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序注译
英语世界《诗大序》的译介与诠释

英语世界《诗大序》的译介与诠释李佳宸,贾海燕(宁夏大学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诗大序》是中国古代第一篇诗论,影响了后世中国文论的发展方向。
19世纪,伴随着英美汉学的发展,一些汉学家在关注中国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将《诗大序》译为英文。
20世纪以来,英美汉学家进一步阐释《诗大序》内涵,对其中的“诗言志”与“诗教功能”展开了深入阐发。
本文通过梳理《诗大序》英译情况,分析海外汉学家对《诗大序》的“诗言志”及诗的“风化”“美刺”“正变”功能的诠释,探索《诗大序》在英语世界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英语世界;《诗大序》;译介;诗言志;诗教功能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44(2023)04-0069-08《诗大序》总结了先秦至两汉的诗论思想,阐明了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及诗教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19世纪,伴随着英美汉学的发展,《诗大序》作为儒家经典的诠释文本进入汉学家的视野,被译介传播。
早期《诗大序》的译者主要是传教士与外交官,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专业汉学学者也陆续参与了这一经典文论的翻译传播与文本阐释。
任增强曾总结西方汉学界研究《诗大序》的三种代表性类型:“第一类是吉布斯与刘若愚运用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剖析《诗大序》,第二类是范佐伦与宇文所安对《诗大序》中重要文论术语的阐释,第三类是以宇文所安、苏源熙为代表的关于《诗大序》与《乐记》承继关系的探讨[1]。
本文梳理《诗大序》英译的情况,着重分析英语世界的汉学学者对《诗大序》中“诗言志”及“诗教功能”的阐释,探究海外学者的观点。
中西文化、语言差异导致不同地域学者思维、视野的差异,跨文化交流有助于实现双方互补,借助西方的“他者”视角也能获得对中国文论新的诠释空间。
一《诗大序》英文译介概述《诗大序》的英译始于19世纪,这一时期《诗大序》主要作为中国文学知识与《诗经》序言被讨论和译介。
20世纪,随着汉学研究的发展,英美汉学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论,积极译介并阐发中国文论,产生了诸多译介、阐释《诗大序》的文本。
三字经及其翻译注解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许慎《说文解字序》 注释与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法象,现象)于地,视鸟兽之文(文,错画也。
象交文。
今字作纹)与地(一说为“舆地”,即“与”之繁体“舆”通"舆”,“与地”即“舆地”。
“舆地”,以车喻地,即大地之意)之宜(通“仪”,仪象,或法度),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示也;《康熙字典》:又布也;留传,留传后世)宪象(观测推算天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众多)业其繁,饰(假托、掩饰)伪(作伪、虚假)(饰伪,即巧饰伪诈)生。
黄帝之史(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远(hang,兽迹也)之迹,知分理(即文理)之可相别异也(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初造书契(即文字)。
“百工以义(yi,治理),万品以察(分辨、明察),盖取诸夫(guai,《说文》分决也,即断决、分辨)“夫扬(扬:传播)于王庭”(这句意思是万物分辨明晰了,然后在王者朝廷上予以传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说的是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君子(王臣百官)所以施禄及下(下层民),居德(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挚乳(乳:繁殖泛指派生)而(一作,渐也)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如:《貌文》从随也。
一日若也,同也)也。
以迄五帝(指黄帝、帝颖项(zhuan xu)高阳、帝誉(ku)高辛、帝尧、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之世,改易(改变)殊体(不同的形体)。
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无)有同焉.《周礼》: 八岁入小学,保氏(官名) 教国子 (公卿大夫之子弟) 先以六书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一日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日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请进 (jiequ,弯曲),日月是也。
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喻也)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比合、组合)类(字类、字群)台谊(义之本字,义乃谊之假借字) ,以见指 (指向) (二句言组合字群而会合其义,以表现所指向之物事也。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它以三字一句的形式,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颂。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及翻译。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中国传世汉字辞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旅行

语言文学研究中国传世汉字辞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旅行唐铭逸任晓霏(江苏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化中心),江苏镇江212013)摘要:朝鲜半岛属于“汉字文化圈”,与中国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在本土文字形成之前一直使用汉字。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传世汉字辞书代表作,曾在半岛广泛传播,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法追踪《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历史、传播途径、传播动因,讨论《说文解字》在韩国的引用研究、辞书编撰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文化姻缘,足见中国传世辞书对于汉字文化圈的深远影响力$关键词:《说文解字》辞书朝鲜半岛汉字文化圈一、引言汉文化深刻影响了众多东亚国家,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曾为多国使用,这些国家同中国共同构成了“汉字文化圈”。
