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防治技术与标准
鼠害防治实施方案6

鼠害防治实施方案6鼠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危害因素,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鼠害,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鼠害防治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农民有效应对鼠害问题。
一、环境整治。
1. 清除废弃物和杂草,减少老鼠的藏身地。
2. 消灭老鼠的食物来源,避免垃圾堆积和饲料散落。
3. 消除老鼠的水源,保持环境干燥。
二、化学防治。
1. 使用老鼠药饵,密封好老鼠药盒,避免对人畜的伤害。
2. 定期更换老鼠药饵,防止老鼠对药物产生抗药性。
3. 使用老鼠药要注意安全使用,避免误伤非目标动物。
三、生物防治。
1. 放养捕鼠猫,利用天敌捕食老鼠。
2. 放养捕鼠猫要注意定期进行驱虫和疫苗接种,保证其健康状态。
四、机械防治。
1. 设置老鼠夹,定期更换和清理夹子,确保夹子的使用效果。
2.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老鼠活动的踪迹,采取相应的机械防治措施。
五、预防措施。
1. 定期进行环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加强农田管理,保持田间整洁,减少老鼠的藏身地。
3. 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定期进行防治知识培训。
六、监测和评估。
1. 定期进行鼠害监测,了解鼠害的分布和数量。
2. 根据监测结果,评估防治效果,及时调整防治方案。
七、应急处理。
1. 发现鼠害暴发情况时,立即采取紧急防治措施。
2. 加强与防治部门的沟通,及时获得应急处理支持。
通过以上防治方案的实施,能够有效减少鼠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农民的生产利益。
希望广大农民能够认真贯彻实施,共同维护良好的农田环境,防止鼠害带来的损失。
鼠害防治技术与标准

⿏害防治技术与标准⿏害防治技术⼀、防治⿏害的意义世上⽼⿏知多少?据说全世界有⿏⼝100亿只,分布数量之多以亚洲为冠,印度约有35亿只,是⼈⼝的6倍;⽇本有3亿只,约为⼈⼝的3倍;我国⼈⼝有12亿,⿏⼝将近40亿。
⿏类传播疾病,窃取粮⾷和⾷品,破坏森林、草原、农⽥、以及啃咬物品建筑、通讯设施、家具⾐物等,给⼈类的⽣命财产带来了巨⼤的损失。
由于害⿏对农牧业⽣产和⼈民的⽣活危害很⼤,因此,防治⿏害对促进农牧业⽣产,发展国民经济,保障⼈民的⾝体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
1、⿏类对农林牧的危害(l)对农业⽣产的危害害⿏常年危害农业⽣产,从在⼟壤中盗⾷种⼦开始,啮⾷作物根、茎、叶和果实,直到作物收获后继续危害贮存的粮⾷及加⼯的⾷品,以及蔬菜、果树、果品、经济作物,⽆所不害。
其发⽣⾯积之⼤,损失之重,超过历来被认为我国对农业危害最重的蝗、螟、粘⾍、⼩麦条锈病灾害的总和。
进⼊90年代以来,农村⿏害再次回升。
1993年和1994年我国农⽥⿏害发⽣⾯积分别为2333万公顷和2533万公顷,分别⽐1990年增加40%和50%。
据不完全统计,“⼋五”期间,全国每年因⿏害造成的粮⾷作物⽥间损失达30多亿公⽄,棉花达20多万担,⽢蔗达10万吨以上。
西南、西北、东北、华南等⿏害严重地区的⽔稻、⽟⽶、⼩麦、⾖类等作物⼀般减产5%-10%,重者达30%以上,部分农⽥甚⾄毁种或绝收。
1993湖南邵阳县⼀个村失收⽔稻17. 9公顷(268亩),全村⼈均损失稻⾕50.5公⽄;⼴西贵港市⼀农户损失稻⾕⾼达1250公⽄。
1994年江西早稻遭受⿏害⾯积100万公顷(1500万亩)、晚稻受害重的稻⽥减产3-5成;1995年,各地群众纷纷致信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以及农业部领导,反映⿏害猖獗。
湖南郴州反映⽔稻每亩减产⾼达100公⽄;江西⽟⼭红薯受害40%:四川仁寿、合川、铜梁反映⼩麦、⽟⽶、⽔稻减产30%⼀50%,有的毁种3-4次。
此外⼀些地区花⽣、低酚棉、果树、⽢蔗等作物也不同程度遭受⿏害。
森林鼠害的防治技术

森林鼠害的防治技术一、鼠情监测:鼠情预测预报工作必须强化。
