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思政融合教学设计出塞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课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塞”“还”“将”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大致理解古诗诗意,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难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资源与工具:PPT课件、搜集诗人相关资料、配套微课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开门见山解诗题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出塞》。

师:接下来将从知诗人、解诗题;正字音、解词意;品诗句、悟诗情三个方面展开学习。

师:一起来看看诗题吧!注意,这儿塞读第四声。

是边关要塞的意思。

出塞就是指到边疆戍守边关。

另外,它还可以读塞(sāi)组词(活塞);塞(sèi)组词(闭塞)Ppt12.结合背景知诗人师: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边塞从军。

他看到了边塞旖旎的风光,也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格调雄浑的边塞诗《出塞》,这位诗人就是王昌龄。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著名边塞诗人。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3.语文知识:边塞诗师:王昌龄被称为边塞诗人,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边塞诗是什么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除了王昌龄之外,还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等。

那咱们现在就来读读这首被誉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吧!读时注意平仄与节奏划分。

二、正字音解词意师:同学们,朗读时要注意秦是前鼻音;征是后鼻音;多音字“还”读作huái,是归家的意思。

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将”读作jiàng,根据书本上的注释我们知道,龙城飞将是指汉朝名将李广,也泛指所有英勇善战的将领。

因此,读第四声jiàng。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

(检查预习)1.解诗题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一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自由练读。

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出塞》教案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课前预热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

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

(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⑶说一说。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⑷学一学。

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⑸叹一叹。

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

2. 能够理解《出塞》的诗意和背景。

3. 能够分析并欣赏《出塞》的文学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出塞》的意境。

2. 通过研究相关历史背景,了解《出塞》的创作背景。

3. 通过比较分析,学习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王昌龄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 理解战争对人民的痛苦,珍惜和平。

3.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出塞》2.2 教学重点1. 《出塞》的诗意和背景。

2. 《出塞》的文学特色。

2.3 教学难点1. 《出塞》的意境的理解。

2. 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出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歌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诗歌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出塞》。

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3 解析诗意1. 讲解《出塞》的诗意。

2. 讲解《出塞》的创作背景。

3.4 欣赏文学特色1. 分析《出塞》的文学特色。

2. 引导学生欣赏《出塞》的文学美。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作业布置1. 背诵《出塞》。

2. 写一篇关于《出塞》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出塞》的诗意、背景和文学特色,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背诵和读后感)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出塞》的掌握程度。

6.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作品欣赏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边塞的诗作,如《凉州词》、《塞下曲》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课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资源与工具:PPT课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进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到唐朝,去游历西域。

来看看那里的环境(PPT展示图片)与咱们湘西的青山绿水比较一下,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图画上的环境。

(荒无人烟)是啊,如此荒无人烟的地方在哪里呢?它在阴山的附近。

有谁对阴山有了解吗?阴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地理防线;山南是气候适宜,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山北是靠游牧为生的民族,称为匈奴,西汉时被称为胡马,而阴山刚好是两个民族分界线。

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了西域游历,写下了一首诗。

板书:咱们一起写诗题。

21.出塞(齐读诗题,“塞”是什么意思?那“出塞”呢?)二、初读古诗,明诗意。

那么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同学们请看学习提示。

谁来读一读学习提示:1.我要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2.借助注释,和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意。

(明白你们要做什么了吗?先读正确、读流利,再借助注释,说诗意。

)(一)初读古诗。

(刚刚你们读得非常认真、和同学也交流的很激烈。

)1.自由朗读故事,两个人一组读。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师:读得很准确、很流利,请坐。

师:(读的真不错,达到了要求)师:我们全班像他一样,流利地读出来。

(生齐读)2.(生齐读)3.师:诗读得非常流利,那这首诗的内容都理解了吗?谁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有点难度,先和你的同桌说说吧)4.指名反馈,其他组有不同的意见吗?(你是怎么理解这么难理解的古诗的?)方法总结:看注释、查资料5.对于这首诗,我是这样理解的。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诗三首《出塞》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以“1+x"阅读理念为指导,组串式整合诗词内容,迁移式积累诗词名句,浸润式渗透诗词文化。

3.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方法】组串式语文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开启单元学习1.情境创设。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回首我们这个国家,从贫穷落后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发展繁荣,是因为一代代爱国人士心中坚守着“家国情怀”。

