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_人教版新课标
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诗
词既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也是情感教育的载体。
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培养正
面情感,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在品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美、善、真、情,实现情感的沟通和融合。
本文拟从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方面展开论述。
一、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塑造作用
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积极的塑造。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其中
既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美好的向往,还有对爱情的表达,能够引起学生自身情感的共鸣。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将被感染和激励,对生活、对人生、对美好都会有更深
刻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古诗词的品读,学生能够从中汲取感悟,培养对美、善、真、情的
审美情感,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积极的引导和熏陶。
古诗词教学还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启迪。
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其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通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会选取那些内容简洁、意境优美、富
有教育意义的古诗词进行教学。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在欣赏中领略意境,受到情感
的熏陶。
比如在学习《登鹳雀楼》时,学生可以感悟到登高远眺的豪情壮志,也能感受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与深沉。
这样的启迪,能够让学生在品读古
诗词的过程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激发起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启迪他们的情感,并潜
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感世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字的能力,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性格和道德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重视。
渗透情感教育并不是简单地灌输学生对情感问题的认识,而是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呢?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渗透。
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课文、故事等形式传达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述课文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情感、情节的设定等方式,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和思考,塑造正确的情感态度。
通过《小猫钓鱼》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在情感上理解故事中小猫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追求的正确情感。
语文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对美的感知。
语文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古诗词、古文等形式,让学生接触音乐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
通过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情感修养。
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诗句的意境、音律、艺术表现手法等,让学生感知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美感,从而提升情感修养。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知识传授者,更需要做学生情感的引导者。
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朗读、情感演绎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情感上得到锻炼和熏陶,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师生情感沟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老师要做学生情感的引导者,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即使是在语文课堂上,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尊重。
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能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Overall, the article discusses various strategies on how to integrate emotional education into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al perme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calls for a more empathetic approach to engag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strategie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include focusing on emotional resonance in language teaching, nurturing students' appreciation for beauty, guiding students towards expression and appreciation of emotions, organiz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promote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fostering a positive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aleducation in shaping students' character and values, calling for a greater emphasis on emotional education in futur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研究-精品作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研究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推动人们的非智力因素以及智力因素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相互对应,它能够辐射教育活动整个过程,有效补充了当前教育的缺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工作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产生了自我情感体验,领悟作品所包含的深层次内容,从中获取对于社会、自然以及人生的启示。
对于作品当中的感人形象与情境,需要表达出自我体验,品味作品当中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评析以及欣赏水平,极大的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任务。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问题(一)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教师在讲解古诗的时候,经常采用解释题目与诗人背景――理解疑难字词、翻译全文――讲解主题思想,背诵全文的模式,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程序化趋势,使得那些营养丰富、意蕴悠远的古诗经过教师讲解以后,都变的愈发索然无味,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严重的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生命活力以及思维灵性,古诗词本身所蕴含的美感也荡然无存,课堂教学也因此而丧失了美感。
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下,课堂教学美感严重缺失,难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二)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首先,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师晋升以及考核起关键作用的依然是学生的成绩,所以,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无视学生素质教育,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应试教育思维始终影响着情感教育开展,尤其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当中,教师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缺少对于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升华。
其次,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成才,对于学生情感培养诉求较为薄弱。
在社会竞争压力不断提升的今天,家长更加的理性面对学生的成长,认为只要是成绩好就能够有美好的未来,所以忽视了对孩子情感层面的教育,借助古诗词培养孩子的文化情愫更是无从谈起。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是教师必须注意的问题之一。
情感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更是对学生情感、思维和行为的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渗透策略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一、创设温馨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情感上获得愉悦的体验。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平等待人,不追求成绩和名次,不批评和打击学生。
