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演替

合集下载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一、引言群落演替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生态群落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

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涉及到群落中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原生演替(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群落演替的起始阶段,此时裸地上没有生物存在。

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和养分。

(2)先锋物种阶段:在初级阶段之后,一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物种开始侵入裸地,形成先锋物种。

先锋物种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裸地,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灌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乔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位占据能力。

2.次生演替(1)破坏阶段: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导致原有群落受到破坏,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发生变化。

(2)恢复阶段:破坏后,群落开始逐渐恢复。

先锋物种侵入,逐渐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2.物种相互作用物种相互作用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高中生物关于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关于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

【导语】在⽣物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到很多的知识点,下⾯将为⼤家带来关于⽣物的结构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定区域内⼀个群落被另⼀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类的活动。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演替 (1)概念:在⼀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发⽣的演替。

(发⽣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演替。

) (2)过程: ①旱⽣演替:*岩阶段→地⾐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阶段→森林阶段 ②⽔⽣演替:沉⽔植物→浮⽔植物→挺⽔植物→湿⽣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演替 (1)概念:在次⽣*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地叫做次⽣*地。

次⽣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还保留了植物的种⼦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发⽣的演替。

如⽕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上进⾏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年⽣杂草→多年⽣杂草→灌⽊→乔⽊ (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然的演替速度和⽅向进⾏。

四、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向:⼀定的⽅向性。

②能量:总⽣产量增加,净⽣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稳定性增强。

④⽣活史:⽣物个体增⼤,⽣活周期变短,⽣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群落演替原理

群落演替原理

群落演替原理
群落演替原理,又称生态演替原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累积的结果,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物种的变化。

群落演替实质上是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和植物环境的更替。

群落演替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1、外界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力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在农业上,人们利用群落演替原理,采取轮作、多熟间套耕作、营造混交林等措施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这些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从外界引入负熵,加强物质的循环利用,确保农业生态系统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最大耗散时,又不断向外界输出熵流,以减少总熵的增加,保持系统的有序结构。

总的来说,群落演替原理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它描述了群落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在农业、林业等领域,人们可以利用这
一原理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群落演替定义

群落演替定义

群落演替,又被称为生态演替,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特别是在群落生态学、动植物群落学以及群落动态学等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

它描述了在一定区域内,群落如何随时间发生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简单来说,群落演替就是一个优势群落被另一个优势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会发生变化,这通常是优势种或全部物种变化的结果。

演替的最高阶段受到无机环境的限制,而在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可能无法达到最高的森林阶段。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侵入定居阶段,也称为先锋群落阶段,此时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并成功定居,它们改良了环境,为后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了有利条件。

接下来是竞争平衡阶段,物种之间开始竞争资源,如光、水、营养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一些物种可能会占据优势地位。

最后是相对稳定阶段,群落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物种组成和数量变化较小。

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和植物环境的更替。

这种变化是由群落内部矛盾的发展所引起的,它导致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而引起植物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为新群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最终新群落会替代旧群落。

总的来说,群落演替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它反映了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

这一过程通常是连续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见或可测的。

通过深入研究群落演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群落演替的三种模型

群落演替的三种模型

群落演替的三种模型引言概述: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生物群落随时间演变的过程。

在群落演替中,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模型,即连续模型、间歇模型和阶段模型。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三种模型的特点和应用。

正文内容:1. 连续模型1.1 连续模型的特点连续模型认为群落演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在这种模型中,物种的变化是渐进的,新物种逐渐取代旧物种,而不是突然发生。

这种模型适用于环境变化较为平稳的情况。

1.2 连续模型的应用连续模型常用于描述长期稳定的群落演替过程,例如森林的演替过程。

通过研究连续模型,可以了解到物种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 间歇模型2.1 间歇模型的特点间歇模型认为群落演替是一个不连续的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在这种模型中,群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然后突然发生较大的变化,导致物种组成的剧烈转变。

这种模型适用于环境变化较为剧烈的情况。

2.2 间歇模型的应用间歇模型常用于描述灾难性事件对群落的影响,例如火灾、洪水等。

通过研究间歇模型,可以了解到灾害对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群落的恢复过程。

3. 阶段模型3.1 阶段模型的特点阶段模型认为群落演替是由一系列明确的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具有特定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

