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话地理
地理风水经典名著白话解

地理风水经典名著白话解一、《葬书》东晋郭璞原著李定信白话简释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简释:所谓葬,就是藏。
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相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
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
后来演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
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阳宅和阴宅两个概念。
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
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
生活方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凡属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场所。
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
群居的村落,圩镇、城市、田庄……等。
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
要葬之有利,藏得适宜,就要乘生气。
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
这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
这种阴阳气内在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的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
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
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冷生气,就降而为雨,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
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之为生气。
原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简释: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
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
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
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
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互相感应的。
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
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
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
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
(完整word版)《说文解字序》及其翻译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
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
许慎《说文解字序》 注释与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法象,现象)于地,视鸟兽之文(文,错画也。
象交文。
今字作纹)与地(一说为“舆地”,即“与”之繁体“舆”通"舆”,“与地”即“舆地”。
“舆地”,以车喻地,即大地之意)之宜(通“仪”,仪象,或法度),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示也;《康熙字典》:又布也;留传,留传后世)宪象(观测推算天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众多)业其繁,饰(假托、掩饰)伪(作伪、虚假)(饰伪,即巧饰伪诈)生。
黄帝之史(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远(hang,兽迹也)之迹,知分理(即文理)之可相别异也(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初造书契(即文字)。
“百工以义(yi,治理),万品以察(分辨、明察),盖取诸夫(guai,《说文》分决也,即断决、分辨)“夫扬(扬:传播)于王庭”(这句意思是万物分辨明晰了,然后在王者朝廷上予以传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说的是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君子(王臣百官)所以施禄及下(下层民),居德(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挚乳(乳:繁殖泛指派生)而(一作,渐也)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如:《貌文》从随也。
一日若也,同也)也。
以迄五帝(指黄帝、帝颖项(zhuan xu)高阳、帝誉(ku)高辛、帝尧、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之世,改易(改变)殊体(不同的形体)。
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无)有同焉.《周礼》: 八岁入小学,保氏(官名) 教国子 (公卿大夫之子弟) 先以六书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一日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日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请进 (jiequ,弯曲),日月是也。
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喻也)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比合、组合)类(字类、字群)台谊(义之本字,义乃谊之假借字) ,以见指 (指向) (二句言组合字群而会合其义,以表现所指向之物事也。
“字字珠玑”话地理

