑞芬太尼 的浓度来控制麻醉深度。
况。结果 : 两种麻 醉过程 中, 患者均有一部 分需要使 用血 管活性药物维持 血压平稳 , 但 无显著差 异( P> 0 . 0 5 ) ; 两组患者 术 中
血压均显著低 于术前收缩压 , 差异有统计 学意 义( P< 0 . 0 5 ) ; B A L组术 中最 高收缩压显著低 于 T l V组 , 差异显著 ( P< 0 . O 5 ) ; 两 组术 中最 高收缩压与术 中最低收缩压 比较 , 差异 亦具有显著 性( P<0 . 0 5 ) 。结 论 : 两 中麻醉 维持 方 法对 于术 中血 压稳定都 有 效果 , 静吸 复合麻 醉可能会 更有 效的降低 术中患者 出现应激状 态的发 生率 。
讲解手术 大致 过程 , 消 除紧张 情绪 , 监视 患者生命 体 征。所
有 1 7 6例患者麻醉诱导选用药物及剂 量无 明显差 异 , 均先 予 咪达 唑仑按 0 . 0 3 m g / k g 、 丙泊酚 I . 5 m g / k g , 瑞芬太尼 1 u g / k g , 同时观察 患者生命 体征 , 观 察患者 血氧及 血压 变化 , 后行 气 2 . 2 两组患者术 中血压情况 比较 两组 患者术 中血压均显 著低于术前 收缩 压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 B A L组术 中最高收缩压显著低 于 r I ’ I V组 , 差异显著( P< 0 . 0 5 ) ; 两组术 中最高收缩 压与术 中最低 收缩压 比较 , 差异 亦具有显著性 ( 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两种麻醉方法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两种麻醉方法对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循环参数及血糖的影响。
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糖尿病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分为A、B两组各40例。
A组采用全麻,B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和手术结束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于术前30min、术中0、30、60min测血糖(PG)。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分组t检验和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
结果 (1) A组手术开始和手术结束时的SBP、DBP和HR 高于B组,P<0.05;PG水平在不同时间点上存在差异,(F=220.752,P<0.000);A组PG水平升高更明显,B组相对平稳,(F=12.566,P=0.001);两组PG变化趋势不平行,(F=38.254,P<0.000)。
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案可保证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循环参数和血糖水平的相对平稳。
【关键词】糖尿病;手术治疗;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全麻;血糖
外科手术病人中约2%合并有糖尿病(DM)[1]。
由于麻醉和手术可加重病情,而导致较多的并发症,其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非糖尿病患者增高5倍[2]。
因此,探讨更为合理的麻醉方案尤显重要。
有报道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全麻更有利于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糖的稳定。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比较这两种麻醉方法对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血糖的影响,以期寻找更符合糖尿病
患者病理生理的麻醉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80例为2008年5月~2010年2月在我院普外科行上腹部手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诊断标准参考1999年WHO标准[3],排除手术在1h之内完成者。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
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两组术前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目标血糖(PG)值<7.0mmol/L,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处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描述
1.2 麻醉方法麻醉前30min,苯巴比妥钠0.1,阿托品0.5mg,肌注。
芬太尼5~8ug/kg,万可松0.08mg/kg,司可林2mg/kg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吸入氧浓度为98%,使呼气未CO2分压35~45mmHg,维持呼吸、循环参数稳定。
A组吸入1.5~
2.0 MAC 的异氟醚,维持采用1%普鲁卡因加0.1%司可林混合液静脉滴注。
B组于麻醉诱导前行T7~T9椎间隙硬外穿刺,用1~1.5%利多卡5ml作为试验量,待5 min确认安全后,再用1~1.5%利多卡因10~15ml分次注入,麻醉平面满意后开始手术,术中依需要追加麻药,同时吸入0.5~1.0 MAC的异氟醚。
两组术中均以乳酸林格氏液维持,禁用含糖液体。
1.3 观察指标 (1)循环参数:分别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和手术结束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
(2)PG 于术前30min、术中0、30、60min采集指尖血标本,快速测血糖。
1.4 统计学处理 SBP、DBP和HR术前、术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两组SBP、DBP和HR差异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 检验。