要实行定点、定人、定期、定方法的调查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害鼠的种群消长、迁徙、扩散以及抗药性等技术指标。
要经常普查,及时掌握鼠情动态,使预测预报成为防治工作的“耳目”。
(一)、应施调查的寄主林分:各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本地区未成林造林地、中幼龄林及其它易受鼠害的林分进行调查。
调查以林场(乡镇)为单位,按调查人员责任区以及地块(位置相邻、条件相似的自然块可合并为面积不超过30公顷的1个地块),对所有应施调查的寄主林分地块进行编号,并填入附表1。
(二)、鼠情线路踏查:春季雪化时(已露出被害状)或其它时间,按调查地块的形状选择一条最长的对角线,采用线路踏查调查法,等距选取100株样树,调查林木被害株率,将踏查结果填入附表2。
(三)、标准地内鼠危害程度调查:在线路踏查时,选择被害株率超过3%的地块20--30处,设立标准地进行当年有无被啃斑痕、危害等级、林木受害程度的调查。
1、地上鼠类:每块标准地面积1公顷,其内树木不少于200株,随机抽取60株样树,进行危害程度的调查,将结果填入附表3。
2、地下鼢鼠类:每块标准地面积1公顷,随机抽取200株样树,记录当年死亡株数,将结果填入附表4。
3、西北荒漠林害鼠:荒漠地区的害鼠(如沙鼠类),善于爬高以啃食梭梭等树木的幼嫩枝条,状如刀割,仅剩光秃的茬桩;并在树木的根部挖穴穿孔,严重破坏根系,致使梭梭林成片死亡。
每块标准地面积1公顷,随机抽取200株样树,逐株调查有无被害及被害程度,记录各级被害株数和死亡株数,将结果填入附表5。
(四)、标准地鼠种类和密度调查1、地上鼠类:每年于4月上旬和10月中旬,在监测临时标准样地内,将100只鼠铗按5米间距方格布放,间隔24小时进行检查,用空铗将已捕获鼠的鼠铗替换,72小时后将捕鼠铗全部收回。
逐日调查鼠害种类组成和捕获率,将结果填入附表3。
2、地下鼢鼠类:每种立地类型选择一块面积为1公顷的辅助标准地,统计标准地内当年的土丘数。
林场鼠害防治方案

林场鼠害防治方案1. 背景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森林作为生态系统具有的重要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在林业生产实践中,鼠害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鼠害对森林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噪音扰民、破坏林木以及传染疾病等,对于森林健康和长期管理来说,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 鼠害常见症状鼠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症状:•破坏林木•损毁林地设施•传染疾病•缺少食物3. 防治措施3.1 预防措施3.1.1 加强森林保护加强森林保护,避免野外焚烧,维护生态平衡,减少鼠害天然栖息地。
3.1.2 加强卫生管理及时清理、消毒病死动物、鼠类堆积物,密切观察鼠类迹象,及时发现疫情,封锁疫病传染的途径。
3.1.3 建设经济林在干燥地区,可以适当栽植防风林,减少鼠类无处可存的现象。
3.2 治理措施3.2.1 安排人员巡视安排人员巡视林场区域,密切注意鼠害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鼠害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
3.2.2 灭鼠药剂施药在确定鼠害活动区域的情况下,可使用毒饵、药烟、化学药剂等方法进行防治。
3.2.3 布鼠夹通过设置布鼠夹,有针对性地消灭有害鼠兽,捕杀鼠害群体,达到防治目的。
4. 防治效果通过采用上述林场鼠害防治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鼠害数量,减少鼠类繁殖,降低鼠害对于林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5. 总结林场鼠害是影响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加强森林保护、卫生管理,合理建设经济林和对鼠害进行治理,是有效控制林场鼠害的关键。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鼠害类型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并且在实施防治的时候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草原鼠害防治标准

