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危机
关于地方性高校走出财务危机困境的思考

或个人资产结构不合理 、 负债过度或投资不 当而导致财务发 生了严重 困难 , 没有足够的现金维持其 日常正常运转开销及 债务支 出的一种经济现象。 高校 财务危 机 , 是高等 院校 由于内因、 因而导致 的负 外 债过度 , 资金链发生严重 问题 , 没有足够 的现金维护 正常的 教学、 科研 、 服务 、 管理 的正常运转 , 偿还银行债务能力丧 失
料等软硬件条件亟需得到相应 的改善 , 从而形成了高校尤其 是财政状况不好的地方性 院校对建设资金的巨大需求。 银行 系统从扩招 中看到了放贷 的广 阔空 间, 认为给作为事业单位
的高校贷款风险不大 , 于是高校与银行是 “ 周瑜打黄盖 : —个
生。一是流动资金短缺 , 资金周转困难 , 财务状况 恶化 ; 二是
・
1 7・ 6
从银行贷取建设资金。(0 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 20 社 会蓝皮书》称 ,0 5年 ,我 国高 校向银行 贷款总量 约在 20 10 5 0亿至 2 0 0 0亿之 间。几 乎所有高校都有贷款 ,负债经 “ 营” 已经成 为现 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 。据有关 资料统计 , 截至 2 0 09年 , 陕西省属 3 7所院校从银 行贷 款和
发高校 内部 的不稳定 , 学校 日渐失去凝 聚力 , 致使优秀教师 纷纷流失 , 教学、 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 最终导致教育教学 质量的下降 , 影响高校的良性健康发展 。 二、 导致 地方性 高校财务 危机 的原 因 引发地方性高校财务危机的原 因是多重复杂的。 ( ) 一 过度举借 , 扩大办学规模 。
高校财务风险及防范

高校财务风险及防范目录1. 高校财务风险概述 (2)1.1 高校财务风险的定义 (2)1.2 高校财务风险的分类 (3)1.3 高校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3)2. 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4)2.1 内部因素 (5)2.1.1 管理层决策失误 (6)2.1.2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7)2.1.3 人员素质不高 (8)2.2 外部因素 (9)2.2.1 经济环境变化 (10)2.2.2 政策法规调整 (12)2.2.3 市场竞争压力 (13)3. 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15)3.1 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15)3.2 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17)3.3 财务风险评估案例分析 (18)4.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20)4.1 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21)4.2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21)4.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23)4.4 加强与政府、社会的沟通与合作 (23)5.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实践案例分析 (24)5.1 A大学财务风险防范案例 (26)5.2 B学院财务风险防范案例 (27)5.3 C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案例总结 (28)6. 结论与建议 (30)6.1 主要研究结论 (31)6.2 针对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的建议 (32)6.3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33)1. 高校财务风险概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财务风险问题逐渐凸显,已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校财务风险不仅表现为资金短缺、债务负担沉重等显性问题,更包括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内部控制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财务挑战。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高校需要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和压力;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导致财务风险不断累积。
深入研究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积极探索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对于保障高校财务安全、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财务危机管理研究——以天津大学单平炒股事件为例

大学 城雨后 春笋般 地拔 地 而起 , 栋簇 新 的教学 楼 呼之 而 一栋