其中,朝鲜半岛与中国交往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至前二世纪,古朝鲜就与中国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在本土文字形成之前朝鲜半岛一直使用汉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考究字源的字书,成书后广为流传。
《说文》被传播至海外,在朝鲜半岛深影响。
文《说文》在半岛的传播,分析其的影响,探究中国传世辞书对于汉字文化圈的深远影响力$二、《说文》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从朝鲜三国(公元前57年(到朝鲜王朝(1910年),《说文》在半岛的传播可根据时代不同、动因不同,分为三个:传入伊始——持续繁荣——阻碍与发展$1.传入伊始朝鲜半岛是“汉字文化圈”中最早接触和吸收中华文化的,悠久的使用汉字、作汉文的传统。
传说,众到半岛,在北部成朝鲜,汉[11(234)$朝鲜《于&中曾:“东之中国,古,在可$始汉,东始华语$称汉语也可。
”可见,朝鲜汉四郡时,汉字已有$汉字离不开字典辞书的规范,汉字为半岛人民掌用是《说文》传岛的重要。
半岛诸国始终高度重视对中国图书的引入,许多字世不久即被岛$《三国史》载,372,王二年,在中央“,”-2/(20),要是中国的家经、史籍、《文选》$东汉慎完成的《说文解字》研究字形兼及字义、字音,是我国传统小学的开端,可以合理推测《说文》成为当时朝鲜半岛:教育内容之一$综上所述,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及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广泛使用是《说文》传岛的要背景,并且《说文》在晋很可能已经进岛的汉语教育领域。
许慎说文解字卷三十原文及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卷三十原文及翻译许慎(约58年一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召陵区)人,由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汶长,入为太尉南阁祭酒。
尝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所著除《说文解字》外,还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供。
清人有辑本。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铭、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战文解字序原文及译文古者庖搂氏之王天下也,仰则勰象於天,俯则勰法於地,翻岛默之文舆地之宜,近取身,速取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象。
及神震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業其繁,饰偏萌生。
黄帝史官詹额,见岛默蹄远之,知分理可相别也,初造甚契。
百工以义,品以察,蓝取诸。
「央,揭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詹额之初作害也,盏依频象形,故之文。
其後形馨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擎乳而寝多也。
著於竹帛之害。
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髓,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德:八蕨入小卑,保氏教国子,先以六害。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澈,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成其物,随髓洁甜,[日、月]是也。
三曰形馨。
三字经(注音+译文)

三字经宋—王应麟ré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xiāng yuǎn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gǒu bú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yǐzhuān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xī mèng mǔzélín chǔzǐbùxuéduàn jī zh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fāng jiāo wǔzǐmíng jùyāng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yǎng bújiào fùzhī guòjiào bùyán shī zhīdu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zǐbùxuéfēi suǒyíyòu bùxuélǎo héwéi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yùbùzhuóbùchéng qìrén bùxuébùzhīy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
• 文:指独体文,最早 创造出来的不能分割 的文字,多数是象形 文字,还有一些是原 始的指事字。 • 说文:直接讲述独体 文的构造类型以及它 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 字:指合体字,由两 个或更多个独体文组 合而成。 • 解字:分解、分析合 体字的结构进而训释 它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 1.《说文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被称为字 典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著作。 《说文解字》按偏旁来编制的方法,一直成为后 世编字典的一种主要体例。 • 2.《说文解字》总结小篆线条的规律,同时保存 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 3.《说文解字》创造了“六书”的定义,并把 “六书”具体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史 和规律的资料。 • 4.《说文解字》通过小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字 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音和词汇的宝库,并 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史、文献、社会文化、经济 的原始资料。
• 《说文解字》四个字告诉读者,这部书由 “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对于文 字部分,我们需要了解两个问题: • 1.《说文》收了哪些字? • 2.怎样把这些字编排起来的?
