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的方案(元素类)
生态学综合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生态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野外调查、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
3. 通过综合实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实验内容本次综合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3. 生态群落结构分析4. 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研究5. 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三、实验方法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 通过野外考察,识别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 对所选生态系统进行描述,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组成等。
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 调查和测定生态系统中主要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等。
- 采用仪器设备(如温度计、湿度计、照度计等)进行测量。
3. 生态群落结构分析- 对生态群落进行调查,记录物种组成、生物量、密度等指标。
- 分析群落结构特征,如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群落演替等。
4. 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研究- 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5. 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 选择典型受损生态系统,如退化草地、水土流失区等。
- 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 评估生态修复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通过野外考察,我们识别出以下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草原生态系统: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湿地生态系统:以水生植物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
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我们对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态因子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如下:- 光照:森林生态系统光照强度较低,草原生态系统光照强度较高,湿地生态系统光照强度适中。
- 温度:森林生态系统温度适中,草原生态系统温度较高,湿地生态系统温度较低。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学习兴趣。
2. 讲授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3. 讲授生态学方法和技术:包括生态学调查、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术,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生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讨论实施方案的意义和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生态学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回答情况等,以便了解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与测验: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反思与改进: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还可以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步骤1. 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2)用小镐挖约20~50cm深的土炕,每隔5cm放一支土壤温度计。
(3)每隔约10分钟记录一次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时候,取出或取下温度计时应尽快的读数,否则会增大误差。
3. 湿度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计,其球部并排暴露在空气中。