危 在旦 夕 , 而处理 的得法 又会成 为未来 良性 发展 的坚 实基 然 础 。下面我们 就通 过危 机 管理 学 中危 机 的 生命 周 期 理论 对 这起高 校财务 危机 的的危 机管 理进行 分析 :
1 危 机前 ——危 机 的预 防 . 戴维 ・ 奥斯 本 和特德 ・ 盖布勒 认为 , 政府 管 理 的 目的是
的财务危机案件中, 主要的财务风险有 以下三个 : ①贷款数
额 巨大 , 偿还 能力 有限 , 利息 使高 校的运 作不 能 自主 ; ②校 办 企 业 的不 科学 经营 。校 办企 业 的经 营本来 是 为 了盘 活 高校 资金 , 使高校 的资金 发挥更 大 的增 值效 果 , 是 , 但 在资金 的投 入方 面 , 的重 大投资不 经过 专家 的科学 论证或 是不 通过 高校 校领 导班子 的集 体研究 决 定 , 资 存 在着 盲 目 、 率型 和 投 性 草 个人 独断性 , 高 校投 资效 率低 下 , 至 得 不 偿失 , 本 无 使 甚 血
关键 词 : 平炒股 事件 ;危机 管理 单
一
、
事 件发 生 背景
帮助 。
19 年 , 9 9 国家 开始 大力倡 导 扩 大招 生 规模 , 扩招 首 先要 进行基 础设施 的建 设 、 资力量 的增 强 、 师 教学 仪器 的更 新 , 这 些 都需要 大量 的资 金 。而 国家 教育 投资增 长 又很 缓慢 , 学校
二、 危机 管理过 程
对 于危 机 的概 念英文 韦伯 辞典 的定 义是 “ 可能 变好 或 有 变 坏 的转 折点 或关键 时刻 ”学术界 有人认 为 , , 只有 中国的汉
高校财务危机的根源分析和预警研究

一
、
问题 的提 出
近2 0年来 , 着 我 国 大 学 教 育 改革 的 深人 发 随 展 , 国高 等院校 面 临着 日益 激 烈 的竞 争 和 变化 多 我 端的市场状况 , 在 着各 种 难 以预测 和 不 可控 制 的 存
因素 , 从而 引发财 务 风 险 , 致 高校 陷 入 财务 危机 。 导
提 出“ 财政性 教 育 经 费 占 国 民生产 总 值 ( N ) 比 G P的 重, 在本世 纪末达 到 4 的战略 发展 目标 。在 这一 %” 政 策 目标 的指导 下 , 国家 通过 一 系 列政 策措 施 的实
要 有录取 的指标 , 在短期 内就 能产 生现金 收入 , 种 各 财务指标均 可 以通 过 扩 招来 加 以掩饰 。其三 , 价 评
状态 的公 办高校 , 能会将 其 风险转 嫁给政 府 。 可
( ) 全 防范机 制不 足 三 安
存 在一定差 距 。虽然 政府依 然是 高等 教育 的核心 拨
款者, 但在 高校 大扩招 过程 中 , 府对 高校并 没有 增 政
加 多少投 入 。
我 国高校 在 扩 招过 程 中 , 不 可避 免地 开展 了 都 许多基 建项 目, 些 高 校 用 于基 建 的银行 贷 款甚 至 有 达 到建设 资 金 的 9 % 以上 。 由于 高校 基础 建 设 的 0 资金 来源 主要是 商 业 贷 款 , 么如 何对 高 校 的贷 款 那
困难 。高等教 育 具有 公 共 产 品 的性 质 , 定 了高 校 决
施持续增加 财政 性 教 育 投入 , 财 政性 教 育支 出占 但 G P的 比重还 存在 很 大 资金 投 入 缺 口 , N 即经 过 十几
[ 稿 日期 ] 20 收 09—0 —0 3 2
高校财务危机的形成与对策

JNG h - o g I Z iy n
( h o o ui s, h nh i om lU iesy S ag a 2 0 3 , hn) S o lfB s es S ag a r a nv r t h n h 0 2 4 C ia c n N i, i
Ab t a t sr c :C ie e u i e st s a e n n r f .As n n r f r a ia in ,u ie st s h a i e e d o h n s n v ri e r o p o t i i o p o t og nz t s nv rie e vl d p n n i o i y g v r me tf n i g d n t n , u t n f e n a i u u pu e o d v l p I i n ta p o rae f ru i e st s o e n n u d n , o a i s t i o e s a d v r s s r l s st e eo . t s o p r p it o n v r i e o i o i t o r w f m o o b ro r o c mme c a a k t n e t n n— o e s r ie o h s g d sr u a l r f s r il b n o i v s o c r e vc s f r c a i it b t b e p o t .Ho v r h n i i we e ,t e g v r me th d n tb i y tm o mo i r u ie st s e tma a e n i e n v r i e a o n o e n n a o ul a s se t n t n v ri e d b n g me twh l f w u i e st s h s a s u d t o i e i i tr a s s m n c n r l n a k l a s Al t e e f c o s h v o t b t d t n v r i e 、f a c a r i. o n e n l y t o o t l g b n o n . l h s a tr a e c nr u e o u i e st s i n ilc i s T e oi i i n s w ah r t e c ii, h o e n n h u d s p o u i e st s t r u h i c e sn s a u g t i l n o sy e t e h rs t e g v r me ts o l u p  ̄ n v r i e h o g n r a i g f c lb d e .S mu t e u l, s i i a u i e s i s s o l u l p a b l n e u g ts se t c i v h i g as T p n o o - o e s r i e , n n v r i e h u d b i u aa c d b d e y t m o a h e e t e r o l. o s i f n n c r e vc s a d t d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高校财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
