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9庞大的“家族”。教案
新苏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知识点

新苏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知识点新苏教版(2021)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目录1 冷热与温度 2 2.热胀冷缩12 3.水受热以后19 4.水遇冷以后29 5.地球38 6.月球(第一课时)46 6.月球(第二课时)52 7.太阳60 8.太阳钟67 9.庞大的家族77 10. 养昆虫(第一课时)86 10.养昆虫(第二课时)91 10.养昆虫(第三课时)97 11.探究昆虫的奥秘104 12 用种子繁殖110 13.用根、茎、叶繁殖116 14.动物的繁殖122 15.生物与非生物128 16.动物的庇护所133 17.环境变化以后139 专题学习像科学家那样146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154 1 冷热与温度【课标落实】 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忄生能;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9.《庞大的家族》教案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9.《庞大的家族》教案一. 教材分析《庞大的家族》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以及各类生物之间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物分类的概念理解较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知道生物分类的依据。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分类的概念和依据。
2.各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生物的图片和实例。
2.准备生物分类的资料。
3.准备投影仪和电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类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生物是如何分类的吗?”让学生思考生物分类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生物分类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如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生物,根据生物分类的依据,对所选生物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链、环境保护等。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分类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分类的概念和依据,以及各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9.《庞大的家族》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9.《庞大的家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庞大的家族》是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生物分类的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掌握一些常见的生物分类单位,如门、纲、目、科、属、种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对身边的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生物知识,如植物、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但是,对于生物分类的系统和具体分类单位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分类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掌握一些常见的生物分类单位,如门、纲、目、科、属、种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了解常见的生物分类单位。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的知识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并理解生物分类的系统和具体分类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分类卡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分类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应该如何分类?引起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兴趣和思考。
2.教学新课: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讲解常见的生物分类单位,如门、纲、目、科、属、种等。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答案第一单元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报告记录。
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还是匀速下降,或是其他?假设: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实验设计:①安装好测温装置。
②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
③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
实验记录: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温度/°C 98 32 23 19 17 16 15 2.绘制水温变化曲线图。
实验结论: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2.热胀冷缩研究液体、气体、固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问题一: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放入冷水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玻璃管内液面下降实验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问题二:空气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放入冷水中气球鼓起来了气球变瘪了实验结论: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问题三: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加热铜球冷却铜球铜球不能通过铁圈铜球又能通过铁圈了实验结论:固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3.水受热以后画出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冰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
2.冰融化时的温度是多少°C?冰融化时的温度是0°C。
3.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画出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
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C?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C。
3.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是否继续上升?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不再继续上升。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复习题(2021)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复习题(2021)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复题第9课庞大的“家族”一、填空。
1.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昆虫),约占动物总数的(61%)。
2.昆虫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多数有(一或两对翅)。
3.蜻蜓的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
它不仅可以朝前、朝后、朝侧面飞,还会像直升机那样(悬停)在空中。
二、判断1.我们在野外遇到昆虫,可以把它们抓回家。
(×)2.有的昆虫对我们有害,有的昆虫对我们有益。
(V)3.蝴蝶拥有美丽的翅膀,它不是昆虫。
(×)4.蜘蛛的体型较小,它也是昆虫。
(×)5.昆虫是动物中很小的一个分支。
(×)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下列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A)。
A.螳螂B.蜈蚣C.蜗牛2.数量最多的昆虫是(C)。
A.蜜蜂B.蟋挛C.甲虫3.在窥察蝉的举动竣事后,应把蝉(D)A.随手丢掉B.不管不顾C.杀死D.放回大自然四、生活中,常见的昆虫有哪些?答:蚂蚁、蜻蜓、蝴蝶、蜜蜂、蟋挛、螳螂、蝉、七星瓢虫、苍蝇、蚊子、嶂螂等五、怎样用身边的资料做一种昆虫模型?答:1.准备一些枯树和开心果果壳。
2.用热:熔胶把“头部”与“胸”“腹”连接起来,然后把果壳贴在“背部”,在“头部”粘上“触须”。
3.在“胸部”的两侧分别粘上“足”。
6、说说螳螂有哪些特性?答:它经常扮成绿色植物,这有益于潜伏自己。
它的前足很发财,上面长满锋利的尖刺,捕捉猎物很方便。
1第10课养昆虫一、填空。
1.昆虫的终身在(形态)、(糊口性)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让我们通过(豢养昆虫)来了解它终身的变化。
2.我们通过给蚕宝宝(记窥察日记),会有很多发现。
3.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凹陷)。
4.每天(清除粪便)、(换桑叶),观察记录蚕宝宝的成长情况。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2021】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冷和热第一课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
②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③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4、—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5、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有(电子水温计)、(电子体温计)、(干湿温度计)、(红外线感应温度)等。
第二课热胀冷缩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2、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大)受冷时,体积会(缩小)。
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3、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有:①圈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
