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旅游业发展研究
运城关公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源
关键 词 : 城 市 运 开发 研 究
关公 文 化
文 化 旅 游 资
燕
陈
瑛
中图分类号 :5 27 F9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4 1 (0 0)2 15 0 10 — 9 4 2 1 0 — 9 — 2
文 化 是旅 游 资 源 的灵 魂 , 有 文 化 的 旅 游 没
缺探讨 , 致使 运 城 作 为 关公 故 里 的知 名度 低 。 4 相 关 产 业 发 展 的 不好 旅 游 产 业 涉 及
运城 地 区乃 至 山 西省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 设 和 谐 建 社 会 和 促 进 祖 国 统 一 以 及 实现 中 华 文 明 崛 起 都 具 有 重 大的 理 论 价 值 和 现 实 意 义 。迄 今 为 止 , 于关 公 文化 的 研 究成 果 十 分 丰 富 , 作 对 但 为 关 公故 里 的运 城 , 关公 文 化 旅 游 产 品 这 个 品
公》 《 、武圣 关羽》 《 、 关公研 究》 《 、关公文化旅游 志》 , 等 此外近年 还正准备 成立世 界 关公 基金
会。
升 华 境 界 。 而 现 今 站 在 关公 文 化 传 播 一 线 的 人 员素 质 , 不 能都 适 应这 种 要 求 。 比如 一 些 并
资源是没有活力的。随着旅游业 的发展 , 人们 越 来 越 重 视 文化 的 本 身 内 涵 和 对 文 化 的 亲 身 感 受 , 化 已逐 渐成 为旅 游 业 发 展 的 支撑 和 灵 文 魂 。 关公 文化 是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的 一 部 分 , 也 是 一 种世 界 性 的文 化 现 象 。千 百 年 来 , 公 的 关 “ 、 、 、 精神一 直被 中华 民族所推 崇 , 忠 义 仁 勇” 成 为 炎黄 子 孙 共 同 的道 德 追 求 和 做 人 准 则 。 在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关注关公。 特 别 是 在 香 港 、 湾 , 们 对 关 公 更 是 崇 拜 有 台 人 加 。 可 是很 少有 人 知 道 , 关公 的 出 生地 在 山 西
基于SWOT分析的运城市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

数据来源 : 据运 城市旅游 局统 计资料分析整理 ,00 2 0 根 20 - 0 6
目前 运城 市旅 游投 资严 重不 足 , 游产 品资 源 旅
低级 粗放 , 游景 区 ( ) 旅 点 的项 目和 内容 单一 , 游 旅
收稿 日期 : 0 70 — 2 0 -52 2 作者简介 :马耀峰 (9 9 ) 男 , 14 一 , 陕西咸 阳人 , 陕西师范大 学旅游 与环境学 院教授 , 士生导师 , 博 主要 从事旅 游经济与
寺、 中国死海 运城盐 湖 、 黄河 大铁 牛 、 县司 马光祠 夏
历史 看 西 安 , 千 年 文 明 看 运 城 . 城 古 称 “ 五 运 河
东 ” 位 于 山 西 省 西 南 部 , 依 吕梁 山与 临汾 市 接 , 北
壤 , 峙 中条 山和晋城 市毗邻 , 、 与陕西 省渭 南 东 西 南 市 、 南省 三 门峡 市 隔黄河 相 望 . 嫘祖 养 蚕 ” “ 河 “ 、 后 稷 稼穑 ” “ 耕历 山 ” 、舜 的优 美 传 说 均 发 生 在 这 里 , “ 中国” “ 、 中华 ” “ 夏 ” 古 老 称 谓 最 先 指 的 是 、华 的 这 里 . 久 的历史 与特有 的 自然地 理格 局造就 了这 悠
处, 文物 景点 10 个 , 中国家级 文物保 护 单位 60余 其 2 2处 , 省级 文 物 保 护单 位 6 5处 , 国家 级 风 景 名 胜 区一处 , 国家级森 林 公 园 2处 . 名 中外 的有 武庙 驰 之 祖解 州关帝 庙 、 四大 名楼 之 一 永 济 鹳鹊 楼 、 术 艺 宫殿 芮 城永 乐 宫 、 西 厢 记 》 事 发 生 地 永 济 普 救 《 故
Vo . 1 N . 12 o 3 S e .2 0 pt 0 7
运城盐湖旅游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运 城盐 湖位 于 山西 省西南 部 的运 城市 区 以南 ,形 成 于新生 纪第 四代 ,东西 长 ,南 北狭 ,周 围高 ,中 间低 , 宛如一 个 天然 的浴 盆 ,又似一 条 洁 白的玉带 .由于 山出海 走 ,大 量含 盐类 的矿 物质 聚集在 这 里 ,经 过长期 的 沉淀蒸 发 ,形成 了 天然 的盐 湖.古 时运 城 的盐 湖 幅员较 广 ,由三 部分 内容组 成 :东池 (目前 的运城 盐 湖 )、西 池 (在 解 州境 内 ,现 在是 一个 蓄水 荒滩 )、六 小池 (永小 、金 井 、贾 瓦 、夹 凹 、苏老 、熨斗 ).随着 历史 的演 进 ,现 在 的运城 盐湖 其 实就是 古 时 的大 盐池 ,即东池 ,西池 和六 小池 变成 了不产 盐 的咸水 滩 .
第 27卷第 1期 2013年 3月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 l Science Edition
Vo1.27 No.1 M ar. 2013
文6
·1O5·
集 团 以盐 湖为 依托 ,利 用盐 湖 资源 开发 出被 誉 为“中 国死 海 ”的漂 浮 浴 场 .在 运 城 盐 湖景 区 ,“黑 泥 洗浴 ”、 “盐 水 漂浮 ”和 “医用 矿 泉水 疗 ”被称 为 “盐 湖 三绝 ”.
图 1描 绘 了盐 池 的重要 地理 环境 、建 筑 群落 、盐 政 设施 ,盐 池 的 自然景 观 ,山色 苍茫 、水 波荡 漾 ,历 史
现 在保 留最 完整 的盐 池 图是 明巡盐御 史 吴楷 主持 篆刻 的《河 东盐 池之 图》(图 1).从 图 1中可 以看 出 , 盐湖 南依 中条 山 ,北靠 峨嵋 鸣条 岗 ,东连 涑水 瑶 台 ,西接 黄河古 渡 .椭 圆形 的盐湖 ,阡 陌纵横 ,分 隔开很 多不 同的小 区域 ,绕盐 湖一 周为 古代保 护 盐 湖 的禁 墙 .北 边禁 墙 内有 关 王 庙 、池 神 庙 、海 光 楼 、歌 薰楼 、巡 盐公 署 、野狐 泉 等建 筑. 1.1 “中 国死海 ”— — 运城 盐 湖
