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情况简介

合集下载

历届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

历届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

历届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英文回答:1st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1982)。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by Liu Xinwu. 2nd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1985)。

"The Distant Blue Mountains" by Zhou Keqin."Keepsake" by Li Guowen."Bell and Drum Tower" by Yang Mo.3rd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1991)。

"White Deer Plain" by Chen Zhongshi."Heavy Wings" by Zhang Jie."Ancient Ship" by Xu Xing.4th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1995)。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by Zhang Xianliang."City of Merchants" by Chen Huimin."The Great Dreams" by Shen Rong.5th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2000)。

"The Fortress Besieged"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The Family of Gao Yang" by Yan Lianke."Hong Kong" by Bi Feiyu.6th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2005)。

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名单表

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名单表

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名单表【最新版】目录1.茅盾文学奖简介2.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3.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特点和影响正文【茅盾文学奖简介】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该奖项自 1982 年创立以来,已经评选了十届,历届获奖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以下是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第一届(1982 年):《红高粱家族》莫言《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东方》魏巍《将军吟》莫应丰第二届(1985 年):《黄河东流去》李准第三届(1988 年):《白鹿原》陈忠实《第二次握手》谌容第四届(1991 年):《黄土高原》路遥第五届(1997 年):《尘埃落定》阿来第六届(2000 年):《宁财神》贾平凹第七届(2005 年):《无字》张洁《天堂蒜薹之歌》铁凝第八届(2008 年):《秦腔》贾平凹第九届(2011 年):《推拿》毕飞宇第十届(2015 年):《繁花》金宇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特点和影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特点和影响如下:1.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多以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人物和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和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深厚的人文关怀:获奖作品关注人性、关注民生,展现了作家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关注。

3.独特的艺术风格:获奖作品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如《红高粱家族》的魔幻现实主义,《白鹿原》的史诗风格等。

4.巨大的社会影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不仅在文学界受到高度评价,同时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五部获奖作品:《你在高原》(作者:张炜)、《天行者》(作者:刘醒龙)、《蛙》(作者:莫言)、《推拿》(作者:毕飞宇)、《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

《你在高原》: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在广袤大地上,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诚挚凝视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不懈求索理想的“高原”。

张炜沉静、坚韧的写作,以巨大的规模和整体性视野展现人与世界的关系,在长达十部的篇幅中,他保持着饱满的诗情和充沛的叙事力量,为理想主义者绘制了气象万千的精神图谱。

《天行者》:一群民办教师在寂寞群山中的坚守与盼望,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刘醒龙以内敛克制的态度,精确地书写复杂纠结的生活,同时,他的人物从来不曾被沉重的生活压倒,人性在艰难困窘中的升华,如平凡日子里诗意的琴音和笛声,见证着良知和道义在人心中的运行。

《蛙》: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莫言保持着旺盛的创造激情。

他的《蛙》以一个乡村医生别无选择的命运,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

小说以多端的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深切思考。

书信、叙述和戏剧多文本的结构方式建构了宽阔的对话空间,从容自由、机智幽默,在平实中尽显生命的创痛和坚韧、心灵的隐忍和闪光,体现了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执著的创新精神。

《推拿》:将人们引向都市生活的偏僻角落,一群盲人在摸索世界,勘探自我。

毕飞宇直面这个时代复杂丰盛的经验,举重若轻地克服认识和表现的难度,在日常人伦的基本状态中呈现人心风俗的经络,诚恳而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

他有力地回到小说艺术的根本所在,见微知著,以生动的细节刻画鲜明的性格。

《一句顶一万句》:建立了极尽繁复又至为简约的叙事形式。

通过塑造两个以“出走”和“还乡”为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的人物,形成了深具文化和哲学寓意的对称性结构,在行走者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缘起缘尽中,对中国人的精神境遇作了精湛的分析。

刘震云继承了“五四”的文化反思精神,同时回应着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在向着中国之心和中国风格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原创性成就。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对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

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

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从2011年开始,每四年评选一次。

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

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获奖作品(2008年 - 2010年)名单:
1.张炜《你在高原》
2.刘醒龙《天行者》
3.毕飞宇《推拿》
4.莫言《蛙》
5.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 1 -。