• 1.《说文》收了哪些字? • 把小篆作为收字和注释的对象。 • A,因为小篆是一种经过系统整理的文字, 是“书同文”的产物,它比籀文和古文都 规范、完备。 • B,因为小篆从籀文脱胎而来,与籀文大部 相同,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有些字在籀文基 础上稍加简化。 • C,因为小篆同六国古文固然有不同的一面, 但是也有相同的一面。把小篆作为字头涵 盖了那些与小篆相同的古文和籀文。
• 2.用短语释词:用短语释词, 或用一句话、几句话来阐明 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 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 古人把这种训释词义的方式 叫下义界。《说文》给词下 义界,简明扼要,准确生动, 具备了现代字典的特点。 • 如“假”为“非真也”, “旱”释为“不雨也”。这 样做既省事又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大璞《古汉语纲要》[附录一]许慎《说文解字序》译注(1)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2),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3),近取诸身,远取诸物(4),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5)。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6),庶业其緐(7),饰伪萌生(8)。
黄帝之史仓颉(9)见乌兽蹏迒之迹(10),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11),初造书契(12)。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13),”“夬扬于王庭(14)”,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15),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16)。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17)。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18)。
文者,物象之本(19);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0);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21)。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22)。
【译文】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家现象于地,又看到乌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象。
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
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乌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始创造了文字。
“百官以乂,万民以察,大概取象于分别,”“分别了,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王者朝廷里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对下布施教化,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
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
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
“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
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
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
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没有相同的呢。
【注释】(1)许慎,字叔重,生于东汉,汝南郡召陵人,今河南郾城县东四十五里之地,相传郾城县尚有许慎墓。
《说文解字》共十五卷,前十四卷是本书,末卷是叙目。
全书是五百四十部。
据许慎所说,全书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字十三万八千四百四十一。
(2)法,法象,现象。
(2)文,文理;宜,犹言仪,谓形状。
(4)诸,之于。
(5)垂,示也。
宪,法也;宪象,法定的图象。
(6)统,纪也。
相传神农时代用结绳来纪事:“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
”(7)庶,众也;其同綦,犹极也,程度副词;緐,多也。
此谓事物特别繁。
(8)饰伪,巧饰伪诈也。
“及神农氏”三句言神农时代以结绳记事,因无文字可凭而且事情又很繁杂,所以巧饰伪诈之事发生。
(9)史,史官,记事之官也。
仓或作苍。
(10)蹏,古蹄字。
迒,《唐韵》:胡郎切,念háng,兽迹。
蹏迒,近义复合词。
(11)分理犹文理。
(12)书契,文字也。
(13)上三句见于《周易·系辞》。
工,官也;乂,治也;品,类也。
万品,万物也。
察,明也。
盖,或然之词。
夬,《说文》:分决也,念guài。
此言“百官因此治理,万物因此明白,大概取之于分别”。
(14)此句见《周易·夬卦》卦辞。
(15)文,文字。
宣教明化,即宣明教化。
此二句大意是:“夬,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
”(16)君子,王臣百官。
施,加也。
禄,恩也。
下,下层庶民。
居德,蓄德;忌,忌讳。
桂馥曰:“则忌当为明忌。
”此言“王臣百官凭它来施加思惠于庶民;增修其德,明白禁忌。
”段玉裁说:“施禄及下,谓能文者则禄加之;居德则忌,谓律己则贵德不贵文也。
”(17)盖,发语词。
类,物类。
文,错画(非错误之错,交错其点画也)也。
依类象形,不但指象形,而且包括指事,因为有事可指必有形可象。
(18)益,附也,加也。
形声相益,不但指形声,而且包括会意。
(19)本,本然现象。
(20)孳,生也。
孳乳,犹言孳生。
浸,一作寖,渐也。
段玉裁曰:“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
”(21)著,陟虑切,念zhù,明也。
著于竹帛,谓明著于竹帛。
如,谓如其事物之状。
段玉裁曰:“古用竹木,不用帛;用帛盖起于秦。
秦时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始皇至以衙石量书决事,此非以缣素代竹木不可。
许于此兼言帛者盖隐括秦以后言之。
”训“文”为“本”,“字”为“孳”,“书”为“如”,都是从语音的角度加以解释。
(22)迄,同讫,止也。
到也。
五帝指黄帝、帝颛顼(zhuānxù)高阳、帝喾(kù)高辛、帝尧、帝舜。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
易,变;殊,异也。
封,祭天地。
泰山,东岳泰山。
有,又也。
念去声。
靡,无也。
焉,语尾助词。