“字字珠玑”话地理作者:邱磊来源:《师道》2015年第04期作为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汉字在担负起信息沟通与传递的任务同时,她的造字原理、结构、含义、发音,以及在科学、美学和哲学上的高超智慧,本身成为了一座巨大的矿藏,供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更重要的是,作为“国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字源学为基础的汉字文化,隐秘地透露着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民族记忆和价值伦理,它像是一条连接着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血脉,生生不息地滋养每一代中国人。
于是,从“汉字文化”的角度,建构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正成为许多人的探索之路。
地理学科,作为与之关联度最高的切入口,更是近水楼台地得到了许多便利。
比如,汉字在形成之初,多以象形和表意为原理(约占70%),几乎可以说一个字就是一幅图;日月、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等自然事物与人口、城市、农业、手工业、建筑等社会事物都是象形和会意的主体。
地理纵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兼备“图文并重”的思维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基于此,我们看到地理在“学科跨界”背景中的新思路,看到在与汉字的碰撞与润泽中的新启发、新思考。
开启超时空链接地理,以其知识的“超稳定性”(知识更新慢,远离学生经验)和抽象性(如天体运动和气象气候等),令很多学生或提不起兴趣,或望而生畏。
如何将之回归于看得见、摸得着,且学生喜闻乐见、终生受用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
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看来,教育的本质在于对每个人“经验的改造”,而经验又来自于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就成了破解工业时代(或“效率逻辑”)教育教学症结的法宝。
这一“经验教育理论”实际上就是把教育还原到具微可感的衣、食、住、行、用的生活体验中去,还原到工、农、商、学、兵的角色扮演中去。
从陶行知等先辈的实践来看,这一条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理论是可以破解今天的学科困境的。
今天,借助“汉字文化”,“地理”通过对自身的还原和发展,路正越走越宽。
“说文解字”话地理

“说文解字”话地理作者:李秋玲来源:《新课程·下旬》2017年第09期“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
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32页对大洲的定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习惯把“大洲”写成“大州”,虽然一再强调纠错,但收效不大。
几年前我对“洲”字,自编了一段“说文解字”:“州的甲骨文是在■(川)的中间加一个小三角或小圆圈■,义为独立于河心的冲积沙洲。
在这里可以看成是大块的陆地,氵可以看做是一个个小岛,…氵‟+…州‟=…洲‟,意思就是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
”当时我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和氵+州=洲。
形象的甲骨文■和我的这段说文解义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之后学生书写的错误率明显下降。
这几年我一直用这个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效果不错。
1001年北宋在今川渝境内设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
简称“四川路”,“四川”一词即由此出。
元朝时合四路为四川行省,明、清、民国设四川省,设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分驻重庆、成都、泸州、南充。
1952年合并称四川省。
无独有偶,在听评我市地理大赛课时,发现也有老师运用了“说文解字”,为课堂增添不少文化气息,赢得师生的赞誉。
第一位是乌鲁木齐市第54中学何明径老师。
她在参加高新区(新市区)地理名师工作室待培学员课堂大赛课《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时,有一段精彩的解说。
当何老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完成“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这一活动后,总结道:“一般自然资源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也会发现,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共同的特点——多分布在河流附近。
这是因为这里饮水便利,土壤肥沃。
我们中华文明也是如此,起源于黄河流域,我们的老祖先在造…聚落‟两个字时也体现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聚‟取字下面三个人,意思是四面八方的人聚在一起;…落‟在一个有草有树的地方,这里水源充足,地形平坦,道路阡陌纵横,人们从四面八方来此定居,种地生活,逐渐形成了聚落。
古代地理方位表示10法

古代地理方位表示10法现在人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中等方位名词表示地理方位,而古代则复杂得多,除了用东南西北等表示地理方位以外,大致还有以下10种方法。
1.以阴阳表示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我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逞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毂梁传·僖公廿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许慎《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
"带有"阴"或"阳"的地名,正是体现其地理方位,如:"华阴"在华山之北,"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淮阴"在淮水之南,"汉阳"在汉水之北"洛阳"在洛水之北……2.以五行表示五行通常被认为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
到了汉代,五行与地理方位组成了配合关系。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篇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属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
"3.以五色表示古人以青、赤、白、黑、黄五色与木、火、金、水、土五行相配,又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对应。