草原鼠害防治标准
草原鼠害是近年来在中国草原地区频繁发生的一种动植物危害问题。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生产力,防治草原鼠害,中国
制定了一系列草原鼠害防治标准。
一、草原鼠害调查标准
草原鼠害调查标准是针对草原地区鼠害发生情况进行的调查标准,包括了对草原鼠害种类和数量的调查,以及草原鼠害影响范围的确定等。
调查结果是制定草原鼠害防治措施的基础。
二、草原鼠害预测标准
草原鼠害预测标准是根据历年的草原鼠害数据,并结合气象、地理、生态等因素,对当前和未来某段时间内草原鼠害的发生趋势进行
分析和预测。
预测结果是制定草原鼠害防治计划的依据。
三、草原鼠害防治标准
草原鼠害防治标准是对草原地区鼠害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
措施。
包括了草地规划、草地管理、化学灭鼠、生物灭鼠、物理灭鼠
等多种手段,以及草原鼠害监测和防治效果评估等内容。
标准的实施
可以有效预防、控制草原鼠害的发生和传播。
四、草原鼠害监测标准
草原鼠害监测标准是对草原鼠害防治效果进行定量评价的标准。
监测内容包括了草原鼠害数量、鼠害活动范围、鼠害死亡率、防治效
果评估等。
监测结果对草原鼠害防治工作是否取得预期效果进行验证
和评估。
综上所述,草原鼠害防治标准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推进草原生
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要秉持科学、规范、绿色的防治理念,
严格按照标准实施草原鼠害防治,努力营造生态和谐美好的草原风景。
林业鼠害防治技术

林业鼠害防治技术一、根据调查与监测的结果,按危害等级划分标准,将发生区划分为轻度发生区、中度发生区、重度发生区3个级别,对不同的发生区实行分类施策和分区治理。
1.轻度发生区轻度发生区应以预防工作为主,要重视天敌对害鼠的控制作用,通过各种营林措施创造有利于鼠类天敌栖息、繁衍的生存条件,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
可采取封山育林、禁猎、禁捕等措施,保护鼠类的天敌动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2.中度发生区中度发生区应积极组织开展防治工作,通过人工、生物、生态防治措施,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应注意加大生物防治比例,尽可能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
植树整地时,可采取挖掘防鼠沟进行物理阻隔;造林时,通过深坑深栽、营造混交林破坏害鼠生境;在鼠害发生地,可采用地箭等物理器械或设置“诱捕阱”进行人工机械捕杀,也可应用多效抗旱驱鼠剂、拒避剂、鼠类不育剂等进行防治。
3.重度发生区重度发生区应以压低鼠口密度为主,可采用化学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的综合措施,全面开展无公害防治,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限度。
对地下类害鼠可采用溴敌隆(注意保护非靶动物)、多效抗旱驱鼠剂以及地箭等进行防治;对地上鼠类可采用溴敌隆、不育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二、防治技术(一)预防措施1、造林设计在造林设计时,应合理搭配树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树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灌灌混交,避免营造单一的纯林;同时,加植害鼠厌食树种(西北地区可加植沙棘、柠条等;东北在姬鼠、鼠平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落叶松,在东方田鼠和东北鼢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樟子松)。
要通过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实行合理密植,利用灌木和次生林木的发达根系阻止地下害鼠活动。
有条件地方,也可先栽灌木,后种乔木。
造林设计中要制定林业鼠害防治预案。
