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青霉烯类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之间的区别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之间的区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由青霉素结构改造而成的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
它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种,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包括亚胺培南、帕尼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和厄他培南等等。
一、碳青霉烯类的特点一般总结它们的特点为三个词语:高效、广谱、耐酶。
对需氧、厌氧菌均有很强大抗菌作用,几乎通杀G+、G-菌,抗菌谱几乎包括所有临床常见的病原菌。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它们具有特别显着的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具体药物有差别)。
这点在呼吸科、ICU来说非常重要。
但也有不足,比如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缺乏活性,单用它们治疗肠球菌也不可靠,且也开始面临细菌耐药的问题。
其他抗菌特征包括:1)容易进入细胞外膜,有特殊通透性;2)与细菌中所有PBPs具有强大亲和力;3)有极强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4)有明显抗生素后效应(PAE);5)具有快速杀菌作用。
在抗菌界中,碳青霉烯类已经成为治疗严重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混合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二、常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之间的区别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第一个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算是鼻祖吧,所以后面陆续出来的帕尼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等都是以亚胺培南做参考和对比。
亚胺培南对肾去氢肽酶不稳定,必须与酶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才能避免在肾脏的代谢,从而稳定发挥疗效。
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的抗菌谱极广,抗菌活性甚强,对G+、G-需氧菌和厌氧菌,以及多重耐药或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皆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临床显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败血症、尿路感染和妇产科感染的临床疗效在95%以上,对下呼吸道感染疗效为85%。
碳青霉烯类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所以每天应多次给药。
根据病情,一次0.25-1g,1日2-4次。
中度感染一般可按1次1 g,1日2次给药。
肾毒性相对较大,肾功能不全者应按照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用 药剂科 曾祥海
碳青霉烯类
已在国内上市者
• •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Imipenem/cilastatin, 商品名:泰能 Tienam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Panipenem/betamipron,
商品名:克倍宁 Carbenin
美罗培南 Meropenem, 商品名:美平 Mepem
• D andekar PK • 等 用 500 m g 的亚胺培南分别采取 0.5 h 和 3 h 的输注时 • 间,结果显示后者的 T > M IC 较前者提高 了大约 30%。因此 • 对于临床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佳给药方 案建议为:持续输 • 注给药。
对产ESBL细菌感染的 治疗对策
1.应用具有β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 2.亚安培南、美罗培南为最佳选择。
周清德,缪竞智,张秀珍,产ESBL肺炎克雷白菌医院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 10(1): 10
ESBLs 特点
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等 肠杆菌科细菌产生
克雷伯菌 大肠杆菌 沙雷菌属 沙门菌属 变形杆菌
E SBL
监测及实验室报告
•临床分离到大肠杆菌或克雷伯菌属细菌,均应 检测是否产ESBL, •如确认为产ESBL菌株,不管体外药敏试验的 结果如何,对所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均 应报告耐药。
• PAE 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 • 后,当药物浓度下降至低于 M IC 或消失时, 细菌的 • 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
• 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 • 呈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随着药物浓度的 增加,PAE • 有增加的趋势
药效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PD)
PAE(抗生素后效应)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儿童剂量:年龄>3 个月儿童剂量为每次 15~25mg/kg,每 6h 给药一次,最大剂量为 4g/d;年龄 4周~3 个月儿童为每次 25mg/kg,每 6h 给药一次;年龄 1~4 周儿 童为每次 25mg/kg,每 8h 给药一次; 年龄<1 周儿童为每次 25mg/kg,每 12h 给 药一次。
厄他培南
脱氢肽酶 (质量比 1∶1)
对 DHP-1 稳 定 , C-4 有 β - 甲 基 , C-4 有 β - 甲 基 , 对DHP-1稳定 倍 他 米 隆 为 有 对 DHP-1 稳定, 机离子转运抑 制剂,减少帕 尼培南在肾皮 质中的蓄积
