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
马家沟组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世界许多含油气盆地均发育有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含油气层(体)。
油气勘探成果证明, 世界油气的20%~30% 与不整合面有关,且主要与古风化壳有关。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含气盆地,气藏主要发育在靖边气田奥陶系顶部古风化壳内。
中奥陶世末,华北地块因晚加里东运动整体抬升,后经历了130余Ma 的沉积间断,盆地主体缺失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地层顶部由于经受了长期的岩溶作用,风化壳及溶蚀孔、洞、缝发育,并伴有印支期和燕山期裂隙,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主要天然气储、产层。
随着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靖边潜台及以西地区取得新的发现和突破,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马五41的储层分布及含气情况尚需作进一步分析,以期取得新的认识,为下一步勘探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为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气一厂特设立课题《靖边气田北部马五41气藏富集规律研究》,委托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主,采气一厂协作,对该专题进行研究。
2.1 区域地质概况2.1.1 概述鄂尔多斯盆地,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6°20´~110°30´,北纬35°~40°30´,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构造位置则处于我国东部构造域和西部构造域的过渡带。
根据现今构造及演化历史,鄂尔多斯盆地可划为六个一级构造单元。
盆地中部是陕北(或伊陕)斜坡,向东为晋西挠褶带,向西依次为天环坳陷、西缘冲断构造带,北部为伊盟隆起,南面为渭北隆起。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即靖边气田北部,目的层位为马五41。
研究区范围东至统13井,南至陕144井,西起桃4井区,北抵陕238井,研究区东西宽为63km ,南北长43km ,面积为2709km 2(图2-1)。
在研究区的东、西两侧发育有两个醒目的中奥陶世古地貌单元,即东侧的陕北坳陷和西侧的中央古隆起,该隆起亦称“L ”型裂谷脊。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古地理研究

天然气地质学收稿日期:2009202224;修回日期:20092042201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题项目(编号:2008ZX05008200320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06CB202305)联合资助.第一作者E 2m ail :jashi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古地理研究史基安1,邵 毅1,2,张顺存1,2,付翠琴3,白海峰4,马占龙4,吴志雄1,2(1.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51;4.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6)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以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主的层位赋存有相当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马家沟组在鄂尔多斯盆地有广泛分布,其中马一段、马三段、马五段以白云岩、硬石膏岩和盐岩为主,夹少量石灰岩;马二段、马四段、马六段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运用沉积学与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研究区马家沟组的沉积环境,认为:马一段、马三段和马五段沉积时期气候干热,海平面下降,盆地东部龙探1井区一带主要为台地蒸发岩相沉积,发育了膏盐岩和盐岩沉积,其周边则发育了一套白云岩夹薄层硬石膏岩的含膏云坪相沉积,在盆地东部周边地区主要沉积了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细晶白云岩的云灰坪和局限海相沉积。
