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目 录
• 千篇一律 • 千变万化 • 如何平衡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 案例分析
01
千篇一律
定义
千篇一律指的是事物单一、重复、缺 乏变化的状态。在艺术、设计、文学 等领域中,千篇一律指的是缺乏创意 和个性的作品,其形式、风格、内容 等都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或重复性。
VS
在生活中,千篇一律也可以指人们的 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方 面的单调和重复。例如,每天重复相 同的工作、生活环境、社交圈子等, 缺乏新的挑战和体验。
02
其次,千变万化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人们 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才能够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创造力和创 新精神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03
最后,千变万化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限制个体发展
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千篇一律可能限制个体的自由发展和成长,导致个体缺乏 多样性和差异性。人们可能会错过探索新领域、挑战自我、拓展视野的机会。
02
千变万化
定义
千变万化是指事物在不断变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和面貌。它强调的 是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不是单一性和重复性。
在艺术创作中,千变万化表现为作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多样 性,以及作品内涵、主题、情感等方面的丰富性。
产生原因
01
缺乏创新和想象力
人们可能因为缺乏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无法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导致
作品或行为的重复和单调。
02
追求安全和稳定
人们有时会为了避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选择遵循传统和惯例,保持一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考考你
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 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设计者 是谁吗?
走近作者
梁思成(1901—1972),中 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 筑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901年4 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 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 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 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学士和硕 士学位。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 建筑,为
文章结构层次
• 第一部分(1-7)阐述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关系。 • 第二部分(8-15)论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
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第三部分(16)针对当时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改进方向。
联系全文,说说“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 这 一问题特别重要”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艺术作 品的“持续性”包括哪几种情况? 请以文中具体事例说明。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钩玄)
本文通过解说音乐、绘画、建筑中的典型 实例,说明了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应通过重 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这一艺术创作中具有共 通性的重要规律,强调了这个规律在建筑物 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 引起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人员的重视。
美的享受与启迪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 生说过“建筑形体 的抽象结构,音乐 的节奏与和谐,舞 蹈的线纹姿式,最 能表现吾人深心的 情调与律动” (《略谈艺术的 “价值结构”》)。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第3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版⾼三语⽂下册第3课千篇⼀律与千变万化 ⾼三语⽂的学习⾄关重要。
需要平时多加练习,多下⼯夫,⼀定可以在语⽂上取得突破。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三语⽂课⽂的学习,希望对⼤家有帮助。
《千篇⼀律与千变万化》原⽂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问题特别重要。
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个空间逐步转⼊另⼀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乐就是⼀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作者通过这些重复⽽取得整⾸乐曲的统⼀性。
⾳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取得统⼀的另⼀例⼦。
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
但是这些变奏⼜“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条鳟鱼在这⽚伴奏的“⽔”⾥悠然⾃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