高校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校方有着清晰的财务架构和合理的资金运作,以确保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发展。
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中,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着多种困境,例如预算不足、成本上升、需求增加等问题。
本文将分析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困境分析1. 预算不足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和科研项目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经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由于政府拨款有限,学费收入受限,加之科研项目申请竞争激烈,高校的预算往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导致经费短缺的问题。
2. 成本上升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高校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改革的背景下,教职人员的招聘和培训、校园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教学和科研设备的更新等方面的成本都在不断上涨,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需求增加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这给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由于经费的限制,高校的教学和管理质量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随之带来了一系列质量问题。
二、解决对策1.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高校需要加强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合理的财务架构和完善的资金运作体系。
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披露和监控,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多元化经费来源除了依靠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高校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多元化地筹集经费。
可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开展技术转让、产品开发和科研合作,拓宽科研项目的来源,增加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
可以加强校友会和社会捐赠的管理工作,开展校友捐赠和资助活动,筹集校友捐赠经费,支持高校的发展。
基于BSC的地方高校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及应用

在 市 场经 济 条件 下, 我 国高 等教 育进 行 了较 深 刻 的 改革 , 这 一改 革给 予 高校 愈来 愈 多 的独立 和 自我 管 理 的权 利 。在财 务 管理 上体 现 最为 明显, 即教育 改革 给予 了高校 一定 的财务 运作 自主权 利 的 同时, 也让 高 校承担 起 自身 的财务 风险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8 8 0 6 . 2 0 1 3 . 0 4 . 0 1 4
具有很 强 的适 用性 。 教 展 战略 来制 定 ,
研
究
一
、
引言
近 年来 理论 界 和 实务 界讨 论 的一 个热 门话 题 , 本 文将
不 出工 资 , 进而 引发 财务 危机 。
一
个 指标 , 而 不 同 的指标 只 能反 映地 方 高校 财 务状 况
如 何 有 效地 防范 财 务 风 险 , 防范 风 险 于 未 然 , 是 的一 个侧 面 , 因此难 以有效 地预 警 地方 高校 的财 务风
[ 基金项 目] 广 西教育厅 “ 十二五” 规划课题“ 地方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构 建及应 用研究 ” 的阶段性 成果 , 项 目编号 : 2 0 1 1 C 0 0 8 7 。 [ 作者简介 ] 王秋霞 , 广西财经 学院讲 师 , 研究方向 :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南宁 , 5 3 0 0 0 3 ; 蓝文永 , 广 西经 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
店函话裔, , t a t 斡挪粤院学据
1 0 U RN AL 0 F Gt j ANG XI ECON OM I C M AN AG E ME N T GAD RE ct ) L L EG E
高校财务危机的成因及对策