中 枢 毒 性 反 较高(0.3较 少 ( < 应率 1.0%)不适 0.1% ) , 用 于 用于脑膜炎的 中枢感染 治疗,且不得 与阿昔洛韦联 用。 神经和肾毒 性比较
抗菌谱
抗菌谱与亚胺培南相仿。
对革兰阳性菌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比稍逊, 对肠杆菌科细菌抗菌活性较亚胺培南强 2~8 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较亚胺培南 强 2~4 倍,对大多数厌氧菌具很强抗菌活性, 与亚胺培南相仿或稍强。
本品血半衰期为 1h,主要经肾小球滤过和肾 小管分泌排泄,尚有约 2%经胆管排泄。
适应证
1.多重耐药的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 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 菌、柠檬酸菌属、粘质沙雷菌等肠杆菌科细 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细菌所致 血流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肾盂肾炎和复杂 性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等。 2.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的重 症患者。
2、250~500mg 静脉滴注时间应超过 30min, 750~1000mg 静脉滴注时间应超过 40~ 60min
2. 肌内注射 剂量为每次 0.5~0.75g, 每 12h 给药一次。本品 0.5g 和 0.75g 应分别溶解于 1%利多卡因溶液 2ml 和 3ml 中供肌内注射。
碳青霉烯抗生素概要

碳青霉烯抗生素概要碳青霉烯类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多数厌氧菌具强大抗菌活性,对临床常见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在临床使用的三级抗生素(即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中,碳青霉烯类被定为特殊使用级。
它必须经具有相应权限的医师开具处方,并经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后,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确需越处方权限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
近年来,随着“国家限抗政策”推行,遏制碳青霉烯类药物扩大化使用,已成为从国家层面实施综合治理抗生素的重要措施。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由青霉素结构改造而成的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
迄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7个成员:单方药物5个: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和替比培南;复方制剂2个: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与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碳青霉烯类也有其倾向性:适用于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肠杆菌。
大部分腹腔感染的“幕后推手”是革兰阴性肠杆菌,而大部分的革兰阴性肠杆菌都是产ESBLs的。
这个比例在2000年还仅仅有10%,然而到了2009年,已经升至50%。
ESBLs菌株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不但对第1代与第2代头孢耐药,而且对三代头孢(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及单环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均耐药。
也就是说,这些药物对ESBLs菌株束手无策,但碳青烯类却能保持高度稳定,成为攻克ESBLs菌有利法宝。
这对于清除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这些最常见的产ESBLs的细菌给予很大帮助。
除此之外,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以及多重耐药的细菌均具有很强的广谱抗菌活性,加之快速、强效、稳定、毒性低的特点,已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的主要抗菌药物之一。
因此,临床上碳青霉烯类一般不宜用于治疗轻症感染,更不可作为预防用药。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三代头孢菌素治疗无效的重度革兰阴性菌感染,或各种产酶(包括大多数产ESBLs) 菌引起的感染,或在重度感染的“降阶梯治疗”中作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课件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肝 脏代谢,主要通过肾和
胆汁排泄。
半衰期较短,通常为1-2 小时。
抗菌 谱
革兰氏阴
肾脏毒性
02
肝脏毒性
03
血液系统毒性
04
神经系统毒性
药物相互作用
丙磺舒和别嘌醇
其他肾排泄药物
抗酸药和吸附剂
CATALOGUE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感染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课件
目 录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概述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理学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未来展望
contents
CATALOGUE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概述
定义与特性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 具有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等特点。
耐药菌传播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可通过 多种途径传播,如接触传播、呼
吸道传播和消化道传播等。