你还记得宁愿牺牲也不出卖秘密的刘胡兰吗?你还记得电影《长津湖》中在冰雪战场的志愿军战士吗?你还记得井冈山上和战士们一起挑粮食的朱德吗?你是否还记得八角楼上毛主席在寒冬的深夜里思考着中国革命的道路吗?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咱们班级要举办一场“感动中国百年人物"主题展览,铭记爱国人物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

同学们转过身,往后面看,本次主题展板已经在制作好了,让我们通过第七单元的学习,推荐爱国人物,为他们制作海报,办好这次展览。

2.单元概览。

(1)快速阅读。

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本单元的课文里有边关将士,有女诗人有少年周恩来,还有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他们能不能登上本次展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对单元课文再来一次大扫描。

(2)读后交流。

3.引出单元主题、任务主题。

出示单元篇章页。

是啊,他们的事迹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爱国人物;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世界里,闪耀着无一篇又一篇的爱国诗作,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古诗三首》,一起去“追寻,诗人笔下的爱国情"(齐读)。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通用6篇)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通用6篇)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一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加强对古诗理解、感悟的能力教学准备古诗教学的幻灯片教学过程自主设计一、由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写的这个字,(板书“塞”)你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它是多音字,在本课是古诗的题目,读四声。

古诗的题目是——出塞。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那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善于写边塞诗的唐朝诗人王昌龄。

二、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诗,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根据书下的注释,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建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度过阴山的。

4、理解感悟诗意,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古诗的朗读当中。

5、自由朗读古诗6、指名读古诗。

7、完成课后练习一。

三、谈方法,讲感悟。

说一说自己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学习积累古诗《塞下曲》五、背诵古诗六、作业1、查找其他的边塞诗。

2、背诵古诗板书设计: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篇2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提示课题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4、板书课题。

(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

(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5、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还”“将”“教”,再指名读】(2)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3)听古诗录音。

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

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

齐读。

(4)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1、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思政融合教学设计出塞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

四篇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有记叙文和现代诗,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除了课文以外,在语文园地的语句段栏目中安排了形容英雄人物英雄气概、革命精神的四字词语,这既是对词语的学习,也是对革命文化内涵的了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的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本册的第四单元提出了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学习通过梳理文章中的几件事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将人文主题融入语文要素的落实中是统编教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体现,在革命文化题材文章的教学中尤为突出。

本单元无论是古代戍边战士还是国家领导人,或是文艺界的大家以及为解放新中国的共产党人,他们都怀揣着爱国之心,在根植于身体的家国情怀的激励中守卫祖国边疆,为振兴中华奋斗终身,为解放新中国甘于奉献,不畏牺牲,这些革命精神是学生成长中的精神食粮,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伟大精神融入到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能力提升的训练中,素养发展的实践中。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31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15个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单元内的古诗,默写
《出塞》《夏日绝句》。

3.能关注主要的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爱国情怀。

5.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6.积累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7.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8.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

思政融合目标:
1.能从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感受文字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和延安精神、民族气节,能通过朗读、诵读、读写结合体会文中人物的爱国情怀。

2.在拓展阅读中,提升对爱国精神、延安精神、民族气节的认识和理解。

3.走进生活,用实际行动践行延安精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思政融合)
体会诗句中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对国无良将的感慨,对国家统一的期盼。

《出塞》
课时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默写《出塞》。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思政融合:在诵读等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过程:
一、解字释题,初入诗境
1.认读“塞”,给“塞”组词。

2.补充诗题,猜测“出塞”意思。

(1)课件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及意思。

[sāi]①堵,填入。

②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

[sè] 义同“塞(sāi)①”,多用于某些合成词或成语中,如“闭塞”“阻塞”“茅塞顿开”等。

[sài] 边界上的险要地方。

(2)明确题目意思:到险要的地方意味着什么?
(3)出示边塞图片:感受边塞恶劣环境
(直观感知诗歌环境,为体会诗歌中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做铺垫)
二、读通读懂诗句,初步了解诗中情感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强调:“秦”前鼻音,“将”第四声,“教”第四声,
借助注释理解:“教”的意思是“使、令、让”。

2.标出声调,以腔行调,读出韵味。

(在诵读中感受诗行的音韵美,传授古诗中音调知识和古汉语音调文化)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诗文中写了哪两个朝代的什么景物?
(2)借助注释理解:但使,飞将,教,胡马的意思?
(3)连起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诵读诗句,初知情感
诗中写了哪些人,他们是干什么的?作者寄予了他们怎样的情感?
(关注诗句中人物的事件和突显人物的精神主题。