科技信息2008年第27期SCIENCE &TECHNO LO GY INFORMATION ●1999年我国高校的大面积扩招,使不少高校在生源剧增的情况下,开始面临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与此同时也被卷入了贷款的风潮中。
2008年,面对还款的巨大压力,很多高校都不同程度的暴露出财务上如履薄冰的窘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原来高高在上的高校,如今也成为了哭穷甚至破产的“困难户”呢?一、造成高校财务危机的成因1.资金来源匮乏,财政拨款、学生学费难成炊一直以来,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学杂费和国家财政拨款。
其中,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人员工资的支出,不可能有结余;而在收取的学费中,国家规定返还学生的比例不得少于25%,弥补教学经费不足的比例不得少于20%,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比例不得少于1%。
也就是说,高校只有54%的剩余学费收入属于灵活资金,有相对自主的使用权。
单一、匮乏的资金来源严重限制了高校的发展,当高校面对扩大规模的机遇时,往往就会被迫举债,这是造成高校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2.步国企后尘,高调举债,尴尬还款高校贷款始于1999年,政府为了拉动内需,开始增加高校计划招生人数,而地方政府的不少地区官员则把城市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手段运用到高校管理中,不惜投巨资开发“高校园区”、“大学城”,希望利用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而国有商业银行此时正面临无处放贷、信贷资金库存巨大的窘境,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无论怎样,贷款都会有财政托底,绝对安全,而且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教育投资是必须的,也是心甘情愿的,对于这样一个有丰富市场资源的“VIP ”,银行只会看到利润而不是风险。
在这样一种“上有政策、下有配合”的绝佳时机下,高校开始为抢占市场份额、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大量的向银行贷款。
扩招,为引发高校财务危机点燃了导火索。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财务危机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高校财务危机
2006-12-17 16:14:09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2007年成为广东省学生规模最大的高校。
不过,现在它们遇到了一件头疼事,如何按期归还高达20多亿元的贷款。
根据该大学的还款预算,这些贷款要还30到50年,而银行贷款期限是8到15年。
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中国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
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大学将遭遇可能的财务危机。
一项独立完成的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2500亿元。
这已经引起高层的注意。
本报获悉,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近日已完成了对教育系统贷款的调查摸底,有关报告已上报国务院。
高校财务危机
广东工业大学因为搬迁到广州大学城,一共贷款20多亿元。
2003年开始还贷,每年亿元,政府贴息到
2008年。
2002年,广东省曾提出招收公办新机制学生,也即高收费学生,增加收入用以还贷。
当时计划,几个校区将招收此类学生万人,实行按全成本收费用于还贷。
但是2004年,这种做法被教育部叫停。
该校财务处人士称,学校将从2008年开始大规模还本金,加上政府贴息结束,“以我们学校的实力还不了贷款,现在学校也不知怎么办。
”
这样的高校并非广东工业大学一家。
厦门大学教授邬大光说:“由于贷款额度太高,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部分高校已没有偿还能力。
”邬大光说。
过去两年中,邬大光带领学生调查了20多个省过百家学校的数据,在他最近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中,他得出的结论是,公办高校的贷款规模在2000亿到2500亿元。
这已经高于2005年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披露的数据。
蓝皮书称,公办高校在银行的贷款规模达1500亿-2000亿元。
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新的高风险贷款项目。
“如果加上未计算的项目,数字可能更大。
”邬大光说。
邬大光指的未计算项目主要有三类:一是工程未付款,一些在建项目是基建单位先垫付的资金,几乎所有
高校都有工程未付资金;二是校内集资,多是学校从教职员工那里的“高息揽储”;三是学校沉淀基金,比如未用的科研经费等。
“这些数据多是违规操作,很难统计。
”他说,“这是统计黑洞。
”
因为部委没有公开的统计数据,邬大光所使用的数据是他和学生发动各高校基建处、校办,甚至当校长的校友同学搜集的。
邬大光说,他调研的结论是,“银校间热恋的甜蜜时期已经结束了。
”他说,银行从2004年开始逐渐收紧贷款,但一些学校工程只做了一半,因此卖地、集资、高收费现象普遍。
而这一切,缘起于7年前的高校扩招。