马二段和马四段沉积期气候湿热,海平面上升,研究区主要发育了石灰岩夹少量白云岩的开阔海相沉积,周缘地区发育了白云岩和灰岩互层的云灰坪或白云岩为主的局限海相沉积。
并建立了马家沟组的沉积模式,绘制了马家沟组各个岩性段的岩相古地理平面图。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沉积环境;沉积模式;岩相古地理中图分类号:TE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9)03203162091 概述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基地之一[1],该盆地中一系列奥陶系大气田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尤其以下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主的层位赋存有相当丰富的油气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白云岩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c l u s i o n s i n d o l o mi t e o f t h e Ma j i a g o u F o r ma t i o n, wi t h t h e i r s i z e s o f 2 —7 m. F l u i d i n c l u s i o n s i n c l o u d y c o r e s o f d o l o mi t e s
矿 物岩 石 地 球 化 学 通 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 究成 果 ・
Bu l l e t i n o f Mi n e r a l o g y ,Pe t r o l o g y a n d Ge o c h e mi s t r y
Vo 1 . 3 6 No . 5,S e p. ,2 01 7
i n t he Or do s Ba s i n and T he i r Si g ni ic f anc e
S U Z h o n g . t a n g ,Z HANG L i . we n ,L I J i n g — j u a n ,CHI Gu o . x i a n g
加 埋 藏 白云 岩 , 盐 下 自云 岩 为 埋 藏 白云 岩 。
关
键
词: 包 裹 体 组合 ;均 一 温 度 ; 岩 相 学 ;自云 岩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 2 8 0 2 ( 2 0 1 7 ) 0 5 — 0 8 4 3 — 0 7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2 8 0 2 . 2 0 1 7 . 0 5 . 0 1 3
摘 要 : 准 确 认 识 马 家 沟组 白云 岩 成 因 可解 决 鄂 尔 多 斯 盆地 白云 岩 型 储 集 层 油 气勘 探 面 临 的 困 扰 。 包 裹 体 研 究 表 明 , 马家 沟 组 自云 岩包 裹体 稀 少 , 大 小多为 2 — 7 m, 马 五 5亚 段 白云 石 及 桌 子 山组 白云 石 “ 雾心 ”内包 裹 体 以单 液 相 为 主 , 形 成 温 度 低 于 5 0  ̄ C, 桌 子 山组 白云 石 “ 亮 边 ”内包 裹体 多 为 气 一 液两相 , 均 一 温度 为 7 1 ~ 8 9 ℃, 均值 为 8 8 ℃, 盐 下 自云 岩 内包 裹 体 主 要 为 气一 液 两相, 均 一 温度 为 7 6 — 1 2 5 ℃, 均值为 9 3 % 。 这 表 明马 五 5亚 段 白云 岩 可 能 为 渗 透 回流 白云 岩 , 桌 子 山组 白云 岩 为 渗 透 回流 叠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中组合中下段成藏特征

2 沉 积 背 景
早 奥 陶世马 家沟期 五 时 ( “ 马五 时” ) , 由于南 部 秦岭 洋壳 和北 部兴 蒙洋壳 的俯 冲 . 造成 了盆 地 内南 北 向地 层 的相 向挤压 。 盆 地整 体上 表现 为“ 震 荡性 、 间歇性 ” 的海 退 过程 l 2 _ 5 ] . 此 时 中央古 隆起暴 露地 表 .