山西旅游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山西旅游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作者:靳娜娜来源:《旅游纵览》2023年第12期摘要:旅游业在山西转型发展全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首先从古建雕塑壁画类旅游资源、根祖文化类旅游资源、晋商文化类旅游资源、红色文化类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五方面阐述山西旅游资源概况;其次分析山西旅游业发展困境,包括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文旅融合程度低、专业人才缺乏、宣传效果不理想;最后针对以上困境,提出助力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即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升级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文旅新业态;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推广方式,优化营销效果,以期为推动山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困境;对策;山西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山西拥有4 000余年文明史、建城史以及1 500余年建都史,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尤为深厚。
山西享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美誉,悠久的历史在当地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留下了丰硕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遍布全省各地。
同时,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多种因素铸造了山西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山西旅游资源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类:古建雕塑壁画类旅游资源、根祖文化类旅游资源、晋商文化类旅游资源、红色文化类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
(一)古建雕塑壁画类旅游资源山西是全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包括寺庙、古塔、石窟造像、城垣关隘等,截止到2022年年底,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数量达1 848处。
此外,山西古代彩塑、壁画数量也位居全国榜首,现有古代彩塑近13 000尊,其中唐代82尊,五代11尊,宋辽金时期394尊,元代386尊,明代5 878尊、清代6 000多尊;壁画大都存于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等古建中。
各类古建雕塑壁画皆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
(二)根祖文化类旅游资源山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因而存有多处古人类遗址,包括燃起人类文明第一把火的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含有鮮明石器工业特征的襄汾县丁村遗址、旧石器晚期的朔州峙峪文化遗址、临汾尧庙、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以及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等根祖文化遗址、祭祖圣地,其中位于临汾市洪洞县的5A级景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最具代表性。
运城旅游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业大有文章可做,要加快地搞,突出地搞”。
山西省运城市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市,又处在结构调整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
我认为,做大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大市,既是促进结构调整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运城经济和富民强市的必然要求。
做大旅游产业对运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一、做大旅游产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运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发生了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1∶27∶32变为2000年的19∶51∶30,三次产业比重顺序由“一三二”经“一二三”、“二一三”演变为“二三一”。
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第二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一路走高,1996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但原材料一枝独秀,轻工业和制造工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种植业居高不下,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总量偏低,发展缓慢。
自1981年以来,运城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没有超过30%,其中1995年仅为21%,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几乎覆盖了传统服务业到服务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
旅游业一业兴旺,则百业俱兴。
而运城市旅游业发展滞后,服务业总量不足,比重过低,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
做大旅游产业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推动、改造、提升商贸流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使其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可以刺激、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创新步伐,拓宽服务领域,大大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做大旅游产业还可以辐射一二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城市郊区及客源前景广阔的其它农村,通过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山区旅游项目和渡假休闲基地、农业科教基地等途径,可以转移部分剩余劳动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门路。
