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同志生平
中共“一大”表李达一生三次入党

来 。 ”面 对 张 国焘 的 刁难 ,李 达 决 定 “ 是 专 心 去研 究 还
理论为好 ”。于是李达离开 了中央 ,12 年 ,李达应毛 92 1 2 年夏 ,李达抱 着 “ 90 寻找 同志干 社会革命 ”的 目的,从 日本东京回国,他先去上海拜访 了陈独秀 ,得 知陈独秀与李汉俊正积极筹建中国共产党 ,便欣然接受
陈 独 秀 的邀 请 ,参 与 相 关工 作 。为 了方 便 工作 , 李达 住
泽东之 邀请 ,回到长沙担任 何叔衡 、毛泽东创办的湖南 自修大学校长 的职务 ,与毛泽东一家一起住在长沙的清 水塘 。自修大 学是一所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 学校 ,李达 主政校 政 、教 学工 作 ,还编 写教材 并亲 自 为学生上课 。12 年李达还 以学校 的名义创办了 《 时 93 新 代》杂志,并亲 自担任主编,李达 为杂志撰写了大量文 章,12 年 1月杂志被湖南 军阀查抄 。12年秋 ,李达 93 1 93
文章 。
绩太差。李达暗下决心苦读 ,到第一学期结束时 ,已跃
3 2 1J 《 8 0 . 雇翘》 1
JMZEW N【 I IHN E 解秘珍 E
“ 一大 ”的发起 与组织工作 。 “ 一大 ”后 ,李达 分 工负 责 中共 中央 局宣传 主
任 ,后 又 担 任 上 海 平 民女 校 业 务 主 任 ( 长 ) , 主 编 校 《 时代 》 杂 志 , 是 中共 党 内早 期 的 理 论 家和 宣 传 鼓 动 新 家。
准中共湖北省委的决定,为李达平反昭雪 ,恢复党籍。
李达第一次入党及退党的曲折经过
李 达 ,名 庭 芳 , 字 永 锡 , 号 鹤 鸣 , 1 9 年 1 月2 80 0
功过度 患了肺病 ,1 1年 回国养病 。在养病 的3 中, 94 年
李达的最后十四年

李达的最后十四年作者:吴娟许雅亭来源:《人民文摘》2009年第08期1953年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达调任武汉大学校长,治校期间拨乱反正,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力图将武汉大学建成一流大学。
然而“文革”来临,这位红色教授因为正直和耿介受迫害致死。
公开质疑“教育革命”63岁的李达来武汉大学主持校政,人们对这位久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表示欢迎。
他态度诚恳,礼贤下士,被尊称为老校长。
李达1953年做武大校长到1966年去世,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和知识分子中正在发动一连串批判和斗争,政治运动层出不穷,教育界也风云变幻。
用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的话说:“当时整个中国和武大出现了一个极‘左’路线,而李达的思想体系跟这个路线是格格不入的。
搞教育和哲学,都得实话实说。
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对教育破坏极大,李达极力反对。
”大跃进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大兴教育革命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之一。
但李达认为哲学系的师生长时期劳动,讨论“花生地里出哲学”实在是莫名其妙。
他一再催促学生返校上课,说:“都搞劳动,大学还成其为什么大学?”但是,武汉大学的经验却被推广到各大专院校,毛泽东视察武大时也肯定其“教育革命”的成绩。
李达却开始痛苦地反思,对武大“教育革命”由沉默、抵制到公开反对。
1961年,李达终于找到机会发言。
会议上,他指斥这一时期武大教育的失败。
于是,一些“左”派被调离武大。
但是,李达在整风运动中措辞激烈的讲话,也得罪了许多“教育革命”积极分子,埋下了后来在“文革”中被整的祸根。
向毛主席求救1965年1月,李达当选为全国三届人大常委。
中组部已通知他留京专任全国人大常委,不再担任武汉大学校长,还给他在京找了房子将书籍、衣物搬去,但李达因急于向其助手交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下卷《历史唯物论大纲》的编撰工作,便于1966年1月22日回武大暂住。
可是,李达哪里想到,大祸就要降临。
他赶回武大其实是“自投罗网”。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最终人生结局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最终人生结局1921年07月的中共一大,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会议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以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但是,由此所点燃的革命的火把,给黑夜沉沉的中国大地带来了一道光亮,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也由此谱写出了灿烂的篇章。
出席中共一大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有13人,另有共产国际及远东书记处派来的两名外籍人员。
中共一大代表的曲折经历,尽现了复杂离奇的社会变迁,折射出剧烈动荡的时代特点。
李达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
1890年10月2日生,湖南零陵(今永州)人。
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
1913年后,两次赴日留学。
1920年8月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1月,主编《共产党》月刊。
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中央局宣传主任。
9月,创办人民出版社。
1922年7月出席中共二大,后到长沙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
1923年4月,任《新时代》月刊主编。
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随后离开中共组织。
1923至1926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
1927年1月,任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
5月,任国民党湖南省党校教育长。
9月回到武汉,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
1928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
1930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
1932年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学系主任。
1938年到桂林,任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1年9月后,长期困居家乡。
1947年任湖南大学教授。
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同年12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任北京法政大学副校长,1950年任湖南大学校长,1953年任武汉大学校长。
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诬陷和迫害,同年8月24日在武汉含冤去世(1980年平反昭雪),时年76岁。
李达

刘邓的好参谋长——李达南亩/《党史博采》2000/11如果说,刘邓中间夹不进一个顿号,那么,刘邓旁边同样也缺不了一个人——李达。
纵观李达的戎马生涯,他在长达30年的参谋长职位上,一半多的时间是在刘邓身边为之运筹帷幄。
(一)李达原名李德三,1905年4月19日生于陕西省眉县崖下村。
1926年在甘肃平凉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排长、连长。