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创造安全、放松、舒适的学习环境。
二、引导学生感受文学情感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文学情感也是实现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讲解一首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表现诗歌的情感、描写诗人的思想感情等方式来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共鸣和感受,激发其情感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发掘生活中的情感元素,并将其与课文进行比较和联系,使学生在情感上触发,并有所启迪。
三、关注学生情感发展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情感发展问题。
例如,对于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等特殊群体,要表现关切之心,及时发现他们的情感问题并予以适当的引导,使其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培养,并帮助他们走出情感困境。
另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在平时的言行中以身作则,落实师生互动和谐,注重个别化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的情感教育策略,与家长、同僚等多方面力量合作,共同营造一个人人关注情感、共同成长进步的营地。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温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感受文学情感以及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等情感教育渗透策略,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并且带领学生走向一个健康、幸福、有爱的人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增强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究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呢?以下将从文学欣赏、作文教学和语文阅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学欣赏文学是情感的艺术,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文学作品来进行文学欣赏,让学生从中感受情感的力量,增强情感体验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歌、散文或小说,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和讨论等方式去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在欣赏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什么,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作者通过怎样的文字表达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教育,提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作文教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作文教学也是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感体验来进行作文教学,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情感、抒发情感。
可以给学生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题目,让学生围绕这些题目进行作文,如“我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最感动的一件事”等,通过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中进行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教师还可以通过点评和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实的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学习名人故事和传记故事的方式来渗透情感教育。
让学生了解一些伟大人物的成长经历和感人事迹,通过学习这些故事来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启发学生对生活和成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抒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渗透情感教育则是一个更加细致和深刻的
领域。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是一项需要老师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在小学语文教
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多种策略来实现,下面我们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之一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选材。
文学作品是情感渗
透最为成功的载体之一,通过选用富有情感渗透力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
共鸣,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并引发对情感的思考和表达。
在选择文学作品时,老
师可以特别关注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
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力量,并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去理解、表达和传递情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之三是通过情感分析的引导。
在教学中,老师可
以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情感的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情感,并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
思考情感的产生和表达。
通过情感分析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我情感,提高情感认
知能力,激发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老师们需要通过多种方法
和途径来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从
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希望全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加强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在教学中多渗透情感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
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在科学扫荡我们生活的时候,在计算机化和数字化时代到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学生疏于用书面去表达的时候,语文学科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有关语文课程改革的口号此起彼伏,推动课改越来越朝着人性化的方面发展。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语文教师应该体现其良心与职责,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的心智和人格健全起来。
新语文程标准也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语文教学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大胆革新,创设情境,提供交流的平台情感教育该如何进行?怎样的一个过程才算是比较完美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产生清楚的具像性知觉及表象,并以理性高度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由此产生和发展情感,这就是情感教育。
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源于知觉和表象,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是主体对文体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追求真实的交流和深刻的体悟,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而课堂上我们看到,在教师繁琐的提问干扰下,思维漂浮在热闹的问答上,学生由于没有沉静的阅读品格,这样的一种心智活动实际上已经消亡,情感体验也显得简单化、标签化、虚伪化。
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作一些尝试:(1)大胆的开放课堂,设置情境。
我们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境遇的悬殊,小学生对古典诗词容易产生“隔膜”。
因此,古典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不可少,教师通过创作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亲近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专注倾听的心理机制。
据闻一多的学生回忆,闻先生给他们讲授“楚辞”,喜欢选择在黄昏时分授课。
随着最后一抹晚霞的消逝,口含烟斗,腋下夹着布包的闻一多笑容可掬地来到教室。
落坐后,闻先生点点头,高声吟诵一段源于《世说新语》的开场白:“痛饮酒,读楚辞,方可以为名士!……”在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之后,昂扬的激情师生之间弥漫开来。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塑造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情感教育,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心理的塑造,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1、积极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文本信息、语言文学形式、文学性质、文学价值,都是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心理塑造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形式、文本内容、文学情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在情感教育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及时回应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并积极支持,通过课堂形式和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促进学生情感成长。