在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中,轻工、纺织、等行业可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有条件的工矿还可精心策划发展工业旅游项目。
浅谈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资料

浅谈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摘要:通过一些现状及数据对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山西旅游业应审时度势,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以及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个下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克服困难,同时拉动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旅游资源;发展环境;旅游业;山西省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日益加快。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该省对于以煤炭为代表的重工业的过多政策性倾斜,使山西省的旅游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明确提出要将旅游业作为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并提出编制黄河中下游集中连片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作为该区域核心部分,这一战略将给山西省的黄河旅游精品线开发带来直接机遇。
国务院将山西列为煤炭经济转型试点省,将太行山区和沿黄地区比照西部开发政策,也给山西旅游开发带来重大机遇。
旅游业被列为该省新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一步奠定产业地位,优化发展环境成为本省的工作重点。
但是伴随而来的如何解决山西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使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使旅游收入不断增长等问题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旅游业具有促进开放、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改善环境、带动大批相关产业发展等综合功能和显著的产出效益,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经过多年开发与经营,山西旅游业取得了很大发展。
然而,山西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与其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严重不符,旅游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程度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弱项,对我省经济发展拉动效果不大.而面对今天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趋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山西省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在全面分析其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实现山西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现在我们运用经典的战略环境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从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ens)4个方面对山西旅游业经营发展环境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分析作者:李小丽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8年第01期摘要:运城市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对其进行开发能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而在开发过程中进行文化旅游市场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对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概况、客源市场构成、游客人口统计、游客需求特点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化旅游;市场分析一、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概况山西文化旅游市场在全国属于温热型旅游市场,以五台山、乔家大院、晋祠等为核心,成为中部省区中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前几年山西以晋商文化和大院文化为市场切入点,使得山西国内旅游市场增长迅猛。
2003年1~7月份,山西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160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25%,国内旅游收入42.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71%。
仅从增长速度来说,超过了河南。
山西的旅游产品整体形象定位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山西省地上文物占全国的60%。
山西对外推出旅游产品的三大品牌,一是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游;二是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游;三是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游。