1931年12月随赵博生、董振堂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9月由王震、甘泗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达曾是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著名将领在军事方面的得力助手。
他先后担任红五军团连长、湘赣苏区独立第一师参谋长、第十七师参谋长兼团长、红六军团参谋长。
1934年7月,红六军团奉命实行战略转移,他率军团一部首先与贺龙所率红二军团(当时称第三军)会合,后任红二军和红二方面军参谋长。
在1933年春湘赣苏区的反“围剿”中,他曾获银质红星奖章。
抗日战争开始后,李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处长,1938年12月任参谋长。
此后,相继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中原军区参谋长、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参谋长。
作为刘邓在军事上的助手,李达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付出了满腔心血。
作为有着卓越指挥才能的刘邓首长的参谋长,李达与他们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无形中学到了许多非凡的指挥方略和精辟的军事理论。
他精心协助刘邓首长制定作战方案,部署战役,事必尽责。
李达常常是在距前线最近的制高点观察战斗进展情况,有几次都是刘伯承亲自把他从山头上拉下来。
他善于组织司令部和各部队的侦察网,及时摸清各路进攻之敌的番号、兵力和出动时间,甚至准确地预测出各路敌人的行军速度。
每逢大的作战行动,他都要提出几个不同的作战预案,在战役或战斗的进行中,还要提出许多有见地的建议供刘邓首长参考。
如在淮海战役中,以中原野战军主力截断徐州至宿县间铁路这一重要作战构想,就是由李达拟订,以刘(伯承)邓(子恢)李(达)联名向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建议的。
长征途中的李达

长征途中的李达作者:王晓建来源:《百年潮》2014年第05期李达是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的。
1932年2月,他从红五军团调至湘赣苏区,一年之内便由连长提升为红八军参谋长;红八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后,又任第十七师参谋长。
他参与指挥了保卫湘赣苏区和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的许多次战斗。
红军长征做先导1934年,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不得不酝酿战略转移。
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转移到湘中开创新的根据地,并与贺龙任军团长的红二军团取得联系。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意图是:以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的先遣队先期行动,兵进湖南,调动国民党军,在湖南中部开辟一块与红二军团相呼应的根据地,以便中央红军向湖南西部实行战略转移时,获得接应和立足之地。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对红六军团的行军路线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第一步到达湘南桂东地域,发展游击战争,推广游击区域;第二步应转移到新田、祁阳、零陵地域,去发展游击战争和创立苏区;第三步向新化、溆浦两县间的山地发展,并由该地域向北与红二军团取得联系。
”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
这实际上也是红六军团长征的开始。
红六军团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后,于8月12日进至湖南桂东的寨前圩。
此前红六军团仅有番号,却没有成立领导机构,于是在这里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大会,中央代表任弼时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
萧克任军团长兼第十七师师长,王震任军团政委兼第十七师政委,李达为军团参谋长兼第十七师参谋长,张子意为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七师政治部主任。
龙云、甘泗淇分任第十八师师长、政委。
全军团共9700余人。
红六军团开始西征后,湖南、广西军阀慌忙布置重兵堵截。
李达反复研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红六军团确定的行军路线后,认为有必要根据实际军情做出调整,以避免陷入国民党军的重围。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李达,1920年8月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建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后代理书记,1921年7月参与筹备和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第一届中央局委员、中央局宣传主任。
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
1919年7月,留学日本的李达在寄回国内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建党问题。
他得知五四运动领袖陈独秀被捕,立即赶写发表《陈独秀与新思想》一文,热情赞扬陈独秀“能够把一般青年由朦胧里提醒觉悟起来”,强烈谴责段祺瑞政府,坚定地表示要用革命的“新思想”改造旧制度,建设“新国家”。
1920年8月,李达应陈独秀之邀,从日本回到上海,与陈独秀、李汉俊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组织,创办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与编辑《新青年》。
他们建立上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推举陈独秀为书记,拟定党纲主张“劳工专政,生产合作”,并致函约请各地社会主义者组织支部,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陈独秀、李大钊、李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创始人。
半年后,李达代理陈独秀的上海发起组书记职务,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地位日益趋重。
《共产党》月刊是上海共产党组织出版的秘密理论刊物,1920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之际创刊,发行5000份,编辑出版7期。
主旨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革命方向,批判无政府主义主张,重点宣传有关共产党的知识,大量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材料,介绍俄国共产党经验和列宁建党学说,并译载过列宁的重要著作。
《共产党》月刊在提高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方面,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短言》明确指出:中国的“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从他们手抢夺来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底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以至于无国家,使资本阶级永远不至发生”。