马 五 和 马五 。 地层 , 气藏具有 “ 多层系叠合 , 混 源 成
藏” 的特点 , 勘探 前 景较 好 同时 . 马家 沟组 中组 合 中 下 段存 在 制约 天然 气勘 探进 程 的难题 , 主 要表 现在 :
一
方 面 中组 合 中下段 储 层非 均质 性强 .造 成探 井成
收稿 1 1 期: 2 0 1 3 - 0 5 — 0 6 :改 ¨期 : 2 0 1 3 - 0 7 ~ 0 5
生界 海 相 烃 源 气 的 混 源 气 . 但 以煤 型 气为 主 加 里 东 末 期 , 由于 盆 地 整 体 抬 升 造 成 古 隆起 地 区马 家 沟 组 五 段 遭 受 强 烈
剥蚀 . 致 使 其 东 侧 中组 合 中下 段 储 层 与上 古 生 界煤 系 烃 源岩 直接 接 触 . 且 海 退 沉 积旋 回 中 的局 部 洼 陷也 能 提供 一 定 的 烃源 , 从 而构 成 了 良好 的源 一 储 配 置 关 系。 两 类 白云 岩 储 层 中 . 由于 膏 溶 孔 或 晶 间孔 发 育 . 因此 物 性 明 显好 于 周 围 白云
黄正 良: l 9 7 9年生 , 硕十 : , 1 程师
层 段 的勘探 近期 才取 得 突破 .因此盆 地勘 探者 对应 地 将 马五 。 层 段 统称 为 中组合 中下 段 。 鄂 尔多 斯盆 地 马家 沟组 中组合 中下 段 发育 晶间 孑 L 型和 膏溶 孔型 两类 白云岩储 层 中下 段 天然气 的 勘 探 区域主 要集 中在 中央古 隆起东 侧地 区 . 目前 已 有 多 口探井 获 得 高产气 流 ,产 气 层段 主 要 为 马五 、
《2024年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烃源岩受石炭系充填影响的研究》范文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烃源岩受石炭系充填影响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区之一,其地质构造复杂,烃源岩的分布和演化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马家沟组作为盆地内重要的烃源岩层位,其与石炭系的充填关系对油气生成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烃源岩受石炭系充填影响的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二、研究区域与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克拉通盆地。
马家沟组作为盆地的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地层的下部,具有丰富的有机质,是重要的烃源岩层位。
而石炭系则位于马家沟组之上,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充填关系。
三、石炭系充填对马家沟组烃源岩的影响(一)充填物质的来源与性质石炭系的充填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
这些充填物质对马家沟组烃源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封盖性能和运移通道上。
不同的充填物质具有不同的封闭性能和运移能力,从而影响烃源岩的油气生成和运移。
(二)充填对烃源岩封闭性能的影响石炭系的充填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形成良好的封盖层,对马家沟组烃源岩的油气生成和保存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和厚度的充填物质对封闭性能的影响程度不同,进而影响烃源岩的油气分布和储量。
(三)充填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石炭系的充填物质可以形成一定的运移通道,影响油气的运移方向和速度。
当充填物质具有一定的渗透性时,可以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而当充填物质封闭性能较好时,则能够阻挡油气的运移。
因此,充填物质的性质和分布对油气的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解析本研究采用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岩心分析等方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烃源岩受石炭系充填影响进行研究。