园林生态学实验

N i1
五、讨论
1、比较不同群落类型旳物种多样性指数,并 给以生态学意义上旳解释。
2、 比较不同组之间旳成果,分析相同或相异 旳原因。
3、谈谈你对校园绿化优缺陷旳认识及在园林 植物群落配置方面旳提议。
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形:_______________坡向:___________坡度:_______________
枯枝落叶层旳性质及其覆盖旳百分率:
_
土壤:(土壤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特点:(外貌、构造、动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7 优势树种和常见树种旳年龄构造
个体数
植物名称
I级幼苗 II级苗木 III级幼树 IV级立木 V级大树
高度<33cm
高度 >33cm, 胸径不不 小于
2.5cm
胸径 2.5—
7.5cm
胸径 7.5—
22.5cm
胸径 >22.5c
m
讨论
1、分析势树种及常见树种旳年龄构造属 于增长型、稳定型,还是衰退型?
样 方 号:_________________ 样地中总丛数:______________ 总 盖 度:_________________
灌木登记表
采集 号
种
类
亚 层
株 数 (丛)
盖 度 (%)
高度 ( 米)
生 活 力
候
生活型
物
期
涉及 株数 和丛 数之 和
覆盖面积 ,用%表 达
用强、中、 大2-5m
生态学实验——精选推荐

生态学实验惠州学院实验五、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其种类组成、种类的数量特征、外貌和结构等一、目的和意义1. 学习利用样方法进行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野外调查。
2. 掌握对群落中物种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3. 加深对调查地区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4. 提高从事生态学野外调查工作的能力。
二、一般原理(一)取样方法群落调查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在进行群落调查时,由于人力、物力和时间的限制,一般只能抽取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群落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称为“取样(sampling)”。
为了既保证取样研究的结果能够反映群落总体的特征,又使取样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尽可能少,选择合适的取样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1. 取样方法类型依据样地设置方式的不同,可将取样方法分为两大类型:(1)主观取样法即根据调查者的主观判断,认为选择能代表群落特征的“典型”样地进行调查。
其优点是简便迅速、省时省力,对于有经验的调查者有时可获得很有价值的结果,尤其在大范围路线调查中常常被采用。
但是,该方法不能对调查得到的估计量进行显著性测验,无法确定其置信区间和预测可靠程度,因此受到统计学家的质疑。
(2)客观取样法(随机取样法)包括简单随机取样、系统取样和分层取样。
在利用本方法时,每个样地被抽取的概率是已知的,因此可以计算估计量的置信区间,明确知道样本代表性的可靠程度。
客观取样是生态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当具体进行野外调查时,可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取样方法。
当对研究对象的性质不了解时,最好能比较几种取样方法的效果,然后确定最佳方法。
样地确定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在样地中获取数据的方法。
有若干技术可以用于定量研究陆生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其中样方法应用最为广泛。
2. 样方法样方法是依据一定的样地设置方式,在所需研究的群落类型中确定若干一定面积的样地作为整个研究区域的代表,然后对各个样地进行详细调查,以样地调查结果估算群落总体。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实验选取了校园内的一片草地作为研究区域,同时准备了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以及记录工具如笔记本和笔。
(二)实验方法1、物种调查采用样方法对草地中的植物物种进行调查。
在选定的区域内设置多个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环境因子测量在实验区域内不同地点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并记录测量时间和地点。
3、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并探讨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一)物种调查结果经过样方调查,共记录到X种植物,其中优势物种为具体植物名称。
不同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二)环境因子测量结果实验区域内的温度在具体温度范围之间变化,湿度在具体湿度范围之间波动,光照强度在具体光照强度范围之间。