2、造林地预防处理造林前应对造林地进行预防性处理。
一是降低害鼠的种群数量,如果造林地内的害鼠数量过高,应先进行灭鼠,鼠口密度降低后再进行造林;二是在造林前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以破坏鼠类的洞道;三是改善林地卫生条件,要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杂物清理干净,破坏害鼠的栖息环境。
工厂鼠害防治方案

工厂鼠害防治方案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里的一些经济利益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其中,鼠害问题是当前工厂或企业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如何采取有效的鼠害防治措施,是每个工厂或企业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鼠害防治方案。
1. 密闭设计要防止工厂或企业产生鼠害问题,首先要考虑如何防止老鼠进入工厂或企业内部。
密闭设计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通过有效的防护措施,将工厂或企业内外空间分离,从而有效地控制老鼠的进入。
2. 保持清洁保持环境的清洁,是防止鼠害滋生的关键。
因为老鼠一般喜欢生长在脏乱的地方,所以在工厂或企业内部保持清洁,可以有效减少老鼠活动的可能性。
同时,清洁可以清除掉许多老鼠可能喜欢的食物残留,避免老鼠进入寻找食物。
3. 安装防鼠网在工厂或企业围墙、门口、窗户等易于被老鼠利用的位置,应安装防鼠网。
防鼠网可以起到一个防止老鼠进入工厂或企业内部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防止一些小昆虫的进入。
4. 安装电子拦鼠器电子拦鼠器是一种适用于工厂或企业内部防鼠的好工具,它通过高频电波驱动老鼠离开活动区域。
与传统的防鼠剂相比,电子拦鼠器更环保、更加安全和有效。
5. 尝试消毒剂药物如果现实中需要防治大规模的鼠害,使用一些消毒剂药物也是有效的方法。
对于未成年人,孕妇以及老弱病残等高风险人群,应离开现场使用,以降低对健康的危害。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将消毒剂储存于储存区,并且需避免与水相混合。
以上就是针对工厂或企业防治鼠害的方案建议。
在预防和防治鼠害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良好的成果。
鼠害防治方案

鼠害防治方案在我们生活和农业生产中,鼠害是一个常见且令人头疼的问题。
老鼠带来的破坏不仅仅局限于粮食储存,还常常侵害我们的电线、物品和建筑,甚至传播疾病。
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鼠害防治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一、环境管控环境管控是鼠害防治的首要措施。
首先,要保持环境的清洁整洁,尽量减少垃圾和食物残渣的产生。
垃圾箱和粮食储存地点要经常清理和消毒,以防止老鼠的滋生。
此外,在农田中,要及时清除残茬和废弃物,减少鼠类栖息地。
二、封堵通道老鼠有着灵活的身体和出色的钻洞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封堵它们的入侵通道。
首先,要检查房屋和建筑的缝隙和漏洞,进行修补。
门窗的密封性要好,门底下的门缝要安装防鼠条。
此外,地下排水管道和电缆入地处也是老鼠常常入侵的地方,需要排查并进行维修。
三、陷阱和捕杀陷阱和捕杀是常见的防鼠措施之一。
对于家庭和小农场来说,我们可以布置一些活捉陷阱,例如老鼠夹和胶板。
在选择陷阱时,要根据鼠类的习性来合理安排位置与数量,同时每隔一段时间要及时检查和清理。
对于大型农田或大型仓库等地方,可以使用毒饵或呼叫专业的捕鼠人员进行安全的捕杀。
四、天敌引进除了人为的控制手段,引进天敌也是一种可行的鼠害防治方案。
例如,在大型农场中,可以引进猫等捕鼠动物,利用它们自然的捕食能力。
同时,还可以引进猛禽和貂等天敌,以降低鼠害的数量。
当然,在引进天敌方面需要科学评估和安全考虑。
五、化学药剂在鼠害防治中,化学药剂也是一种常见的措施。
然而,使用化学药剂要慎重,因为会给环境和人体带来潜在的危害。