矛盾文学奖历年作品

矛盾文学奖历年作品

矛盾文学奖历年作品摘要:一、矛盾文学奖简介1.矛盾文学奖的设立背景2.矛盾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二、历年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概述1.第一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2.第二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3.第三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4.第四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5.第五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6.第六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7.第七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8.第八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9.第九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10.第十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正文:矛盾文学奖是我国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旨在表彰那些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作家。

自设立以来,矛盾文学奖已经走过了数十个春秋,评选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矛盾文学奖的历年获奖作品进行简要概述。

第一届矛盾文学奖(1982 年)获奖作品为周克芹所著《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这部作品以四川农村为背景,通过描述许茂一家人的生活变迁,反映了我国农村改革的艰辛历程。

第二届矛盾文学奖(1983 年)获奖作品为李准所著《黄河东流去》。

这部小说以黄河为线索,讲述了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变迁。

第三届矛盾文学奖(1984 年)获奖作品为张洁所著《沉重的翅膀》。

这部作品以航空工业为背景,通过描述一群航空人的事业和爱情,展现了我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第四届矛盾文学奖(1985 年)获奖作品为贾平凹所著《废都》。

这部作品以一个衰败的古城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庄之蝶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

第五届矛盾文学奖(1986 年)获奖作品为阿城所著《棋王》。

这部小说以棋艺为线索,通过描述棋王的一生,展现了我国棋艺文化的魅力。

第六届矛盾文学奖(1987 年)获奖作品为刘震云所著《一句顶一万句》。

这部作品通过讲述一群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第七届矛盾文学奖(1988 年)获奖作品为陈忠实所著《白鹿原》。

这部小说以陕西关中农村为背景,通过描述白鹿两家人的恩怨情仇,展现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

第八届矛盾文学奖(1989 年)获奖作品为王蒙所著《活动变人形》。

历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历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以下是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第一届(1977~1981):《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东方》、《李自成》(第二卷)、《冬天里的春天》、《芙蓉镇》。

•第二届(1982~1984):《黄河东流去》(上下集)、《沉重的翅膀》、《钟鼓楼》。

•第三届(1985~1988):《平凡的世界》、《少年天子》、《都市风流》、《第二个太阳》、《战争和人》(一、二、三)。

•第四届(1989~1994):《白鹿原》、《白门柳》(第一、二部)、《骚动之秋》、《抉择》。

•第五届(1995~1998):《抉择》、《尘埃落定》、《长恨歌》、《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届(1999~2002):《张居正》、《无字》、《历史的天空》、《英雄时代》。

•第七届(2003~2006):《宫廷小说家》、《秦腔》、《兄弟》。

•第八届(2007~2010):《三体》、《平凡的世界》、《你在高原》。

•第九届(2011~2014):《格非作品集》、《江南三部曲》、《望春风》。

•第十届(2015~2019):《人世间》、《北上》、《主角》。

以下是作品简介:第一届(1977~1981)《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作者:周克芹,小说以1975年冬工作组来到四川农村开展整顿工作为背景,描写老农许茂和他的几个女儿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十年动乱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及农民的抗争和追求。

《东方》作者:魏巍,本书是一部以朝鲜战争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主要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后方医院所发生的故事。

第二届(1982~1984)《黄河东流去》作者:李准,本书是一部全景式地展现我国黄泛区人民近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的长篇小说。

第三届(1985~1988)《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小说以陕北黄土地上孙家三兄妹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反映了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第四届(1989~1994)《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小说以白鹿原上白鹿村的生活为背景,讲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中国重要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简介(最新版)

中国重要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简介(最新版)

最新版中国重要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简介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根据著名作家茅盾同志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于1981年设立的,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

至今已颁发到第九届。

从2011年起,由李嘉诚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71-1981)《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东方》魏巍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版《将军吟》莫应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芙蓉镇》古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82-1984)《黄河东流去》李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沉重的翅膀》(1984年修订本)张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钟鼓楼》刘心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85-1988)《平凡的世界》路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1987、1988年版《第二个太阳》刘白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穆斯林的葬礼》霍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少年天子》凌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获奖名单《浴血罗霄》肖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金瓯缺》徐兴业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8)《战争和人》(一、二、三) 王火人民文学出版社《白鹿原》(修订本) 陈忠实人民文学出版社《白门柳》(一、二) 刘斯奋中国青年出版社《骚动之秋》刘玉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0)《抉择》张平《尘埃落定》阿来《长恨歌》王安忆《茶人三部曲》(一、二) 王旭烽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5)《张居正》熊召政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无字》张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历史的天空》徐贵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雄时代》柳建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东藏记》宗璞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8年)《秦腔》贾平凹《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暗算》麦家《湖光山色》周大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2年)《你在高原》张炜《天行者》刘醒龙《推拿》毕飞宇《蚌》莫言《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6年)《江南三部曲》格非《这边风景》王蒙《生命册》李佩甫《繁花》金宇澄(用方言沪语写作的一部书)《黄雀记》苏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者简介一、格非刘勇,男,笔名“格非”,生于1964年,江苏镇江丹徒人。

