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骨质疏松症与脾胃的关系
基于“脾与小肠相通”探讨脾-肠-骨质疏松症关联性

基于“脾与小肠相通”探讨脾-肠-骨质疏松症关联性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生长发育、免疫调节、营养吸收等方面均离不开其作用。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小肠主吸收”,脾与小肠密切相关,互相沟通协调。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骨质脆弱,易发生骨折。
在中医理论中,脾虚导致体内营养吸收不良,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与代谢,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本文将从“脾与小肠相通”的角度探讨脾-肠-骨质疏松症的关联性,为中医诊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一、脾与小肠相通的理论基础1.1 脾主运化的作用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能。
脾主运化的能力决定了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脾虚会导致水湿内停、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1.2 小肠主吸收的作用小肠主吸收,包括对水、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吸收与运输。
小肠是水谷精微经过脾胃运化后的主要吸收部位,对于人体的营养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脾与小肠的相互关系脾主运化,小肠主吸收,两者相辅相成,相辅相成。
脾与小肠之间的相通关系确保了水谷精微的正常吸收与运化,维护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脾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小肠无法正常吸收养分,将导致体内湿浊内停,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二、脾-肠-骨质疏松症的关联性2.1 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内因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虚运化功能减退,会导致水湿内停,湿浊阻滞气血运行,从而影响骨组织的正常代谢与生长发育。
长期脾虚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2.2 小肠吸收功能障碍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小肠主吸收水谷精微,若小肠功能受损,吸收功能减退,会导致体内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与生长发育,进而诱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2.3 脾-肠失调与骨质疏松症的发展脾虚导致水湿内停,湿浊内盛会阻碍气血运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小肠吸收功能减退,导致体内营养物质吸收不良,也会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与生长发育,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展。
论骨质疏松症与脾胃的关系

论骨质疏松症与脾胃的关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以骨质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折率增加。
脾胃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它们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以论文方式,详细介绍骨质疏松症与脾胃的关系,并探讨如何调理脾胃与预防骨质疏松症。
一、胃脾功能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人脾胃为阴阳两脏,是脏腑气血的生化之源,能为骨组织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维持骨骼的正常代谢。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会受到影响,导致营养物质无法被骨骼吸收,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
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常见的包括饮食不当、精神压力过大、内分泌失调等。
例如,近年来快餐文化的流行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人习惯了熬夜和规律不定的饮食,尤其是快餐食品含有大量的盐、糖等添加剂,会削弱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导致骨组织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促进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在绝经期后荷尔蒙分泌减少,骨密度减少速度将会加快,这就需要更加注意脾胃功能的调理,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二、如何调理脾胃,并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一)科学饮食脾胃的调理首先需要关注饮食习惯。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促进人体对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建议平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瘦肉、蛋类等食物,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此外应严格控制烟酒的摄入,以免加重骨质疏松症。
(二)增加锻炼量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提升骨骼的强度和粗壮度,增加骨密度,减少骨骼流失,预防骨质疏松。
适宜的运动方式包括徒步、跳舞、慢跑、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以及卧推、哑铃等无氧运动。
运动注意量力而为,避免过度,同时保持良好的锻炼状态,为骨骼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
(三)保持良好心态脾胃受精神因素影响较大,持续的心理压力、焦虑、失眠等情况会对脾胃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影响骨骼的代谢。
保持正常的心态,积极应对生活和工作压力,可以有利于调节脾胃功能,预防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进展一、本文概述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点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近年来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病因方面,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多因肾虚、脾虚、血瘀等多种因素导致。
