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合集下载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目 录
• 千篇一律 • 千变万化 • 如何平衡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 案例分析
01
千篇一律
定义
千篇一律指的是事物单一、重复、缺 乏变化的状态。在艺术、设计、文学 等领域中,千篇一律指的是缺乏创意 和个性的作品,其形式、风格、内容 等都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或重复性。
VS
在生活中,千篇一律也可以指人们的 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方 面的单调和重复。例如,每天重复相 同的工作、生活环境、社交圈子等, 缺乏新的挑战和体验。
02
其次,千变万化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人们 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才能够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创造力和创 新精神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03
最后,千变万化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限制个体发展
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千篇一律可能限制个体的自由发展和成长,导致个体缺乏 多样性和差异性。人们可能会错过探索新领域、挑战自我、拓展视野的机会。
02
千变万化
定义
千变万化是指事物在不断变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和面貌。它强调的 是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不是单一性和重复性。
在艺术创作中,千变万化表现为作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多样 性,以及作品内涵、主题、情感等方面的丰富性。
产生原因
01
缺乏创新和想象力
人们可能因为缺乏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无法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导致
作品或行为的重复和单调。
02
追求安全和稳定
人们有时会为了避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选择遵循传统和惯例,保持一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ppt课件PPT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ppt课件PPT

02
CATALOGUE
千篇一律
千篇一律的定义
千篇一律是指在艺术创作中,重复使用相同的主题、形式、风格或技巧,缺乏创新 和变化的现象。
千篇一律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可以是艺术家为了追求完美、统一或和 谐而有意为之,也可以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无意识的行为。
千篇一律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都有体现,如音乐、绘画、文学、电影等。
在创作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千 篇一律或千变万化的手法,以实现更好
的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不同的 文化和艺术形式,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
思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教育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
求。
THANKS
感谢观看
在某些情况下,千篇一律可以起到强调、突出、巩固某种规律或框架的作用;而千变万化则可以带来新鲜感、刺 激感和探索感。
如何平衡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01
02
03
根据需求选择
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应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使用千 篇一律或千变万化的手法 ,以达到最佳效果。
适度运用
无论是千篇一律还是千变 万化,都应适度运用,避 免过度或不足导致的效果 不佳或负面影响。
千篇一律的优缺点
优点
千篇一律的作品通常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和谐性,能够给观众带来舒适和满足感 。同时,对于一些艺术家来说,千篇一律也是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一种表现。
缺点
过度追求千篇一律可能导致作品缺乏创新和变化,使得艺术创作变得单调乏味。 此外,对于观众来说,过度重复的主题和形式也可能会引起审美疲劳。
千变万化的例子
在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差 异性和变化性是千变万化的,如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 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 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 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 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 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 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 景象﹖
考考你
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 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设计者 是谁吗?
走近作者
梁思成(1901—1972),中 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 筑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901年4 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 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 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 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学士和硕 士学位。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 建筑,为
文章结构层次
• 第一部分(1-7)阐述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关系。 • 第二部分(8-15)论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
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第三部分(16)针对当时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改进方向。
联系全文,说说“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 这 一问题特别重要”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艺术作 品的“持续性”包括哪几种情况? 请以文中具体事例说明。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钩玄)
本文通过解说音乐、绘画、建筑中的典型 实例,说明了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应通过重 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这一艺术创作中具有共 通性的重要规律,强调了这个规律在建筑物 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 引起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人员的重视。
美的享受与启迪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 生说过“建筑形体 的抽象结构,音乐 的节奏与和谐,舞 蹈的线纹姿式,最 能表现吾人深心的 情调与律动” (《略谈艺术的 “价值结构”》)。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用”“移觉”,而是事物间具有共 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 的一致反映。“音乐、绘画、建筑 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 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 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 绘本馆加盟