尤其运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在山西省更是占有绝对优势。
从目前的态势和有关部门统计资料看,山西旅游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且入境的游客(尤其是国内游客)有由核心旅游景区(点)向新旅游景区(点)扩散的趋势,这给运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一)运城市海外文化旅游市场分析目前,运城市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旅游业务联系,来运城的国际游客已经达到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东南亚、港澳台是最大的客源市场。
这一点与西安和洛阳的旅游市场相同。
2000年,运城接待国际游客1.6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达500万美元。
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到2008年运城旅游的匡际游客最少将达到5万人次,旅游创汇将达到1000万美元,年均递增10%。
(二)运城市国内文化旅游市场分析运城市国内旅游占文化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今后仍是运城旅游发展的重点。
运城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黄河 中游 ,秦 、晋 、豫 三省 交 界 处 ,距 西 安 、洛 阳两 大
运 城市 委 、市政府 大 规模 开 展 创 建 “中 国优 秀旅 游 城
旅游热 点城 市 仅 200km 左 右 ,构 成 黄 河 金 三 角 旅 游 区。 市 ”、要把 运城 建成 晋陕 豫黄河 金 三角地 区lT贸旅游 中心 运城 市 目前 已和 l0多个 国家及地 区建立 了业 务 网络 ,形 城 市 ,加快 壮大 旅游 产 业 ,积 极 引 进 国 内外 投 资 者参 与 旅
成 了以东南 亚 为 主 的 国际 客 源 市场 、以港 、澳 、台为 主 游 景 区开发 和配套 服务 设施 建设 。
的海外 旅游 市场 和 以 西 安 、洛 阳 、太 原 为 主 的 三大 国 内 2.2 “申魅”活动进 一步 提升 了城 市知名 度 中国魅 力城
客源市 场 的格 局 。
历 史机遇 面前 ,笔 者 就 运 城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进 行 了一 番 思 2.1 政策 环境 在 山西 省 “十一 五”规 划 中 ,旅游 业被 列
考 ,对 运城旅 游 业 面临 的机 遇 和 发 展 对 策 进行 了初 步 分 为全 省新 的 四大 产业 之一 ,将 成 为山西省 旅游产 业 发 展 的
维普资讯
安徽 农 学 通 报 ,Anhui Agri.Sci.Bul1.2008,14(3)
l2l
运 城 旅 游 业 发 展 的 机 遇 与 对 策
廖 四 顺
(运城学院经济管理系 ,山西运城 044000)
摘 要 :随 着 我 国旅 游 产 品 由 以观 光 旅 游 为 主 向 多种 旅 游 产 品 并 存 的 转 变 ,文化 旅 游 越 来 越 受 到 游 客 的 青 睐 ,节 庆 、 节事及事件旅 游在很 多地 方正在 兴起 。运城 市于 2006年 11月获得 了“中国十佳魅 力城 市”殊 荣 ,这 为运城旅 游业的 发 展 提 供 了难 得 的 机 遇 。就 此运 城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可 采 取 旅 游 目的 地 的 整 合 营 销 、增 加 景 点 案 区规 划 建 设 和 编 写 旅 游 指 南等 对 策 。 关键词 :运城旅 游业 ;节庆事件 ;根祖 文化 ;发展 中图 分 类 号 F59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7—7731(2008)03一l2l一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Index=1]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西运城为例要轶丽1,郑国2(1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069;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01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02-04-04;[修订日期]:2002-07-30[作者简介]要轶丽(1977-),女,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郑国(1977-),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
[摘要]旅游区位非优区是由于其区位的不理想,从而导致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地区。
随着我国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的改变,旅游区位非优区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本文基于对旅游区位非优区现状的剖析,以山西运城市为例,提出了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业发展动力机制,促进其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关键词]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规划;运城[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1)05-0058-041旅游区位非优区内涵及研究意义旅游区的区位通过其与客源地和周围目的地的空间关系以及交通可达性来体现,因此旅游区的区位就主要包括了旅游资源区位、旅游市场区位和旅游交通区位。
旅游区的区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在宏观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宏观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时序、水平、结构和组织等,具有良好区位条件的地区往往能够首先获得某一种或几种区位优势而得以优先快速发展。
那么旅游区位非优区就是由于其区位不理想,从而导致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地区。
这类地区在我国分布较广,一般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温点地区。