耐药菌的防控措施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提高患者免疫力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CATALOGUE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使用指征与禁忌 证
使用指征
禁忌 证
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禁用。 此外,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免疫 缺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也应 慎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此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还能够增加细菌壁的自溶酶的活性,使细菌自 溶或细胞壁水解。
种类与用途
01
02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03 帕尼培南
CATALOGUE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吸收
碳青霉烯类具体比较

比较项目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1)(泰能)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1∶1)(克倍宁)药理作用上市时间美国Merck 公司1979研制,1985年首次在德国上市日本三共制药公司1983开发,1993 年首先在日本上市结构区别C4,C2无取代基团。
对DHP-1不稳定。
1、C2 位有(乙酰亚胺吡咯—3—基) 硫健取代,对DHP-1稳定。
2、单独使用时会在肾皮质蓄积,并导致肾小管坏死。
脱氢肽酶DHP-1西司他丁阻止其在肾内代谢而提高疗效,并降低降解产物肾毒性。
倍他米隆为有机离子转运抑制剂,减少帕尼培南在肾皮质中的蓄积。
中枢毒性反应率1、发生率较高(0.3-1.0%),不适用于脑膜炎的治疗,且不得与阿昔洛韦联用。
2、机制:抑制脑内GABA与其受体结合,导致肌颤、肢体抽动、惊厥、癫痫等中枢毒性反应。
3、发生率与剂量和速度相关,用量大(>4 g/d),滴速快,特别是老年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基础、肾功能不全或有癫痫史者更易发生。
发生率较少(<0.1%),用于中枢感染。
神经和肾毒性比较抗菌谱共性G++++++++G+球菌(MSSA)+++++++四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结构特点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厌氧菌以及多重耐药的细菌均具非典型无效,碳青霉烯类最突出的抗菌与药理特点在于耐酶,对产ESBL稳定,可作为首选。
4,亲脂性基团--抑制革兰阳性菌的活性 碱性基团—抗革兰阴性菌活性。
(G-,G+菌的平衡)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结合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此类药物的影响,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MIC与 MBC 非赖性且具有PAE,当超过一定血药浓度时PAE则不再延长。
与β-内酰胺类的区别:在青霉素类化合物的母核骨架上4 位硫原子以碳代替,2 ,3 位以双键结合(酰胺酶),6 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空间位阻增大,耐β-内酰胺酶)1,C-3: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重要的化学结构修饰部位,其氨基强弱正相关。
碳青霉烯类(培南类)抗生素

1主要品种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
[开发上市时间及开发公司]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商品名:泰能)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在1979年研制成功。
2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克倍宁)是日本三共株式会社研制的品种,1994年3月上市。
2002年在中国上市。
3 是由日本住友制药公司与英国I-CI 制药公司开发,1994年在意大利上市。
1999年进入我国市场,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4 厄他培南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开发的新型长效注射用培南类,商品名:怡万之。
2005年进入我国市场。
5 比阿培南是由Wyeth-lederle实验室研发的新型碳青霉烯类,于2002年11月在上市。
2008年先声药业在首家上市,商品名:安信,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2作用特点抗菌活性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及多重耐药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耐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对本品耐药。
亚胺培南在浓度8mg?L-1时,可抑制90%以上的主要致病菌。
美洛培南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亚胺培南弱2-4倍,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同样耐药;但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16倍,对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4倍。
帕尼培南对G+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或略强,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则逊于亚胺培南。
稳定性碳青霉烯类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AmpC酶)均具有高度稳定性。
但可被金属β-内酰胺酶水解灭活,造成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
结合蛋白PBP是细菌上特殊的蛋白分子,也是β-内酰胺抗生素作用靶位,碳青霉烯类与PBP 结合紧密而显示出很强的杀菌活性。