二年五月,客星见昴分,居卷知东可五尺,青白色,炎长三寸。占曰“天下有妄言者”其十二月,巨鹿都尉谢君男诈为神人,论死,父免官。五年四月,彗星出西北,赤黄色,长八尺所,后数日长丈馀,东北指,在参分。后二岁馀,西羌反。孝成建始元年九月戊子,有流星出文昌,色白, 光烛地,长可四丈,大一围,动摇如龙蛇形。有顷,长可五六丈,大四围所,诎折委曲,贯紫宫西,在斗西北子亥间,后诎如环,北方不合,留一刻所。占曰“文昌为上将贵相”是时,帝舅王凤为大将军,其后宣帝舅子王商为丞相,皆贵重任政。凤妒商,谮而罢之。商自杀,亲属皆废黜。 四年七月,荧惑逾岁星,居其东北半寸所如连李。时岁星在关星西四尺所,萤惑初从毕口大星东东北往,数日至,往疾去迟。占曰“荧惑与岁星斗,有病君饑岁”至河平元年三月,旱,伤麦,民食榆皮。二年十二月壬申,太皇太后避时昆明东观。十一月乙卯,月食填星,星不见,时在舆 鬼西北八九尺所。占曰“月食填星,流民千里”河平元年三月,流民入函谷关。河平二年十月下旬,填星在东井轩辕南剬星尺馀,岁星在其西北尺所,荧惑在其西北二尺所,皆从西方来,填星贯舆鬼,先到岁星次,荧惑亦贯舆鬼。十一月上旬,岁星、荧惑西去填星,皆西北逆行。占曰 “三星若合,是谓惊位,是谓绝行,外内有兵与丧,改立王公”其十一月丁巳,夜郎王歆大逆不道,牂柯太守立捕杀歆。三年九月甲戌,东郡庄平男子侯母辟兄弟五人群党为盗,攻燔官寺,缚县长吏,盗取印绶,自称将军。三月辛卯,左将军千秋卒,右将军史丹为左将军。四年四月戊申, 梁王贺薨。阳朔元年七月壬子,月犯心星。占曰“其国有忧,若有大丧。房、心为宋,今楚地”十一月辛未,楚王友薨。四年闰月庚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千篇一律指的是相似或重复的内容或形式,缺乏创新和变化。

这种情况下,无论有多少个例子,它们都是非常类似的,给人以单一和枯燥的感觉,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

千变万化则指的是多样化和丰富性。

它表示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样式、特征或变化方式,给人一种独特和有趣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例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中都能体现出来。

例如,在艺术领域,千篇一律的作品可能会让人感觉乏味和缺乏创意,而千变万化的作品则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在商业创新中,千篇一律的产品可能无法吸引消费者,而千变万化的产品则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引起人们的兴趣。

1
总的来说,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状态和效果,前者是单一和重复的,后者是多样和变化的。

在创作、设计和经营等方面,千变万化通常会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2。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读后感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读后感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读后感这文章一上来就讲建筑,那些个建筑的例子可真是有意思。

就像故宫,从外面看那一排排宫殿,规规矩矩的,好像有点千篇一律。

但你要是真走进去,从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从这道门到那道门,每一处的细节又都千变万化。

那些雕刻啊,装饰啊,布局啊,都有着细微的差别,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寻宝游戏,让你越看越觉得妙。

这就好比我们吃饺子,皮儿看起来都差不多,可里面的馅儿却能有无数种组合,猪肉大葱、羊肉胡萝卜、三鲜的等等,每咬一口都可能有惊喜。

我觉得这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就像一对欢喜冤家,在生活里到处都能看到它们在“打打闹闹”。

比如说我们每天上班的路,可能大方向是固定的,这就是千篇一律。

但是路上遇到的人啊、车啊,每天的天气,路边新开的小店,那可就是千变万化了。

要是每天上班路上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一点变化,那得多无聊啊。

就像一直吃同一种馅儿的饺子,吃不了几顿就得腻。

再说说音乐,那些经典的曲子,都有一个主旋律,这就像是千篇一律的部分。

但是呢,在这个主旋律的基础上,音符可以有各种组合,节奏可以有快慢变化,就像千变万化的魔法。

就好比一首流行歌曲,主歌部分可能比较舒缓,到了副歌就突然高亢起来,这种变化就像给耳朵来了一场刺激的冒险。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不管是搞建筑、搞艺术,还是过我们平常的小日子,都得把握好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之间的平衡。

光有千篇一律,那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波澜;可要是全是千变万化,没有一点规律和稳定的东西,那也会让人觉得混乱和不安。

就像盖房子,要是每个房间都盖得奇形怪状,没有一点统一的风格,那这房子肯定看着别扭;但要是所有房子都长得一模一样,像复制粘贴的一样,那这城市也就没啥看头了。

所以啊,我们得像那些聪明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一样,在千篇一律里找到千变万化的乐趣,在千变万化里找到千篇一律的安稳。

这样的生活,才既有熟悉的安全感,又有新鲜的刺激感,就像在熟悉的小路上发现了新的风景,那感觉,倍儿棒!。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建筑、音乐、绘画等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艺术作品图片、音频、视频教材及参考书籍4、教学时间:总课时:X小时具体分配:讲解X小时,讨论X小时,案例分析X小时,总结X 小时5、教学评价: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11 教学背景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领域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概念。

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理解,来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11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对于“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分析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总结。

112 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内涵及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这两个概念,以及如何欣赏和评价具有这两种特点的艺术作品。

12 教学目标的详细阐述12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定义和特点,并能列举出在不同艺术形式(如建筑、音乐、绘画等)中的具体例子。

1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地对艺术作品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尊重和包容态度。