过去我们对这类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不够重视,但随着当前旅游市场结构的改变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即:在空间尺度上,短线旅游将取代长线旅游而成为发展的主流;在空间位置上,旅游业发展的重心将由传统的旅游热点地区向温点地区转移。
这就意味着旅游区位非优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机,因此加强对这类地区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2 旅游区位非优区透视2 1 资源区位旅游资源区位是指某一区域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位置上与临近区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关系。
旅游地旅游业能否兴旺及兴旺的程度,不仅取决于资源的绝对价值,更取决于资源的相对价值,即该地在空间位置中与临近区域资源的组合关系。
旅游资源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可分为两种,即互补增强作用和抑制替代作用。
在同一等级旅游资源之间这种作用是相互的,在不同等级旅游地之间,其作用是单向的,表现为上一等级作用于下一等级(见表1)。
表1 旅游资源空组合关系Tab.1 Spatialrelationoftourismresources类型性质相异性质相同等级相同互补关系替代关系等级不同单补关系(高级对低级)单代关系(高级对低级) 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补增强作用,无疑会互相促进其旅游事业的发展,而目的地之间的抑制替代作用则会影响到其间市场机会的重新分配。
保继刚等在对海滨沙滩和喀斯特石林旅游开发的空间竞争分析时也发现:海滨沙滩由于资源本身的性质对游客行为的影响,受开发区位条件的限制和资源空间相互竞争的制约;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一种替代性竞争,在同一地域内,只能开发景观价值最高、知名度最大的石林。
旅游区位非优区在资源第17卷2002年第5期双月刊旅游学刊TOURISMTRIBUNE58 [PageIndex=2]区位上的非优就主要表现为:旅游地周围有许多同质旅游地存在,导致旅游目的地受资源间空间竞争和替代的制约,难以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
2 2 市场区位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区位是指旅游目的地相对于有地域差异的居民出游能力的空间关系。
出游能力是指某一区域居民群体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参与户外休闲或旅游的综合能力。
人口密度、人均国民收入和地方消费文化等是决定出游能力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在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因此,就我国目前而言,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出游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而且与一般商品销售不同,旅游产品的销售一般情况下只能在吸引物(资源)所在地进行,必须依靠旅游者自行前来购买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运转。
而游客出游活动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距离衰减规律,据研究,中国城市居民出游和休闲活动80%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范围内。
对于目的地而言,游客的到访实际上是客源市场在目的地空间上进行市场分割的结果。
因此旅游区位非优区在市场区位上的非优主要表现在:旅游目的地所在的区域居民本身出游能力低,而且距离主要高出游能力的客源市场较远。
2 3 交通区位经济活动的交通区位反映了其与其他相关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距离的约束下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和程度。
通过最小的活动量,获得最大的接触机会,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旅游活动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
行游比就是这一规律的度量和表征。
旅游者决定旅程长短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时间、旅程费用和旅途不适、疲劳。
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与其交通区位状况休戚相关。
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区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目的地在国家(或区域)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具体而言,取决于旅游目的地在国家(或区域)交通网络、交通线和交通枢纽点中的相对位置。
旅游的交通区位还可以通过目的地外部交通的通达性来体现,以旅途距离、时间距离、费用距离和行游比来度量。
旅游区位非优区在交通区位上的非优则体现在目的地的通达性差,游客的行游比高,相应的距离指数也较高。
3运城市旅游区位运城市位于山西省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见图1),是华夏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中华”、“华夏”这些称谓最先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运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以历史文化类为主,著名的景区有鹳鹊楼、普救寺、黄河铁牛、解州关帝庙、绛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山森林公园、夏县温泉等。
改革开放以来,运城市旅游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其资源禀赋而言是极不相称的,是与其不利的资源区位、市场区位和交通区位相关的。