李达 简历

李达简历李达-个人概述李达-生平纪实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0月2 日生。
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后到日本留学。
1918年5月参与组织中华留日学生救国团,罢课回国请愿。
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等著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8月由日本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于同年11月主编《共产党》月刊。
1921年7月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宣传。
同年9月创办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后,李达与陈独秀的矛盾日益尖锐,并辞去了中央局宣传主任。
1922年到长沙,任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学长。
1923年4月与毛泽东一起创办《新时代》月刊,任主编。
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遂离开党组织。
此后,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
1923年至1926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
1926年发表《现代社会学》,系统论述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
1927年1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
3月回长沙筹办国民党湖南省党校,任教育长。
9月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
1928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出版各种进步的哲学社会科学书籍。
1930年至1931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
1932年至1937年先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系主任、中国大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朝阳大学教授。
他还积极配合党的统战工作。
在北平任教期间,他多次受党的委托到冯玉祥处讲学,说服冯联共抗日,促进冯同共产党的合作。
1935年发表专著《社会学大纲》,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
他还积极配合党的统战工作。
李达、王会悟:中共一大成功召开的杰出贡献者

2022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将要召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今天,与党的一大有着无可比拟的密切关系。
其中,中共的创始人之一李达及妻子王会悟,对中共一大的成功召开作出了杰出贡献。
志同道合的革命夫妻李达,1890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零陵地区角山镇(现为永州市零陵区)一个农民家庭。
1909年秋,李达以优异成绩考入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1913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南官费留日生,前往日本留学。
1918年5月,李达参与组织中华留日学生救国团,罢课回国请愿,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19年,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李达便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等著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夏天,时年30岁的李达从日本回到上海,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
同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陈独秀为书记。
后受陈独秀委托,李达担任代理书记职务,全面负责上海早期党组织的工作,并于同年11月,主编《共产党》月刊。
王会悟,1898年7月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府桐乡县(现为桐乡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
她的父亲王彦辰是一名晚清秀才,开了一家私塾,教家族中的孩子读书。
她13岁时,由于王彦辰不幸病故,家庭经济拮据,无奈之下,她不得不从嘉兴师范学校退学回到家乡接替父业执教,挣钱养家糊口。
1918年间,她不堪受人藐视,愤而辞职到湖州的胡郡女塾攻读英语。
最初她在校边念书、边给学校打扫卫生,后来有人发现她中文功底不错,就将她推荐给校长,经考察,学校决定让她给学校牧师的夫人们当老师,这样她才成了一名“教师”。
王会悟在校期间经常阅读《新青年》杂志,并用白话文大胆地给陈独秀、李达、恽代英等她所敬佩的社会名流写信,表示赞成提倡白话文,拥护他们所宣传的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达同志生平
李达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顾问李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二日十九时十分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九岁。
李达同志一九○五年四月十九日生于陕西省眉县横渠区崖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五岁时就开始给地主打短工,饱受凌辱。
后来先后考入西安市私立东道中学和省立单级师范学校。
其间,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在“五四”、“五卅”运动中,和同学们积极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游行示威等活动。
一九二六年考入冯玉祥在甘肃平凉创办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排长、连长。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李达同志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
一九三二年九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连长、湘赣苏区独立第一师参谋长、第十七师参谋长兼团长、第六军团参谋长。
参加了湘赣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曾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一九三四年红六军团实行战略转移,他率军团部分部队,几经辗转,冲出重围,与贺龙同志所率第二军团胜利会合。
后调任第二军团参谋长,参加指挥了龙
家寨、梧溪河、忠堡、龙山、板栗园等战斗,为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征途中,他先后担任红二军团和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在军事方面的得力助手。
一九三七年初,李达同志任援西军参谋长,为接应突围的西路军部队,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达同志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谋长,后兼太行军区司令员。