13 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1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讲解过程中,结合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6、所谓的持续性包括几种? (1)时间的持续 (2)空间的持续 (3)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8、音乐中的重复 与变化指什么?
音乐是一种时 间持续的艺术,音 乐的重复是它的主 题,变化是指它的 变奏。
9、本文 “音乐、绘画、建筑”三 者是否并重?
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 容谈音乐、绘画的目的是为了谈建 筑,因为建筑学专业知识较强一般 人难以理解,而音乐、绘画则易为 人知。故先谈音乐、绘画,由浅入 深,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用”“移觉”,而是事物间具有共 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 的一致反映。“音乐、绘画、建筑 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 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括2-7段的主要内容。
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 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 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 建造师 ;
4、概括课文8—15段的主要内容。 建筑作为时间、空间持续的
艺术,绝大多数都是千篇一律与 千变万化的统一,作者列举了人 民大会堂、故宫,谐趣园和长廊 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 长廊。
5、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时,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
这是前提,没有持续性就谈不 上重复与变化。
10、谈谈建筑艺术中“千篇一律 与千变万化”的关系。
建筑是时空艺术。“千篇一律与 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 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 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 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 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 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8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梁思成【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整体感知和领会课文内容的能力,理解文中阐述的观点。

2.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抓住脉络,把握论证思路。

3.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疑难的学习习惯。

4.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课时安排】 3课时【课前准备】1.运用工具书,积累下列词语散漫零乱层出不穷万变不离其宗悠然自得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左睇右盼荒谬绝伦欲扬先抑杂乱无章2.通过阅读判断: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二、作家作品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回国工作,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至1931年,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主任,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1933~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和兼任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至逝世。

1940年10月至1947年,任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

在此期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他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又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他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首先应用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平郊建筑杂录》、《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调查研究专文十多篇。

他对中国建筑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并根据实物调查和对工匠实际经验的了解,1934年写成《清式营造则例》等著作。

1931~1945年,梁思成和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对15个省2000多项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

他根据这些资料,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

梁思成从50年代起,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他重视汲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等文。

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的领导人之一。

196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1200周年,他做了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

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著有《营造法式注释》(1983)等专著。

梁思成的著作已编成《梁思成文集》四集出版(1982~1986)。

他的专著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中国建筑史图释》)于1984年在美国出版。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三、解题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2.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明确: 1.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

2.“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

建筑是时空艺术。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

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

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副标题中出现了“通感”一词,这里不是修辞格意义上的“移用”“移觉”。

“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进行描述。

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次为初读课文,要求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的基本意思。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1段是第一部分,指出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特别重要。

第2段至第7段是第二部分,举例论述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

第8段至第16段是第三部分,举例论证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欣赏领悟请学生欣赏《鳟鱼》、《千手观音》、《清明上河图》、《临韦偃放牧图》,领悟“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特别重要”以及“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的含义。

(课件显示)六、布置作业: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请用表格形式整理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并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此为参考答案,学生意见大致相同即可。

)(1)(2)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把握作者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来类比印证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关系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单纯的“千篇一律”太“板”;单纯的“千变万化”则太乱,在音乐、绘画、建筑中这截然不同的两者是怎样做到和谐统一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梁思成先生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吧。

二、再读课文本次为二读课文,要求能抓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明确:第1段是理解全文“纲”,提出了论题和论点,说明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第2段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乐句、乐段的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第3段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明确地阐述了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辩证关系。

第4段说明舞台艺术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的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

第5~7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说明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持续中,绘画创作在重复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

而这种重复中的变化与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变化关系十分相似。

第8段过渡到论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9段说明作为建造人民大会堂构件的柱子完全相同,是简单重复,但不同的是这些柱子在组合排列中“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

作者强调重复是给予这座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10、11段介绍世界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故宫。

作者以人们熟悉的故宫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后三殿”为例,说它们“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与“变奏”;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

这里既有变奏,又有伴奏;既有运用各种手法烘托主题曲的变化重复,又有配合主要器乐演奏的其他器乐的伴奏,真是重复多变,多彩多姿。

故宫的建筑组群、殿堂、楼阁、廊庑处处体现了“千篇一律”,乃至每座建筑的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都是无尽的重复,但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人们以一定的审美情趣的欣赏,发现故宫“整个景色、轮廓、光影,都在不断地改变着”。

作者总结道“空间和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第12段简略介绍颐和园里的谐趣园。

园中央有一个荷池、环池建有13座楼台亭榭,与颐和园的建筑整体交相辉映,形成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第13~14段介绍建筑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如果说长廊的柱子是“千篇一律”,那么乐寿堂回廊墙上的花窗便是“大统一中的小变化”了。

花窗的变化与廊柱的重复各具情态和谐统一。

第15段,在前几段举例、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明确指出: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群体建筑,“往往都以建筑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幅立体的绘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是音乐、绘画艺术的特点,更是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

第16段,简评我国12年来的城市建筑设计情况,指出不足,进一步阐明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和谐的统一。

三、三读课文本次为三读课文,重在领会文章主旨,学习文章构思、语言、写法方面的特色。

读课文前,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几个问题,供他们思考。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其的含义是什么?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3.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用了20个“一根”。

这样的表达效果怎样?4.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后文还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