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12.3机械效率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12.3机械效率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12.3机械效率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体验机械效率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机械效率。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2. 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机械效率的存在。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机械效率的存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计时器。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滑轮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滑轮组可以省力,但需要付出一定的距离。

2. 讲解:解释机械效率的概念,即输出功与输入功的比值。

3. 实践: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滑轮组将重物提升一定高度,记录输入功和输出功。

4. 计算:孩子们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机械效率。

5. 讨论: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机械效率的存在和意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机械效率的存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活动,孩子们能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到机械效率的存在。

但在讲解和计算方面,有些孩子可能还不太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复习。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机械效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使用机械工具等。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幼儿园的物理课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让孩子们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机械效率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能够运用机械效率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机械效率的定义及其计算。

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简单机械,包括哪些?(2)引出新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机械效率,那么什么是机械效率呢?它有什么意义?2.探究机械效率(1)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斜面模型的机械效率。

实验步骤:a.准备斜面模型、测力计、砝码等实验器材。

b.分别测量斜面光滑和粗糙时的摩擦力。

c.计算斜面光滑和粗糙时的机械效率。

d.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讨论交流: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3.机械效率的计算(1)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有用功/总功×100%(2)举例讲解:以斜面模型为例,讲解如何计算机械效率。

(3)练习: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机械效率的应用(1)讲解机械效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滑轮组、杠杆等,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生活中有关机械效率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机械效率的定义:同学们,机械效率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是指机器做有用功的能力与投入的总功之比。

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就是η=有用功/总功×100%。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3《机械效率》教案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3《机械效率》教案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活动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2、难点: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教材分析:机械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法中既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重就重在它可使学生对全章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知识结构,真正掌握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难就维在:1前面在讲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都没有考虑摩擦和某些机械自身的重。

因此对本节课讨论的内容很难捉摸理解,在具体实例中分不清哪部分是存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2对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不能真正理解,只会死记公式,遇到具体问题就感到无从下手。

为此我在教学中将“用动滑轮提升重物”这个综合性的问题分解成三个单一的问题提出来即a直接提升重物b直接提升滑轮c用滑轮将重物提升。

学生分析:学生在前一章的学习中已对“功”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杠杆和滑轮学习中知道在用机械进行做功时无法避免对机械本身做功;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白板展示,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机械效率和机械效率的计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用功、总功、额外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85面、第86面,完成下列填空:1.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

用符号W有表示2.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用符号W额表示3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也叫动力功。

用符号W总表示●小组讨论: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下面实验:(1)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计算拉力所做的功W1。

(2)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再次计算拉所做的功W2。

(3)比较W1、W2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2.讨论:①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没有②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不同,这说明额外功不同③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少越好④一定的总功中,额外功少意味着什么?有用功多●教师点拨: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尽量少些,这样可以让机械处于一个高效率的状态,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

●跟踪练习:1.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

2.如果桶掉进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水做的功是额外功。

3.(20xx天津)如图所示,工人利用滑轮组将沙子从地面提升到距地面6m高的三楼,沙子的质量为50kg,装沙子的桶的质量8kg,动滑轮的质量为2kg,工人匀速拉绳子的力为300N(忽略摩擦和绳重,g取10N/kg)求:(1)工人做的总功;(2)工人做的额外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机械效率的性质和提高方法。

3. 实例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计算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提高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钩码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滑轮组在使用过程中,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区分。

2. 知识讲解:(1)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解释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 = W有用 / W总。

(2)讲解机械效率的性质,如: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讲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减小额外功,增加有用功。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以及如何根据机械效率的计算结果分析滑轮组的工作性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机械效率的性质: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额外功,增加有用功。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析其工作性能。

答案:根据滑轮组的实验数据,计算出机械效率,分析滑轮组是否高效。

2. 题目二:思考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答案:根据讨论成果,提出改进措施,如增加滑轮的数量、减小摩擦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2.3机械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2.3机械效率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2.3 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12章第3节“机械效率”。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 让学生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区别。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并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区分及机械效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钩码、绳子等)、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使用滑轮组的场景,让学生思考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问题。

2. 知识讲解:介绍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4. 例题讲解:挑选一些与机械效率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

7. 作业设计:设计一些有关机械效率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计算题:一个物体通过滑轮组提升20米,滑轮组共有3段绳子,每段绳子提升高度为10米。