扩招之后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
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
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
“前两年学校还勉强塞得下,可后来学生增加了四五倍,就开始圈地扩建。
”郑州大学学科办主任朱诚身说,政府没有多少投入,学校扩建资金的主要渠道就是银行贷款。
郑州大学总投资20亿元,政府投了1个亿,借贷规模就达12亿元。
为了追赶国际一流大学, 2000年,全国刮起了并校风。
“三四个学校捏到一起,为了融合,开始建更大的新校区。
”朱诚身说。
而各地也争相开发“亚洲第一”、“中国第一”等各种排名的“大学城”。
教育“211工程”也成为高校扩建的诱因。
延安大学基建处的吴先生说,教育部门有评估硬指标,每个学生要占一定校园面积,每个专业达到一定招生量,达不到这些硬指标,一些专业就被停招,所以,学校不断圈地扩大规模。
正是在这个时候,各大银行开始竞相与高校签订“银校合作协议” 2001年左右,仅工商银行就签订了超过100亿元的银校合作协议。
一些商业银行给知名大学的授信额度达到了50亿元。
商业银行一般都将高校列为优质客户。
一般大学的信用评级在AA+以上,而AA以上就属于优质客户了。
对许多公办高校的评估更在AAA-、BBB+。
银行业人士说,尽管高校是事业单位,没有像企业一样规范的财务报表,评级公司无法严格按赢利企业那样进行评估,但都列为未评级类,参照学校简单的财务状况大体评估。
各银行为了竞争,在利率浮动的权限内,争相将利率下浮10%,甚至100%。
工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银行找个好客户不容易,现在资金流动过剩,
银行存款也不能空转,贷给大学,总比中小企业平均风险小。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属高校贷款余额已超过200亿元,其中省政府贴息贷款达180亿元。
四川省内高等院校各项贷款总额达52亿元,湖南省25所高校中长期贷款近百亿元,河北省教育厅直属高校贷款金额亿元……。
延安大学财务处的吴先生说:“我们的贷款哪个银行都有,银行争着给我们贷。
”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说:“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学借贷扩建过程中,高校、银行、地方政府三方共谋利益。
”据记者了解,陕西几所知名大学一圈就是1000亩。
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出让土地的办法,利用银行贷款,不但解决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还坐收了由高校扩建拉动的GDP增长和市场的繁荣。
吴先生说:“商业用地一般是30-40万/亩,给学校就是10万/亩。
由于土地价格疯涨,只要圈到地就能赚钱。
”
谁是买单者
7年之后,时过境迁。
在河南,除了郑州大学还勉强可以贷到外,其他高校几乎贷不到钱了。
郑州大学学科办主任朱诚身说:“开始银行挤破头找学校,现在是学校跑着找银行了。
”
从2005年起,国家审计署在连续两年的审计报告中,都对高校债务风险提出了警示;从2005年1月1日起,教育部门开始全面实施对直属高校资金流动的即时动态监控,要求控制贷款规模,审批贷款。
针对扩招问题,教育部门出台了三限(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政策。
由于学费是学校扩建的一项资金来源,也是还贷款利息的来源,高校资金链顿时紧张,因此,尽管政府下文限制高收费和扩招,为了筹钱,学校更狂热地扩建,以便开展“社会办学”或“多层次办学”,降低学分,学费翻番,并办花样翻新的高价培训班。
政策上的转向,使银行警觉,加速了对高校的贷款规模的收缩,一些银行上浮了基准利率。
一些高校的信用评级也从以前的优质开始在13级评级阶梯上下滑,“个别的从正常降到了不良。
”
据邬大光调研,2003年贷款量越来越大,个别学校出现了银行逼债的现象。
“浙江一所大学面临破产,政府出面将该学校并入另一所高校里,化解了债务危
机。
”邬大光说,我们了解的另一所学校,总资产10亿元,贷款就8亿元,连还息都困难,校长急得没办法,正好老工业基地享受国企改制政策,他们利用亚洲开发银行30年贷款置换了一些高校在银行的贷款。
这种方式使2004年-2005年可能到来的还本付息高峰的风险延迟了,“但是,不是所有省份都能享受这样的贷款。
”
“到了2004年,各省高校几乎找不到不贷款的学校了,找到了才奇怪了。
”邬大光说。
一些大学开始通过土地置换筹资还贷。
2005年下半年,河南省政府要求“已经批准建设新校区而且规划占地面积达到学校事业核定规模需要的高校,或者建设新校区时已经将老校区进行置换的高校,原则上都进行老校区的土地置换”。
“现在卖地卖房成了河南高校保身的泥菩萨。
”朱诚身说。
没有钱,目前郑州大学学校礼堂、中心体育馆、音乐厅、交流中心楼等项目暂时搁置下来了。
“校长都睡不着觉,一睁眼就是钱压着,喘不了气”,曾在河南省政府工作的蒋晔说,这还是有责任感的校长,一些校长干脆跟我说:“管他的,等着政府将来冲销吧!”
实际上,在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在为此买单。
浙江省政府最近已决定财政拿出40亿元,直补大学贷款利息。
河南省政府也酝酿拿出一些资金为学校偿还1/3的利息。
而这似乎是无可避免的。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处副处长马宁不久前撰文说,国办高校特别是贷款风险处于高风险状态的高校,由于其贷款远远超出了总资产负担能力,难以抵御发生的意外情况,可能会在难以承担风险损失时将其风险转嫁给最终责任人——政府。
“这个钱还是要国家来买单,因为公办学校是国家的。
”他说。
经济观察报记者王延春见习记者席斯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