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解说训练题精粹讲课稿
《文言文阅读专题 ——古代文化常识》 课件(36张PPT)高中语文精品公开课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王安石被称王荆公是称爵号,称王文公是 称谥号,称王临川是称籍贯。 B.尊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对方的女儿为令 爱,谦称自己的母亲为家严。 C.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后取字,是成年的标 志,对人称字表示尊敬。 D.皇帝的谥号寓含褒贬,“文”“武”表示 褒扬,“哀”“思”表示同情。
D 皇帝的庙号
1、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 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 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按惯例,新君 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 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 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
2、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 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 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 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B错误,B称自己母亲为家慈
2.年号,庙号,谥号都有什么不同?
唐太宗年号 “贞观” 唐太宗的庙号“太宗” 唐太宗的谥号“文皇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 肃穆之意。
C【解析】“谥号”错,应为“庙号”
3、古代官职的含义和官员传记类文章用词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 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 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 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 评定的称号,如武帝。
(新)高考语文文言文专练《文化常识》复习精讲教学课件

学而 时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复习精讲教学课件
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男子20岁加冠之年,女子15岁及笄之年)。名和字是为了便 于他人称谓,对晚辈平辈一般称名,对尊辈一般称字、号、籍贯、官职、封爵等。 B.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 C.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汉文帝”是称谥号的;“宋仁宗” 是称庙号的;“乾隆”是称年号的。称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 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D.谥号,专指皇帝或诸侯、后妃、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的 评价称号。褒扬的帝王如文帝、武帝等,大臣如文忠、武穆;贬抑的帝王如”周幽王“”周 厉王“,“恶谥”的奸臣如秦桧为缪丑等。 答案:A 解析:平辈一般不称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复习精讲教学课件
文言文
——文化常识精讲专练
知识 讲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复习精讲教学课件
(1)名字称谓 (2)地理山川 (3)管职官署 (4)天文历法 (5)宗法礼仪 (6)科举学校 (7)经史子集
知识 讲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复习精讲教学课件
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礼记 ·檀弓》“幼名,冠字。”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始于唐太宗。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代 皇帝一般称“宗”。
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 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依此类推。新君即位或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变年 号,称为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如汉武帝一生就用了十一个年号,女皇帝武则天也曾 改元十二次。自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不论在位时间长短,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 号,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清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因此往往也就用年号来称呼皇 帝。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师用讲课稿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一.导语:课标定位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大意。
”2.能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概括诗词曲的大意,感知其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其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
二.考点分析文言文的命题主要依据课标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评价。
南京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多选自浅显易懂的的课外文言文。
考点通常有:1.文言朗读与节奏。
2.文言实词。
3.文言虚词。
4.文言句式。
5.文言翻译。
6.内容理解。
7.思想情感。
8.迁移理解。
三.备考方法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形成迁移能力,不能学以致用。
2.没有正确理解材料内容,不能准确概括文意。
3.没有理解诗词一般规律,缺失品读诗词的方法。
4.没有理解人物内涵,不能准确进行评价。
针对上面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2.梳理归纳,注重迁移。
3.掌握规律,准确评价。
4.发散思维,联系实际。
四.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1.文言实词:⑴通假字⑵一词多义⑶古今异义⑷词类活用⑴通假字: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一种较特殊的语言现象。
通假又叫“通借”或“假借”,是古人书写时本有其字而未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
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同“披”,意思是穿着。
⑵.一词多义:在文言文的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作一词多义。
如“寻向所志”的“寻”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不久”。
⑶.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词的古义与今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古今意义有别﹙古今异义﹚。
文言文 文化常识 ppt课件

2017版高三一轮语文教学实用课件
第10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4.规律方法
2017版高三一轮语文教学实用课件
第11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记忆方案(一)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语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 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 “动作”发生。比如: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8.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第11页2017版高三一轮语文教学实用课件结束放映返回目录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记忆方案二二不人物秉性品行相关的常用词语耿光明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诈阿谀谄谗谲欺诈玩弄手段狷介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等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 1.课前素养积累 ➢ 2. 考点阐释 ➢ 3.考点精讲 ➢ 4. 规律方法 ➢ 5.
B.“变徵”与“羽”都是古代音律的音阶,只不过“变徵”是 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音悲凉。(《荆轲刺秦王》)
C.“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 “足下”,意为“您”。(《鸿门宴》)
D.《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有诗歌 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传说是由孔子采集而来。(《〈诗经〉 二首》)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巧解古代文化常识题教案

巧解古代文化常识题真题开路·点迷津(2019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8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讲义)