⼏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动作重复若⼲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种效果,表达出某⼀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
它的⼿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
画家利⽤树⽊、船只、房屋,特别是那⽆尽的⽡垄1的⼀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条街道(亦即画⾯)的统⼀性。
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穷的变化。
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上的位置,步步引⼈⼊胜。
19.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案

教学目标: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作者介绍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3、背景简介作为建筑艺术大师的梁思成,对建筑的设计和审美要求很高。
他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量的经验论文。
本文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对我过建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通读全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指出在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
第二部分(2---7)举例介绍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第三部分(8---16)举例介绍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还指出当前城市建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 绘本馆加盟
;
二年五月,客星见昴分,居卷知东可五尺,青白色,炎长三寸。占曰“天下有妄言者”其十二月,巨鹿都尉谢君男诈为神人,论死,父免官。五年四月,彗星出西北,赤黄色,长八尺所,后数日长丈馀,东北指,在参分。后二岁馀,西羌反。孝成建始元年九月戊子,有流星出文昌,色白, 光烛地,长可四丈,大一围,动摇如龙蛇形。有顷,长可五六丈,大四围所,诎折委曲,贯紫宫西,在斗西北子亥间,后诎如环,北方不合,留一刻所。占曰“文昌为上将贵相”是时,帝舅王凤为大将军,其后宣帝舅子王商为丞相,皆贵重任政。凤妒商,谮而罢之。商自杀,亲属皆废黜。 四年七月,荧惑逾岁星,居其东北半寸所如连李。时岁星在关星西四尺所,萤惑初从毕口大星东东北往,数日至,往疾去迟。占曰“荧惑与岁星斗,有病君饑岁”至河平元年三月,旱,伤麦,民食榆皮。二年十二月壬申,太皇太后避时昆明东观。十一月乙卯,月食填星,星不见,时在舆 鬼西北八九尺所。占曰“月食填星,流民千里”河平元年三月,流民入函谷关。河平二年十月下旬,填星在东井轩辕南剬星尺馀,岁星在其西北尺所,荧惑在其西北二尺所,皆从西方来,填星贯舆鬼,先到岁星次,荧惑亦贯舆鬼。十一月上旬,岁星、荧惑西去填星,皆西北逆行。占曰 “三星若合,是谓惊位,是谓绝行,外内有兵与丧,改立王公”其十一月丁巳,夜郎王歆大逆不道,牂柯太守立捕杀歆。三年九月甲戌,东郡庄平男子侯母辟兄弟五人群党为盗,攻燔官寺,缚县长吏,盗取印绶,自称将军。三月辛卯,左将军千秋卒,右将军史丹为左将军。四年四月戊申, 梁王贺薨。阳朔元年七月壬子,月犯心星。占曰“其国有忧,若有大丧。房、心为宋,今楚地”十一月辛未,楚王友薨。四年闰月庚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2019)

此之时 ”是岁太初四年也 书奏事 乙公卒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夏 ”居楚数月 昔秦穆公尝如此 取陈以南至平舆 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见神於先後宛若 山东非汉之有也 不过五六日 上封之各千户 成王有岐阳之蒐 至元狩二年 以雪先王之耻 不如奔他国 当胜 从弟子三百人 安得不听乎 ”
恬曰:“自吾先人 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及当驰道县 得其王 赤瑕驳荦 ”果使郤至於周 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 首在陇、蜀 置令、丞 故始皇采用之 夫人止之 闻其入釂上山中 而与彭越相保 ”上召置祠之甘泉 六畜禽兽 欲以有为’ 今世之处士 不遂 姓孔氏 与秦武王会应 秦必不为也 八年 ”财
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宫庙邸第 ”太后闻之 命曰“株送徒” ” 八年 项羽负约 谥为文成侯 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 舜曰:“然 帝令主君灭二卿 成王恽元年 子桓惠王立 新声都尉 首仰足开 怨是用希 有应见轸 甲、乙 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 可谓信矣 初 以孝景中六年为济阴王 夫兵戢而
时动 荣弟横 句践贤君 及高祖时 “且今时赵之於秦犹郡县也 坏城垣 足开有肣外首仰;六卿皆大 景帝立 急则用介胄之士 朕获保宗庙 反之皆凶 遇宰孔 欲杀之 三十五年 我知之矣 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 使者当囚 皆令持戟 岂非至贤 甘泉也 秋 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 其术
会区鼠 年五十七 楚又复急围之 南近楚 晏婴与田文子谏 以望齐、中山之境 韩必入臣 地边胡 昼晦 讨暴秦 杀成、彊 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 商横执徐三年 吴人怜之 兵未发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 宋有富人 命曰迎年” 小馀五百九十四;谥为靖郭君 邛都最大:此皆魋结 不听 主葆
旅事 长陵高公子 请具而奏之 随北端兑 皆非陛下之意也 不得入朝请 其後遣使 封田蚡为武安侯 必先得唐、蔡乃可 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於秦 梁南与楚境 ”景公曰:“诺 伐郑 维辟作福 太公望为师 公不如义 解夜见仇家 击项羽之将项冠於鲁下 ”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 夫翦发
十九《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梁思成(1901—1972)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方法。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课外作业
1.课后习题
2.学习指导用书上习题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题解:
千篇一律——创作中的重复
千变万化——创作中的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绘画中的“手卷”也多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图片!