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排行榜

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排行榜

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排行榜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的重要文学奖项,以其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和社会关怀而闻名。

以下是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的简要排行榜:
第一届(1982年):冯唐《北方四岛》
第二届(1985年):路遥《平凡的世界》
第三届(1988年):杨绛《洗澡》
第四届(1991年):莫言《红高粱家族》
第五届(1993年):杨靖宇《投身》
第六届(1995年):张抗抗《鸦片》
第七届(1997年):张抗抗《死污水》
第八届(1999年):蒋子龙《逃课》
第九届(2001年):刘心武《丧钟是为谁而鸣》
第十届(2003年):冯唐《边城浪子》
第十一届(2005年):莫言《生死疲劳》
第十二届(2007年):迟子建《云雀叫了一整天》
第十三届(2009年):陈忠实《白鹿原》
第十四届(2011年):孙康宜《占据》
第十五届(2013年):贾平凹《怀念狼》
第十六届(2015年):严歌苓《围城》
第十七届(2017年):刘震云《晚安,王冠男》
第十八届(2019年):蒋方舟《邓小平时代》
以上仅是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的部分获奖作品,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情况简介2011年夏天,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落下帷幕,五部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天行者》、《蛙》、《推拿》、《一句顶一万句》摘得桂冠。

茅盾文学奖评奖年限虽然规定是最近四年出版的作品,但此次评奖的时间却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间窗口。

汉语文学不管是借鉴西方的经验,还是重新激活传统资源,都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也可以说有一批作家走向成熟;有一批作品很有分量。

全部汉语文学的艺术特征和艺术高度显得很清晰,汉语文学的当下和未来的道路也更加坚定踏实。

本届茅盾文学奖固然有各种经验可以总结,但我以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评委们在心里保持着对中国文学的虔敬,自觉承担着对中国文学的责任。

因此,大家能从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的角度出发来评判作家的成就和作品的文学价值,这就把茅盾文学奖推到一个历史性的高度,也就是为中国文学立标杆;为往圣传精神;为未来寻道路。

我个人以为,这次评选出的五部作品,基本可以担此重任。

(一)在这里,就几部作品做简要评析。

张炜的《你在高原》,荦荦大者,10卷本,450万字,这显然是汉语写作史上的不同寻常的举动,这是站在高原上举目四望的叙事。

这里我们当然不可能去展开论述这部10卷本的鸿篇巨制,仅就其中的第一卷《家族》、第二卷《橡树弯》、第五卷《忆阿雅》、第六卷《我的田园》……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几卷都相当精彩,抽出任何一卷放在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平台上,它都称得上是一流的作品。

一个作家写作10卷本的长篇,能写出三四部,甚至五六部都相当精彩的分卷,这无疑是了不起的成就。

其中的《忆阿雅》我以为是极其精彩的作品。

我想张炜的成就已经变得无可怀疑了,《你在高原》把汉语小说叙事推到一个新的境地,激发了汉语文学很多新的素质。

张炜用“我”的主观化反思性叙述穿越历史。

张炜的叙述人“我”携带着他强大的信仰进入历史,并且始终有一个当下的出发点。

这使与历史对话的语境,显得相当开阔,建构了一个庞大复杂、激情四溢的叙事文体。

这么一部10卷本的长篇小说,尽管每一部都有独立的主题,都有独立成篇的体制,但叙述人贯穿始终,其中的人物也在分卷中反复登场,故事也有明晰的连贯性。

张炜在这么漫长的篇幅中,始终能保持情绪饱满的叙述,那种浪漫主义的激情和想象在人文地理学的背景下开辟出一个空旷的叙述语境。

张炜以他的自然自在的方式释放出充足的浪漫主义叙事资源,或许说以浪漫主义为基础,融合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元素。