3、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往和情感分享小学教育中,学生的情感交往和情感分享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设立小组活动、互动探讨、课外阅读等形式,身体力行引导学生开展情感交往和情感分享,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通性和情感沟通率,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
1、启迪学生的审美情感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学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事物,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塑造学生的人格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格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文学情感的陶冶和熏陶,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内在品质,如正直、勇敢、尊重等,提高学生品格和道德素质,从而塑造学生的人格。
3、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重点和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至关重要。
1、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情感修养小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情感修养,使学生在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交往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
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诗词不仅具有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人生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古诗词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让他们在欣赏和领悟古诗词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是我们教育者需要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需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入手。
教师应该将古诗词教学融入到生活化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可以通过唱歌、朗诵、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充分感受其中流淌着的深情和情感。
教师的态度也非常重要,要用心、用情地教授古诗词知识,引导学生去感受其中的情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词中的情感。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点滴,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和情感。
可以通过教学材料中的案例、故事等来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让他们能够理解和领悟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审美和人文情怀。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家长应该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家庭教育支持,让他们在家庭中也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古诗词的世界中。
社会也应该加大对古诗词教育的支持力度,通过各种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文化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力量,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的情感,从而更好地领悟和理解古诗词的意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而情感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品德的重要一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成为教师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浅析,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而情感教育正是其中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有趣的故事、播放生动的视频、展示精彩的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生活、自然、历史等方面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之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具体的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所学知识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和心灵震撼。
在讲解诗歌时,可以通过音乐、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刻地体验诗歌所带来的美感和情感张力;在讲解古文时,可以通过情景再现、情感演绎等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古文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深度。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还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以及人生智慧等,让学生在感悟中感悟,从中获得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在讲解寓言故事时,可以通过故事的情节、寓意等,引导学生领悟故事所传递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通过诗词的情感表达、意境描绘等,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和人生真谛。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品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四、促进学生情感与思维的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还包括促进学生情感与思维的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人教版新课标古诗是古文学中的一大奇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而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大多是历代著名诗人所作,都是千百年来为人们吟诵不厌的佳作。
这些古诗内涵深刻,意存高远。
有的是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示儿》;有的是写景名作,如杜甫的《绝句》;有的是历史写照,如林升的《题临安邸》。
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渗透学生情感教育的典范之作。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
因此,古诗教学不但要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理解诗的主要内容,还要学生深入诗人的内心深处,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让诗人的美好情操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地溶化在学生的血液里。
至于如何渗透,下面就此略谈一孔之见,以与同仁切磋。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
所谓“情境”,是指某种能造就人特有心理的一种氛围。
它对人的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就古诗而言,语言凝练,意存高远,有时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文内涵,创设情境,充分显示形象,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促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做到“以境引情”。
(一)故事启情。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还有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如果学生不知背景,不知诗人坎坷的经历,也就不能正确领会诗人的情感。
再说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古诗产生的特定环境以及诗人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可以为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创设一个想像的情境,从而启发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赠汪伦》这首诗,在教学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在课前讲述了李白当时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有一人名叫汪伦,很有才学,但他不愿意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桃花潭畔。
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
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窑在地下。
有一回,听说李白到了安徽,他很想邀请李白前来做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修书一封给李白。
李白拆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先生好游吗?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酒吗?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听说汪伦对人十分豪爽,便欣然答应。
可见面后,汪伦却大笑:“‘桃花’是此潭的名字,并无桃花十里;‘万家’是此店姓万,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才知上当,但却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亦人生一大快事。
”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热情款待,两人情趣相投,成为好朋友。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日李白要乘舟远去了,面对桃花潭边前来送行的汪伦,他即兴写下此诗。