病机方面,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髓失养,骨骼发育不良;脾主运化,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养骨,骨骼失养;血瘀则气血运行不畅,骨骼失于濡养。
因此,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多从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等角度入手,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骨量丢失,降低骨折风险。
本文将对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推动中医在骨质疏松症防治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认识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骨质疏松症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骨痹”“骨痿”等范畴。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认识,主要涉及到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多个方面。
先天禀赋不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出生时就存在的体质差异。
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由于先天肾气不足,骨髓生化无源,骨骼失养,从而引发骨密度降低和骨结构破坏。
后天失养主要指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的机体功能失调。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骨骼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进而发生骨质疏松。
从脾肾两虚论治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浅析

从脾肾两虚论治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浅析骨质疏松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西医认为,胰岛素可调节成骨细胞的生理功能,胰岛素缺乏可导致骨胶原蛋白合成不足,使骨基质减少,导致骨骼中的钙沉积。
此外胰岛素缺乏还可导致尿钙排出量增加,血钙降低,导致继发性的PTH分泌增多,骨骼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加重骨质疏松,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
肾虚髓空是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发病根本骨质疏松是消渴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慢性并发症,中医理论中的骨痿与其吻合。
消渴病为缠绵难愈之病,久病必损肾伤阴。
而消渴病起病有阴虚之病因,亦多指肾阴虚衰。
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西医认为胰岛素缺乏或分泌不足、高血糖、性激素、瘦素等为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此外性别、年龄、营养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骨质疏松易引起患者骨折,严重者将致残,尤其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因此有效地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1 病因病机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在中医范畴内属消渴骨痹、骨痿范畴。
消渴久病缠绵难愈,必耗肾伤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于一体,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灵枢·本脏》“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气阴两伤是消渴的主要病机,燥热浮火煎熬,内伤于阴,精血亏损,加之肾虚固摄失职,肾精亏虚,滋养乏源,骨失滋养,则骨体枯槁,骨质脆弱疏松无以作强,骨枯髓减而发为“骨痿”,《医经精义》论述肾与骨的生理关系为“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者则骨强”。
冯维斌[2]对128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发现疲乏、口干、肢体麻痛、痛有定处、视朦、大便溏稀、夜尿频、面色晦暗、水肿、性功能减退、腰膝酸痛、耳鸣耳聋、肤痒、发脱齿落、恶寒肢冷、舌质紫暗有瘀斑、舌底脉络纡曲等症状体征均占一定比例,其据临床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气阴两虚12例,占9.375%;肝肾阴虚28例,占21.88%;肾虚血瘀88例,占68.75%,可见,消渴骨痿与肾虚有直接关系。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辨证论治
引言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密度下降,骨质变薄。
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有其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辨证分析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肾脏功能衰退、脾胃虚弱、肝肾阴虚等因素有关。
根据病情和辨证特点,中医常常会将骨质疏松分为肾虚型、脾胃虚弱型和肝肾阴虚型等不同类型。
肾虚型
肾虚型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头晕耳鸣等症状。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包括补肾壮骨、滋阴补肾等。
常用的药物有肉苁蓉、菟丝子、杜仲等。
脾胃虚弱型
脾胃虚弱型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气短懒
言等症状。
中医治疗该类型骨质疏松的方法包括健脾和胃、益气补
血等。
常用的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等。
肝肾阴虚型
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耳鸣目眩、心烦失
眠等症状。
中医治疗该类型骨质疏松的方法包括滋补肝肾、养阴清
热等。
常用的药物有玄参、知柏地黄丸等。
饮食调理和生活建议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生活建议对骨质疏松的
辅助作用。
中医建议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的摄入,如食用绿叶蔬菜、豆制品、海产品等。
此外,适量进行有氧运动、防止过度劳累也是
重要的生活建议。
结论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辨证论治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和辨证类型进行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建议。