两组PG水平比较采用等距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循环参数变化比较两组手术开始和手术结束SBP、DBP、HR值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手术开始和手术结束时的指标值高于B组(P<0.05),A组指标波动大于B组,见表2。
表 2 两组SBP、DBP、HR变化比较
2.2 两组PG变化情况比较两组PG水平均随手术时间延长逐渐升高(F=220.752,P=0.000);但A组PG升高明显,B组相对平稳,组间比较差异显著(F=12.566,P=0.001);两组PG变化趋势不平行(F=38.254,P=0.000)。
见表3、图1。
表 3 两组PG(mmol/L)动态变化描述
3 讨论
糖尿病并发症几乎可累及心血管、肾、神经系统等全身器官和组织,糖尿病患者对手术创伤和耐受性低,危险性增加,易引起高血糖反应,中、小型手术可使血糖平均升高1.12mmol/L左右,大型手术可使血糖升高 2.05~4.48mmol/L,麻醉剂可使血糖升高0.55~2.75mmol/L[4]。
麻醉与手术创伤使糖尿病手术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涉及到多个方面,如儿茶酚胺、胰高糖素、皮质醇及生长激素分泌增高使糖异生和糖原分解加强,而胰岛素分泌抑制导致葡萄糖摄取和利用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5],甚或高渗性昏迷或酮症酸中毒昏迷,部分患者还可产生心血管意外,循环衰竭而死亡。
所以,糖尿病手术患者对麻醉要求较高。
对于糖尿病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应该选择使机体的应激状态降到最低的麻醉方法,以保证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的稳定。
全麻只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或下丘脑到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但不能有效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的传导,从而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6],组织胰岛素抵抗加重。
而全麻复合硬外麻醉可以阻滞手术刺激信号的传入,降低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生长素等多种升高血糖的生物活性物质减少,血糖代谢稳定。
章小山等[7-8]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行上腹部手术或胸部手术采用硬麻,麻醉前后HR、MAP、脉搏、SPO2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且对糖代谢影响较小。
本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全麻的A组不但血流动力学参数波动较大,而且血糖升高明显。
而行全麻复合硬外麻醉的B组,血流参数平稳,血糖变化不大。
再次佐证了糖尿病患者选择硬麻的优势和普适性。
鉴于每个患者完成手术的时间极不统一,从1h至数小时不等,本研究仅观察了术前30min、术中0、30、60min的血糖水平变化,后续的血糖情况变化因资料缺少较多,未纳入分析,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鉴于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不安全因素多,麻醉风险大,麻醉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1)避免应用交感神经兴奋药及苏醒时间较长的全麻方法。
(2)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连续硬麻方案。
(3)术中加强检测和麻醉管理麻醉中常规检测血压、心电图,观察呼吸情况及时了解循环动力学和呼吸变化,术中及时监测尿量以了解肾功能状态和循环血量。
(4)及时处理高血糖若术中监测到血糖>11.1mmol/L时,加用胰岛素持续输注,并根据年龄、手术情况、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控制血糖在11.1 mmol/L以下,避免加重已存在的代谢紊乱[9]。
(5)正确选用药物如硫喷妥钠、丙泊酚诱导能减少交感神经活动、安氟醚、异氟醚吸入对血糖影响小,而氯胺酮、乙醚、吗啡对血糖影响最大,应慎用或禁用。
总之,糖尿病病人在麻醉方面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应该慎重使用麻醉剂、选择合理麻醉技术,同时加强麻醉监测和管理。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更有效地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使糖尿病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血糖保持稳定状态,可作为此类患者的较好麻醉方案。
【参考文献】
[1] 林成新,胡振快.糖尿病病变与麻醉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2,24(11):1758-1760.
[2] 张卫军.糖尿病人的麻醉[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48-1850.
[3] 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17.
[4] 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69.
[5] 鞠海兵,沈菲菲,舒予正.应激对糖尿病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4):227.
[6] 王慎会,王慎田,陈华永.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5):1161.
[7] 章小山,徐国亭,刘芳坊.糖尿病患者上腹部手术麻醉方法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16(3):239-241.
[8] 杨祖悌.麻醉方法对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5):818-819.
[9] 刘平.糖尿病患者围麻醉期血糖控制方法的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3):111,1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