如果必须使用药剂,那么需要选择无毒或低毒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并按照正确的使用指南进行操作,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伤害。
六、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最理想也是最有效的鼠害防治方案。
我们应该根据当地情况,结合各种手段,制定全面的防治措施。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取轮作休耕、合理使用农药、合理管理田鼠天敌等方式,与其他农业措施相结合,创造一个不利于鼠类繁殖和生存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害防治技术一、防治鼠害的意义世上老鼠知多少?据说全世界有鼠口100亿只,分布数量之多以亚洲为冠,印度约有35亿只,是人口的6倍;日本有3亿只,约为人口的3倍;我国人口有12亿,鼠口将近40亿。
鼠类传播疾病,窃取粮食和食品,破坏森林、草原、农田、以及啃咬物品建筑、通讯设施、家具衣物等,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害鼠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危害很大,因此,防治鼠害对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
1、鼠类对农林牧的危害(l)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害鼠常年危害农业生产,从在土壤中盗食种子开始,啮食作物根、茎、叶和果实,直到作物收获后继续危害贮存的粮食及加工的食品,以及蔬菜、果树、果品、经济作物,无所不害。
其发生面积之大,损失之重,超过历来被认为我国对农业危害最重的蝗、螟、粘虫、小麦条锈病灾害的总和。
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鼠害再次回升。
1993年和1994年我国农田鼠害发生面积分别为2333万公顷和2533万公顷,分别比1990年增加40%和50%。
据不完全统计,“八五”期间,全国每年因鼠害造成的粮食作物田间损失达30多亿公斤,棉花达20多万担,甘蔗达10万吨以上。
西南、西北、东北、华南等鼠害严重地区的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一般减产5%-10%,重者达30%以上,部分农田甚至毁种或绝收。
1993湖南邵阳县一个村失收水稻17. 9公顷(268亩),全村人均损失稻谷50.5公斤;广西贵港市一农户损失稻谷高达1250公斤。
1994年江西早稻遭受鼠害面积100万公顷(1500万亩)、晚稻受害重的稻田减产3-5成;1995年,各地群众纷纷致信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以及农业部领导,反映鼠害猖獗。
湖南郴州反映水稻每亩减产高达100公斤;江西玉山红薯受害40%:四川仁寿、合川、铜梁反映小麦、玉米、水稻减产30%一50%,有的毁种3-4次。
此外一些地区花生、低酚棉、果树、甘蔗等作物也不同程度遭受鼠害。
害鼠对农户储粮的影响也很大。
据调查,一个农户一年损失储粮少者10-20公斤,多者50公斤以上。
我国2/3以上的农户,不同程度存在着鼠害问题。
有关主管部门估计,每年因鼠害造成全国农户储粮损失达20-30亿公斤。
1987年农业鼠害损失最严重,全国损失粮食高达1500万吨,约占80年代全世界损失量(5000余万吨)的2/7,等于我国年进口粮食的总量,相当于620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被鼠吃掉了。
(2)对林业生产的危害害鼠危害树木,啃食幼树的韧皮部或咬断苗木的顶芽和嫩枝,轻则影响树木生长,重则因伤口长久不能愈合,使树木遭风折,或因微生物侵入伤口引起病虫为害,病朽断裂死亡。
鼠害降低了造林的成活率,严重地威胁人工林的培育。
害鼠啃食成树树皮、树根,有的在树根下挖洞作窝,破坏根系,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以致干枯死亡。
有的鼠喜欢吃树籽,严重影响造林。
1982年黑龙江临江银山林场营造的20多公顷人工樟子松林受害率高达92%,辽宁省桓仁县2000公顷落叶松林被害率达82%,死亡率53%;1985年新疆乌鲁木齐大湾乡耗资十几万元,新植33.3公顷(500亩)30万株幼林,80%的树苗根被田鼠啃食而致死亡。