然而,需要注意
的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在治疗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意见。
骨质疏松症“病本在脾,以阴阳两虚为要”之见探讨

骨质疏松症“病本在脾,以阴阳两虚为要”之见探讨周龙云;郭杨;黄桂成;马勇;范文超【摘要】骨质疏松症素以肾虚为本,临床以补肾益精、滋肾养阴等治为要,然时效时逊.脾胃是为后天之本,不仅充养先天之精,而且对肢体百骸具有直接的助长、润养作用.但凡后天有源,先天之精则不竭,后天之筋骨得夯以实.重要的是,脾胃对形骸的作用包括气阳温煦以壮长肢体、脾胃营阴润养以坚固筋骨两方面.故笔者从古代经典理论、现代研究基础、生命的圆运动变化等几方面论述骨质疏松症“病本在脾,以阴阳两虚为要”这一观点.【期刊名称】《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年(卷),期】2016(022)004【总页数】5页(P487-491)【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脾虚;阴阳两虚;中医【作者】周龙云;郭杨;黄桂成;马勇;范文超【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人类重要的健康问题[1]。
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有确切疗效,亦存在一些问题,如副反应相对较多,部分药物有增加相关癌症发病率的风险[1]。
中医则以“肾虚”作为该病的关键病机,然亦时效时逊。
笔者在临床发现从脾胃治疗该病能取到不错的疗效,因此本文在继承中医经典,结合现代研究基础上,认为骨质疏松症虽有“肾虚”之机,然其源在脾,脾不升清,四肢不用,脾不藏营,骨不淖泽,则形骸俱痿。
1 骨质疏松症病本在脾1.1 经典理论依据生命之源,启于父母之精。
肾精充固,筋骨初合,形体以成,百骸待兴。
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肾之合骨也…[2]。
”人之筋骨因肾精始成,其强壮、坚固则待后天充养,后天润养则坚,后天失养则痿。
略谈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略谈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宋长恒;付小卫;张方珍;张治国;赵宏艳;刘梅洁;鞠大宏【摘要】文章从中医角度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该病的发生与中医的“肾”、“肝”、“脾”三脏关系密切,其中肾精亏虚是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肝失疏泄、脾气虚弱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少阳主骨”论、血瘀、外邪、饮食和运动与本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19)008【总页数】3页(P854-855,858)【关键词】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肾虚;脾虚;肝失疏泄【作者】宋长恒;付小卫;张方珍;张治国;赵宏艳;刘梅洁;鞠大宏【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陕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257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syndrome,OP)是骨量减少并伴有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且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近20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就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浅述如下。
1 病名的认识中医古籍中没有骨质疏松症的病名,却有类似的病证描述。
如《内经》云:“骨枯而髓减,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吕氏春秋·尽数》曰:“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足则为痿。
”《难经·骨痿》曰:“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论骨质疏松症与脾胃的关系

论骨质疏松症与脾胃的关系骨质疏松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患者发病期间往往会伴随出现关节疼痛、关节畸形、胸闷等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骨质疏松与脾胃功能等存在直接关系,即脾、肾功能受损是诱发该疾病的主要因素。
本文主要探讨脾胃功能受损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提出遵循“健脾益胃”的原则治疗该疾病,旨在为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脾胃;骨质疏松;健脾益胃骨质疏松是常见的临床疾病,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中老年患者是该疾病的高发性人群。
临床研究表明,骨折疏松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若未实施有效的治疗,则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几率。
祖国医学认为,骨折疏松属于“骨痹”、“骨萎”等的范畴,并提出“肾主骨”的理论[1]。
可见,该疾病于肾脏功能受损存在直接一定的关系。
本综述主要探讨了脾胃功能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骨质疏松概述基于骨质疏松症状的基础上,中医学认为,该疾病属于“骨蚀”、“骨痹”等范畴。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阴阳失调是导致患者出现疾病开始。
《千金要方》提出,随着人们的身体机能受损的严重化,脾胃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症状,从而影响蛋白质等的症状吸收,一定程度上讲,会造成骨骼受损症状。
由此可见,脾胃受损是诱发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
2脾胃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岳美中等学者认为,脾、胃、肾三者与人们机能存在直接关系,即脾胃中精气充足,则人们则“神清气爽”,而精气衰竭会造成其周围肾脏组织也出现受损症状,进而使得其出现衰老症状[2] 。
临床研究表明,骨折疏松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
舌质呈白色、关节酸痛、夜不能寐、脉搏细弱等,这些症状都提示患者存在肾气亏损的现象。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提出了,脾胃受损,则阳气缺损、营养失调,会造成疾病滋生,进而累积周围器官[3]。
岳美中提出,元气充足则滋养脾胃,进而促使人们不断成长,当阳气不足,则提示肾气不足,进而外邪入侵。
基于“肾主骨”的基础上,当人们出现肾气虚亏症状时,往往会造成骨骼的正常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 张桂才 , 周贤梅 , 仇 中叶 , 等. 虎 芪 活 血 煎 对 肺 纤 维 化 大 鼠 肺 组 织 H Y P含 量 及 T G F - B l mR N A表达 的影响 [ J ] . 吉林 中医药 , 2 0 0 7,
2 7( 1 1): 4 9 . 5 1 .