②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
③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等。
第三课水受热以后1、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2、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是: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融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融化后温度(持续上升)。
3、在一般情况下,水受热后,体积会(变大),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温度将(不再升高)。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第四课水遇冷以后1、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2、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
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3、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
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第五课地球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庞大的“家族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庞大的“家族苏教版第9课庞大的“家族”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昆虫》1.教材分析本课以“庞大的‘家族’”为题,一是要了解昆虫是一个种类多、数量多的动物群体;二是要明确昆虫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本课以建立昆虫模型为主线,设计安排了“初建模型、VR观察、描述、修正模型”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
首先,通过“做一个昆虫模型”的活动,展现学生前概念中对于昆虫的了解。
然后通过VR场景中进行近距离、360°无死角的观察,在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的探究活动中,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了昆虫的共同特征,修正自己的昆虫模型,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昆虫这一生物种类的概念,认识到昆虫“家族”非常庞大。
其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昆虫特征的理解。
最后,通过观察甲虫,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昆虫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从而更多地了解昆虫,增进研究的兴趣和欲望。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能比较容易地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生物个体所具有的特点。
个别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种类特征,但不是很清楚。
特别是在区分昆虫与其他虫子时,认识是模糊的、片面的。
3.教学目标●通过VR场景中的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并建立昆虫模型。
●能运用文字、数据、列举等方式,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能有意识地关注、研究昆虫。
4.重点与难点重点: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修正自己的昆虫模型。
5.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印象笔记、投影设备。
学生分组材料:VR设备、记录单、昆虫模型材料盒(泡沫球、牙签、纸片、毛条)。
6.教学过程(一)导入还记得上学期《动物大家族》,我们是依据什么把这些小动物分成了鸟类和鱼类吗?(PPT展示鸟类:体表有羽毛,羽毛的颜色长短可以不同;都有翅膀,可以大小、形状不同。
鱼类:有腮和鱼鳍,但鱼鳍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同。
)我们可以根据动物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来给它们分类。
其实在我们的动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类种类、数量最多的“庞大家族”,你知道是什么吗?——昆虫。
2021年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单元知识点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1-2-16清风染绿叶目录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3)第一单元冷和热 (11)1冷热与温度 (11)2热胀冷缩 (19)3水受热以后 (29)4水遇冷以后 (36)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43)5地球 (43)6月球 (55)7太阳 (65)8太阳钟 (73)第三单元昆虫 (83)9庞大的“家族” (83)10养昆虫 (90)11探究昆虫的奥秘 (98)第四单元繁殖 (103)12用种子繁殖 (103)13用根、茎、叶繁殖 (114)14动物的繁殖 (120)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129)15生物与非生物 (129)16动物的庇护所 (136)17环境变化以后 (145)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155)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班级教师日期 .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人,经过几年的学习,四年级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了初步的探索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勤于观察,喜欢思考,乐于动手,善于操作,这些对同学们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学习和探索是有复利的。
另外,部分学生们懂得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不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没有开展,因此学生的实验动手和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活动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形成,本学期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教材分析本教材为2021年新编写的新苏教版教材,全册共五个单元,17课内容。
每个单元分别围绕一个主题编写内容。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冷和热》,分别由《冷热与温度》《热胀冷缩》《水受热以后》《水遇冷以后》四课组成。
引导学生知道温度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探究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水受热、遇冷以后产生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进而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9庞大的
“家族”。
教案
第三单元:昆虫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序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
2.能够用文字、数据、图示、列举等方式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3.能有意识地关注昆虫,提高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有关昆虫(包括甲虫)的实物或实物标本、图片或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制作昆虫模型所需的枯树枝、开心果果壳、热熔胶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25页的一首小诗:
我们的家族很庞大。
大到超乎你的想象!
从天空到草地。
从沙漠到森林。
从高山到平原。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思考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
昆虫家族。
这首小诗向我们描述了昆虫家族的哪些特点?
昆虫的家族很庞大,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
3.教师引导学生:你们对昆虫这个家族又有多少了解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昆虫。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昆虫。
4.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大致了解一下昆虫这个庞大的家族。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昆虫。
二、研究新课
活动一:观察昆虫,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1.教师引导学生:我们周围有许多昆虫,大家知道哪些昆
虫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昆虫的名称。
2.出示课本第26页上面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认一认,
并相机出示这些昆虫的名称。
3.教师出示课本第27页上面的一句话:
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昆虫,约占动物总数的61%。
学生认真阅读,体会昆虫家族的庞大数量。
4.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26页上的一些具有代
表性的昆虫,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这些昆虫的时候,可以数一数它们各有几条腿?这些腿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昆虫的相同之处,预设:
他们都有6条腿。
这些昆虫都有翅膀。
昆虫头上都有触角。
5.出示课本第27页蚂蚁和蝴蝶的身体结构图,引导学生认真看一看,了解蚂蚁和蝴蝶的身体结构,并阅读旁边的一段文字,进一步了解昆虫的共同特点。
预设: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昆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大多数昆虫都有一对或者两对翅膀。
在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昆虫的身体结构和特征,了解了昆虫的生活性。
我们还进行了昆虫模型制作和描述昆虫的游戏活动,加深了对昆虫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身边的昆虫,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