图1 运城市旅游区位图Fig.1 LocationofYuncheng在资源区位上,在以运城市为中心的50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西安、北京、洛阳、太原等同样具有深厚华夏古文化的旅游地,而且在资源等级上运城远不及距其只有260公里的西安。
这类热点旅游城市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运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运城市处在这些热点旅游城市的“影区”内。
在市场区位上,以运城市为中心画一个半径为500公里的圆,这个范围就是运城市的客源市场,主要包括:山西中部和南部、陕西和河南大部分地区和河北西南、湖北北部的极小部分(见图1),这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实际结果也是一致的。
该区域即运城市的一级客源市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出游力远低于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
因此,运城市的旅游市场区位也相对较差。
在交通区位上,运城市西、南两侧为黄河环绕,东侧被中条山与周围地区阻隔,高山和大河成为运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屏障,给区域通达性和交通便捷性的改善造成困难。
而且由于晋煤外运的负荷与压力而导致运城(乃至整个山西省)偏离了我国南北人流交通要道,而本身又无东西向的交通干道,这导致了游客的旅途距离、时间距离、费用距离和心理距离相应增加,因而处于不利的旅游交通区位上。
从运城与洛阳的对比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交通区位对旅游业发展的巨大影响:从资源丰度和资源等级而言,洛旅阳比运城没有优势,但由于洛阳位于陇海线和焦枝线交会处,交通区位远远优于运城,因此其旅游业发展情况远比运城好。
综上所述,运城市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区位非优区。
下面我们结合运城市这一典型旅游区位非优区的区位特点,提出发展机制和方法措施,以期为旅游区位非优区的发展提供新视角。
4 4 运城市旅游业发展机制4 1 形象驱动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要靠形象来传播,国内外旅游研究表明,形象是促进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形象建设对于目前是旅游温点地区的旅游区位非优区而言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在众多竞争者中凸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形象并加以传播,才能在发展中先入为主,影响和改变大众对旅游地的感知形象,从而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进而促进该地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其后发优势。
因此,形象驱动就是旅游区位非优区发展的关键,以形象建设和宣传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引擎和内在推动力,促进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
旅游地形象建设源于地方独特性,在地方文脉、竞争市场及游客感受的三维坐标系中定位,在城市各项硬件建设上强化旅游意识、园林意识和环境意识,营造外在的文化氛围,强调城市建设所体现的文化意境;在软件配套上注重内在文化素质的营造,培育精神理念,规范市民行为。
旅游形象的宣传口号要言简意赅、具有煽动性和亲和力,通过合理运用宣传媒体和宣传手段,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运城市的旅游形象应以文化为底蕴,以景观为表现。
我们在做运城市旅游总体规划时将其旅游形象的一级理念定位为“古华夏,新运城”,“古”“今”结合,二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运城市整体旅游形象。
目标理念宣传口号为:“登鹳雀名楼,赏黄河美景;游关公故里,寻华夏源脉”,以“古华夏”、“鹳雀名楼”、“黄河美景”、“关公故里”等的鲜明形象,驱动旅游业发展。
在硬件上重点做好风陵渡、禹门口、裴家村、古城镇和平陆黄河大桥5个入门景区以及盐湖区、永济市两个中心城市的旅游形象的建设工作,同时还需要做好鹳鹊楼、解州关帝庙等标志性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工作。
在软件方面面向市民进行“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资源”的旅游形象意识教育。
在宣传方面,组织以造“市”(市场)为主旨的宣传促销活动和以造“势”(声势)为主旨的大型节庆活动,并通过各种媒体加以广泛宣传。
5 4 2 区域联动区域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但独特意味着单一,很难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要,转变这种缺憾的惟一途径就是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更多的选择;另外,对于某一旅游地而言,其客源除了直接以该地为目的地的游客外,还有该地附近旅游地向其扩散的客源,各旅游地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这就为区域旅游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即建立一个包括不同级别旅游地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市场共享,进而达到战略双赢。
这对于旅游区位非优区来说,不仅可以在竞争中实现与区域热点旅游区的共生,而且还可以在形象宣传、市场促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借道借力,最终实现联合互动。
旅游区位非优区在系统中与旅游热点区的关系是合作而非附庸的关系,即需要通过实施特色战略,强化本区域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形象,追求风格惟一性,以特色取胜。
由于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的发展比周围热点旅游地的起点低,因此需要在根据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目前周围热点旅游区的发展特点,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创新功能,建成不可替代的、与周围旅游区互补的特色旅游,在独立的前提下进行多边合作,弥补区位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