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合集下载

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精选5篇)

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精选5篇)

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对策1.1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在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科学的规划时,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并且要能够明确的规定出相关的编制程序,以及利益参与者。

利用法律来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定位,从而来增强水资源规划的权威性。

另外,一些水资源开发保护的规定也有效的指导了水资源的规划,这十分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并极大的提高了生态用水的利用率。

水资源规划的主要编制程序是:要能够确定问题以及机会,并且要对各个区域内部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与预测。

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多个可以选择的方案,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评估,最后选择出合理的方案。

在对水资源进行规划时,相关的利益参与者也要参与到其中,共同对水资源问题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每一个利益群体的意愿,能够有效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水资源规划对水资源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水资源的配置方案中,对用水量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并且确定了环境流量,促进了水资源调控工作的进行。

另外,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为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项目参考依据,对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1.2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源污染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受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这对我国水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就能够起到净化水质、减少水污染的作用,如在江河的源头、水资源丰富地区等开展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被来对水进行降解和滞流,使水流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得到有效地降低:在工程的坡面实施绿化和人工造林,既提高了土壤的降雨渗入量,又避免了土壤的滑坡、下泄等水土流失现象,这些都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提高了水质。

1.3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用水量在全国用水总量中占73.4%,但是,农业用水的平均利用率却很低,只有40%左右。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精选五篇]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精选五篇]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精选五篇]第一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探讨姓名:刘凯洋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学号:1134101127 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文明的发祥和发展与水密不可分。

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催生了古印度文明,黄河与长江哺育了华夏文明。

而文明的衰落也与人类没有珍惜水、善待水有关,所以现在关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

本文将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入手,通过剖析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找出原因,并尝试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下,探讨新的治水对策和工作思路,用于改进实际工作,并对水资源治理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字:水资源文明现状原因挑战对策我国水资源现状 1.水污染严重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全国每年排放污水高达360亿吨,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全国9.5万公里河川,有1.9万公里受到污染,0.5万公里受到严重污染,清江变浊,浊水变臭,鱼虾绝迹,令人触目惊心。

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水系污染严重,86%城市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体污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

2.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资源平衡受到破坏,一方面造成水源减少,一个些地区连年干旱,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连年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和水灾都给工农业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水土严重流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近50亿吨,相当于耕作层为33cm的耕地130万hm,减少耕地300万hm,经济损失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9%的水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著称世界,仅以黄河为例,黄河下游河床每年以10cm的抬升,已高出地面3-10米,成为地上悬河。

水资源利用及保护论文

水资源利用及保护论文

水资源利用及保护论文第一篇:水资源利用及保护论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摘要:水是生命之源,它不仅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用水量的增加,我国水资源日益匮乏。

合理使用水资源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对水资源保护的力度,将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产生极大影响。

针对我国水资源匮乏的严峻现状,本文对如何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

提出提高我国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措施,节约优先,高效利用,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现状;节约;可持续利用1水资源的特点[1] 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球上的水,包括咸水和淡水、液态水和气态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等,与通常意义上的水概念等同。

狭义的水资源,仅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并能逐年恢复的淡水的总称[2]。

从法律层面来讲,作为研究对象的水资源则属于狭义的范畴。

水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水资源本身具有不可替代性。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命。

水对地球而言,又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突发情况下,人没有食物可以维持生存七天,但没有水,存活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二十四小时。

所以不难看出,水对于一切生物来说,是其他资源所不可替代的。

(2)水资源本身具有不断更新性。

水资源与其他的矿藏资源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不断地被更新补充,只要我们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可以实现永久持续利用的。

水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水资源可以利用自身的不断更新性,来进行自我恢复。

要想和其他可更新资源一样做到永久持续利用,水资源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因为它的更新恢复能力是受到自然条件制约的,比如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等。

(3)水资源本身具有广泛性。

水资源除了给人们提供必要的生命和生活所需之外,还可以被用来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这些用途表现出了它具有功能上的广泛性。

论文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论文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吉安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1 概述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是在水循环背景上,随时空变化的动态自然资源,它有与其它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①可恢复性与有限性;②时空变化的不均匀性;③用途广泛性;④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两面性。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随着吉安县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水资源的要求愈来愈高,而水资源的日趋短缺及水严重污染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相应对策,对促进吉安县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吉安县位于江西省的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赣江流域的中游。