亚胺培南与PBP结合,尤其是PBP2的亲和力强,阻碍的合成,可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其作用很少受接种菌量、PH值(5.5-8.5)的影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品及特点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品及特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抗生素类品种,其具有超广谱、高效能的抗菌活性。
1975年美国著名化学家Woodward教授把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融合,向青霉素骨架中引入双键,以增大β-内酰胺环反应性,从而提高抗菌活性,设计合成了青霉烯。
1976年美国Merck公司从卡特利链霉菌(Streptomyces Cattleya)发酵液中分得具有较强广谱活性的硫霉素(Thienamycin),其结构不同于青霉素的青霉烷环,l位碳原子被硫原子所代替,并在五员环的2、3位原子间存在双键。
硫霉素在固态和浓液态环境下化学稳定性较差,故被未用于临床。
但硫霉素的半合成结构修饰产生了亚胺培南(Imipenem),其结构上6位是反式羟乙基。
然而,亚胺培南单独用药时在体内易受肾脱氢肽酶(DHP.1)降解而失去抗菌活性。
所以,在用药时必须和一种DHP—l抑制剂西司他丁(Cilastatin)合用才能解决问题。
1985年,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作为第一个碳青霉烯抗生素在日本投入使用。
1993年,第二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帕尼培南.倍他米隆(Panipenem-Betaraipron )由日本三共公司投入市场:同时,用于胃肠外给药的美罗培南(Meropenem)于1994年上市。
美罗培南是第一个单独给药的1 13.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截至到2006年公开文献资料报告,其他主要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包括:厄他培南(Ertapenem)、多尼培南(Doripenem)、比阿培南(Biapenem)、BO.2727 (Lenapenem)等品种。
亚胺培南是由美国Merck公司研制开发的第一种应用于临床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该药为甲砜霉素的脒基衍生物,也是目前评价最高的抗菌药物之一。
该药对重症细菌感染、难治性感染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美罗培南是由日本住友公司(Sumitomo)和英国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联合研制开发,并于1995年1月首次在意大利上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代
硫霉素 结构
碳青霉 烯结构
亚胺培南
亚胺培南是第一个获准用于临 床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能与细菌 的多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尤其是 PBP-1a、PBP-1b 和
PBP-2 结合,但因易被人肾脏上 皮细胞的脱氢肽酶Ⅰ(DHP-I)代
谢失活,代谢产物具有肾毒性,故
须与DHP-I 抑制剂西司他丁( cilastain)联用(通常为1 :1) 。
广谱抗菌活 性,应注意 菌群失调及 二重感染可 能(真菌、 嗜麦芽、 黄杆菌);
注意药物过 目前已有耐 敏反应的发 碳氢霉烯的 大肠、肺克、 生。 铜绿;
临床常用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比较
碳青霉烯药物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亚胺培南 G+ 肠球菌(粪肠) 肠杆菌科 ++ ++ +++ 美罗培南 + + 比阿 ++ ++ +++ 帕尼培南 ++ ++ ++ 厄他培南
美罗培南 亚胺培南 厄他培南
给药方式
IV, ivgtt 1~6g
肺炎、尿路、 妇科 0.5g,q8h
IM, ivgtt 1~4g
IM, ivgtt 1g
日剂量
单次用量
HAP
0.5g-q6h, 1g,q8h 2g,q8h 铜绿假单胞: 1.0g,q6h~8h 1g,qd
脑膜炎
肾脏衰竭时碳青霉烯的剂量调整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特点
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多重耐药菌均有较
强的抗菌活性,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 养单胞菌等对本品耐药。
药物相互作用 安全性
恶心、呕吐、肝酶升高、可引起抽搐 不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体外抗菌作用 (MIC)
临床应用
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美罗培南强
(1)增加对细菌的膜穿透性 (2)对革兰氏阴性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力增强 (3)降低肾毒性 (4)由于更难与γ氨基丁酸受体(GABA)结 合,神经毒性更低[2]
三水化合物:增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比阿培南
特点 药理与药代 药物相互作用 安全性 体外抗菌作用 (MIC)
临床应用
用法用量(特 殊人群)
对 G- 弱于美罗培南,对G+ 类似于亚胺培南 肝酶升高: PMS, 5.5% 一般人群, 3.9-6.6%儿童,9.5% 老人 临床证据多为轻中度感染,临床研究少 500mg 单次给药,峰浓度23-27.5mg/L 肝酶升高: PMS, 5.5% 一般人群, 3.9-6.6%儿童,9.5% 老人 可引起抽搐 对 G- 弱于美罗培南,对G+ 类似于亚胺培南 对铜绿、不动杆菌无效 对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效果最强 呼吸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 外科、妇产科感染 儿科呼吸及泌尿系感染 0.5g-1g BID 儿童 30-60mg/kg/day, 分 3 剂 , 可用至 100mg/kg/day
胃肠道反应
癫痫
较多
0.4%~ 1.5%
少
0.03%
少
0.08%
少
NA
NA
0.5%
CNS感染
不适用
适用
适用
适用
不适用
碳青霉烯耐药机制比较
1. Schurek KN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07;5:185-198 2. Kattern JN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08;14:1102-1111 3. Nicolau DP Expert Opin Pharmather2008;9:23-37
解而杀灭细菌。对宿主毒性小。
广谱和强大的抗菌活性(G-、
