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说文解字在线阅读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品范文(通用3篇)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品范文(通用3篇)《说文解字》读后感精品范文(通用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WTT帮大家整理的《说文解字》读后感精品范文(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文解字》读后感11月29日,爸爸给我捧来一本特别大的书,里面讲的是很多汉字的由来。
好多汉字的介绍都令我惊诧不已,拿“我”字为例。
书上说这个原本是用来自己称呼自己的字的本义居然是杀人的武器!还真把我吓了一身冷汗。
后来,通过后面的介绍文字,我渐渐明白了。
原来进入战国时期后,这种杀人的凶器被淘汰了。
汉唐以后,他就被普遍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并逐渐取代了“余”、“予”、“吾”等旧第一人称代词。
就像前言说的一样:“这些,乍一听来简直不可思议。
但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就会获得一种顿悟的释然。
”我也颇有这样的感觉。
每当直接告诉你意思时,你总不禁愕然。
然而,每当文后的介绍文字让你理清思路,重新思考的时候,你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认为,它就相当于新华字典的完整版。
字典告诉你字义,它则告诉你更深的一层——字的由来。
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在古老的文章里自由穿梭;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彻底认识汉字;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各种古老文字背后的故事。
《说文解字》令人懂得汉字的真理,它就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想把他有生之年所有的故事都将给孙子,重孙子听。
我们应该满足这样的“老人”,让他把一个小小的汉字联系起来的庞大的故事全部传授予我们。
这也就是知识的奥秘。
《说文解字》读后感2翻开《说文解字》,在其前言后有孙星衍文:“唐虞三代五经文字毁于暴秦,而存于《说文》,《说文》不作,几于不知六艺;六艺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解”。
通过孙序,《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然欲深层次、全方位解读研究《说文解字》,我自知能力远远不及,是故精读其序,反复斟酌,略有所得。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说解字》读后感因为多年教低段语学科所以更多的时间要去研究怎样教孩子识字前段时间我去书店我专门购买了《说解字》一书细细品读起来。
《说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字学专著是我国语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因为他读了《说解字》。
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字规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了一种化的框架。
”作为小学的语老师更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
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
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 ”;病” 、“死”等最具代表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
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
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 。
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又称“契”、”;龟甲”或“龟甲兽骨”是中国的一种古代字。
由于甲骨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而龟甲兽骨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
迄今共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其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成功识读的约有1500个其中主体符号约有300个。
说文解字篇观后感

说文解字篇观后感篇一说文解字篇观后感最近看了《说文解字》的相关篇章,哎呀,我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
说真的,一开始我觉得这玩意儿肯定枯燥得要命,不就是一堆古文字的解释嘛,能有啥意思?也许我一开始就带着偏见,谁让我之前对这种传统文化的东西不太感冒呢。
可看着看着,我发现我错得离谱!这哪里是枯燥,简直是一座宝藏啊!那些古老的文字,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密码,等着我们去破解。
每一个字的演变,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和生活的痕迹。
我就在想,咱们的老祖宗咋就这么聪明呢?他们咋就能创造出这么神奇的文字来呢?比如说“家”这个字,上面的“宀”表示房子,下面的“豕”代表猪。
难道古人觉得家里有猪才算是家?哈哈,这想法可能有点奇葩,但仔细琢磨,也许在那个时候,猪是重要的财产,有猪才有稳定的生活。
这让我不禁感叹,文字背后的故事可真多啊!不过,看的过程中我也有纠结的时候。
有些字的解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就懵了,到底该信谁的呢?可能这就是研究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理解。
看完这部分内容,我觉得自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大门,对咱们的文化又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传承这些宝贵的东西吗?篇二说文解字篇观后感嘿,你能想象我看完《说文解字》那部分内容后的感受吗?简直了!一开始,我是被老师逼着去看的,心里那叫一个不情愿,“哎呀,这有啥好看的,不就是一堆老掉牙的字嘛!”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可当我真正静下心来读的时候,我发现我之前的想法简直太幼稚!这哪里是老掉牙,这分明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啊!比如说“美”这个字,居然是“羊”和“大”组成的,说是古人觉得羊大为美。
我就在想,难道是因为羊大了肉多,能吃个饱,所以就美啦?这想法是不是有点搞笑?但也许这就是古人最朴实的想法呢。
还有“孝”字,上面是“老”字的一部分,下面是“子”,这不就是子女要照顾老人的意思嘛。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我平时对我爸妈够孝顺吗?也许我还得加把劲啊!不过,这里面也有让我头疼的地方。
《说文解字》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说文解字》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性的字书,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著作。
该
书由西汉名臣许慎编撰,对当时各个时期的字体做了全面的说明和梳理,使文字发展到了
一个崭新的高度。
看着这本古老的书,我突然产生了两种强烈的感受:一方面,我对这本
古老的字书不禁感叹:人类的智慧真是令人钦佩!考虑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我们信息的
传播变得如此之快,然而当初的许慎,却拿着一把笔,有着极强的耐心,完成了这本让
人叹为观止的著作。
另一方面,我也从中看到了一种传承和发展的精神:许慎编撰《说
文解字》,奠定了文字传承和发展的道路,它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传承,中国古人为了智慧
不被世世代代遗忘,将自己在学术研究上得出来的结论,把它记录下来,用书籍形式传递
下去:所以,《说文解字》既是一本古书,也是一本新书,它表达了历代学者的传承发展
的智慧成果,催人奋进,受益无穷。
读着《说文解字》,我不禁回想起来:许慎可以编撰出如此宏大的著作,居然是以一
人之力,历经多艰苦几个月时间:在他深夜里熬夜到凌晨,聚精会神、沉下心来编写时,
他是多么的坚持完成这本书!“一丝不苟” “心无旁骛”的毅力,让人佩服不已。
读完本书,我发现,当今科技文化发达,事物经由科技手段而发展,节省了人力物力,但却永远无法改变创新的精神。