以上策一段,言周代以前文字之源流。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1)。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2)。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3)。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4)。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5)。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6)。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7)。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8)。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9)。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已,而皆去其典籍(10)。
分为七国,田畴异畮,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11)。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领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12),,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13)。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緐,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14)。
自尔秦书有八体。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日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15)。
【译文】周朝的制度,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先用“六书”来教育王室的子弟。
第一种叫做指事。
所谓指事,就是一见就可以认识,细致观察就可以了解它的意义,==(上下)二字就是这样。
第二种叫做象形。
所谓象形,就是画成那个东西,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日、月二字就是这样。
第三种叫做形声。
所谓形声,就是根据事物造字,再取一个近似的声符配合而成,江、河二字就是这样。
第四种叫做会意。
所谓会意,就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武、信二字就是这样。
第五种叫做转注。
所谓转注,就是说造这种文字要统一部首,用一个同义的字展转注释,老考的关系就是这样。
第六种叫做假借。
所谓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这个概念,令、长二字就是这样。
到周宣王的时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
直到孔子编写六经,左丘明写春秋传,都用古文,字的意义还能够说明。
此后,各国诸侯互相征伐,不服从周天子,他们讨厌礼乐妨害自己,于是都废弃旧时的典章书籍。
当时天下分为七国,各国田亩划分的制度不同,车路轨道的宽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衣冠形式不同,语言的声音不同,文字的形体也不同。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丞相李斯就上书建议把这些混乱现象统—起来,废除那些跟秦朝文字不同的书写形式。
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都是取史籀大篆,或者稍微进行一些改变或简化,这就是所说的小篆。
这个时候,秦王朝烧毁了经书,废除了过去的典籍,大量发动隶卒,兴起役戍,行政事务,监狱案件一天天繁杂起来,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于是古文使从此不用了。
自此以后秦国文字有八种体式:一叫大篆,二叫小篆,三叫刻符,四叫虫书,五叫摹印,六叫署书,七叫殳书,八叫隶书。
【注释】(1)礼,制度。
保氏,官名。
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指事,刘歆、班固皆作象事,象事即指事。
识与意,古音同韵,以下各书之释语,皆为韵语。
= = 二字表示在一之上者,在一之下者。
视而可识,是说字形必须显明;察而见意,是说文义不可隐晦。
这是造指事字的两个条件。
《说文》中指事字,多注明“指事”。
(3诘诎,弯曲也。
《说文》凡象形字,则言“象某某之形”。
象形之别于指事者,象形谓一物,指事该众物,象形专,指事博。
如上下所该之物多,日月只指一物也。
凡指事、象形字皆独体。
(4)形声,刘歆、班固谓之象声。
其字半主义半主声。
半主义者,取其义而形之,半主声者取其声而言之。
得其音之近似故曰象声、曰形声。
事,象形之物,指事之事皆是。
名,古叫字为名。
段玉裁曰:“名者自其有音言之,文者自其有形言之,字者自其滋生言之。
”为,成也,造也。
譬者,譬近之意此三句,言以事造字,取文之譬近,加以组成,谓之形声。
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
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与水组合成字。
其别于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
其别于会意者,会意合体主义,形声合体表意与声。
《说文》凡形声字,则曰“从某,某声”。
(5)会者,合也。
会意,合二体之意也。
一体不足以见义,故必合二体之意以成字。
比,比合,组合也。
类,字类,字群。
谊,义之本字,义乃谊之假借字。
指撝,所指向也。
二句言组合字群而会合其义,以表现所指向之物事也。
人言比合必为“信”者。
以人言会传信人之意,止戈比合必为武者,以止戈会制止战争为武之意。
《说文》凡会意之字曰“从某某”或曰“从某从某”。
若会意兼形声字,则曰“从某从某,某亦声”。
(6)转注者,展转灌注之意。
建类,造字类也;一首,统一其部首也。
受,加也。
间意相受,以同意之字加给所造之字。
如不同地域谓“父”曰“ba”,“ya”,“duo”,于是即于“巴”“耶”“多”之上各加同意字“父”而造“爸”“爺”“爹”三字。
考老亦然。
转注乃造同意字之法,其结构必为声形之合,其显著特点乃义符与字义之紧密结合。
段玉裁解释说:“建类一首谓分主其义之类,而一其首,如《尔雅》释诂第一条说‘始’也。
‘同意相受’谓无虑诸字,意旨略同,义可互受灌注而归于一首。
如‘初’(衣之始--此为注者所加,下同。
)、‘哉’(为才之假借字,树木之初)‘旨’(人体之始)、‘基’(墙之始)‘肇’( 之假借字,者。
始开也)‘祖’(始庙也)……其于义或近或远,皆可互相训释而同谓之‘始’是也。
”这是转注的另一种说法。
(7)托,寄也。
事,义也。
依声托事,谓托意于同音之字。
假借有纯借音者;以难鸟之难、蜥易之易假借为难易字是也,有引伸借音者,如汉人谓县令为令长,而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其字,而由发号之令,久远之长引仲展转而为之。
《说文》凡假借字多言“以为”或“古文以为”。
假借之含义有二:一是造字之法,一是用字之法,不可混同。
此处之假借为造字之法。
(8)太史,官名。
籀,念zhòu,人名。
大篆之名,上别于古文,下别于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