对真菌无效;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杆菌对 其耐药;
G+和厌氧菌);
迅速杀菌和减少内毒素的释放;
对临床常见β内酰胺酶(如 AmpC)高度稳定;
对肠杆菌科细菌(大肠、肺克、 肠杆菌)高度敏感; 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少 见;
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比亚胺培南略强
临床应用
腹腔内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妇科感染、败血症、泌尿生殖
道感染、骨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
用法用量
1g-2g Q8H
比阿培南
增加1β位甲基[1] : 增加了对肾脱氢肽酶-1(DHP-1)稳定性, 因而单方使用
C2位改成三唑阳离子[1] :
亚胺培南
250~500 250mg, mg, q6~12h, q6~8h CRRT剂量 :0.5~1g ,bid 1g,qd 0.5g,qd (<30)
125~250 mg,q12h
厄他培南
减量
0.5g,qd
血液透析:给药与CrCl <10相同,若在血液透析 前6h内给药,予150mg 补充量,透析后给药 无资料
药物名称 方法 肾脏衰竭时的剂量调整 肌酐清除率估测值(CrCl)(ml/min ) >50~90 美罗培南 减量和延长 给药间隔 减量和延长 给药间隔 1g,q8h 10~50 1g,q12h CRRT剂量 相同 <10 0.5g,qd 透析后给 药 透析后给 药 按CrCl< 10给药 按CrCl< 10给药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量),静脉给药
1. Perry CM Drugs 2002; 62:2221-2234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帕尼培南
比阿培南
无1-beta甲基
增加1-beta
甲基
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共性
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
缺损,菌体膨胀致使细菌胞浆渗透压改变和细胞溶
要 内 容 第一节 主 医院药品采购和验收
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发展历程
临床常用的碳青霉烯类药物 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共性
临床常用碳青霉烯类药的比较 临床案例分析
一代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987年) 泰能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1993年) 克倍宁
二代
美罗培南 厄他培南
(1995年) 美平 (2002年) 怡万之 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增强 ( 比阿培南) 抗 MRSA(如托莫培楠,阿祖培南在研) 口服剂型
腹腔内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妇科感染、败血症、泌尿生殖
道感染、骨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
用法用量
0.5g-1g Q6H
帕尼培南
1983年由日本三共制药公司研究开发, 1993年首先在日本上市的一种碳青霉烯类抗 生素。帕尼培南与亚胺培南区别在,帕尼培 南的C2位有(乙酰亚胺吡咯-3-基)硫健取代
血液透析均可清除;
临床疗效肯定; 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适宜人群 (二)药品验收注意事项
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 染的重症患者。
B
抵抗力严重低 下,合并感染
A
C
适应症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可能 引起癫痫、肌阵挛、意识 障碍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 不良反应,故不适用于治 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美 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 米隆则除上述适应证外, 尚可用于年龄在3个月以 上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
1. Goa KL Drugs 2003; 63:913-925
用法用量(特 殊人群)
美罗培南
日本住友制药株式会社研制开发 的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994 年首先在意大利上市。美罗培南与
亚胺培南区别在于美罗培南的c1位
有1个甲基,这样就增加了对肾脱 氢肽酶的稳定性,使其成为第1个
不需配用酶抑制剂,在临床上可单
+++
+ +++
++++
+++
++ ++
绿脓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 厌氧菌
++
+++ +++
+++
++
++ +++
-
- +++
++++ ++++
1. Schurek KN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07;5:185-198 2. Kattern JN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08;14:1102-1111 3. Nicolau DP Expert Opin Pharmather2008;9:23-37
与亚胺培南相比无特殊临床、药代与药理学特点 重症感染临床证据有限 300mg 单次给药,峰浓度17.4mg/L 不受肾脱氢肽酶影响 安全性良好 , 对 CNS 影响小 肝酶异常 对 MRSA,屎肠球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无效 对铜绿、不动杆菌有效 对 G- 、 G+ 、厌氧菌作用等同于亚胺培南 耐药数据有限 下呼吸道感染 复杂泌尿系感染 重症复杂腹腔感染 300mg BID (日本临床研究剂量)或 500mg TID (北欧临床研究剂
独使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其 C2位上的二甲基-氨甲酰基吡咯烷 硫键则增强了抗G-菌的活性
美罗培南
特点
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多重耐药菌均有较
强的抗菌活性,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 养单胞菌等对本品耐药。
药物相互作用
恶心、呕吐、肝酶升高、也可引起抽搐
安全性 体外抗菌作用 (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