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一河南灵宝县800公顷(12000亩)果树44万株,从1956年建园以来,棕色田鼠逐年加重危害,咬啃果树地下30厘米范围内树根韧皮部及幼树主根和近地面树干,致使大片果树整株死亡。
据1988年不完全统计,在近千公顷果园内鼠口密度平均141只/公顷,部分果园高达300只/公顷以上,果树受害株率达10%-15%,累计受害死亡果树1万余株。
1984年新建队0.6公顷(9亩)密植园792株幼树,3-4年内全被咬死,只好重栽。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森林鼠害发生面积已由1985年的53.3万公顷,上升到1989年的79.5万公顷。
最近几年森林鼠害发生面积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每年危害损失已经达到3亿多元(能惠龙,1996)。
有的省树木被害率达20%-40%,枯死率20%以上;严重者被害率达80%,枯死率50%以上。
(3)对牧业生产的危害害鼠对牧区草原危害相当严重,它们大量取食牧草,有的种类口食草量很大。
如青藏高原草地鼠害发生面积约1667万公顷,有鼠兔6亿只,每年消耗鲜草150亿公斤,相当于1000万只羊的年食量(樊乃昌,1989)。
害鼠不仅仅消耗大量牧草、与牛羊争食,更严重的在于,数以亿计的害鼠成年累月地对草地进行挖掘、啃食及践踏,破坏了草地生态环境,使优良草场沦为寸草不生的“黑土滩”(裸地)。
据统计,青藏高原鼠害的草地“黑土滩”面积约400公顷,失去放牧价值;又如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有啮齿类动物45种,其中绝大部分为害鼠,危害严重的主要为布氏田鼠、达乌尔鼠兔等17种。
自1973年以来,每年平均发生鼠害面积533万公顷。
在全国布氏田鼠危害发生面积达1800万公顷,在典型草原过牧草场破坏相当严重。
有的鼠种不仅啃食牧草,同时还啃贮草,如从一只大沙鼠洞中可挖出贮草25-40公斤,褐斑鼠兔每个洞口外贮草达数千克。
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牧区1962年鼠害严重,草原破坏率一般在20%-30%,严重地区达60%以上。
害鼠危害农、牧民家中饲养的牲畜、家禽也非常严重。
1985年河南省植保站对中牟、开封、宁陵、通许等9县1830户进行调查,1984年被鼠咬死伤鸡24679只,鸭18080只,鹅915只,猪2ll头,牛1005头。
湖北省1983年被鼠咬伤咬死耕牛1161头,猪4006头,咬死鸡鸭4200余万只;竞陵镇养鸭专业户购回小鸭4DO只,一夜被鼠咬死190多只;洪湖县界牌乡一户农民养48只小鸡,被鼠咬死42只,一头100多公斤的大肥猪背上被鼠啃15个洞。
江西星子县朝阳乡1982年上半年事鼠咬死鸡15521只,平均每户损失6.5只。
内蒙、河北、贵州以及其他一些省不少地方也遭类似鼠患,农、牧民损失严重。
2、鼠类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的危害鼠类能传播各种人畜共患疾病,能携带200余种病原体,其中能使人致病的有57种,对人类危害性很大的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鼠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传播疾病,除直接咬人引起外伤以外,鼠浑身沾满病菌,到处乱钻,活动到哪里,就把病菌带到哪里。
鼠的粪、尿、血液里均可带有细菌、病毒,到处散布。
跳蚤吸了鼠带菌的血液后再去咬人,把细菌传播给人,使人得病,传播流行病。
鼠疫病,是由鼠蚤带菌传播的。
全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于6世纪,发生在中非地中海沿岸;第二次大流行于14世纪,发生在中亚和欧洲一带,死亡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l/4;第三次大流行于19世纪,发生在印度、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南美洲、中南亚地区,并波及欧、亚太平洋沿岸的大多数港口。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74)资料介绍,全世纪与鼠疫有关的媒介保菌动物有200种以上。
我国有10余种,如黄鼠、长爪沙鼠、布氏田鼠、旱獭、褐家鼠、黄胸鼠等。
根据1971~1980年统计,全世界有鼠疫发病数为16289例,死亡人数为909人,死亡率为5.58%。