通过对充填物质的来源、性质、分布以及封闭性能和运移通道的分析,揭示了石炭系充填对马家沟组烃源岩的影响机制。
同时,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地震勘探等手段,进一步明确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分布规律。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一)研究结果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烃源岩受石炭系充填影响的研究,发现:1. 不同类型和厚度的石炭系充填物质对马家沟组烃源岩的封闭性能和运移通道具有不同的影响;2. 充填物质的性质和分布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向和速度;3. 石炭系充填对马家沟组烃源岩的油气生成和保存具有重要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潜台及其周边地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1-4亚段储层非均质性主要控制因素

地址 : 15 0四川 省成都市新都 区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600 电话 : 0 8 8 0 3 7 (2 )33 11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在形成过程 中受沉积环 境、 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等的影响, 在空间及 内部属
性 上都 存 在不 均 匀 的变 化 … 它直 接 决 定 了储层 的 1, 含 油气性 。认 识并 掌握造 成储层 非 均质性 的控 制 因 素 , 开发 井 的部署 、 对 储量 预测计 算及 勘探 潜力 的确 定等 均有较 大 助益 , 对油 气勘探 也具 有指 导意义 。
维普资讯
乔琳等: 鄂尔多 地 斯 站边潜 边地 及 巾 统马家沟 奥陶 组马五 亚 段储层 非均质 性主 要拧制冈 素
7 3
环坳 陷、 西缘逆冲带 , 北部为伊盟隆起 , 面为渭北 南 隆起 。靖边潜台及其周边地区位于现今构造伊陕斜
鄂尔多斯盆地 中部靖边潜台及其周边地区中奥
陶统 马 家 沟组 马五 马 五 亚段 风 化 壳 储 层 纵 向 一 上 和平 面上都 存在 较强 的储层 非 均质性 ,本 文对 造 成这 种非 均质性 的主要控 制 因素进 行 比较全 面 的讨 论 。这些控 制 因素包 括地 质背 景 、 岩性 、 古岩 溶成 岩
乔 琳 ,沈昭国 方少仙 ,侯方浩 傅锁堂 徐黎 明 马振芳 2 阎荥辉
( 1西 南 石 油 大 学 :2中 国 石 油 天 然 气 股 份有 限 公 司 长庆 油 i分 公 司 ) _ I 】
摘 要 鄂 尔 多斯 盆地 靖 边 潜 台及 相 邻 区域 在 马 五 4时总 体 上 为 ( ) 棚 盆 缘 坪 亚 . 内 陆
环 境 。储 层 主 要 岩 性 为 粉 晶 白云 岩 及 含 硬 石膏 结 核 和 / 柱 状 晶 的粉 晶 白云 岩 。地 层 或 在 岩 性 上 的 分 布 差 异 是 控 制 储 层 非 均 质 发 育 的基 础 性 因 素 , 以含 硬 石 膏结 核 和/ 或柱 状 晶的粉 晶 白云 岩 对 研 究 区更具 控 制 意 义 。其 他 主 要 控 制 因素 还 有 地 质 背 景 、 岩 溶 古 成 岩 作 用 、构 造 裂 隙及 断层 分 布 等 , 地 貌 、储 层 有 效 厚 度 以及 非 储 层 发 育 程 度 等 对 古 储 层 非均 质 性 也 具 一定 影 响 。靖 边潜 台为 目前 天 然 气 主 产 区, 靠近 研 究 区 的 西侧 和 东 侧 的储 集 性 均 较 差 . 侧 地 层 剥 蚀 严 重 . 侧 溶 蚀 作 用过 于 强 烈 , 集 性 能均 遭 到 严 重 西 东 储
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东侧奥陶系马家沟组中组合成藏地质条件

O r d o v i c i a n i n J i n b i a n g a s i f e l d . A s y s t e ma t i c s t u d y h a d b e e n c a r r i e d o u t o n ti t i o n s f o r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c ・
