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生态学第六章

合集下载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

生态学各章小结0 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按生物组织划分,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在很广泛的尺度上进行研究的。

现代生态学承认的尺度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第一章环境的概念是对应于特定主体而言因此不同学科对环境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指生物体周围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

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影响了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小环境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活,更受生态学研究重视。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环境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

每种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性地对生物作用。

生态因子有主次之分,并非等价的,并有阶段性作用,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环境生态因子影响了生物的发育、生长、繁殖和生存,生物的存在又改变了生态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指出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的生态因子成为该生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事实上,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生物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都成为限制因子。

当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密度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

生物的生态幅反映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通过生物驯化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可调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适应能力。

2 第二章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带来光和热,成为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由于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同,地球轴心倾斜的位置、地面的海拔高度、朝向和坡度等不同,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时间、强度及光质呈昼夜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

地表温度差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量和地球表面水陆分布,地形变化及海拔高度等也产生了影响,使各地的温度日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有所不同。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由希腊oikos(住所)加上logos(学科)组成okologie 衍生而来,意即研究环境中的生物。

现代生态学概括为:研究决定生物分布及其量度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居环境简言之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环境总和。

其与生态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者在参与编写《乌鲁木齐市北郊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及《乌鲁木齐市南郊绿色长廊生态建设项目》中,将林业生态规划理念运用到人居环境中去,得到较好的评价。

因此,特撰写此文,望能给从事林业咨询人员借鉴。

标签:人居环境、生态学前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森林是自然生态的主体,是人与环境和谐的重要因子。

认真研究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是林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人居环境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所有人类聚居形式的环境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1 林业工作者关注“人居环境”的必要性人居环境是20世纪中叶开始逐渐被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起来。

它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从而使人类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是:建设规模大,动用资金多,发展速度快,城市建设涉及的专业领域与部门广。

城市人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以及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等等,都已成为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

而在生态建设项目中,往往涉及此领域,因此,这就要求林业工作者要在实践中迅速掌握人居环境的理论,在生态建设项目中,提高将生态理念与人居环境良好结合的能力。

人居生态学第六章

人居生态学第六章

交通方式
自然环境
薪柴
牛粪
草 料 草场
蓄 产 品 牛羊
燃料
灰烬
排泄


环境
树枝
牛粪
房屋
废旧物
人居系统物质能量的循环
马赛人村落对环境的适应
肯尼亚马赛 人的村落是 以无数泥墙 草顶房子聚 合而成
房屋由泥、 草、树枝筑

家徒四 壁
照明方式
钻木取火
粮食——白 玉米
同享鲜 奶
交易 市场
交易成 功
达尔富尔战 争集中的地

达尔富尔问题 产生百万难民, 死亡1万多人
难民营地
思考题
非洲热带草原人居生态系统失衡的主要原因何在?澳洲及南 美为何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溃烧感 烂,染 ,接了 最着昏 后是睡 是昏病 死昏的 亡欲人
睡和 ,动 再物 就最 是先 全的 身症 浮状 肿是 ,高
感染昏睡病的人和动物
原因之六:部族纷争
达尔富 尔问题
当地的社会基层组织是由 家庭为单位组成的部族, 人们部族观念强,国家观 念弱。政府的工作不称职, 部族势力就会取代政令
达尔富尔问题就是在这 种情况下产生的。该问 题的根源是部族间争夺 有水的土地资源
东非大裂谷因素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也使其东西两高原 上的水资源汇聚谷 中,加强了高原的 干旱程度
东非大裂 谷两侧的 干旱草原
非洲的主要河流很 少贯穿非洲热带草 原


尼 日

乍得 湖


刚果河水系




赞比西河



河流周围植被较多,
离河较远的地方缺 乏灌溉——以雨育 农业为主Biblioteka 坦荡无垠的高原 与游牧业和雨育

《人居生态学第六章》幻灯片课件

《人居生态学第六章》幻灯片课件
18
一个村落就是 一个家庭;房 屋以苇草、树 枝、泥巴、牛
粪筑成
辛巴人的草屋 19
建房的第一步, 就是把树枝在 地面上插一圈
作为骨架
20
牧业活动
主要的牲畜 是牛和羊
21
22
所有的孩 子都属一 个家庭
23
日用的家俱 也多是天然 的东西作成

24
辛巴人独特的装扮
辛巴妇女身体常 涂上一种红色的 涂料,这种涂料 用动物油脂和当 地一种石头的石 粉拌和而成
东非大裂 谷两侧的 干旱草原
48
非洲的主要河流很 少贯穿非洲热带草 原