已知物体重力为20N,滑轮组的重力为5N,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 解释题:解释为什么在同一滑轮组下,提升不同重量的物体时,机械效率会有所不同。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人教版物理八下12.3《机械效率》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12.3《机械效率》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12.3《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3节《机械效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

2. 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能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深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能运用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使用绞车提升重物,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概念。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介绍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3.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计算机械效率。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板书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7. 作业设计:布置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绞车提升重物的机械效率。

(2)解释为什么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计算一个斜面提升重物的机械效率,并讨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2. 答案:(1)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100%(2)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因为总有额外的能量损失,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

(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摩擦力、减小空气阻力、提高提升速度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3机械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3机械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3机械效率我设计的这节物理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设计思路方面,我采用了从实际情景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机械效率,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砝码、测力计、滑轮组、斜面。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比如一个货物需要搬运,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机械来提高效率。

2. 讲解: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内涵和意义。

3. 实验设计: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机械效率,可以自由选择教具和学具。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

5. 数据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包括输入功、输出功、机械效率等。

6.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机械效率,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且在实验中体验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机械效率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尝试设计更多的实验来验证机械效率,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度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还不够规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环节,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具和学具,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机械效率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的关系.
2.初步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
对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
(三)教具
一定一动滑轮组、两定两动滑轮组、长木板、贴有毛巾的长木板各6件;木块、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各24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由于近几天的连续阴雨,我们的教学楼上有的地方漏雨了,现在急需把100牛顿重的砂子运用9米高的楼上,做修理楼顶用.想想看,有哪些方法,可以把砂子运上去?
(找几个同学答,准备一桶砂子让学生提一提.)
生甲:可以把砂子装在桶里,人提上去,或用绳子拉上去.
生乙:可以用起重机吊上去.
生丙:还可以用动滑轮或滑轮组等简单机械将砂子运上去.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还可以提出许多办法将砂子运上楼去.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一种做个模拟实验.
师:[实验1」这是一定一动滑轮组(图25-1),选取最省力的绕法;用1牛顿代表10牛顿,用1厘米来代表30厘米;物体重10牛顿,每个滑轮重1牛.请同学们观
察,现在是几段绳子承担物体与滑轮的总重?
生:三段.
师:把这桶100牛顿重的砂子运到9米高的楼上时,绳子末端通过的距离S为多少?
生:S=3h=27米.
(观察:把物体提高10厘米时绳子末端通过的距离——为30厘米). 师:作用在绳子末端的力是多大呢?
(观察:与绳子末端相连的弹簧秤的示数——为4.5顿).
师:由上面的模拟实验可知,通过滑轮组把重100牛顿的砂桶提高9米,实际用力(绳端)需45牛顿,绳端移动距离为27米。

根据上节课学过的功的概念,我们一起来计算:(1)把100牛顿重的砂子运到9米高的楼上,需要做多少功?
[板书1] w 1=G ·h =100牛X9米=900焦
师:(2)通过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实际做了多少功? [板书2] w 2=F ·S =45牛X27米=1205焦
师:根据功的原理,这两个功应该相等,可实验结果,这两个功并不相等.想想看,是什么原因?
生甲:作用在绳子末端的力大了,因为动滑轮和桶都有自重,提高砂子时也要提高桶和动滑轮,F>
3
G
所以实际做的功多了。