Ab s t r a c t : T h e d o l o mi t e r e s e r v o i r s i n m i d d l e r e s e vo r i r — s o u r c e r o c k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t h e O r d o v i c i a n Ma j i a g o u F o r ma t i o n o n
沉积背景 , 水动力条件强 , 滩相沉积发育 , 在隆起 周边 形成 自形程度 高的粗粉 晶 一细 晶结构 的 晶粒状 白云岩 储层 , 具 有 晶粒均 一 、 连
通 性 好 且 发 育 白云 石 晶 间孔 等 特 征 ; 受加里东末期构造抬升运动影响 , 古 隆起 东 侧 奥 陶 系 顶 部 剥 露 为 中组 合 地 层 , 与 上 覆 上 古 生 界 煤 系烃 源 岩 直 接 接 触 , 形 成 了 良好 的源 、 储配置关 系; 受 上 倾 方 向岩 相 变 化 控 制 , 在 空 间 上 中组 合 滩 相 白云 岩 逐 渐相 变 为 泥 晶灰 岩 , 形成分布不连续 、 局 部 富 集 的 岩 性 圈 闭。 关键词 : 成藏条件 ; 中 组合 ; 马家沟组 ; 奥 陶系; 古隆起 ; 鄂 尔 多斯 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模式

沉积亚环境主要沉积特征
东西向海水浓缩沉积环境由东向西可划分出开
阔内陆架、内陆架盆地、水下凸起一洼地、中央隆
起带、西部陆架、斜坡、海槽等七个亚环境图, 其
特征分述如下。
开阔内陆架亚环境位于内陆架盆地东部盆
缘石灰岩坪以东, 向东即为广裹的华北地台。马家
沟期, 由于环境开阔, 故而发育颗粒灰岩、含颗粒
接近或有时出露海平面之上, 内陆架盆地海水补给主要来自东方, 内陆架盆地处于半局限和局限环境, 盆地中
心沉积了硬石膏岩和白云岩, 盆缘硬石膏岩白云岩坪为白云岩沉积区。极低海平面时期, 气候极为干旱, 形隆起
带成为剥蚀区, 内陆架盆地仅能从东面获得少量已浓缩的海水补给, 盆地海水中瑛和高度浓缩, 盆地
积区块, 或三个沉积体系域, 即
隆起带以东环绕内陆架盆地图中的古
坳陷的广大中一东部沉积区, 为白云岩、硬石膏岩、
石盐岩及少量石灰岩沉积的半局限一局限环境的沉
积体系域
隆起带以西止于贺兰海槽的地区, 为以重力
流碳酸盐岩为主沉积的陡斜坡一海槽环境的沉积体
系域
隆起带以南向南延展至秦岭海槽图中的
坳偿陷补边盆地侧起隆的上偿补洲
训川曰阁争以乏汉一一‘ 一
。
地堑
伊口杭锦旗起
杯起隆梁
曰晋了勺曰︸、‘
长﹁ 挠摺楼带
材‘引刀、口、
·
又声部讯呱坡,
隆洲·
她践理气绷湘。
唾均洲八臼气口、
月。与探矛、,了,口。, 、斜、勿一侧厂起、‘。
他怕盟呢。一附、二
﹃,
伊以陕︸方、,险 鸟月,一邓、。叹了古川城。。央一、口矛矛, 声也边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含硬石膏的白云岩是盆地中主要的储层与产层之一。
奥陶纪由于西侧贺兰裂谷再次开启,裂谷肩部发生抬升,以及南侧逆冲断层的左行走滑作用,在盆地西部和南部形成一“L”形隆起,又称中央隆起。
在隆起东侧由均衡补偿作用伴生一西缓东陡的边侧坳陷(盆地),称(内)陆棚盆地亚环境。
通过沉积相研究,建立了两个马家沟组的沉积模式。
其一为东西向穿越(内)陆棚盆地中心的陆棚沉积模式,该模式中的(内)陆棚盆地与中央隆起之间为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其东为开阔内陆棚亚环境。
马一时、马三时、马五时(内)陆棚盆地发育为含白云岩的硬石膏岩石盐岩盆地,盆缘主要发育白云岩—硬石膏岩坪,马五时西缘硬石膏岩—白云岩坪发育,是天然气藏主要分布区。
以上表明沉积时气候干热,海平面下降,具深坳陷海水浓缩成盐特征。
马二时、马四时气候湿热,海平面上升,(内)陆棚盆地发育成石灰岩白云岩盆地,周围盆缘发育为(含)白云岩—石灰岩坪。
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于马三时和马五时发育白云岩;马四时发育石灰岩,南延则过度为白云岩石灰岩的浅滩。
东侧的开阔内陆棚亚环境,主要发育微晶—亮晶颗粒石灰岩夹硬石膏岩、风暴岩。
马六时,中央白云岩隆起以东根据残留地层推测应属于石灰岩陆棚环境。
中央古隆起以西地区,除较早期在西北角因有陆源碎屑注入发育成混积陆棚和斜坡环境外,其余时期主要发育为石灰岩、白云岩陆棚,各类重力流碳酸盐岩斜坡及碳酸盐碎屑和陆源硅质碎屑混积的浊积岩和深水泥岩海槽环境。
其二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在马家沟期一直处于继承行缓坡环境,为此建立了末端变陡的缓坡模式。