肾气渐 衰 , 骨骼 失去 滋养 , 所 以骨质脆 弱 , 易 于骨折 , 而
且 骨折 后 也 不 易 愈 合 。 肾精 包 括 先 天 之 精 和后 天 之 精, 先 天之 精禀受 于 父母 , 主生育 繁衍 , 又 称生 殖之 精 ; 后 天之 精源 于水 谷精 微 的化 生 , 主生 长发 育 , 又 称水 谷 之 精或脏 腑 之精 , 而 后 天 之精 需 要 培 养 后 天 之本 。脾 为后 天之 本 , 肾为 先 天 之 本 。肾 精依 赖 脾 精 的滋 养 才 能 不断得 以补 充 。若 脾 不 运 化 , 脾精不 足, 则 肾精 乏 源, 导致 肾精 亏损 , 骨骼 失养 , 终致 骨骼 脆弱 无力 , 而发 生骨 质疏 松症 。若 脾 胃虚弱 , 不仅 影 响 胃肠对 钙 、 磷等
后 天 。人之 衰老 , 肾 精 先枯 , 累及 诸 脏 , 此时全赖脾 胃
运化、 吸收 精微 , 使五脏滋 荣, 元气得继 , 才 能 却 病 延 年, 即所谓 后 天养 先 天 ” 。脾 胃功 能减 弱 会影 响钙 、 蛋
医 的基本 原 则 , 每 一个 病 不 可 能 就 笼 统 地 归 纳 为 一个
关系而言, 健脾益胃法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方法。岭南地区人群湿困脾胃体质较多, 故很多疾病可以从脾论治, 治疗骨质疏松 症也非常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
关键词 : 骨质疏松症 ; 脾 胃不足 ; 运化功能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2 0 1 3 . 1 2. 0 0 5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2 0 1 3 ) 一 1 2 — 2 4 6 4 — 0 2
V a s c D i f f u s e L u n g D i s , 2 0 0 5 , 2 2 ( 2 ) : 9 1 — 1 0 4 .
[ 3 ] 张桂才 , 周贤梅 , 戴令娟 , 等. 虎 芪 活 血 煎 对 肺 纤 维 化 大 鼠病 理 变 化和 T G F 一 3 1 表 达 的 影 响 [ J ] . 河南 中医学 院学报 , 2 0 0 6 , 2 1 ( 6 ) :
迁 延难 愈 。概 括 而 言 , I P F基 本 病 机 特 点 就 是 正 虚 为 主, 痰、 瘀 贯穿 疾病 的始终 。 基 于 以上认识 , 我们 确立 了扶正 祛邪 、 标本兼 治 的 治 疗原 则 , 以益 气补 虚 、 化 痰 活 血 为治 疗 大法 , 逐渐 形 成 了治 疗 I P F的基 本方—— 虎芪 活血煎 。我们 在 临 床 实践 中应 用 此方 治 疗 I P F显 示 出较好 效 果 , 并 且 实验 研 究也证 实该 方能 减 轻博 莱 霉素 A 诱 导 的肺 纤 维 化 大 鼠的肺泡 炎和肺 纤 维化 程 度 、 降低 肺 组织 羟 脯 氨 酸 含量 、 抑制肺 组 织 中重要 的致 纤 维化 细胞 因子 T G F — B 。
病机 , 每 一个 病分 很多 证 型 , 不 同 的证 , 有 不 同 的病 机 ; 五脏 六腑 也是 一个 整 体 , 人 到老 年 , 五脏 六 腑 俱 衰 , 肾 虚 只是其 中 的一个 方 面 ; 不 同地 域 , 骨质 疏松症 表 现也 有所 不 同 , 例 如岭 南地 区骨 质 疏 松 症 患 者症 状 以体 倦 乏力 , 失 眠少寐 , 腰膝酸痛 , 食欲不振 , 面色 萎 黄 , 舌 质 淡、 苔薄白, 脉 虚无力 , 一 派 的脾 胃气 血虚 弱 的表现 ; 还 有, 当骨质 疏松 症 出现 骨折 时 , 离 经 止 血 阻滞 血 脉 , 病 症 应该 以气 滞 血瘀 为 主 , 活血 化瘀 是 为治 则 , 若 此 时仍 以补 肾为主 , 则会 导 致 气 血 凝 滞 。所 以骨 质 疏 松 症 应 从肾、 脾胃、 气血 三个 方 面进行 论治 , 主要治 则有 补 肾 、 健 脾益 胃、 补益 气血 、 活血 化瘀 。笔者治 疗 骨质疏 松 症 非 常 重 视 脾 胃, 现 在 阐 述 一 下 骨 质 疏 松 症 与 脾 胃 的 关系。
状, 当骨质疏 松达 到 一 定程 度 时 , 因骨 量减 少 、 骨 的微
基金项 目: 2 0 0 9年 中 山市 专 项 课 题 ( N o . [ 2 0 0 9 ] 9 9号 )
作者单位 :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 中山 5 2 8 4 0 1 )
疏 松症 的临床 症状 , 归属 于 中医古 籍 中的“ 骨痿” 、 “ 骨
原 发 性 骨 质 疏 松 症 是 以骨 量 减 少 , 骨 的 微 观 结 构