生乙:绳和滑轮之间还有摩擦,也需要做功. 二、进行新课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牛顿重的砂子运到9米高的楼上所做的功,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是必须做的功,是有用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有用功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动滑轮做功,把它们也运了上去.此外还要克服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做功等等.这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做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板书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W 有)
额外功:对人们完成某种任务而言是没有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W 额)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W 总) 2.实验与讨论
(1)学生分组实验(分4个内容,每个内容6个小组,共24个小组,4个实验并进.每组的实验装置事先准备好,并将各内容的实验步骤写成实验报告,印发给每个小组).
[实验2]测定:把重G=1.5牛顿的物体(木块)(各组都一样重),提高到h=0.2米的高度时:
A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实验装置如图25-2)
B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实验装置如图25-3)
C.通过较光滑斜面(木板表面,长S=0.6米)所做的有用功、总功.(实验装置如图25-4).
D.通过较粗糙斜面(木板上贴有毛巾,长s=0.6米)所做的有用功、总功.(实验装置如图25-5)
上面实验内容可写在投影片上用投影仪映出.实验前应对弹簧秤的使用进行复习.注意提醒做A、B两个实验的同学,一定要使手通过弹簧秤拉绳子末端竖直向上
....匀速移动,在运动中记录下弹簧秤的读数;做C、D两个实验的同学要注意弹簧秤应与斜面平行,也应在匀速拉动物体的过程中记录下弹簧秤的示数.
(2)实验记录,见表25-1
事先在投影片上写好,只留下数据随堂由学生填写,“η”一项先空着不写,练习时再填.
表25-1
(3)讨论与分析: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请同学们思考:第一,完成相同的一件事,即把重为1.5牛的木块提到0.2米的高处,每组所做的功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
师:第二,每组所做的功是属于有用功呢?还是属于总功? 生:是总功.
师:第三,每组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大呢? 生:都是W 有=G ·h =0.3焦.
师:第四,有无一种简单机械在做功时,可以不做额外功? 生:没有.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师:第五,不论使用哪一种简单机械,我们是希望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呢,还是越小越好?
生:越大越好.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大,表明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额外功越少.
师: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究竟占多少.因此,我们就用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值来表示该种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的高低.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 3.建立机械效率的概念
[板书2]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用“η”表示. 机械效率的公式:η=

有W W
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同学们分组实验中所用的简单机械的效率.
(由学生计算后填入刚才实验记录的表格).
师:由计算结果可知——
[板书3]小机械效率是个百分数,没有单位.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教材)第171页,看几种机械的效率的数值范围.
4.思考与讨论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用投影片).第一,一定一动滑轮组和两定两动滑轮组提起同样重的物体到同样高度,哪个省力?哪个机械效率高?
生甲:两定两动滑轮组是5段绳承担物体与滑轮的总重,一定一动滑轮组是3段绳承担物体和滑轮的总重,所以两定两动滑轮比一定一动滑轮组省力.
生乙:将同样重的物体提到同样的高度,需做的有用功是相同的.用一定一动滑轮组把物体提上去的同时要将一个动滑轮也提上去,而两定两动滑轮组要将两个动滑轮提上去,所以两定两动滑轮组做的总功更多一些,它的效率就比一定一动滑轮组要低些.师:回答得很好.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使用机械以后,既然都得做额外功,那么“功的原理”是否还成立?
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功的原理”的两种表述.
生丙:人们利用任何机械时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生丁: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师:第一种表述是针对机械效率等于100%的理想机械而言的.第二种表述可对任何机械适用.“不省”有两层含义,一种是不省功也不费劲,如第一种表述;另一种是“费功”的意思.因为只要使用机械,就有机械自重问题,就有摩擦存在,就需要做额外功.所以,对于一个实际机械,WQ应理解为: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与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之和.
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全部阻力所做的功.所以,有了机械效率后,功的原理仍然适用.
师:我们再看第三个讨论题:“机械效率的数值应在什么范围”?
生戊: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板书4] 6.机械效率总小于1。

师: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机械的效率?
生已:减少额外功.
师:怎样减少额外功呢?
生庚:减轻机械的自重,减小机械零件间的摩擦等.
师:注意保养机械,定时润滑,使其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改革设备,使其更轻巧、更合理,充分发挥作用等,对于提高机械的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
师:现在我们回到最初讨论的问题上,即把100牛顿的砂子运到9米高的楼上,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三种方法(如图25-6),你们分析一下哪种方法较好,为什么?
生:第三种方法较好,即把砂子装在口袋里,用动滑轮提上去的方法较好.因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用袋子比用桶轻,这样可以减少额外功,提高机械效率.师: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第三种方法确实较好,可是为什么工地上最常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呢?
生:是不是除了考虑机械效率外,还应考虑其他因素?
师:对.从机械效率这个角度看,第三种方法固然好,袋子比桶轻,可以减少额外功;可是从经济效率方面看,袋子没有桶耐用,捆扎袋口也费时费功;所以综合起来考虑,人们实际操作中常采用第二种方法.
三、小结
师:以上我们讨论了机械的效率、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等.其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效率”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处处都要求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掌握知识、提高成绩的重要方法.
四、巩固练习
(l)计算引课实验中所用机械的效率.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有用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B.总功少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C.额外功少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D.总功一定时,有用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高.五、布置作业(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