文言文阅读考点18 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考点讲义一、考点解读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但是由于此题涉及面极广,需要识记的内容非常丰富。
所以,如何识记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何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
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的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多。
二、知识储备(一)分类储备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内容虽然复杂繁多,但是分类却比较清晰,因此,分类掌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的知识点分类如下:山川地理:九州、八荒、六合,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关内、关外、江东、江左、五岳、三秦、城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等。
宗法礼俗:宗法类主要有天子七庙、太子、建储、爵号、庙号、追赠、太牢、少牢、郊祭、社日、九族、姻亲等,礼俗类主要有北面、南面、东向、坐、跪、跽、箕、婚礼、丧葬、祭礼等。
文化科举: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解元、会元、状元、四书五经、六艺、五音、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校、痒、序、学、国子监、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司业、教授、监生、童子等名号称谓:称谓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直称姓名,第二种情况是称对方的字、号、谥号、斋名、籍贯、郡望、官名、爵名、官地、公、君、吾子、卿等(有时候称呼前加“令”“仁”“贤”字),第三种情况是谦称寡人、朕、孤、仆、不才、不佞、愚、鄙人、敝人(在有些谦称前可以加“家”“舍”字)等,第四种情况是敬称陛下、皇上、大王、帝号、庙号、公、君、足下、丈、大人等。
官职官署:官职主要分中央和地方,中央分三省六部,其中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的是尚书省的六个下属部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个部门各自管辖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等,地方分州、郡、道、路、府、省等。
同时要注意与官职有关系的词语如授、除、擢、迁、贬、启骸骨、悬车、下车等天文历法:天文主要有星辰名称、圭表、阴阳等。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在道义上彼此Βιβλιοθήκη 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 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二
汉 代 选 拔 官 吏 制察度举的征一辟种常形见考点清单:
式
1.察举孝廉下察举到有上考,察、帝推征举府的意辟思上,到又叫下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察举
• 良人、良君:-----
• 细君:--------
同学 学校 学生 女婿 岳父 岳母 叔父 长子 妾生的儿子 丈夫 妻子
6.讳称
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 会等级森严,帝王将相士大夫与平民百姓对 “死”都有严格的称呼,“天子死曰崩”, 诸侯、王及大官死叫薨,帝相及士大夫死叫 卒,士死叫不禄,平民百姓就称死。
称 郡
韩愈本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 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
望 其为韩昌黎。
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因苏氏是赵郡的
望族,故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
“苏赵郡”。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杨万里→杨诚斋; 蒲松龄→聊斋先生; 梁启超→饮冰室主人; 姚鼐→姚惜抱、惜抱先生(其斋名为惜抱轩); 谭嗣同→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归有光 → 项脊生
别人的父亲 别人的母亲 别人家的女儿 别人家的兄长 别人家的女婿 别人家的儿子 别人家的妹妹 别人的妻子 别人的庭院 别人贤能的儿子 别人的学生
5.
• 同窗、同门、同砚-• 寒窗----
别 称:
• • •
门生-东床、东坦、娇客 外父---
• 外姑------
• 季父:----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教师版)讲课讲稿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1、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
考中进士的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B.“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统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需离职。
2、A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
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
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 “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 退,官吏的升降。
❖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 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 的一种专业运输。
❖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
❖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 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 的制度。
❖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 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参考答案】D(“闾”指里巷的门)
❖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 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 年的一种名称。
❖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 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 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 【参考答案】D(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 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 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 【参考答案】D(“乞归养”意为“请求辞职 回家奉养父母”)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经:在文中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
❖ B、迁:指迁移,变更,变动的意思,在古代 一般指升官,如“再迁”、“左迁”、“右 迁”。
❖ C、下车:语出《礼记·乐记》“武王克殷, 反商,未及下车”:指定吏初到任。
❖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 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 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 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
❖ 【参考答案】C(“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 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 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 常要更改年号。
❖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 名。
1.下列对原文加点字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 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 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 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 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 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 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琵琶行》中的 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 【参考答案】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 1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 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 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 【参考答案】A(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 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 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 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 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 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 C.放郑,《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后以“放郑” 谓弃绝淫靡之音。
❖ 【参考答案】A(清朝不全是以长子做太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 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 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 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 帝王的敬称。
❖ 【参考答案】C(左迁是贬官)
的一项是( )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 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 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 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 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 【参考答案】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
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 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 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 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 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 D、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 葬故乡,常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职。
❖ 【参考答案】B(左迁:降低官职,即“降 官”。犹言下迁。)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 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 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 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 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 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 【参考答案】C(“左迁”为贬官。)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