(三)数据分析结果通过计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现该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为具体数值,多样性指数为具体数值。
进一步分析发现,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有显著影响。
例如,在温度较高、湿度适中、光照充足的区域,某些喜阳植物的分布较为密集。
四、实验讨论(一)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物种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植物在草地中的分布不均匀。
此外,土壤质地、养分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能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通常意味着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因为丰富的物种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抵御外界干扰和病虫害的侵袭。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校园内的草地受到人类活动的一定干扰,如踩踏、修剪等。
这些活动可能会改变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农业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

(2)在组分确立后,分别确定各亚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项目 对于生产者亚系统的输入,包括太阳辐射能和燃油、电力、农业机械、化肥、农药、除
草剂等各种工业辅助能以及人畜力、秸秆、有机肥料等可再生生物能;输出则包括主要目的 产品—粮食和收获的秸杆等。
对于畜牧业亚系统来说,输入部分有饲料、饲草、畜牧机械、管理畜牧的人工、畜舍和 棚圈等建筑物形式的能量输入部分;其输出部分则有肉、奶、蛋、皮、毛等畜产品以及畜力 和粪便等。在各亚系统中,有对系统外部的输出,也有其它系统的输出。例如,作物亚系统 的粮食和秸秆输出,通常可作为畜牧亚系统的饲料输入。畜牧业系统的畜力和粪便输出,可 做为作物亚系统的动力和肥料输入。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种间竞争生物现象。具有竞争关系的物种其生会在生态、形态及 生理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本实验主要是观察形态变化。
二、实验性质和学时
1.实验性质:必修 2.实验学时:2 学时
三、仪器及材料
1.仪器:花盆、烘箱、天秤、直尺 2.材料:腐熟土壤、小麦、大麦、蚕豆种子
四、方法与步骤
4
⑴以分蘖数为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小麦和大麦分蘖数的影响。当混作分蘖数 大于单作时,说明混作两种作物具有互补性,反之则说明有竞争作用;
⑵以株高为参考指标,做同(1)相同的分析; ⑶混作模式中,两作物间相对竞争力的量化
以侵占率作参考指标: Aab=a 混作产量/a 单作产量-b 混作产量/b 单作产量 其中,Aab 表示混作作物 a 相对于 b 的竞争力,如果侵占率 A=0,则说明组分竞争能力 相等;A>0 时,说明作物 a 的竞争力较强,反之较弱。A 值越大说明竞争力越强。预期产量常 以间作对照为标准。
生态学试验设计

3.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如果被试了解了实验的安排或因参加实验而受刺激,
那么他们就可能会产生霍桑效应。即在实验中接受实验刺激的被试在实验 中的表现与平时大大不同。参加实验的被试往往可能为投实验者所好,而 改变正常的行为方式,努力表现实验者所期望的行为。 4.多重实验处理的干扰 • 同一组被试在短期内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实验处理时,前一实验处理往 往会对后一实验处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使被试产生练习效应或疲劳 效应,因此用这种实验设计得到的结果就不能适用于单因素实验处理的情 境。
2
实验法的基本要素
• 一个完整的实验,需要具备自变量与因变量、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 环境、实验操作环节和实验结果五个因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 • 自变量:指不受其他研究变量影响而自身变化的变量。 • 因变量:指随着研究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 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是我们做实验控制的变量,而因变量是因为自
4.测量工具的使用 • 在实验过程中,测量工具不同,控制方式的不一致都会影响实验处
理的效应。 5.统计回归效应 • 统计回归现象指被试的测量分数在第二次测量时,有向团体平均数
回归(趋近)的倾向。 6.差异的选择 •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没有采用随机化的方法选择和分配被试,因而