张炜以“我”的叙述穿过历史深处,同时用多元的叙述视角展现出来。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张炜20年的功夫,在小说叙述艺术方面,已经磨砺出自己的风格,也把汉语小说的艺术推到一个难得的高度。

刘醒龙一直是一个关怀现实的作家,笔法细腻、情怀深厚,数年前的《圣天门口》颇得评论界好评。

《天行者》系对早年影响深广的《凤凰琴》的扩展和续写,讲述偏远的界岭小学一群民办教师的故事。

高考落榜生张英才本来有颇为远大的抱负,却不得不面对现实,靠着当乡教育站站长的舅舅才当上界岭小学的代课老师。

这里的偏远寂寞,穷困无望,反映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乡村基层教育的真实困境。

小说写出了身处偏远山区的民办教师的生活艰辛,他们想改变命运所做的种种努力,因此在困苦中昭示出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品格。

为小人物立传,真切而透彻地写出他们的性格、心理和愿望。

小说当然也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但善良和纯朴终归是这些人的本性,真挚与朴实使小说始终在苦涩中透着温暖,读来引人入胜。

小说洋溢着冷峻的幽默感,每天伴着笛声升国旗的场面,也是小说中的神来之笔,意味无穷。

小说写情深切有力,多有感人至深的细节。

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使这部作品内涵丰富醇厚。

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莫言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激情,站在中国文学的最前列。

他的小说运天地之气,笔法诡谲神奇,穿过历史与现实的那些苍茫的现场,让人惊叹,发人深思。

《蛙》没有回避我们民族在伟大的生存斗争中必然要经历的困难,有勇气去写作生存现实中的独特题材。

莫言在叙述这样的民族和个人的创伤时,他采用了异常冷静平实的叙述方式,写出那么多生命的创痛和坚韧,那么多心灵的隐忍和闪光。

这与他过去的汪洋恣肆的语言挥洒式的叙述颇为不同。

显然,莫言不会满足于这样的朴素平实的叙述,他用稚拙的书信体穿插于其中,再以荒诞感十足的戏剧重新演绎一番姑姑的故事。

原来压抑的激情和想象,以荒诞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难以名状的冲击。

我们可以看到莫言如何与当下历史展开对话。

《蛙》拼合了书信、小说叙事与戏剧的多种形式,打破了历史的整一性结构,自我的经验卷入其中。

《蛙》是逃离模式化的历史编年叙事的一个启示性的文本。

《蛙》的戏剧如此大胆地把文本撕裂,让悲剧的历史荒诞化。

从容而自由、机智且幽默,显示出莫言在小说叙事上的强大能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

毕飞宇的小说以细腻温雅为人称道,他擅长深入内心去把握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推拿》写一群在推拿房里工作的盲人的故事,这个小小的“沙宗琪推拿中心”,也是一个小世界。

他们共处在这个小小的黑暗的世界,生活如此艰辛困苦,他们在努力、自食其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价值。

他们可以在黑暗里看到光亮,他们也与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一样有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

然而,他们抵达幸福的道路是如此漫长艰难。

小说最重要的一点,写出盲人的自尊自强,他们因此而具有的特别敏感的心理。

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行走,也如同走在盲道上,也如同在走命运的钢丝,小心翼翼,每走一步似乎都无比艰难。

小说把盲人之间的友爱写得动人心弦,透过对爱的追寻,写出他们因为自强不息而在黑暗中摸索的精神品格。

毕飞宇的小说叙事似乎已经炉火纯青,他能拿捏到火候,把一种心理刻画得微妙而又淋漓尽致。

小说写了一群人物,张宗琪、沙复明、小马、金焉、都红等等,这些人物几乎个个都有性格,毕飞宇把握人物已经是极其老到。

就这部小说而言,当然得自于他有过相当一段时间担任特殊学校的教师经历,那是深入生活的真切体验。

从另一方面来说,毕飞宇的小说笔法业已精细老道,温雅中却有冷峻,细腻中有棱有角,读来总是要触动人心的疼痛。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出版于2009年,这部有着诙谐书名的作品,其实却透着骨子里的严肃认真。

它以如此独特的方式进入乡土中国的文化与人性深处,开辟出一种汉语小说新型的经验,它转向汉语小说过去所没有涉及的乡村生活的孤独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说话的愿望,重新书写了乡村现代的生活史。