我国在几百年前曾有一次鼠疫大流行,病死人数超过当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在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东北、华北等地鼠疫曾流行,死亡人数难以计算。
流行性出血热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流行病。
鼠类是该病的主要保毒宿主。
30年代我国仅黑龙江省发生,目前已发展到全国20多个省、市,病死率高达5%一10%。
一些农民染病后,无法从事劳动,造成田地撂荒,因病致穷,因病死亡。
钧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患的接触性传染病,也是全球性传染病。
家栖鼠类是主要的保菌动物,其传播途径主要是人体皮肤接触带菌鼠尿污染的水、土壤、植物等;或直接接触鼠尿和被感染的动物组织;或人们误食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饮水。
该病在南方稻田区流行比较严重,病死率也比较高。
农民感病轻者丧失劳动力,末感病者也不敢下田管理水稻,因而造成水稻减产。
家牺鼠类在农、牧民家中常年破坏生活用品,啮咬衣物、家具,污染食品。
1985年河南省调查1830户被鼠咬坏家具4113件。
1982年沈丘县鼠咬伤小孩达87人。
江西省星子县寥花乡不完全统计被鼠咬伤手脚、耳朵的有30多人,其中一婴儿被鼠咬掉眼睛致死。
河北、湖北、贵州等地鼠伤人的事件屡有发生。
在城镇鼠咬断电线,造成停电事故,影响工业生产、生活的事时有发生。
3、我国灭鼠的情况及前景解决鼠害问题,不能靠一家一户单独灭鼠。
单独灭鼠不仅不能预防鼠传疾病蔓延,同时还难以压低害鼠的密度及避免对农、牧、林业的损失。
只有大规模地彻底消灭老鼠,才能防止鼠传疾病的蔓延和保护农、牧、林业的生产。
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对灭鼠问题非常重视,首先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鼠传疾病灾难。
疫区政府组织工作队,拨款购药,发动群众消灭老鼠。
到70年代中后期,农、牧、林业生产全面大发展,鼠害也随之严重发生,到80年代发生面积大幅度上升,1987年农田发生鼠害面积3933.29万公顷,防治1733.32万公顷;1989年草原鼠害发生面积1300万公顷,防治30多万公顷。
90年代各地灭鼠面积下降。
近几年又开展了大面积统一灭鼠行动,全国每年农田灭鼠面积由原来不足660万公顷上升到1000万公顷左右。
1994-1995年每年灭鼠挽回粮食15多亿公斤,取得显著效益。
草原每年防治200-300万公顷,林业防治20-30万公顷。
防治方法,从50年代初迄今,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
开始试用急性杀鼠剂,60年代在农、牧区推广使用磷化锌毒饵诱杀。
同时,在北方农、牧交错鼠害严重地区。
对洞系结构简单的鼠种,如达乌尔黄鼠、仓鼠等,使用有机氯六六六烟雾炮熏杀。
70年代在疫区和牧区除使用磷化锌外,还使用了氟乙酰胺、安妥等。
80年代农、林、牧业鼠害大发生,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发出开展灭鼠工作的通知。
全国开展群众性灭鼠活动,防治面积的80%以上是使用化学药剂灭鼠,但所使用的药剂有很大变化,由过去长期单一使用急性杀鼠剂,转为推广慢性杀鼠剂—一抗凝血杀鼠剂:敌鼠钠盐、杀鼠迷、溴敌隆、大隆等,急性灭鼠剂应用磷化锌、甘氟、毒鼠磷等。
对氟乙酰胺、毒鼠强(四二四)等高毒药,于1982年颁发的《农药安全使用条例》和1984年10个部委《关于杀鼠药使用管理通知》中明确规定禁止用于灭鼠;安妥杀鼠谱只限于家鼠而且有致畸作用,已不再应用。
多年来各部门对化学药剂灭鼠做了大量研究,而对害鼠生态学、预测预报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因而年年打被动仅。
到80年代中、后期,国家对这方面的问题引起重视,国家“七五”和“八五”国民经济计划均将“农、牧区鼠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列入重点研究项目。
林业部也对林区鼠害问题加强了研究与防治工作。
全国农业院校开设了鼠害防治课,全国各地各级植保站、畜牧草原站、森保站、卫生防疫站等有关指导防治的部门一般均设有专业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