造成在实验处理前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被试在能力和特质方面存在 着较大的差异,实验结果中出现的差异就有可能是由原来研究组之 间所存在的差异所造成的,而非实验处理的结果。
• 要使一项实验达到较高的内部效度,首先必须明确影响实验 内部效度的各种因素,然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这些影 响因素。
• 美国学者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以下八种因素是影响实验内部 效度的主要因素:
1.历史因素 • 假定研究者所用研究实验设计为:O1XO2。即在给予实验处理(X)之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实验方案(元素类) 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前言为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提高效率,规范实验方法,制定此实验方案。
本实验方案是在中科院南土所及田大伦教授研究的基础上,经多次实践检验,结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完善而成,可确保其正确指导性及实际可操作性;实验步骤在保证完整充实的基础上,力求简化、层次清晰、一目了然;对容易忽视或误操作部分予以划线突出显示。
由于个人研究范围限制,本材料重点偏向于土壤/植物元素测定,未涉及其他方面,如水、微生物等,希望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支持补充!欢迎大家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目录1.土壤/植物有机碳测定2.土壤/植物全氮测定3.土壤全磷测定4.土壤速效氮测定5.土壤速效钾测定6.土壤速效磷测定7.土壤硝态氮测定8.土壤铵态氮测定9.待测液制备10.大量元素测定11.微量元素测定土壤/植物有机碳测定精简 (重铬酸钾水合加热法)1:溶液配制(1)1mol/L 重铬酸钾:重铬酸钾105度烘干2小时,用1L 烧杯称取49.04g ,搅拌完全溶解,容量瓶定容1L ;(2)0.5mol/L 硫酸亚铁:用1L 烧杯称取140.0g 硫酸亚铁溶于400ml 水中,加15ml 浓H 2SO 4,冷却后容量瓶定容1L ;(3)硫酸亚铁标定:抽取重铬酸钾10毫升放入三角瓶中,加10毫升水,加浓硫酸3毫升和指示剂2滴,用硫酸亚铁溶液标定,M FeSO4 =(1.0×10)/V FeSO4 .2:实验步骤(1)用500毫升三角瓶称0.5g 左右土样(精确到0.0001)(植物样品0.0200g );(2)加入10 毫升重铬酸钾溶液,摇晃均匀;(3)加入20毫升浓硫酸 ,小心摇晃均匀;(小心缓慢加;可以用25毫升量筒)(4)静置30分钟;(5)加入220毫升蒸馏水;(6)加3-4滴邻菲罗啉指示剂,用硫酸亚铁滴定,橙黄至蓝绿至终点砖红;记录硫酸亚铁体积;3:结果计算C 有机碳(%)=%10033.1003.0100.100⨯⨯⨯-⨯⨯泥土干重)(V V V [V 0 :滴定空白用去FeSO 4体积(一般20毫升左右);V :滴定样品用去FeSO 4体积;]土壤/植物全氮测定精简(凯氏定氮)1:溶液配制(1)混合加速剂:硫酸钾: 硫酸铜:硒粉=100:10:1混合研细,过80网筛;(2)指示剂:0.5g 溴甲酚绿和0.1g 甲基红溶于100毫升酒精;(2)40%氢氧化钠:一瓶500g 氢氧化钠溶于1250毫升蒸馏水;(无需称量)(3)20g/L 硼酸:20g 硼酸溶于1L 水中;加上述指示剂10毫升;(4)0.02mol/L 盐酸:84毫升浓盐酸稀释至1升配置1mol/L 盐酸;取1mol/L 盐酸20毫升稀释至1升,即0.02mol/L ;2:实验步骤(1)称土2g (植物是0.02g )(精确万分之一)至凯氏管;加2g 左右加速剂(无需精确);加5毫升浓硫酸(植物是3毫升);(做空白2份,不加土,其他均同)(2)消煮:380度150分钟;(开机长安最左侧按钮几秒钟,闪动界面,设置成150,其他任何参数勿动!水龙头打开)(3)蒸馏:开机,选择自动,参数设置,逐项修改;稀释水10毫升;硼酸20毫升;氢氧化钠30毫升(植物20毫升);时间4:30;淋洗水5毫升;关防护门,确认开始;(4)滴定:0.02mol/L 滴定,蓝绿至无色,微红终点,记录盐酸体积;3:结果计算 N(%)=100014.0)(0⨯⨯⨯-烘干土重C V V [C 为盐酸浓度;V 为滴定盐酸体积;V 0为空白]土壤全磷测定精简(钼锑显色)1:溶液配制(1)指示剂:0.2g 2,6-二硝基酚溶于100毫升蒸馏水;(2)酒石酸锑钾溶液:小烧杯称酒石酸锑钾0.5g,加100毫升水溶解;(3)钼酸铵溶液:1升烧杯加300毫升水,加热60度,加10g钼酸铵;(4)硫酸溶液:1升大烧杯加400毫升水,加126毫升浓硫酸;(5)硫酸钼锑储备液:3和4均冷却后,4加入3,再加入2(顺序不能颠倒);稀释1升;(6)钼锑抗显色剂:称取15g抗坏血酸溶于1升钼锑贮备液中;(现配现用);(7)磷标准贮备液:准确称取105℃下烘干两小时的磷酸二氢钾0.4390g,用水溶解后,加入5毫升浓硫酸,定容1升,即100ppm,冰箱保存;(8)5ppm磷标准溶液:准确吸取5毫升磷贮备液至100毫升容量瓶。
2:实验步骤(1)P标准曲线配置:抽取5ppm磷标液0、2、4、6、8、10ml于50毫升容量瓶;加2滴二硝基酚指示剂;加容量瓶大约1/2水;加5毫升钼锑抗显色剂,定容摇匀;(2)样品:抽取2毫升至50毫升容量瓶,后加溶液同上;(3)表曲及样品静置显色20分钟,可见分光光度计700nm处比色;记录。