许慎《说文解字》:"青,东方色";"赤,南方色";"白,西方色"。
在"黑"字下,段玉裁补注"北方色也"。
《论衡·验符》说:"黄色为土色,位在中央。
"明代杨慎说得明白:"木色青,故青者东方也;木生火,其色赤,故赤者南方也;火生土,其色黄,故黄者中央也;土生金,其色白,故白者西方也;金生水,其色黑,故黑者北方也。
说文解字简介1

《说文解字》解释字音的第二种方式是用读若比拟汉代的音读。许慎在世时还没有发明反切,当时注音使用譬况法,有的用一字拟音,有的用俗语注音,有的用方言注音,有的用成词、成语注音,还有的以义明音。在用譬况法拟音时大多用“读若某”,有时也采用“读与某同”的说法。
《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结构有一套程式化的用语,简而言之,对于象形字多使用“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从某,象某某”、“从某,象某某之形”这些用语。
《说文解字》中除了指明“上”、“下”二字为指事以外,对其他指事字的说解用语与对象形字的说解用语大大致相同,多使用“象形”、“象某某”、“象某某之形”、“从某,象某某之形”等语。比较特殊的说解用语是“从某,某……”例如:“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木部》)“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木部》)说解中的“一”是指事符号。
“据形系联”指的是根据字形相近来安排次序。
部首排列也有“以类相从”的情况。
除了“据形系联”和“以类相从”之外,部首排列也有亳无道理可言的情况。
每部当中列字的次第,大致来说是按照意义排列,把意义相关的字排在一起。按照《说文解字》列字的体例,凡是与部首形体重叠或相反的,都列于该部之末,所以“禁”、“禫”二字或者是被后人颠倒了次序,或是是后人附益的字。
《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或者用词释词,或者用短语释词。用词释词,在训诂学上称作单字相训,又称直训。以上直训可分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甲词释为乙词,而乙词不采用直训方式进行解释。第二种类型是甲词释为乙词,而乙词又释为甲词,这在训诂学上称作互训。第三种类型是甲词、乙词、丙词同释为丁词,这在训诂学上释作同训。第四种类型是甲词释为乙词、乙词释为丁词,丁词又释为甲词,这在训诂学上称作递训。
说文解字序及详解

说⽂解字序及详解《说⽂解字》的内容⼗分丰富,包罗万象,它的价值不仅限于解说汉字,研究汉字本⾝,可以说《说⽂解字》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
正如许慎的⼉⼦在《上说⽂解字表》⾥⾯所说:“慎博问通⼈,考之于逵(贾逵),作《说⽂解字》,六艺群⾝之诂皆训其意,⽽天地,⿁神,⼭川,草⽊,鸟兽,昆⾍、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事,莫不毕载。
”《说⽂解字》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成为⼀部研究汉民族语⾔⽂字的系统的专著,不但对于后⼈研究语⾔⽂字学、⽂献学是唯⼀的经典著作,就是整理⽂化遗产也都是不可缺乏的阶段。
《说⽂解字》不仅在体例上和过去的启蒙识字的字书不同,即在所收字数上,也⽐这些字书都多,如汉初把《仓颉》、《爱历》、《博学》三书合编为《仓颉篇》,共3300字。
西汉末,扬雄的《训纂篇》共5340字,东汉贾鲂的《谤喜篇》共7380字。
《说⽂解字》⾥⾯共收9353字,重⽂1163字,共10506字,⽐《谤喜篇》还多了1973字。
不论《尔雅》对于汉字的训诂,《⽅⾔》对于汉语⽅⾔的研究,或《释名》的⾳训,《切韵》、《⼴韵》的声韵,⽆⼀不在《说⽂解字》的范围之内。
现在让我们就《说⽂解字》的创造性,结合他所保存的原始资料,来看它在汉字学史上的重要性。
1、《说⽂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
被称为字典的⿐祖,也是我国第⼀部研究汉字的著作。
《说⽂解字》的“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偏旁分中的编制⽅法,⼀直成为编字典的⼀种主要体例。
2、《说⽂解字》总结⼩篆线条的规律,同时保存古⽂,籀⽂和⼩篆的原来⾯貌。
3、《说⽂解字》创造了“六书”的定义,并把“六书”具体化,因⽽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资料。
4、《说⽂解字》通过⼩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字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和词汇的宝库,并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史、⽂献、社会⽂化、经济的原始资料。
两千年来,《说⽂解字》是⽂字学上的⾸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阅读古籍,探讨古代⽂化,研究古⽂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味则淡了许多。而如果有心回到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尤 其是到篆体字和甲骨文的源头层面上,其本身揭示的人 类对自然界、社会环境、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认识过程、 价值判断,是大大超越我们预料的,乃至会有一种“原 来如此”的感慨。
这种刨根究底的精神,使之与地理的美丽邂逅成 为可能。“地理”的“理”本指玉石的“纹理”,表示 在雕琢玉石时若顺着天然纹理走就可事半而功倍,后引 申为“路径、道理”,所谓“地理”即指地球上万事万 物因缘际会的法则、道理。很明显,其也有一个追溯的 思想,并不达事物演化的源头不罢休。在这个意义上, “汉字”和“地理”就产生了汇合点。
说到这里,刚才那位同学眼睛一亮,耳朵都竖起 来了,没料到地理课还能揭示家族渊源,气氛慢慢变 得活泼而融洽。我继续乘热打铁:“郭”的象形是两 座相望的城楼,表示几个城门之间的围墙(城市的护 城墙),引申为“外城”,城市的内城叫做“城”, 城市的周边称作“鄙”,城乡之间为“郊”[6]。从生 产上看,城市多手工业(如“邛”字),郊外多农业 (如“鄙”字,所谓“鄙人”即是城外农事生产者的谦 称)。在边说的过程中,边和学生绘制下图(图5)。
“汉字”与“地理”的第二个交汇点是两者均取 材丰富,视域宽广,内涵深刻。天上地下,古往今来, 政经文体,皆为所用。尤其对一个“胸中有丘壑”的 地理学生来说,一种“通透”“跨界”和“链接”的 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气象气候关乎“天”,地质地 貌关乎“地”,城市人口关乎“人”,工农经济关于 “商”,这林林总总若能以“字”为连接纽带,围绕其 经验,形成“生活-学习-文化”的共同体。在学生有 观感、有体会、有记忆的生活场景中,将学科与文化对 接上,迸发的活力将无可估量。
从具微的事物开始,形成一般的地理概念,再提 炼出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直至具备地理的学科特 点,这是地理科学的认知结构或认知规律(如图1所 示)[3]。
图1 地理认知结构金字塔
图2 汉字教学结构金字塔
针对此种规律,是否可以按照地理学科的认知结
构金字塔,建立起与之配套的汉字教学结构金字塔?