刘震云一直在重写乡村中国的历史,他的重写不可谓不用力,不可谓不精彩。

但《一句顶一万句》出版后,刘震云此前的写作仿佛都是为这部作品做准备。

这部作品涉及的重写乡村中国现代性起源的主题,涉及乡土中国叙事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独特表现方法,都具有可贵的创新性。

刘震云这部作品并未有介入现代性观念的企图,小说只是去写出20世纪中国乡村农民的本真生活,对农民几乎可以说是一次重新发现。

农民居然想找个人说知心话,在这部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在寻求朋友,都有说出心里话的愿望。

这样的一种愿望跨越了20世纪的乡村历史,刘震云显然在这部小说里建构一种新的关于乡土中国的现代性叙事,一种自发的农民的自我意识。

这部小说并不依赖历史大事件进行编年史的叙事,它的叙事线索是一个乡村农民改名的历史:杨百顺改名为杨摩西再改为吴摩西,最后把自己的名字称为罗长礼——这是他从小就想成为,却永远没成为的那个喊丧人的名字,这就是乡土中国的一个农民在20世纪中的命运。

这部作品开辟出一条讲述乡村历史的独特道路。

这部小说对乡村中国生活与历史的书写,一改沈从文的自然浪漫主义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宏大现实主义传统,而以细致委婉的讲述方式,在游龙走丝中透析人心与生活的那些分岔的关节,展开小说独具韵味的叙述。

这种文学经验与汉语的叙述,似乎是从汉语言的特性中生发出文学的品质。

它表明汉语小说在21世纪依然有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特文学性,并且有着极其丰富的可能性。

(二)就以上几部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来看当今中国长篇小说成就,可以简要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1.思想高远,境界开阔。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思想性不够深厚而困扰,但我们要什么样的思想性,却并不清晰。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的思想性依赖时代精神,90年代才开始以个体为本位展开思想性探究,直至21世纪,中国作家对历史的反思和生命体验的感悟,这才开始有个人的坚实性和深刻性。

如莫言的《蛙》对生命存在的透视,在诙谐幽默中流淌着深切的反思。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对中国乡村生活中可能滋生出农民的自我醒觉意识,说话与友爱的愿望及其困境,这种思想无疑独到,未尝不是在现代历史的和生命伦理的高度来理解中国乡村生活。

张炜的《你在高原》则是以其博大的思想情怀,反思历史与注视50年代的人,其思想的尖锐和穿越现实的顽强,都给人强烈的触动。

事实上,未获奖的一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其思想多有作家个人独到自觉的思考。

2.融合传统,贯通中西。

自白话文学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就深受西方的影响,历经五六十年代受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在80年代则转向借鉴欧美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经验。

但90年代以来,中国长篇小说在思想上和表现方法方面,也到传统文学中寻求资源。

获奖作家们在这方面做得颇为突出。

他们的作品已经不再那么鲜明地看到西方文学的直接痕迹,西方与中国传统,都转化为个人更为内在的文学经验,更为自然地融会于小说叙事中。

八九十年代,每位中国作家的身后似乎都站立着一位西方大师,现在则是个人经验占据主导地位。

如此这般的汉语小说,已经无需斤斤计较于西方/中国、传统/现代以及各种主义的区分,如此这般的汉语小说可以率性而行而自成一格。

3.风格多样,个性鲜明。

80年代的长篇小说,因为时代反思性背景的同一化,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显性规范化,长篇小说的艺术风格其实是颇为整齐接近的。

例如,历史叙事的整体性、线性的时间结构、主要人物占据的中心化位置、情感的有序性逻辑等等,这些现实主义方法的共同性太过明显,给作家个人风格留下的余地就相对要小得多。

90年代的个人化叙事,不只是为思想的非同一性建立起开放的语境,同时为表现方法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作家追求的是个人的表现方式。

仅就这五部获奖作品来看,其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差异甚大,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有自己对长篇小说不同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语言风格。

张炜的主观化的昂扬叙述与毕飞宇的客观化的冷峻叙述相去甚远;而同是诡异莫测的叙述,《蛙》的多文本策略与《一句顶一万句》的分岔延异式的叙述大异其趣,但都让人感受到独辟蹊径的高妙。

就是毕飞宇在冷峻中透出的光亮与刘醒龙在苍凉中显现的温馨也是各具韵味。

4.大气恢弘,游龙走丝。

因风格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当代小说格调气象也显示出丰富多样。

既有大气恢宏的鸿篇巨制,也有技法细密如游龙走丝的神韵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