在这种模型中,群落的演替过程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3.2 阶段模型的应用阶段模型常用于描述群落的演替序列和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

通过研究阶段模型,可以了解到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以及环境因素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总结:综上所述,群落演替的三种模型包括连续模型、间歇模型和阶段模型。

连续模型适用于环境变化较为平稳的情况,间歇模型适用于环境变化较为剧烈的情况,而阶段模型则描述了群落演替的阶段性变化。

通过研究这三种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对群落的影响。

这对于生态学的研究和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群落的演替过程

群落的演替过程

群落的演替过程
1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指的是环境条件变化对森林群落构成的影响,它的演变通过植物的生
长、植物的死亡和种间竞争等过程经历着极为复杂的演化过程。

它包括一些原始
群落发生变化后相应树种出现、数量增加、减少或消失,从而形成新的群落结构
模式和构成。

群落演替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建设期、成长期、变型期和稳定期。

建设期
是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所有原初树种出现,并且形成多样的植被结构。

成长期是这
一过程的核心,原初树种的新物种出现并繁殖,群落变得越来越密集。

变型期伴随
着原初树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出现,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

稳定期是一个稳定的时
期,所有的树种都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群落不再出现明显的变化。

另外,群落演替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极端事件,这些极端事件如风暴、火灾、洪
水等都可能对树种造成严重破坏,引发群落结构的变化。

这些群落演替的过程通常持续多年,因此需要长期的监测和观察,以便及时发
现森林群落构成的变化情况,为森林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开
发提供可靠保障。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例如 由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 异养性演替:如出现在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细菌和真菌分 解作用特别强,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少的。
植物群落的演替类型 原生演替
旱生演替系列 ①地衣植物阶段 ②苔藓植物阶段 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灌木植物阶段 ⑤乔木植物阶段
1.最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边的杂草分布 中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 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
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 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 前草等处在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 止了,在路周边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 植物,逐步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 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 象。
群落的演替类型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C.F.Cooper,1913)可分为:
(1)水生演替(hydrorarch succession)演替开始 于水生环境中,但普通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 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2)旱生演替(xerarch succession)演替从干旱缺 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生物入侵
水葫芦(凤眼莲)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 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首先,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动物死 后沉入水底,加上湖岸冲刷下来的 矿物质颗 粒,日积月累,湖底逐 步升高,湖水逐步变浅。此时某些 浮叶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如莲、 荇莱等出现。这些植物的叶盖满水 面,阳光不能透入水底,因而水下 植物不能生存而逐步消失。浮叶根 生植物普通都是较大的。它们的根 埋在土中,它们死后沉入水底,这 些都促成湖底进一步升高。某些直 立扎根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 泽泻等也于此时逐步出现。湖底上 升之后,湖泊变成高低不平的沼泽, 于是多个耐湿的草本植物生长出来, 接着灌木、乔木陆续长出。

群落演替名词解释

群落演替名词解释

群落演替名词解释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过程,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地位都会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

在群落演替中,存在许多特定的名词:
1. 种群:同一物种在同一生态环境下的个体总称。

2. 群落:由多个不同物种组成的共生群体,生活在同一生态环境中。

3. 演替: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随时间和环境因素变化的过程。

4. 初级演替:在没有生物群落或者仅有少量生物群落的地方,从初始阶段开始建立生态系统的过程。

5. 次级演替:在已经存在一定生物群落的地方,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的生态系统演替过程。