经过研究,笔者将之结构化,整理成“精确的专用
示太阳被四周的草给隐没,表示黄昏;“杳”,太阳完 全落在了林木之下,表示白天消失,黑夜来临。
显而易见,从“旦-早-杲-日-暮-杳”的变化中, 古人就言简意赅地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说清楚 了,这比地理书上写几页都要强。同时,一种文化的无 限美感,一种智慧的持续张力,让人深深着迷,国学的 精妙与魅力,也都在其中。类似的,还有“大-天-吴夫-扶”等(揭示“人地关系”的变化,与地理知识的 贴合度,可说是几近完美)。群字型的优点不言而喻, 搜集的难度也不大,其占“选用字”的42.1%,“字 组”的19.7%,是今后研究的主要趋势。
图6
图7
图8
再如“仙”“俗”二字,几乎不需要字源学的知
识,我们就看出来有“仙人居山上,俗人处谷底” 的
含义。 从地理上寻解,则可联系“气候”知识:清气
轻盈而抬升(海拔愈高,空气愈稀,杂质较少),浊
气污重而下坠,所以登高之处,空气清新,适宜修身养
性,而市井混杂、污浊难辨,当然只能叫“俗世”了。
该型的字有较强的对比性,能突出知识的特性和
所以,当地理邂逅汉字,产生无数“意在字外” 的动态生成后,一场崭新的、美妙的、令人期待的教学 建构已经成为了可能。
三、新结构的建立 基于几次成功的课堂“试水”,自然可以想到: 是不是可以系统地梳理“汉字”与“地理”的关系,以 达到在知识上的平行对接呢?于是,笔者主要从字源 学和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参考吴苏仪先生《画说汉 字》、左安民先生《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 变》、吴东平先生《汉字文化趣释》、何九盈等先生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李梵先生《汉字的故事》、罗 建平先生《汉字中的身体密码》等著作的基础上,按地 理知识结构中“自然”“人文”和“区域”三大板块, 做了全面的审视和遴选,找到最有地理教学价值的汉字 152个,且根据字形、含义的相关性又分成71组,每组 或单字或数字不等,几乎能完全覆盖现行教材的所有中 高考知识点(以“湘教版”教材为基准)。随着研究的 深入和角度的日趋多元化,今后将有更多的汉字可供备 选。 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制成“汉字文化对 地理教育教学的启示表”(“表2”为节选),分 “字型”“字源”“地理知识分布”“教育方法/意 义”“知识结构”等几个指标。
57
2015 年 第 17 期
教学杂谈
“干”(带火字底或“日”旁)的特征。再就“蘇”这 一个字而言,从“艹(草)”“渔”“禾”三部分里就 已经能窥到江苏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奥妙所在了。
在“一般的地理概念”层面上,就“地形”而 言,我们选用“对字的组合”有山、丘两字。很多学生 对“山地”和“丘陵”的区别仅依靠死记硬背,不能准 确分辨,甚至在书面表达中,以“丘凌”“丘岭”代替 “丘陵”,令人啼笑皆非。其实,我们从甲骨文的角度 看,问题就非常简单了。
“五岳”“岳丈”等为什么在中国地位如此崇高,即可
得到合理解释。
而对错别字问题,同样可以让课堂生动而
不乏地理趣味。比如,所有带“冫”的字,都和
“冰”有关,因为前者就是后者的象形,其篆体
作“ ”(这是古人对冰层的描绘)。与此相关,
“寒”“冷”“冬”“冻”等字自然都与“冰”
或“严寒”有关。从另一方面说,汉字凡带“左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节课学生精力集中的时间 不超过30分钟,如果不注意运用教学技巧,很多人会 “开小差”。笔者在一次教学中发现某位姓“郭”的学 生特别没有精神,学习很懈怠,恰巧当时说到城市,临 时插了一段:
同学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从“汉字 的密码”找到线索。比如,现在给大家看一个字(在 黑板中画出“邑”的甲骨文)。据考证,字的上部 是一个长方形,表示四周的城墙;下面是一个坐着的 人形,表示人口的聚居地。[5]这个字即“邑”,表示 一座规模较小的城市。特别提醒大家的是,“邑” 现在不常用,但它演变成的“右耳朵”,却组成了 “郭”“邵”“邓”“郁”等姓氏——凡是你的姓氏有 “右耳朵”,就表明你的祖先是城里人哦!