全县总面积211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762平方公里,丘陵岗地931平方公里,河谷平原424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36%、44%、20%;2004年全县有户籍总人口43.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3万人,农业人口35.39万人。

实现生产总值22.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6%。

其中,第一产业值7.68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值8.25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增加值6.66亿元,增长18.3%。

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5145元,比上年增加805元。

县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交织成网,水库星罗棋布,总水域面积110平方公里。

境内主干河流为赣江,主要支流为禾水、泸水、同江等。

境内有中型水库四座,分别为银湾桥、福华山、江口、樟坑。

2 水资源现状2.1 水资源总量现状水平年为2004年。

2.1.1 降水量吉安县地处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雨日156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457.5mm,2004年降雨量为1296.2mm,低于平均水平。

年最大降雨量为1970.2mm,最小为985.2 mm。

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作文

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作文

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作文《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水是我们生活中超级重要的东西!就像小花小草需要水才能长得漂亮一样,我们人类也离不开水。

我们每天喝水、洗澡、做饭都要用好多水。

可是,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哟!比如,在一些很干旱的地方,人们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才能找到一点点水。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要节约用水。

比如,洗手的时候不要一直开着水龙头,洗完手马上关掉;洗澡的时候不要玩水,快快洗完。

还有哦,我们也不能随便往水里扔垃圾,要保护好水源。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就能让水资源一直被我们利用,让我们的生活一直美美的!《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水的故事。

你们看,我们每天都能喝到干净的水,多好呀!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水,以后可能就没有水喝啦。

我给你们讲个例子,有个村子里的人,他们总是浪费水,洗衣服的时候水一直流,浇花也用好多水。

结果后来,村子里的水井都干了,大家都没水用,可着急了。

所以呀,我们要节约用水。

比如,刷牙的时候接一杯水就够了,不要让水白白流走。

我们还要爱护环境,不让脏东西进到水里,这样水才能一直干干净净的。

让我们一起保护水资源,好不好?《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作文三小朋友们,水对我们可重要啦!咱们每天都要喝水,没有水,我们会口渴,会生病。

你们想想,如果有一天,打开水龙头,没有水出来,那该多可怕呀!我听说,有的地方因为人们不注意保护水,水都被污染了,不能用了。

就像我们学校旁边的小河,以前很干净,能看到小鱼小虾。

后来有人往里面扔垃圾,水就变脏了。

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比如,洗完脸的水可以用来洗脚,洗完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

我们还要告诉爸爸妈妈,不要随便污染水。

大家一起努力,让水一直干干净净,让我们一直有水用!《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作文四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有多宝贵吗?假如没有水,小花会枯萎,小鸟会口渴,我们也没法快乐地玩耍啦。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资源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资源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资源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的生态文明时代,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探讨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必要性、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必要性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

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日益紧张,水质不断恶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因此,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当前水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当前,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方面,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北差异、东西差异较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另一方面,水污染问题突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多重因素导致水质恶化。

此外,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过度开采、浪费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威胁到了生态环境的健康。

四、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资源保护利用策略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来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1. 加强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 推广节水理念。

通过宣传教育、科技创新等手段,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减少水资源浪费。

3. 实施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4. 加强水生态修复。

通过生态工程、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措施,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5. 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

通过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等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

水资源论文(精选5篇)

水资源论文(精选5篇)

水资源论文(精选5篇)水资源的论文篇一关于水资源的论文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1水资源概况皋兰县水资源十分贫乏,本县地表水、地下水极少。

全县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提取过境的黄河水和跨流域引取的大通河水。

黄河流经县境东南部,在县内长34km,据兰州水文资料观测,多年平均流量991m3/s,多年平均径流312.60亿m3。

黄河是皋兰县工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过境水资源。

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39万m3,蔡家河是县内最大的河沟,流域面积1356km2,另外还有李麻沙沟、水源等河沟。

全县地下水埋藏深,储量小。

经计算地下水资源量为962万m3。

经综合计算,全县本地水资源总量为1601万m3,人均水资源量93m3,仅占全国人均2230m3的4.17%,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8m3,占全国平均水平1476m3的2.57%。