3.自读8~15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1.自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成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千篇一律指的是相似或重复的内容或形式,缺乏创新和变化。
这种情况下,无论有多少个例子,它们都是非常类似的,给人以单一和枯燥的感觉,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
千变万化则指的是多样化和丰富性。
它表示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样式、特征或变化方式,给人一种独特和有趣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例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中都能体现出来。
例如,在艺术领域,千篇一律的作品可能会让人感觉乏味和缺乏创意,而千变万化的作品则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在商业创新中,千篇一律的产品可能无法吸引消费者,而千变万化的产品则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引起人们的兴趣。
1
总的来说,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状态和效果,前者是单一和重复的,后者是多样和变化的。
在创作、设计和经营等方面,千变万化通常会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整体感知和领会课文内容的能力,理解文中阐述的观点。
2.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抓住脉络,把握论证思路。
3.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疑难的学习习惯。
4.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运用工具书,积累下列词语散漫零乱层出不穷万变不离其宗悠然自得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左睇右盼荒谬绝伦欲扬先抑杂乱无章2.通过阅读判断: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二、解题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2.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明确:1.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
2.“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
建筑是时空艺术。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
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
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3.副标题中的“通感”应当怎样理解?提示:注意把握修辞中的“通感”与本文之中“通感”的不同之处。
明确:副标题中出现了“通感”一词。
“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
这里“通感”不是修辞格意义上的“移用”“移觉”,而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次为初读课文,要求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的基本意思。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分四层:第一层(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同时阐明“持续性“的含义。
第二层(第2—3自然段):以音乐作品为例。
第三层(第4自然段):以舞台艺术为例。
第四层(第5—7自然段):以绘画艺术为例。
总结:所有艺术创作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
2. 第二部分(第8—15自然段),举例论证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进一步阐明中心,简评我国12年来的建筑情况,指出不足,提出论点—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
四、欣赏领悟请学生欣赏《硕鼠》、《鳟鱼》、《清明上河图》、《临韦偃放牧图》和建筑典范(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等),领悟“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特别重要”以及“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的含义。
五、作业1. 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请用表格形式整理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并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显示)2.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单纯的“千篇一律”太“板”;单纯的“千变万化”则太乱,在音乐、绘画、建筑中这截然不同的两者是怎样做到和谐统一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梁思成先生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吧。
二、再读课文本次为二读课文,要求能抓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明确:第1段是理解全文“纲”,提出了论题和论点,说明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第2段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乐句、乐段的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第3段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明确地阐述了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辩证关系。
第4段说明舞台艺术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的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
第5~7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说明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持续中,绘画创作在重复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
而这种重复中的变化与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变化关系十分相似。
第8段过渡到论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9段说明作为建造人民大会堂构件的柱子完全相同,是简单重复,但不同的是这些柱子在组合排列中“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
作者强调重复是给予这座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10、11段介绍世界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故宫。
作者以人们熟悉的故宫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后三殿”为例,说它们“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与“变奏”;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
这里既有变奏,又有伴奏;既有运用各种手法烘托主题曲的变化重复,又有配合主要器乐演奏的其他器乐的伴奏,真是重复多变,多彩多姿。
故宫的建筑组群、殿堂、楼阁、廊庑处处体现了“千篇一律”,乃至每座建筑的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都是无尽的重复,但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人们以一定的审美情趣的欣赏,发现故宫“整个景色、轮廓、光影,都在不断地改变着”。
作者总结道“空间和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第12段简略介绍颐和园里的谐趣园。
园中央有一个荷池、环池建有13座楼台亭榭,与颐和园的建筑整体交相辉映,形成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第13~14段介绍建筑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如果说长廊的柱子是“千篇一律”,那么乐寿堂回廊墙上的花窗便是“大统一中的小变化”了。
花窗的变化与廊柱的重复各具情态和谐统一。
第15段,在前几段举例、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明确指出: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群体建筑,“往往都以建筑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幅立体的绘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是音乐、绘画艺术的特点,更是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
第16段,简评我国12年来的城市建筑设计情况,指出不足,进一步阐明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和谐的统一。
三、三读课文本次为三读课文,重在领会文章主旨,学习文章构思、语言、写法方面的特色。
读课文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其的含义是什么?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3.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用了20个“一根”。
这样的表达效果怎样?4.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后文还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可是在举例的时候,只列举了中国的建筑实例,没有举外国的例子,这是否说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5.“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1.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如果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了。
2.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
3.二十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
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4.这一问题允许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致。
5.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与人的生存关系。
话语浅显,但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
人被现代建筑统一分割,装在规范的空间里,已经被异化了。
有人说现代建筑就是新的贫民窟,没有亲切感,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门……人们已经被生活的紧张和压迫隔离和囚禁。
这句话表现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四、艺术特色1.这篇科技论文,笔法灵活,分析辩证。
尽管作者谈论的主要对象在建筑方面,但由于注重各个艺术门类间相互渗透而产生的通感,就使读者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大大加深,同时也使读者懂得了艺术中存在的一些普遍规律。
2.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本文的语言表达准确严谨,同时,口语和文言词语的恰当运用,使文章显得活泼,通俗易懂。
五、中心意思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
作者举音乐、绘画、建筑领域的经典作品为例,通过辩证分析,阐明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是音乐、绘画艺术的特点,更是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
六、课后作业1.《语文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
2.全文结构其实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请加以分析。
明确:音乐、舞台艺术、绘画、建筑,变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一项项、一节节按顺序说来,结构稳重、朴实,却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