单字型的汉字,能自成一体,可算作微言大义; 用起来很简便,效果也佳,它占全部“选用字”的 25%,“字组”比例竟高达53.5%,可见独立性是很强 的。当然,它的缺点是稍显单调,同时,选字也不容 易。
2. 复字型,即采用具有“相反”“并列”“类 比”等意义的两三个字来重新解构某一地理知识, 给人达到耳目一新又印象深刻的教学效果。比如 “暴”“康”“秦”三个字的篆体,前者(图6上部是 “日”,中间是两只手,下部是“米”)表示是“晒 米”,中者(图7中间是个筛子,下面是掉落的米糠) 是“筛米”,后者(图8中间是两只手,上部是杵,下 部是“禾”)表示“舂米”,三字叠加就体现农业的生 产过程。
4. 繁字型,主要指繁体字或繁-简字变化之间的地 理内涵。最典型的就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学”字,繁 体是“學”。从字的构成上看,上部是两只手,符号 “爻”的解读繁多,这里取“渔网”之意,合起来是 “双手结网”之意,其下是个“子”(孩童),表示正 在学习。该字不仅可以和地理中的渔业类型知识相匹 配,特别重要的是某种价值观的传递:教学合一、教学 相长(“學”字的上部指“教授”,下部指“学习”, 二者天然合一,殷商文献中的“王学众”即表示“王教 众人”之意[8])。读懂此字,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教师 也颇有启迪和反省!
二、“新视界”的生成
图5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种教育-教学合一的课 堂建构中,汉字与地理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文字之
58
教学杂谈
2015 年 第 17 期
妙,学科之奥,张弛之间,相得益彰。更令人意味深 长的是,透过“汉字-地理”的教学建构,还可窥视到 国学文化的深度和厚度。以上述的“邑”字为例,它 常形变成“阝”(如“郭”),却也可以不形变(如 “浥”),其中的道理是古人认为“形旁为阴,声旁为 阳”,阴主阴柔而形变,阳主刚强而不形变,这与我国 秦汉以来的哲学观、价值观有着深刻联系[7]。只要稍加 研究,现存汉字中带有如此“哲学气质”和“文化密 码”的还有很多。
另外,人口、城市、生产、建筑等社会事物, 图腾、器具、地产、生物等区域事物,也是汉字 的取材范围。如“羊”是畜牧业的代表,上古时 期黄土高原区域多以此为图腾,今天的常用字中 “美”“祥”“善”“鲜”等,凡有美好寓意的, 多始于此。甚至部落生育后代,凡男性,即姓“羌” (“羊”与“人”的叠加);凡女性,即姓“姜” (“羊”与“女”的叠加)[2],这两个古老的姓传至今 天已近5000年。
重点,并且生动形象,独辟蹊径,言之成理。缺点是
主观性稍强,易望文生义或牵强附会,故须做充分的
考证和辨伪工作,以防贻误。它占全部“选用字”的
18.4%,“字组”的21.1%。
3. 群字型,即采用4个以上汉字,以一种“动画
片”或“连环画”的形式,动态地表达某种地理概念或
原理,在教学实践中最受学生欢迎。比如以“太阳高度
耳旁”(阝)的,都和陡峭的地势有关,比如
“陡”“降”“阶”“险”等,因为其本为“阜”字,
篆体写作“ ”(很像一个画满等高线的陡崖,可以
联系等高线教学),所以,只有写作“丘陵”才算唯一
正确。
在“基本概念与原理”和“地理学科观点”上,
“普通的字群排列”和“优化字群、汉字哲学”也大有
作为。举例如表1。
表1
显然,如能充分挖掘,地理这门古老而厚重的学 科就能以“汉字”为枢纽,有效联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 验、生活常识、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一扇新的大门就 此开启,学科新型的建构角度和组织形态更会让人莫名 兴奋。
一、“新发现”的邂逅
在传统意义上,“汉字”本身,不管是从字源角 度看待,还是文化角度理解,都属于国学范畴,而国学 与地理的学科边界,乃至意识边界,是鲜有交集的,并 没有多少人能看出两者的共性。以今天的汉字发展来 看,标准化、符号化、抽象化令之“信息传递”的功能 大为凸显(如同西方的拼音文字),而美学和艺术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