1.2水利工程现状皋兰县的水利设施,主要是修建电力提灌工程提取黄河水,改变皋兰的生态环境。

全县先后建成从黄河提水的独立电灌工程14处,其中万亩灌区有西电、大砂沟、什川3处,千亩灌区5处。

共建成泵站197座,安装机组374台套,装机容量8.16万kw;共建成干支渠156条,长592.80km,斗农渠2118条,长1718.10km。

另外还建成引大甘分干、黑武分干渠2条,长146.09km,斗农渠344条,长532km,皋兰辖区引水流量3.15m3/s,年引水量3200万m3,灌溉面积万亩。

建成山字墩水库1座,蓄水能力120万m3。

2、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2.1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皋兰县是甘肃二十个干旱缺水县之一,其突出表现为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现象并存。

全县目前农村供水不安全人数达104655人,农业、工业、人饮用水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2.2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和工程体系尚未形成全县尚未形成与水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科学、合理、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致使工农业生产和人饮安全用水对水资源的需求矛盾日益加剧。

水资源管理论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水资源管理论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水资源管理论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摘要:要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要有水的忧患意识,在节水技术和节水意识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其他省的经验,但更要根据国情,采取技术的、行政经济的联合手段,促进我国节水工作在高校的开展,特别要重视建设新的节水机制和树立全社会良好的节水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世纪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保障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0. 引言资源开发利用,在相当长时间内,水资源管理被理解为满足用水需求的供水管理,把所有的管理工作定位在寻找和开发新的水源、输水、配水和进行水的处理等。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资源在质和量两方面的需求将越来越高,同时长期缺乏节水意识,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现象还相当普遍。

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水资源量却是有限的,所以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将必然存在,且会有增无减。

为寻求解决日益严峻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迫使人们又从水资源供给的反方向——需求方面寻求解决途径,即通过所谓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来合理抑制用水需求的增长,达到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目的。

1. 水资源管理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维持着经济生产能力、人类生活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完整,有效进行水资源管理可以保证人类的长治久安,使人民免于饥饿、减少疾病和自然灾害。

由于水资源开发不断增加,水管理的重心逐渐从开发新的水源转为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现有水源,用水需求管理也逐渐成为水资源管理的一项新内容,尤其是在缺水地区。

水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精神价值,必须很好地在政策中得到体现。

由于水资源具有有限性和脆弱性,因此,需要共同保护,并有明确的分配法规,即优先保证人类的基本需求、保护环境和其他所有经济性用水。

政府应在考虑个人和集体用水利益的前提下保护和分配水资源,建立水法、水资源保护合理条款,这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水管理有许多方法,如运用法规、经济手段和其他鼓励措施促进各部门更有效地可持续性用水,保护生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要】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

随着淮河水资源环境的恶化,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影响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本文对淮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淮河水资源概况
淮河是我国第三大河流,发源于河南南部的桐柏山,全长10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西起伏牛山,东临黄海,北至黄河堤和沂蒙山脉,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分界,跨豫、皖、苏、鲁4省。

流域西部、西南部以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地区。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90亿立方米;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21亿立方米,仅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2.2%;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74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4.5%,扣除两者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854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0%。

目前,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73.7%,全流域人均水资源48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量的18%,每公顷平均水量为4935立方米,仅占全国每公顷平均水量的19%,水资源相当贫乏。

二、淮河水资源利用的现状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开发较早较多的一个地区。

建国后随着大量水利工程的兴建,该流域已形成蓄、引、提、抽、调等水利体系。

目前,淮河流域各类水资源工程的总供水能力约为500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250亿立方米,利用率40%;利用地下水90亿立方米,利用率31%;利用长江水110亿立方米,黄河水50亿立方米。

在保证率50%,75%和95%的年份,可供水量仅及需水量的76%,71%和52%,平水年份缺水12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份缺水40亿立方米,特枯年份缺水高达114亿立方米。

流域内超过666.7万hm 2 的有效灌溉面积中,每年实灌面积一般只有533.3万hm 2 左右,只占淮河总耕地面积的40%左右。

在水资源使用量中,农业用水占80%以上。

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约占全国的1/9。

三、当前淮河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水质污染严重,危害生产生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干流中游及淮北支流已是无河不污,有些水域甚至已失去使用价值。