早期为含硬石膏岩的白云岩缓坡,中、后期演化为交替发育的石灰岩—白云岩缓坡,或白云岩—石灰岩缓坡与白云岩缓坡环境。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沉积模式内陆棚盆地海水浓缩陆棚缓坡1 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为一矩形构造盆地,面积约25万km2(参见附录一)。
中奥陶世加里东使华北地台抬升为陆,盆地内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上部地层经受了长达1.3亿多年的风化侵蚀,发育成风化壳为主的储层及大型天然气藏。
奥陶纪紧邻鄂尔多斯盆地西侧的贺兰裂谷扩张引起的均衡作用导致裂谷肩部翘升,在盆地偏西部形成一个大型隆起,位置在今盐池、定边、庆阳、黄陵一带,由于盆地南侧逆冲断层派生的左行走滑影响使隆起南端在宁县一带向东转折至黄陵,致使隆起在平面上呈“L”形,面积约5000 km2,又称中央隆起。
当裂谷肩与裂谷达到均衡时,为取得补偿,在其东侧又由均衡调节作用伴生一个补偿性边侧坳陷,或称边侧盆地,其位置在今榆林—绥德—延川一带。
因其发育于华北地台最西部内陆棚德内部,称之为(内)陆棚盆地亚环境。
奥陶纪中央隆起的形成与演化不仅控制鄂尔多斯盆地的古地貌、古构造以及沉积环境与岩相的展布,对下古生界烃源岩的分布和天然气聚积亦起重要作用。
九八七年马家沟组地层划分表有广泛分布,最大厚度超过1000m,其地层划分与华北地台相似,自下而上划分为马一段至马六段共六个岩性段(如右表)。
与华北地台比较,除白云岩普遍较发育外,最特殊的是在(内)陆棚盆地中,马一段、马三段、马五段以发育硬石膏岩、石盐岩、白云岩的蒸发岩组合为特色,马二段、马四段则发育以白云岩为主,次为硬石膏岩与石灰岩的岩石组合。
如位于(内)陆棚盆地中心位置的榆9井,自马二段以上至马五段共取心710m,其中石盐岩412m,硬石膏近200m,白云岩80余米,而石英岩<10m。
2 沉积模式根据地面及井下沉积环境与相的详细研究,以“L”形中央隆起为基础,分别建立了两个沉积环境模式。
一个是通过盆地中部横跨盆地呈东西向展布的陆棚沉积模式;另一个是“L”形中央隆起以南,即现今渭北隆起区,由北向南至秦岭海槽方向缓倾斜的末端变陡的缓坡沉积模式。
前者穿越了马家沟组天然气田的主要产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1 东西向陆棚沉积模式“L“形中央隆起在马家沟期可能发生过沉积作用,但因长期剥蚀,现已无马家沟组地层存在。
它将陆棚分隔为东西两部分。
中央隆起往东依次可划分为水下凸起—隆间洼地、(内)陆棚盆地和开阔内陆棚三个亚环境。
水下凸起—隆间洼地亚环境处于波浪作用带时,水下凸起上形成生物屑(砾屑)白云岩或石灰岩浅滩沉积组合,能量减弱时形成细晶—粉晶白云岩;洼地中主要形成含生物、砂屑的白云岩、石灰岩。
(内)陆棚盆地亚环境处于干热气候及低海平面时,盆地主体以发育硬石膏岩、石盐岩、白云岩组合为特征。
具明显的“深坳陷“海水浓缩成因;反之则主要发育为白云岩—石灰岩盆地。
其盆缘坪西侧宽阔,东侧狭窄,主要为微晶—粉晶白云岩、(含)硬石膏质(结核)粉晶白云岩、硬石膏岩、微—粉晶石灰岩、少量石盐岩,也是表生期形成岩溶角砾岩主要分布区。
开阔内陆棚亚环境因其环境较开阔,主要形成颗粒石灰岩、含颗粒石灰岩,次为微—粉晶白云岩及少量硬石膏岩、风暴岩。
其主体已在研究区外。
西部陆棚毗邻贺兰海槽,向西以斜坡与深水海槽相连。
陆棚区狭窄,相变快,除桌子山地区三道坎组(相当于马二段和马三段)有陆源碎屑混积外,马家沟期主要为碳酸盐沉积区。
斜坡环境主要发育石灰岩和白云岩粗碎屑重力流沉积组合。
海槽环境主要发育碳酸盐碎屑与陆源硅质碎屑混积的浊积岩,还有正常深水黑色页岩、笔石页岩与微晶石灰岩。
2.2 南北末端变陡缓坡沉积模式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末端变陡缓坡环境模式中,将缓坡划分为潮缘、浅缓坡、深缓坡、深水等四个亚环境。
潮缘亚环境以微、粉晶白云岩、石灰岩为主,夹硬石膏岩,常含砂屑、生物屑。
浅缓坡亚环境发育生物屑、内碎屑的微晶石灰岩或白云岩,也有含颗粒或颗粒石灰岩、白云岩,局部有生物丘和礁发育。
深缓坡亚环境以发育微晶石灰岩为主,次为白云岩,有时含介形虫等化石、球粒、团粒,粉屑、砂屑、生物屑等。
间或见风暴砾岩。
深水亚环境因与陡斜坡—海槽相连,处于深缓坡的下倾部分,应发育重力流沉积岩和原地沉积的微晶石灰岩与白云岩,但目前尚无钻井资料。
3 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寒武纪末兴凯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中、北部上升为陆,因而区内大部分缺失下奥陶统冶里组、亮甲山组沉积,仅在最东部柳林剖面见有34m冶里组白云岩以及可能为残留厚度54.3m的亮甲山组白云岩,但在南部的缓坡分布区该两组白云岩发育完整。
马家沟组除西部桌子山地区无马一段沉积外,盆地中有广泛发育。