学习和创新,需要付出努力动智慧,许慎的人生经历,激
励我们执着下去,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所成就。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明史上一本重要的字书,是古代文字著作,它不仅仅让我们欣
赏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也让我们欣赏到许慎执着坚持的精神,它的意义重大,我将永远记
住它留给我的真实感受。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说文解字》读后感因为多年教低段语文学科,所以更多的时间要去研究怎样教孩子识字,前段时间我去书店我专门购买了《说文解字》一书,细细品读起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
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
”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
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
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 “病” 、“死”等最具代表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
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
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 。
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
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
《说文解字》读后感

《说文解字》读后感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辞书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是汉代学者许慎。
该书系统地对汉
字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对于研究和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完《说文解字》,我深感汉字的复杂和深奥。
这本书通过对每个字的结构、构造、
义理、音韵等方面的解释,揭示了汉字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通过研究汉字的本源和演变,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义和特点。
书中作者对每个字的解释都非常详尽,包括字形的解释、字义的解释、字音的解释等,让人对汉字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古代文化的知识和
典故,使得读者能够通过汉字的解释了解到更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说文解字》是一本非常用心编纂的辞书,每一个字的解释都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也对汉字的形成和演变有了更加详
尽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说文解字》,我对汉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无论是对于
汉字学的研究者还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都是一部读后受益匪浅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
本书,我们不仅能够学到一些汉字的知识,更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说文解字》读后感(通用12篇)

《说文解字》读后感《说文解字》读后感(通用12篇)《说文解字》读后感 1因为多年教低段语文学科,所以更多的时间要去研究怎样教孩子识字,前段时间我去书店我专门购买了《说文解字》一书,细细品读起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
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
”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
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
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病”、“死”等最具代表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
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
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
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
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
关于说文解字观后感【六篇】

关于说文解字观后感【六篇】第一篇: 说文解字观后感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召陵区)人,由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入为太尉南阁祭酒。
尝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所著除《说文解字》外,还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佚。
清人有辑本。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
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
(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
(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
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说文解字在线阅读第一篇:《说文解字》读后感因为多年教低段语文学科,所以更多的时间要去研究怎样教孩子识字,前段时间我去书店我专门购买了《说文解字》一书,细细品读起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
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
”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
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
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病”、“死”等最具代表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
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
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
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
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
迄今共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文,其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成功识读的约有1500个,其中主体符号约有300个。
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排列组合的,所以甲骨文是我们认识汉字的形、音、义的重要途径。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上的文字,所以又叫“钟鼎文”,起源于商末,盛行于西周,一直沿用至汉代。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第四版块是“字义转化”。
此版块让我明白了很多汉字字形的本义以及引申义。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更多的了解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对每个字的解读过程中,我知道了用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理解汉字的形、音、义,为以后进行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打下了基础。