Ⅰ类水断面占评价断面的1.2%,Ⅱ类水占 16.8%,Ⅲ类水占17.8%,Ⅳ类水占 14.5%,Ⅴ类水占7.5%,超Ⅴ类水占 42.2%。

由于水污染而造成的饮用水荒以及人畜、鱼类中毒等事故经常发生,危害极大,影响恶劣。

2.水资源短缺,抗旱能力低
随着人口增加,水污染严重,人均可用水资源逐渐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今后水资源的供需缺口将会日益扩大。

再加上灌溉设施不足,供水条件差,抗旱减灾能力低。

目前,流域内在中等干旱年用水总量近500亿立方米,缺水40亿立方米,特枯年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尚缺水10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淮河中上游及沂、沐、泗地区缺口最大。

3.水利工程老化,洪灾威胁严重
淮河流域水系分布不均,山丘面积小,平原面积大,水系集中在淮河干流,干流顶托支流,极易形成洪涝灾害。

4.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淮河流域面积为1314平方公里,淮河流域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900平方公里。

造成农田跑水、跑土、跑肥,据不完全统计区内年流失土壤量为422万吨。

水土流失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减弱,自然水源减少,河流断流,水库蓄水能力下降,井泉枯竭,人畜饮水困难。

四、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治理水质污染
水体污染是制约流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

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控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

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现有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整顿。

另外,还要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划分水源保护区,确保饮用水质量。

(二)大量兴修水库,增加水资源总量
淮河流域的工农业用水总量一般在450亿立方米左右。

必须进一步开发利用流域内外水资源。

开发水源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有各项蓄、引、提水源工程的供水能力;搞好灌区渠系防渗和建筑物配套,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搞好工业废水的自净循环使用;加强现有机电井的恢复使用,增打部分机电井,进一步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增建一批大中小型水库,拦洪削峰,蓄水兴利,增加可供给水量,这样,既可防洪,又可灌溉,加固现有蓄水工程,提高拦蓄水量。

(三)建立节水型生产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建设节水农业。

(1)进行渠道和机井垄沟防渗处理,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

(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方式,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合理确定灌溉和灌水时间、次数。

(3)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4)推广节水的技术措施,如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覆盖保水技术、水肥调控技术等。

2.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

下决心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的建设,原材料工业尽量向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的地区转移。

做好工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采取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率,降低水耗。

(四)兴建水利工程,减轻旱涝灾害
1.兴建灌溉工程,抵御旱灾
要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维修、保护,使其发挥防御灾害能力,为扩大灌溉面积,改造中低产田,搞好淮水北调工程和引黄灌溉工程,解决淮河流域北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水利工程的投入要多渠道,应执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坚持国家、地方、集体共同分担,社会各方共同投资,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速度,改变近几年抗旱能力下降的局面。

2.疏通河槽、修建蓄水工程,抵御洪灾
当前必须要清除河床行水障碍,疏浚行水河槽,恢复和提高入江入海河道的下泄能力。

同时,上游继续修建蓄水工程,中游提高滞洪区的蓄洪能力,使淮河上中下游的蓄、排水系统更加完善,解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五)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降低土壤肥力,且会淤塞下游河道,降低河水下泄能力,导致洪涝灾害加重,减少土壤厚度,降低土壤蓄水能力,加重干旱程度。

因此,淮河流域水旱灾害的加重一定程度上是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

淮河流域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是当务之急。

在上游地区实施森草措施和工程措
施。

森草措施有:坚持乔木混交、乔灌草结合;积极发展林果林;加强用材林、薪炭林和饲料林建设;封山育林育草。

工程措施有:建水平沟、鱼鳞沟、水平梯田、沟头防护、谷坊坝、淤地坝、拦沙坝等。

在下游平原地区应进一步扩大农田防护林网和提高果林面积,山区应实行综合治理,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水平沟等,层层拦蓄,治理水土流失。

对于25°以上的坡耕地,应退耕还林,使之成为水源林、薪炭林、经济林集中区域,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