他跟随刘伯承、徐向前等同志,率领第一二九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以袭击、伏击、阻击等战法,先后在长生口、七亘村等地重创日军。
随后,他协助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第一二九师,转战晋冀豫、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精心制定作战方案,部署战役,事必尽责。
他作为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的主要助手,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反六路围攻、反九路围攻、开辟冀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一九四二年夏季反扫荡、沁源围困战、安阳战役等一系列战役、战斗,粉碎了日军的残酷围攻、“扫荡”,及其“囚笼政策”、“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李达同志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中原军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参与指挥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在重庆与蒋介石的和平谈判。
在平汉战
役中,他受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之托,到国民党军新八军与军长高树勋商定该部起义事宜,最后促成了该军的起义。
<BR>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七年二月,李达同志辅助刘伯承、邓小平同志指挥野战军主力在鲁西南战场机动作战,先后进行了陇海、定陶、鄄城、滑县、钜(野)金(乡)鱼(台)和豫皖边等战役。
随后,他又协助刘伯承、邓小平同志指挥部队转战豫北地区,举行局部反攻,支援和配合山东、陕北两个战场,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一九四七年六月,他协助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部突破黄河防线,发起鲁西南战役之后,又跨越黄泛区,战胜敌人的多次追堵,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政权的腹心地区,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大别山区斗争的日子里,他日夜坚守岗位,亲自掌握各纵队反围攻的情况,参与作战计划的拟定和组织实施。
在淮海战役中,李达同志率领中原军区的一批干部,与邓子恢同志一起,组建各级支前司令部和指挥部。
他组织部队,迅速修复了铁路、公路,把作战急需的物资及时运往前线,把伤员护送后方,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
此后,他又协助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组织指挥了渡江战役,渡过长江天险,直出浙赣线,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和闽北广大地区。
随后,在贺龙等部配合下,向西南进军,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达同志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兼云南军区司令员,参与领导歼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及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
一九五三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参与组织指挥了夏季反击作战,并帮助朝鲜人民进行战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一九五四年后,李达同志历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一九五八年,他因所谓“教条主义”受到错误的批判,调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兼国防体育协会主任,为发展军事体育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
遭到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被非法关押达四年之久。
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倒
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斗争。
一九七二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一九八○年任中央军委顾问。
他坚决拥护和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与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拨乱反正,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期间,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等
指示,主持制定修改条例条令,从实战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经常率领机关人员深入部队检查军事训练落实情况,解决基层实际困难,深受广大官兵的爱戴。
李达同志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九八八年七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曾当选为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李达同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高尚品质和革命情操,表现了一个老红军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坚贞不渝,百折不挠;他胸怀宽阔,不计名,不居功,任劳任怨,在各级参谋长位置上工作几十年,颇有建树,堪称参谋人员的楷模;他身经百战,勇猛顽强,机动灵活,功勋卓著,具有出色的指挥才能和组织领导能力;他对同志满腔热情,战争年代为了首长的安全,舍生忘死,临危不惧,和平时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疾苦;他始终保持我党优良传统和老红军本色,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不要特殊照顾;他要求子女十分严格,亲笔写下了《勉致儿女们》的长诗,殷切教诲,感人至深。
他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李达同志退出工作岗位和在病重期间,仍十分关心国家和军队建设。
他衷心拥护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
本路线,衷心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正确决策。
他壮心不已,严肃认真地撰写大量战争回忆录,为党和军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的《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回顾淮海战役中的中原野战军》和《回忆百团大战》等,被誉为名篇。
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事业,实践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
他的崇高品德和卓著功勋,将永载史册。
李达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