3:结果计算(1)通过标准曲线得出方程(仅供参考A=2.264C-0.516)A吸光度C浓度;(2)全P(mg/kg)=(C*比色体积*分取倍数)/(母液土重*K2系数)K2为烘干系数土壤速效氮测定(定氮仪)1:溶液配制(1)指示剂:0.1g甲基红+0.5g溴甲酚绿+100ml酒精,棕色试剂瓶;(2)还原剂:Zn:FeSO4=1:5(3)20%氯化钠:200g氯化钠+1L蒸馏水;(4) 40%氢氧化钠:一瓶500g氢氧化钠+1250毫升蒸馏水;(5)2%硼酸溶液:20g硼酸+1L蒸馏水+10ml 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
2:实验步骤(1)凯氏管里各加1.2g还原剂;(2)称取5g风干土到250ml三角瓶中,加入20%氯化钠125毫升,振荡30分钟,过滤至100毫升三角瓶,抽取滤液30毫升至凯氏管,蒸馏;(设定稀释水0,硼酸10ml,NaOH5ml,淋洗水10ml)。
(3)用0.02mol/L盐酸滴定;备注:做空白,计算方法同全N土壤速效钾测定精简版(浸提+原子吸收)1:溶液配制1mol/L醋酸铵溶液: 77.09g醋酸铵1L水中;2:实验步骤(1)称取土样5.0000g至塑料瓶中,加醋酸铵50ml,将塑料瓶放至振荡器中振荡30分钟;(2)振荡结束过滤至三角瓶中;(3)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
3:结果计算速效K(mg/kg)=(比色浓度*浸提体积)/(土重*K2系数)土壤速效磷测定精简(酸性土壤,盐酸-氟化铵法)1:溶液制备(1)1mol/L盐酸溶液:84毫升浓盐酸稀释至1L;(2)10mol/L盐酸溶液:840毫升浓盐酸稀释至1L;(3)氟化铵-盐酸溶液:称取1.11g纯氟化铵溶于800ml蒸馏水中,加入1mol/L盐酸25ml,然后稀释至1L,贮存塑料瓶中(不能玻璃器皿);(氟例子具有腐蚀性,实验须带橡胶手套);(4) 钼酸铵-盐酸溶液:称15g钼酸铵溶于300毫升水,加热至60度溶解冷却;加入350毫升10mol/L盐酸;冷却后定容1L棕色试剂瓶;(5)氯化锡溶液:称2.5g氯化锡溶于10毫升浓盐酸中,加90ml蒸馏水,棕色试剂瓶现配现用;(6) 2.6-二硝基酚指示剂:0.2g 2,6-二硝基酚溶于100毫升蒸馏水。
2:实验步骤(1)样品同等数量三角瓶,各加入0.1g硼酸固体;(2)称2g土至塑料瓶,加氟化铵-盐酸溶液20毫升,震荡30分钟;(3)震荡结束,无磷滤纸过滤至三角瓶中,溶解;(4)吸取滤液5毫升至25毫升容量瓶,加水,加2.6-二硝基酚指示剂1滴;加钼酸铵-盐酸溶液5ml,加氯化亚锡3滴,定容摇匀;660nm比色。
3:结果计算(1)标曲配置同全P(2)速效P(mg/kg)=(比色浓度*浸提体积*分取倍数)/(土重*K2系数)植物硼测定精简(姜黄素比色法)1:溶液配制(1)95%乙醇及无水乙醇;(2)6mol/L盐酸溶液:504毫升浓盐酸蒸馏水稀释至1升;(3)姜黄素—草酸溶液:0.04g姜黄素和5g草酸溶于无水乙醇,加入4.2ml 6mol/L盐酸溶液;无水乙醇定容100毫升容量瓶;现配现用或冰箱保存3-4天;(4)硼标准溶液:0.5716g H3BO3(一级)溶于水,1L容量瓶定容。
此为100ppm硼标准溶液,再稀释10倍成10ppm硼酸标准储备液。
吸取10ppm硼标液1.0、2.0、3.0、4.0、5.0ml 用水定容至50ml,即0.2、0.4、0.6、0.8、1.0ppm的硼系列溶液。
2:实验步骤(1)标准曲线:抽取硼标液0、0.2、0.4、0.6、0.8、1.0ppm各1毫升至蒸发皿;加4毫升姜黄素-草酸溶液;在55度水浴槽蒸发近干取出;加20毫升95%乙醇,搅拌溶解;过滤至1cm比色杯中;550nm比色;(2)抽母液1毫升至蒸发皿;下同标曲。
3:结果计算(1)标曲绘制:(仅供参考:A=3.259C-0.275)A吸光度C浓度;(2)全B(mg/kg)=比色浓度*比色体积*分取倍数/母液植物重。
土壤硝态氮测定精简(KCL 浸提法)称取新鲜土样5.00g ,加入50ml 2mol/L KCl 溶液,振荡1h ,静置3-5min 后过滤,测定浸提液220nm 和275nm 吃吸光度,A 220和A 275,按公式校正吸光度A :A=A 220-f 〃A 257 采用Nroman 方法去除浸提液中硝态氮,测定处理后的溶液在220nm 和275nm 处的吸光度,计算二者的比值,即为f ,建立A 值于硝态浓度之间的相关曲线后,就可算出浸提液中硝态氮浓度。
A=A 220-f 〃A 257备注:硝态氮紫外分光光度条件下,需使用石英比色皿。
土壤铵态氮测定精简(KCL 浸提法)1:溶液配置(1)指示剂:甲基红0.1g+溴甲酚绿0.5g+100ml 乙醇溶液,贮存棕色试剂瓶中;(2)2%硼酸:20g 硼酸+1L 水+5毫升指示剂;(3)氧化镁悬液:称取12g 氧化镁,马弗炉500℃,高温灼烧2h ,冷却后放入100ml 水,摇匀;(120g+1L 水);(4) 2mol/LKCL 溶液:称KCL 149.1g ,溶于1L 水中。
2:实验步骤(1)称10g 新鲜土至三角瓶,做空白;加50毫升2mol/L KCL ,震荡半小时,过滤,抽取滤液25毫升至凯氏管,加氧化镁悬液10毫升;(2)凯氏定氮仪蒸馏:稀释水0,碱0,硼酸5毫升,淋洗水5毫升,时间4:30;(3)滴定:0.01mol/L 盐酸滴定。
3:结果计算土壤铵态氮NH 4+-N 含量(mg/Kg )=3010m ts 0.14-⨯⨯⨯⨯)(V V C [V 滴定用HCL ;Vo 空白用;ts 分取倍数;m 土重]土壤母液制备1:称取0.5g 左右土样放入瓷坩埚中,在马福炉中550℃灰化6小时;2:取出冷却,加入5ml 王水(硝酸:盐酸=1:3);搅拌均匀;3:在电炉上低温加热放入通风橱中烧至近干;4:加5ml1:1盐酸(浓盐酸:水=1:1),过滤至25或50ml 容量瓶中定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