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说课人:黄冈市大赵家高中姚文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姚文芳,来自于黄冈市大赵家高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它是人民版必修三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二课。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展开。

教材分析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本专题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

在本节内容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以上这些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对本专题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本校学情的考虑,我确定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法分析

确定了教学目标,设定了教学重难点,下面就是看要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法

学案导学法--- 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情景教学法--- 使学生身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史料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法

自主学习--- 完善知识结构

小组讨论--- 提高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对教学过程进行如下的处理:

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播放胡适作词的歌曲《兰花草》,并简单介绍了创作背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民主思想的传播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教师以简明的语言设问: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为何要掀起这场运动呢?由此导入到对背景的探究中。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突出课文主题,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氛围,做好铺垫。通过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围绕三个步骤:了解,理解,见解来进行。

一、背景

在这个子目中,采取了史料教学、教师指导归纳法来完成。首先,向学生展示这一时期的三则材料,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寻找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在这几个原因当中,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尊孔复古逆流,通过教师的引导设问:为什么辛亥革命后,还会出现这些闹剧呢?它的实质是什么?让学生明白尊孔复古是个幌子,是为行专制制造舆论。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归纳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概况

学生完成新文化运动基本概况表,重点向学生介绍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以此感知蔡元培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

三、内容和评价

关于处理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把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巴金的小说《家》联系在一起,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作为小说中封建家庭代表人物高老太爷的发言人,另一组作为新一代民主青年高觉慧的发言人。让两组学生分别站在这两个人物的角度去看待当时高家出

现的几个问题,进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和评价。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觉新与梅的爱情因为八字不合而遭到父母的反对和拒绝,两组发言人分别说明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由此提出了第一个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让学生理解“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内涵,陈独秀为什么要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什么把科学置于和民主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理性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琴想去觉慧的学校读书,那么高老太爷和觉慧对这件事情又有怎样的分歧呢?通过两组间的辩论导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对这一个内容的理解,重点放在一个问题上: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将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采取由难化简的设问方式提出三个小问题:(1)儒家学说有怎样的社会地位?(2)儒家学说的核心强调的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又是什么?以此让学生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高老太爷让他的孙子们学习《孝经》。下面是从《孝经》中截取的一句话。让高老太爷代表组朗读这段文字。但是觉慧是很不愿意学习这些的。请觉慧组回答?为什么不愿意学习这些呢?这对这一问题,预设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学生回答因为介绍的旧思想。引导设问:介绍的什么旧思想?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吗?那么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想怎样宣传才能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呢?

方案二:学生回答因为很难理解。引导设问:如果你作为没有读过书的大众,当别人向你宣传新思想时,在语言上应该怎样做你更容易理解呢?

由此导入: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通过展示胡适和陈独秀的两段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对文学的改造内容。

之后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白话文贴近大众,那我们现在问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重在落实,通过问题设置的方式将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自主讨论完成。根据三个情景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既能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归纳演绎的能力,又能较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从而更好地体现和落实新课改精神。】

4、评价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使高家发生巨大变化:觉新的变化体现了民众的觉醒,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体现了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觉民人生道路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通过这些转变来探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变化,

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性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为下一节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铺垫。

另外,通过两则材料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通过两组学生的自主探究,身临其境去感受新文化运动前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在讨论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四、知识拓展

1、为了让学生在课后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有进一步了解,特别向学生推荐了几个书目和影片。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培养情操的同时,还能能著作中去感受当时的社会变迁。】

2、为了让学生将前面学习的内容关联起来,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完成表格: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所学的任何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中才能被真正理解与掌握,体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五、板书设计

经济

背景政治

思想

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科学

思想革命

提倡新道德

评价进步

局限

通过展示板书,使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景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由难化简的方式使问题针对所有学生。在不断的创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中,师生间进行共同的分析和总结。以实现教学相长。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给课堂带来不可预料性,那么如何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达到显著的课堂效果?如何使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这都是我以后需要努力钻研、探索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