6. 先驱种:在初级演替中,首先适应并繁殖的物种。

7. 竞争排除原理:两个物种在同一环境中,较弱的物种会被较强的物种排除,因而导致物种的数量减少和群落的演替。

8. 生态位:同一物种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占的位置和角色。

9. 生态链:由不同物种相互关联的生态位所形成的链式结构。

10. 生态系统:由有机体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群落,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分 为:
➢ 自养性演替 ➢ 异养性演替
2020/4/28
11
6-13
2020/4/28
12
演替方向
•进展演替(progressive succession)
进展演替是指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 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利用;群落生产力由低到逐 步增高;群落逐渐发展为中生化;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的改造逐渐强烈。
2020/4/28
26
第三节演替顶极学说
顶极群落的特征 演替顶极学说
2020/4/28
27
演替顶极(climax)和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任何一类演替 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当群落达 到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时(物种组合稳定),群落演替渐渐变得缓慢, 最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演替顶极;演替最后阶段的群落称顶极群 落。
2020/4/28
28
顶极群落的能量学特征
群落特征
群落能量学 1. 总生产量/群落呼吸(B/R) 2. 总生产量/生物量(P/ B) 3. 单位能流维持的生物量(B/E) 4. 群落净生产量 5. 食物链
演替中群落 顶极群落
≥1 1. 高 2. 低 3. 高
4. 线状,牧 食为主
=1 1. 低 2. 高 3. 低
2020/4/28
4
波动的特点
不同群落类型的波动性不同: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植物 稳定一些。
定性特征与定量特征的波动性不同:定性特征(如种类组成、种 间关系、分层现象等)较定量特征(如密度、盖度、生物量等) 稳定一些。
不同气候带的波动性不同:常绿木本群落要比夏绿木本群落稳定 一些。
波动的不完全可逆性
2020/4/28
10
第二节 演替的类型
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 程,可以分为:
➢ 世纪演替 ➢ 长期演替 ➢ 快速演替 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可以分为: ➢ 原生演替 ➢ 次生演替 按基质性质,可以分为: ➢ 水生演替 ➢ 旱生演替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 可分为:
➢ 内因性演替 ➢ 外因性演替
原生演替系列 从原生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其顺序发生的一系列群落组成原生演替系列。
原生演替系列包括从演生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在此以旱生 演替为例进行简要介绍。裸岩表现的生态环境异常恶劣,没有土壤,光照强,温 差大,十分干燥。从裸岩开始的演替系列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1地衣植物阶段
2020/4/28
25
2.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 由于桦树和山杨等上层树种缓和了林下小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动,又改变了土
壤环境,因此,阔叶林下已经能够生长耐荫性的云杉和冷杉幼苗。最初其生长是 缓慢的,但一般到30年左右,云杉就能形成第二层,到50年时,许多云杉树就已 伸到林冠上层。 2.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
2020/4/28
16
群落演替的实例—从裸岩演替到森林
在裸岩的演替基质上,如果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合 于森林生长,经过漫长艰难的演替,迟早会长出 森林来。从裸岩到森林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演替 阶段:
1. 地衣阶段 2. 苔藓阶段 3. 草本植物阶段 4. 灌木阶段 5. 森林阶段
2020/4/28
17
2020/4/28
7
经典的演替模式
发生在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
一年生 杂草
多年生 杂草
灌木
早期演替 树木
晚期演替 树木
2020/4/28
8
2020/4/28
9
演替系列(succession sere):按顺序发生的一系列群落 称演替系列。
先锋种(pioneer species)和先锋群落(pioneer community): 演替过程中,最早定居下来的物种称先锋种;演替过程中最 初形成具在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群落称先锋群落。
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
2020/4/28
1
第一节 群落变化类型
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生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包括三方 面的内容:即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季节 变化与年际间变化)、群落的演替和地球 上生物群落的进化。
2020/4/28
2
按变化持续时间划分,群落动态类 型如下表所示:
持续时间 天