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吟诵起来。
在这咿呀吟咏的同时,“朋友间的深情”相信学生不难体会。
(二)绘画抒情。
绘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对于那些描写山川风貌、生活场景的古诗,我们不妨让学生想像画面,绘制简笔画。
因为小学生总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像的。
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在获得美感的同时,定会产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之情,感受生活之美。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交织成了一幅瑰丽的春景图。
教学中,我运用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体会诗中有画的基础上,通过想像绘成图画。
一会儿工夫,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春景图立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他们胸中禁不住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啊,好美的春天啊!”“春天,我爱你!”(三)想像悟情。
古诗教学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
此时,教师要借助音乐、画面等媒体,帮助学生架起想像、联想的桥梁,顺利地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与故友的离愁别绪完全予以在了水天一色之间。
教学中可选用与这首古诗诗意相协调的古典乐曲《送别》,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凝神细听,让凄婉、动听的旋律唤起学生丰富的想像,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似乎看到了滚滚的长江水奔向天际,友人的孤船渐渐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而李白却久久伫立在江边,不愿离去……这样,学生目视其文,耳悦其声,也一定会深切感悟其“朋友情深”。
由此可见,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不同特点以及教学的需要,巧设各种情境。
只要“境”创设得妙,自然“情”便激发得浓。
二.玩赏词句品味情。
诗人在精心创作诗篇时,往往用心血凝聚了许多精妙绝伦的名词佳句。
这些词句常常是点睛传神之笔。
它们寄深意于一瞬,寓丰富于单纯,像清泉,似甘醇,句凝情浓,字炼理深,常深含诗人丰富的情感,常给人以新的生活启迪。
如寄托对久别故乡深深思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对家乡恋恋不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亲情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暗藏哲理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精词佳句,启发学生品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并使此情此意,能如春雨点点滴滴渗入学生的心田。
如《望庐山瀑布》一诗,诗中的“挂”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地描绘出远望瀑布的景象。
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精妙,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挂”字的近义词进行比较体会。
这时,有的学生换上了“流”字,有的换上了“悬”字。
后我再次质疑:李白为什么用“挂”而不用“流”、“悬”呢?学生们各抒己见,但始终没有领会。
这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录像: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峰顶端喷泻而下,如滚滚长河般奔腾不息,如一条巨大、耀眼的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如此逼真的画面,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
此时,学生不难体会这“挂”字正好与“遥看”相呼应,这是诗人远望到的壮观的瀑布景观。
“妙,真妙!”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之情会悄然而生。
又如教学爱国诗人陆游的千古绝唱《示儿》,课始,我在悲哀的音乐中运用深情的解说把学生带入诗中特定的场景。
之后,紧紧抓住“元知”、“但悲”这两个表现作者临终前悲痛欲绝的词语,引导学生一步步披文入情,触摸诗人的爱国情怀:在人之将死,唯一不能忘的是“见九州同”,唯一叮嘱的是“定中原日”,“无忘”“家祭告乃翁”,更“无忘”北定中原大业。
这是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心声。
它触手可及,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那激荡人心的爱国情、报国志就会在学生心中荡漾。
二、.以情激情体验情。
编入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
有的直抒胸臆,情动于衷;有的婉曲隐含,情蕴其间;有的借景抒情,情因景生;有的移情于景,景中见情;有的情理交融,情真意切。
“情”是“诗”之灵魂,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能产生动人心弦的文章。
如南宋诗人陆游,在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后,怀着至死不渝的爱国激情,写出了包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十五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之情,写下了《早发白帝城》。
由此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故吟诵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熏陶。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引起共鸣。
(一)朗读激情。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起始阶段的自由读;深入学习阶段的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的抒情朗读等等。
教师还要动之以情,以教师的情牵动学生的情,使学生情感的弦得以奏响,使他们随同诗人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悲的情怀中。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课始我用热情奔放的音调给学生范读,充分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
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渲染,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
再如《题临安邸》,诗中“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问句,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后,我就这样设置情境激情: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问一问。
学生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假如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现在就站在你面前,请你再问一问。
学生更加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在体验角色有情朗读中,学生不难体会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渐渐地就会产生对终日只知游山玩水、欢歌曼舞、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及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的同情。
(二)比较明情。
有些古诗虽然来自不同的诗人之手,但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将这些内容进行重组,通过比较阅读,就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所作,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却是不一样的。
《题临安邸》表现的是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
这两首诗正好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特征。
因此,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则必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一位教师就是这样教的:他先是紧紧扣住“遗民”、“泪”、“胡尘”引导学生想像,深切体会沦陷区老百姓的痛苦、愤怒、期盼与绝望。
然后话题一转,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山外青山楼外楼,暖风醺得游人醉”。
又扣住这个“醉”字,引导设问:在那个“山外青山楼外楼”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通过想像,一个个花天酒地、大腹便便的权贵们立刻会浮现在学生的面前。
紧接着,教师随即将两首诗所勾勒的画面相互交织起来,形成对比: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欢歌曼舞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边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收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由此一步步地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处,使学生忧其所忧,愤其所愤,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自然情感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针对实际强化情。
收录在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篇目,和学生的思想生活结合得很紧密。
如描写粮食来之不易的古诗《锄禾》;歌颂伟大母爱的《游子吟》……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充分挖掘古诗本身内在的思想性,启发学生以文悟道,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如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大部分都没有农田耕作的生活体验,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连我们吃的米饭从何而来都不知道,平时吃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因此,让学生体验农民耕作的辛劳,从而教育他们珍惜劳动果实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一位教师在教学李绅的《锄禾》时借助了多媒体,先出现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冒着雨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把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