观结 构退 化和 骨质 疏松 性 骨 折 等病 理 原 因 , 相 继 出 现 疼痛、 身 高变矮 、 驼背、 骨折 以及 内脏功 能 障碍 等 一 系 列 临床 表现 , 严 重 影 响人 们 的 生 活质 量 。 随着 我 国 人
口老龄 化 的发 展趋 势 , 骨质 疏 松 症 这一 严 重 影 响 老 年 人健 康 的疾病 , 已得 到人们 的高度 关 注 。
中医对骨 质疏 松症 的研 究越 来 越 深 入 , 根 据 骨 质
退 化 为特征 , 致使 骨 的脆 性 增 加 、 骨 的 强度 减 低 , 易 于 发 生 骨折 的一 种 全 身 性 骨 骼 疾 病 。早 期 可 无 明 显 症
霉素 A 诱导 的大 鼠肺纤 维化有 良好 的干预 作用
参 考 文 献
[ 1 ] A me r i c a n T h o r a c i c S o c i e t y , E u r o p e a n R e s p i r a t o r y S o c i e t y .A m e r i c a n
白质 、 维 生 素 D、 微 量元 素等 其 他 营养 物 质 的摄 人 , 从
而 影 响 骨 骼 的 质 量 而 发 生 骨 质 疏 松 症 。
骨骼 的生 长 、 发育、 修复 , 均依 赖 。 肾精 的滋养 , 如果
肾精充 足 , 骨骼便 充 实健壮 , 肢 体活 动轻 劲有力 ; 反之 , 肾精 不足 , 就会 引起 骨骼 发育 不 良 , 骨软 无力 。老 年人
2 0 . 2 3.
综 上所 述 , 我们 认 为 I P F病 位 在肺 , 涉及 脾 肾 ; 病
理 性质 属本 虚标实 , 虚 实夹杂 。本 虚为肺 脾 肾亏虚 , 是 疾 病 发生发 展 的 内在 因素 , 也 是疾 病 的根本所 在 ; 标 实 为痰瘀 互结 , 阻 于肺络 。痰瘀 既是 I P F的病 理产 物 , 同 时又 是其 加 重 的重 要 因素 , 贯穿于 I P F疾 病过 程 的始 终 。本 虚与 标实 相互 影 响 , 互为因果, 形 成 因虚 致 实 ,
Mu l t i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C o n s e n s u s C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I di o p a t h i c I n t e r s t i t i a l
P n e u m o n i a s[ J ] .A m J R e s p i r C r i t C a r e Me d , 2 0 0 2 , 1 6 5( 2) :
闷, 呼 吸喘满 , 咳吐 白痰 , 面色晦暗, 杵 状指 ( 趾) , 唇 舌 发 绀及 舌下 静脉瘀 滞 等痰瘀互 结 之象 。
i n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i d i o p a t h i c p u l mo n a r y f i b r o s i s[ J ] .S a r c o i d o s i s
痰瘀 内停 , 相互 转 化 与 交结 , 又 可使 元 气耗 损 。 如此 ,
造成 I P F正 气更 虚 , 邪 恋难祛 的局 面 , 使 病情 进 一步 加 重而顽 固难 愈 。在 临床 中 , 我们观察到 I P F多 发 生 于
中老 年人 , 病 人 常常 表 现 为上 气 咳 喘 , 气短乏力 , 动 则
痰 和瘀 可 以 同 时形 成 者相 互作 用 , 相互影响, 最 终 导 致 痰瘀 互 结 。如 《 素问・ 调经论》 日: “ 孙络水溢 , 则 经有 留血 ” ; 唐 容 川
云: “ 血积 既 久 , 亦 能 化 为痰 水 ” 。均 说 明痰 和 瘀 可 相 互化 生 , 相 互影 响 。痰浊之 邪乃 阴性有 形之 物 , 其 性粘 滞, 可阻滞 气机 , 导致 血行 滞涩 而产生 瘀血 。而瘀 血 内 停, 阻滞气 机 , 气不 化 津 , 津 液凝 聚 又可 产 生痰 浊 。可
・
2 4 6 4・
光 明中医2 0 1 3年 1 2月 第 2 8卷 第 1 2期
C J G MC M D e c e m b e r 2 0 1 3 . V o l 2 8 . 1 2
之器 , 肾为 生痰 之根 ” 之说 。
因实致 虚 , 虚者 更虚 , 实 者 更 实 的病 理 特 点 , 而致 病 情
2 7 7 — 3 0 4.
[ 2 ] A n t o n i o u K M, A l e x a n d r a k i s MG, S i a f a k a s N M, e t a 1 .C y t o k i n e n e t w o r k
尤甚 , 纳少消 瘦等肺 脾 肾亏虚 之征 , 同时 又伴见 胸 中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