第二篇: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读后感《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
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
”因此很值得一读。
翻开《说文解字》,在其前言有孙星衍文:“唐虞三代五经文字毁于暴秦,而存于《说文》,《说文》不作,几于不知六艺;六艺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解”。
通过序,可见《说文解字》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深远的影响。
本想深层次、全方位解读研究《说文解字》,然而由于能力方面原因,只作简要的略读。
而在之前,我认为对陈述许慎生活的背景、创作动机和学识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来看序言。
《说文解字·序》:“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其迷误不喻,岂不悖哉!。
由上可以看出,一是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今古”文之争”,同时也可以看出许慎作此文的原因。
通过百度,知道“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典籍,而“古文经”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典籍。
在那个时候,有所谓的“诸生竞说字解经谊”,就是读书人都猜测讨论文字起源和结构,比如把“长”字说成是“马头人”,将“斗”字说成是“人持十”等等。
针对“鄙夫俗儒”的这些“野言”,许慎以“古文经派”的身份出现,批判这些“巧说邪辞”,捍卫古文经学说的学术地位,并提供了相关依据。
因此有了《说文解字》。
许慎少时就博学经典,学的乃是今文经,中年受教于经学大师贾逵,学的又是古文经。
这样,可以说是博古通今,既兼通古、今文经,这样一来就使得他写出来的文章比较令人信服。
而抓住文字进行研究,在当时来说,是许慎找到的反对今文经学派的一条捷径。
,因为对文字逐一进行说解可以对六经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达到否定“鄙夫俗儒”臆测文字起源和结构的目的。
另外,对今天来说,《说文解字》这部文字专著也是我们研究文字学的必备。
在《说文解字·序》中,许慎给“六书”作了很明确、很完整的界定,并同时举了例子。
(一)象形。
顾名思义,“象形”就是像实物之形。
也就是把客观事物的形体描绘出来的意思。
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所谓的随体诘诎也就是随着物体的自然形状,弯弯曲曲的描绘出来。
比如日、月就很像一轮红日和一弯新月高悬天空。
再看“山”的甲骨文字形,当中一峰突起,周围群山环抱。
而甲骨文的“洲”是三条曲线,表示波涛汹涌的流水,其中的小黑点表示水中的陆地。
由此可知,象形不难理解。
但是象形字要“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种造字法有很大的局限,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就必然会被有标音成分的、产字最多的形声法代替。
(二)指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就是说,初看起来是可以认识的,再细细观察就能了解意思。
比如上和下。
也就是说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再加上个指事符号作为标记的一种字。
比如在古代表示树的根,在木的下面加一点。
如在上面就表示树梢而成为“末”,这就是本末倒置的由来。
综上,上下本末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再加上指事符号的指事字。
但是指事字在占很少一部分的字。
因为绝大部分都不需要用指事字来表示。
(三)会意。
许慎给会意下了这样的定义:“比类合宜,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意思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像“武”、“信”就是会意字。
比如“步”在甲骨文中就是脚趾朝上的两只脚一前一后走路的形象。
如果两只脚从水中过就把“水”字加在两脚中间,这就是“涉”字的由来。
(四)形声。
又叫“谐声”。
《说文解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清代段玉裁说:“以事为名,为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
江河二字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和可,因取工、可之声而成其名。
其别于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
”这段话解释了什么是形声字,而且还说明了形声字和象形字、指事字在结构上的不同。
我们知道,象形字或者会意字有很大局限,世界上很多事物和概念很难用象形和会意来表示。
比如,“鱼”是整个鱼类的总称,但是鱼的种类有成千上万种,也就不能为每种鱼都造一个字。
于是,就出现了形声法。
在后世,形声字发展很快,在所有字占绝大多数。
(五)转注。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这个定义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所谓的“建类一首”,就是指的同一个部首。
“同意相受”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义字可以互相解释。
比如在《说文解字》中,“考”和“老”就是一对转注字。
都属于八卷的“老部”。
这就是“建类一首”的意思。
从意义上看,许慎的训释是“老,考也”,“考,老也”。
这种互相注解就叫“同意相受”。
读音相同,意义也想通,可以互相解释。
就是一对转注字。
(六)假借。
许慎给假借字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也就是说,当某个新事物出现之后,在口语里已经有了这个词,但在笔下却没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称声音相同的字来代替(托事),这就是假借。
全区声音相同或相近,与字义毫不相干。
假借字在古代普遍使用,这与当时的字少有关。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六书”是后世对文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并不是先有“六书”,然后再根据六书来造字的。
一部《说文解字》能统近万字,其中形声字近八千,这些形声字中又有谐声偏旁千余个,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助于我们透过字形来考察其本义,即文字产生时所代表的意义,然后通过本义又可了解引申义。
同时,许慎在解释字义时大量引用了先秦典籍中的材料,他还“博采通人”,大量引用了经学大师的言论以及部分方言俚语。
这些材料现在或残缺,或遗失,因此,《说文解字》对于考察先秦的词义、了解汉代的训诂和方言是十分宝贵的。
在《说文解字·序》中,还有一点让我感概颇深的,那就是做学问要“信而有证”、“不知盖阙”。
因此他对每一个字的说解都要求言必有据,出言无论大小都得确凿有证,若实不知晓,则悬而阙之。
许慎的这种严谨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有位作家说过只有淡泊明志方能宁静致远,做出好的学问来。
还有个历史学家曾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强调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可急功近利。
”在《说文解字·序》中,我更能体会到这一点,许慎当时力求做到“信而有证”。
因为他看今文经学派信口雌黄,缺少“信而有证”的态度,可能“使天下学者疑”,于是决定消除这些隐患。
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要像许慎一样用一颗诚实、敬畏的心做学问。
而不要写一些套话、空话、废话连篇的文章。
更不能弄虚作假。
但就其序而言,我更多的只能大概了解其内容,并不能详尽甚至粗糙的谈论整本书的结构乃至价值,可有一点又是可以肯定的,我大致了解了许慎作《说文解字》的意图,并觉察到其价值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尤值得一提的是,我进一步感受到真正的学者是怎样做学问的。
总之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更多的了解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对每个字的解读过程中,我知道了用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理解汉字的形、音、义,为以后进行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