6. 多 7. 生物内 8. 高 9. 高 10. 复杂
11. 宽 12. 小 13. 短、简单
11. 窄 12. 大 13. 长、复杂
30
顶极群落的特征物质循环和内稳定性特征
群落特征
物质循环 14. 无机物质循环 15. 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16. 腐屑在营养物再生中的作用 内稳定性 17. 内部共生 18. 营养保持 19. 抗干扰能力 20. 熵 21. 信息
2020/4/28
5
波动的原因
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如雨量的年纪和季节性变化。 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如种子产量的年纪变化(大小年)。 人为活动,如放牧强度的改变。
2020/4/28
6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自然群落中,一种群落 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称群落演替。多数群落的演替有 一定的方向性,但也有一些群落有周期性的变化,即由一 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然后又回到原有的类型,称周 期性演替,如:石楠→石蕊→熊果→石楠。
4. 网状、 腐食
2020/4/28
29
顶极群落的结构和生活史特征
群落特征
群落结构 6. 有机质总量 7. 无机营养 8. 物种多样性 9. 生化多样性 10. 层次和空间异质性 生活史 11. 生态位特化 12. 生物大小 13. 生活周期
2020/4/28
演替中群落 顶极群落
6. 少 7. 生物外 8. 低 9. 低 10. 简单
2020/4/28
13
群落演替的实例—从湖泊演替为森林
一个湖泊经历一系列演替后,可 以演变为一个森林群落,大体要 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裸底阶段 2. 沉水植物阶段 3. 浮叶根生阶段 4. 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 5. 森林群落阶段
2020/4/28
14
6-15
2020/4/28
15
群落演替的实例—湖泊沙丘的群落演替
24
采伐迹地阶段即森林采伐进的消退期。这时产生了较大面积的采伐 迹地,森林中的小气候完全改变。地面直接受到光照,热量很快升 高,又很快发散,昼夜温差大,使原先耐荫植物消失,取而代之的 是喜光植物到处蔓生起来,形成杂草群落。在动物群落中,大中型 哺乳动物,营巢的鸟类转变为草食性昆虫和啮齿类等小型哺乳动物。 2.2先锋树种阶段(小叶树种阶段)
2020/4/28
21
1.5乔木阶段 在灌木逐渐成为优势的演替发展中,阳性的乔木树
种开始单株出现,继而不断排挤争夺阳光的矮小灌木, 植株增多,并逐渐连成一片,形成森林。至此,林下形 成荫蔽环境,使耐荫的树种得以定居。而荫性树种增加, 而阳性树种因在林内不能更新而逐渐从群落中消失。复 合的森林植物群落就形成了。
2020/4/28
演替中群落 顶极群落
14. 开放 15. 快 16. 不重要
14. 封闭 15. 慢 16. 重要
17. 不发达
17. 发达
18. 差
在这一阶段,动物群落也变得极为复杂,大型动物开始 定居繁殖,各个营养级的动物数量都明显增加,互相竞 争,互相制约,使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稳定。
2020/4/28
22
群落演替的实例—橡果上的异养演替
橡树果提供了生物群落演替的基质 象甲等昆虫侵入橡果,进入橡果胚,在其中产卵,孵化后的幼
喜光阔叶树种(桦、山杨等)的幼苗不怕日灼和霜冻,很快在新环 境中生长起来,形成以桦树和山杨为主的阔叶林群落。当阔叶树成 长连片而开始遮蔽土地时,太阳辐射和霜冻开始从地面移到落叶树 种所组成的林冠上,其它喜光植物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受到排挤而衰弱死亡。这一 时间,一些鸟类和中型甚至大型动物开始返回,而草食性昆虫类节 肢动物逐渐减少。
裸岩表面最先出现的是地衣植物,其中以壳状地衣首先定居。壳状地衣紧贴 岩面,由假根分泌有机酸腐蚀岩面,使岩石表面逐渐形成极少量的土壤。长期的 作用使土壤条件有了改善,逐渐出现了叶状地衣,后又发展到枝状地衣。
地衣群落是演替系列的先锋群落,是整个系列中持续时间最长的过程由于环 境条件的不断改善,越到后期群落形成所需的时间越短。 至一阶段的前期基本上仅有微生物共存,以后逐渐有一些如螨类的微小动物出现
2020/4/28
18
1.2苔藓植物阶段 生长在岩表的苔藓植物,与地衣相似,可以在干旱状况
下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等到温和多雨时又大量生长。这类植 物能积累的土壤更多,为以后生长的植物创造了更有利的条 件。
此阶段出现的动物,以螨类等腐食性或植食性的小型无脊椎 动物为主。
上述群落演替的两个最初阶段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土壤 的形成和积累,对岩面的小气候的形成有作用,但很不显著。
变化类型举例 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过程,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
年 几年 十年到百年 百年到千年 万年到亿年
2020/4/28
植物生长及动物活动的季节动态 植物生产力及动物种群的波动 群落演替
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地带界线的移动 群落的演化
3
波动
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 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包括 : 不明显波动: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变动(1-5年),它与群落优 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偏途性波动:气候、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变更的结果, 通过群落自我调节,还可以回复到接近于原来状态,时期长(5-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