尼 日

乍得 湖


刚果河水系




赞比西河



49
河流周围植被较多, 离河较远的地方缺 乏灌溉——以雨育 农业为主
50
坦荡无垠的高原 与游牧业和雨育
农业
51
原因之四:农业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
耕 地 灌 溉 百 分 比
撒哈拉以南非洲
52
地区
落后的农业结构和技术
传统的殖民地农 业以种植经济作 物为主,如棉、 烟、可可,粮食 种植技术落后 政府对农业轻视, 投入少
53
中国援建的 水利设备
54
原因之五:萃萃蝇的危害
萃萃蝇传播一 种人畜致命的 “昏睡病”, 而这种昆虫往 往栖息在湿地、 河流两岸,大 量有水源的地 方被人弃用
55
溃烧感 烂,染 ,接了 最着昏 后是睡 是昏病 死昏的 亡欲人
睡和 ,动 再物 就最 是先 全的 身症 浮状 肿是 ,高
感染昏睡病的人和动物
56

第六章种群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第六章种群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 [教学难点]
• 单种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的调节机制 、外来物种入侵机制。
• [教学方法]
• 课堂教学,以种群的动态特征为主线,深入分析其动态过程。
• [教学内容]
第六章 种群生态原理与应用
§1

§2 §3 §4 §5
种群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种群增长型 种群的波动与调节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系及应用
• 出生率: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 最大出生力(潜在出生力):不受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种 群处于理想状态时产生新个体的最大能力。 特点:为一常数,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
* 实际出生力(生态出生力):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特点:为一变数,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 各种生物的出生力是由生物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也是 生物适应环境的策略。如:老鼠的出生力大于大象的出生力。
• ②S型增长,说明随密度上 升,同种个体间的拥挤效 应增大及环境限制使内禀 增长能力受到限制。
§3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一、定义: 种群在一个地区的分布方式,既个体 如何在空间配置的. 或种群在一定空间的个 体扩散分布的一定形式. 二、研究种群分布的现实意义 抽样设计方案 数据处理 扩散行为
三、种群分布型的类型
§1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大小和密度(size ;density) 种群密度的表示方法: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生物量
• 植被的研究,常用以下相对指标: * 频率 ― 某种植物在总样区中出现的次数。 * 丰度 ― 一个样本中某种植物个体数占个体数的比率。 * 盖度 ― 以冠层投影大小计算的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 如:森林覆盖率达30-50%,则生态系统较稳定。
§1 种群的基本特征

人居环境概论

人居环境概论
重庆师范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课程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主讲人:杨淑梅
教材分析
参考教材:《人居环境科学 导论》,吴良镛主编,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教学目标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 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 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某个侧 面。本课及本书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可 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该书是编者基于多年的理论思考及建设实践而著。内容 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人居环 境科学的由来、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 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 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 介绍”,是吴院士指导研究生章肖明等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 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研究的综述。
园林植物与生态景观
谢谢!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方法
(一)、章节讲述 (二)、视频欣赏
第一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一、 园林植物与生态景观 1.1 相关概念 1.2 环境条件对园林植物景观的影响 1.3 园林植物群落景观
二、植物景观设计程序与步骤(* *)
2.1现状调查与分析 2.2功能分区 3.3植物种植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
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 绍
第7章人类聚居学概说 7.1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7.2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 7.3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第8章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 8.1静态分析 8.2动态分析 8.3聚居病理学研究 第9章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 9.1聚居的基本原理 9.2人类需要与聚居的评价标准研究 9.3聚居的结构与形态 9.4动态城市预测研究 9.5未来城市预测研究 9.6在生态学上的探索 第10章人类聚居建设行动的研究与建议 10.1“安托邦”的设想 10.2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 第11章道氏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实践 11.1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活动 11.2人类聚居学思想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生态人类学课件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人类学课件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②消费者:异养生物,主 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 种动物。
③分解者:异养生物,把 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 无机物,包括细菌、真菌、 放线菌和动物等。
生产者〔producers〕又称初级生产者 〔primary producers〕,指自养生物,主 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
菌。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迁移(transport)是重要的物理过程,包括分散、 混合、稀释和沉降等;
转化(transformation)主要是通过氧化、复原、 分解和组合等作用,会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生 物化学的变化。
汞循环(mercury cycle)
火山活动
化石 燃烧
降水
挥发
挥发
农药喷洒
水鸟
农田风 化和淋
径流 工厂 捕鱼 汞的废物
溶解的 SO42-
沉积物〔CaSO4,FeS2〕
SO2 SO42- S
H2S
CaSO4 FeS2 海洋
§5 有毒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有毒物质的类型 有毒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有毒物质循环的典型代表----汞循环
有毒物质的类型
有毒物质(toxic substance)又称污染物(pollutant), 按化学性质分两类。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指重金 属、氟化物、和氰化物;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有 酚类、有机氯药等。
另一方面是系统受扰动后回归该状态的 倾向 ,即受扰后的恢复能力〔恢复力 resilience〕。
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生态系统具有自 我调节的能力,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自 然生态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控制论系统, 因此,负反响〔negative feedback〕调节 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 的作用。
按污染物的作用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前者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其物理和化学 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 后者是由前者转化而成,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性 污染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 中其它物质发生反响形成新的物理化学性状的 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 第一章绪论1.城市生态学(P1)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2.环境承载力(P19)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3.人类生态学(P16)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4.生态位(P17)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5.生态学(P15)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环境承载力包括: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1.初级生产(P31)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2.次级生产(P35)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