三、想象画面,深入探究诗中爱国情感
1.引导想象,入情
(1)师吟诵:在这首诗里,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的边塞画面呢?
(2)引导想象(声音低沉):(埙或羌笛)我们仿佛看到了一轮怎样的明月,(凄清,孤独)一道怎样的关口?(矗立在荒漠,戈壁滩
上,破败,寂寥)
(3)引导感情诵读:
在这宁静的夜晚,万里之外的边关,明月照在守边的战士身上,战士们手握兵戈,眺望关内的家园,和着这样的音乐,在这样的画面里,我们来吟诵这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

(4)小结:首句交代了戍边战士的生活环境。

2.互文印证,悟情
(1)引导探究:俗话说:“千里明月寄相思”,在这样凄清的夜晚,遥望一轮明月悬挂天边,戍边的战士,也就是征人,他们会想谁?
(2)指导感情诵读:
是呀!家中的父母年事已高身体还好吗?于是,他对着明月思念自己的父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未还”,同一轮明月下,他们思念的亲人此刻又在干什么?高适在《短歌行》中这样写到:“少妇城南欲断肠”,(一位少妇在城南哭断肝肠,悲痛欲绝)
她为什么哭断肝肠?(因为他们的丈夫为保卫国家再也没有回家。


她们在明月下等啊,盼啊,盼啊,等啊,可等到的却是:(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样的思念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是一年两年吗?(不是)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朝,中间隔着汉、三国、
晋、南北朝、隋朝,真是悠悠千年,------悠悠千年啊,(课件显示朝代更替)
(3)师引读
让我们回到远古的秦汉时期,在凄冷的夜晚,驻守边关的战士们和家里的亲人相隔千里,遥望同一轮明月,含泪这样倾诉:400多年过去了,三国时期的士兵和他的亲人们还在边关,还在这样的明月下倾诉:
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是那道边关,那一轮明月,晋朝的士兵和亲人们痛苦地倾诉者思念:
历史的篇章在200年后翻到了隋朝,一样的边关,一样的明月,只听到隋朝的士兵和亲人们依然痛苦地哀叹:
集体读:多少朝,多少代呀,这样的思念何时休,这样的倾诉何时才能到头呀!唐朝的战士和亲人们对着明月在呼唤:(全班吟诵)
(4)小结:时空在转换,不变的是人间真情,不变的是戍边战士的责任。

诗句拉长了年代的距离,凝聚了深厚的情感。

在“变”与“不变”中凸显了情感的厚度。

3.补充资料,凝练情感
(1)引出诗句:要想结束这样的状况,该怎么办呢?战士们此刻想起了谁?
课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齐诵)
(2)补充资料,解读诗句情感
李广是谁?假如李广出现的话,会怎样?
出示:李广的资料:汉朝初年的李广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

李广一生和匈奴进行过大大小小七十多次战斗,立下了辉煌的战功,连匈奴单于也十分敬畏他的威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他死的那天,全军将士都失声痛哭。

老百姓听到消息,也无不悲伤流泪。

吟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对比阅读,感悟诗句情感
多么坚定,多么豪迈,多么威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雄志,在王昌龄的另一首诗《从军行》(琵琶音乐起)这样写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课件,强调“终不还”)
好一个“终不还”,这就是边关的战士,望着明月,思念亲人,怀念良将,坚定信念,同学们,用你们铿锵有力的声音来吟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拓展阅读,揭示诗人内心情感
在汉朝,有李广,胡人不敢侵犯,到了唐朝,为什么还想起李广?
出示背景资料:唐太宗时期,唐朝开始了上百年的拓边史,取得了辉煌胜利,平定了多个少数民族部落,但是频繁的战事扰乱了百姓的生活。

读了资料,你读懂了作者的内心了吗?
(搭建诵读的支架和平台,运用想象的阅读策略、互文印证的对比、背景资料的辅助在有层次的诵读中体验古诗中人物对家人的思念,对家国的守卫,并探究作者对爱国精神的表达,德育与语文学科的教
学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有效的融合。


四、联系生活实际,回归单元主题
1.古往今来,多少将士为了保家卫国奔赴边疆。

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

假如你是一个即将出征的战士,你会对家人说什么?
2.用诗句填空,关注历史和生活中的爱国事件和人物。

(1)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满腔豪情。

(2)新冠病毒袭击了人类,为了人类的生命安全,钟南山等医学专家和工作者,夜以继日地研究病毒,救治病人,有了他们的冲锋在前,人类终究会战胜疫情。

正如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说,有了钟南山这样的专家,绝不会教病毒侵害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