马家沟分为六个段,其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与展布特征如下。
3.1 马一段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马家沟早期即马一时,华北地台开始发生海侵,但由于处于干旱炎热气候期,海平面较低,海水含盐度高,愈向西部、北部含盐度愈高,马一段地层中除发育白云岩外,还夹有硬石膏岩。
由于鄂尔多斯盆地不仅处于华北地台西端,而且西北和北部邻陆,加之西南边出现的“L”形中央隆起及南面的缓坡,均对还水起阻隔和消能作用,致使进入东部陆棚区(内)陆棚盆地的海水不断浓缩,形成白云岩、硬石膏岩和石盐岩的沉积组合。
该盆地主体因而发育白云岩硬石膏岩盐岩盆地,重卤水在坳陷中心即榆9井—米脂地区聚积,成为硬石膏岩、石盐岩厚度最大地区。
环绕(内)陆棚盆地周围的盆缘区海水含盐度低于盆地主体,因而发育为白云岩硬石膏岩盆缘坪。
开阔内陆棚亚环境范围主要在研究区之外,故不予讨论。
西部陆棚主要为白云岩发育区,其外侧为紧邻贺兰海槽的斜坡环境,因无钻井资料,推测可能为重力流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马一时在鄂尔多斯南部即今渭北隆起区,继承早奥陶世发育起来的缓坡环境,但受干热气候的影响,主要形成含硬石膏岩的白云岩缓坡。
3.2 马二段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马二时随西侧贺兰裂谷扩张作用略有加强,“L”形中央隆起亦稍有抬升,但马二时华北地台为基底沉降和气候湿热的海侵期,因此东部陆棚区(内)陆棚盆地沉积范围有所扩大,此时海水主要来自东方,次为东南方,含盐度远较马一时低,而且东侧盆缘含盐度低于西侧和西南侧,盆地中心偏于东侧而且较小,盆缘范围宽阔。
盆地中心发育为含硬石膏岩的白云岩石灰岩盆地;向东侧依次发育有白云岩石灰岩盆缘坪以及含白云岩的石灰岩盆缘坪,向西侧主要发育成石灰岩白云岩盆缘坪。
西部陆棚马二时演化为石灰岩陆棚和斜坡。
但在最西北角的桌子山地区,受来自伊蒙古陆陆源碎屑注入的影响,发育成混积陆棚和混积斜坡。
其外侧斜坡环境因无钻井资料,推测可能仍以重力流碳酸盐沉积岩发育为主。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继承了马一时的缓坡环境,但以发育石灰岩—白云岩缓坡为特征。
3.3 马三段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马三时由于贺兰裂谷扩张急剧加强,裂谷肩部急剧抬升,“L”形中央隆起基本定形,其西翼变得较陡,相应地作为边侧坳陷地(内)陆棚盆地地下陷幅度加大,成为“深坳”盆地,加之气候转为干热,海平面又急剧下降,处于快速海侵缓慢海退地特殊时期,海水含盐度高并不断浓缩,致使”深坳“海水成盐,在其中心的榆9井形成硬石膏岩、石盐岩夹白云岩蒸发岩组合,发育为含白云岩的硬石膏岩石盐岩盆地。
由于此时海水来自海水来自南方和东南方,因而环绕膏盐盆地的北部、东部和南部盆缘,从召探1井至柳林剖面再至宜探1井、富探1井,海水含盐度明显降低,沉积形成的石盐岩急剧减少,白云岩急剧增多,转而发育为硬石膏岩白云岩盆缘坪。
西侧盆缘因海水循环差,盐度较高,因而发育为白云岩硬石膏岩盆缘坪。
马三时再中央隆起与(内)陆棚盆地之间出现了水下凸起—隆间洼地亚环境,受中央隆起的淡水影响,主要为白云岩沉积区。
西部陆棚区除桌子山地区仍处于混积陆棚及混积斜坡环境外,因海水盐度增高,已发育为白云岩陆棚,往西侧可能仍然发育重力流碳酸盐岩为主的斜坡—海槽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仍为继承性缓坡环境,由于海水盐度高,故而演化为白云岩缓坡。
3.4 马四段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马四时是华北地台最大的海侵期,气候又转为湿热,鄂尔多斯盆地的陆棚区主要为石灰岩分布区。
海水由东、南、西三方入侵,在(内)陆棚盆地的坳陷中心,包括榆9井、镇川1井、陕参1井和青1井区,因水体深,循环较差,含盐度相对较高,除石灰岩外还有较多的白云岩形成,最终发育成为白云岩石灰岩盆地。
其内盆缘主要发育为含白云岩的石灰岩盆缘坪,向外盆缘则过度为石灰岩盆缘坪。
中央隆起带绝大部分被淹没,仅残存南端一小块陆地,此时的水下凸起—隆间洼地在北段主要为石灰岩发育区,向南段则过度为白云岩、石灰岩分布区。
位于原中央隆起现已转变为水下凸起的李1井、李花1井和天深1井,马四段沉积厚度大,李1井岩心与薄片1资料显示颗粒石灰岩发育,可能形成于浅滩环境;在原来的水下凸起带,由鄂6井向南经盟6井、定探1井,是马四段沉积厚度最大的区带,定探1井厚度大雨410m,由壳背朝上分布的具滩相生态特征的腕足颗粒石灰岩发育,鄂6井颗粒石灰岩占地层厚度的20~30%(据冯增昭,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