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李凭箜篌引》_导学案学生

合集下载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班级姓名基础必备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李凭箜篌引》导学案学习目的: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学习重点难点: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1.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2.写作背景页 1 第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3.梳理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颓不流()箜篌()()女娲()神妪()根蒂()跻攀()喧啾()丝篁()遽止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张高秋()颓不流()中国()啼竹()泣露()融冷光()动紫皇()逗秋雨()神妪()露脚()昵昵()跻攀()泪滂滂()尔诚能()置我肠()未省听丝篁()()(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二、感知文本:(一)整体感知1、抄写文中描写箜篌乐声的诗句页 2 第诗句:2、这个诗句前面的四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两个方面)内容:(1)(2)3、这诗句后面的八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一个方面)内容:(二)局部赏析:1.再将描写箜篌乐声的句子默写一遍默写:2.运用了什么手法?手法:3.你感到哪些事物是有形的东西?用诗句中的意象回答听觉方面(描绘):视觉方面(抄写诗句):4.读这诗句之前的四句诗,思考:(1)前四句应该如何调整局序,意思才能更连贯:调整后的诗句是:(2)吴丝蜀桐指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代指:想象:(3)弹奏的环境是什么?(用诗中的一词概括)环境:页 3 第(4)能表达乐声基调的是哪一个词(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基调:5.赏析最后八句,演奏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无形的音乐的(1)诗人借助了哪些事物来写演奏的效果?(2)通过这些事物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3)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八句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1)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弹奏效果的句子——(2)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乐声的句子(3)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相同点:A、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写了那两个方面?B、从手法上都采用了什么手法?思考:这种手法,常运用哪几种修辞手法?(4)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不同点:A、音乐的感情基调不同:B、诗歌写作的详略不同:(5)请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的句子:(6)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四.小结延伸:页 4 第音乐本身是无形的,描写音乐常用的手法是化无形为有形为表达演奏技法的高明,作者常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也常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借助多事物、或听觉、或视觉、或味觉来表现请阅读下面的一首诗,请从侧面烘托的角度加以赏析峡口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问:他在全诗中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来表现对友人的送别之情的?五.课外赏读《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1.概述各联的内容2.描写琴师动作的诗句是:3.描写乐声的句子是:4.听者感受是:5.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特点是:页 5 第参考答案:一.预习(1.)(2)(略)(3)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二、感知文本:(一)整体感知1.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内容:(1)背景(2)弹奏效果页 6 第3、内容:弹奏效果(听者感受)(二)局部赏析:1.默写:(略)2.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借用比喻和通感3.听觉方面:昆山玉碎,凤凰叫视觉方面:芙蓉泣露,香兰笑4.(1)调整后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2)代指:箜篌想象:箜篌制作精良,演技高超(3)环境:高秋(4)基调:愁5.(1)十二门前,冷光,动紫皇,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鲛,吴刚,露脚,寒兔(2)凄楚,酸痛,悲愁(3)略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1)嗟余有两耳至结束(2)昵昵儿女语失势一落千丈强(3)A.都写了乐声,演奏效果B.化无形为有形,侧面描写页 7 第比喻,通感(4)A.李诗,低沉,凄楚韩诗,细腻,高亢,空阔,和缓,再高扬,低沉(乐声多变)B.李诗,详在侧面描写,烘托演奏技艺高超韩诗,详在描写乐声(5)略四.小结延伸:侧面烘托手法,作者用暮春时节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五.课外赏读1.内容:开头两句,琴师抱绿绮,来自四川峨眉山下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2.“挥手”是弹琴的动作3.如听万壑松4.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5.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页 8 第。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李贺诗今译》
课本、导学案
8.教学评价
课堂评价上,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加强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二维码,补充拓展资料,加深理解;设计评价量表,及时反馈学情,为教学策略调整和学习支持提供依据。
9.教学反思
从教学设计理念方面,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主动学语文,赏析诗歌,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所教册次、单元、课、框、目
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第二首诗歌
题目
《李凭箜篌引》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节课在“三新”背景下,立足于自主学习理念,合作学习理念,探究性学习理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简易交互式白板教室环境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为主,在整个教学程序设计上围绕“以活动为主轴、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来开展学习。在学法指导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展示成果,合作探究。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将技术融入语文课堂,让课堂更有趣味性,高效性。
6.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情境导入:
“李足以泣鬼”
思考回答记笔记
以作品产生的巨大魅力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解读诗题
初步感知
分析解读诗题:
引:诗体的一种。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与歌、行一样,是乐府诗。
李凭: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
箜篌:古代西域传来的一种弦乐器。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精选)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精选)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06
作业布置与要求
作业布置
01
背诵《李凭箜篌引》全 文。
0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 学知识点。
03
搜集与《李凭箜篌引》 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及创作背景。
04
写一篇关于《李凭箜篌 引》的读后感,表达自 己的理解和感受。
要求
作业要求按时完成,不得抄袭。 读后感要求真实、有感而发,不得随意拼凑。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事物 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的审 美情趣。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培养 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箜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对 新课的兴趣。
课文解析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通过对《李凭箜篌引》的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
了解唐代音乐和箜篌 的演奏技巧,理解诗 歌中音乐美学的表达 。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赏析、比较等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
情感。
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李贺的生平 ,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 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中音乐的美感和力量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VS
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中通过丰富的音乐词汇,如“昆山玉 碎”、“芙蓉泣露香兰笑”等,描绘了美 妙动人的音乐,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音 乐美是一个难点。可以通过配乐朗诵、音 乐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 歌中的音乐元素。
重点
学习诗歌的创作技巧

导学案-一案三单-《李凭箜篌引》

导学案-一案三单-《李凭箜篌引》
(2)凄楚,酸痛,悲愁
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分别是“以声类声”“以形类声”,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就构成了通感。如“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乐音的流畅鲜明.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2、内容:(1)背景
(2)弹奏效果
3、内容:弹奏效果(听者感受)
4.听觉方面:昆山玉碎,凤凰叫
视觉方面:芙蓉泣露,香兰笑
5.(1)调整后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2)代指:箜篌
想象:箜篌制作精良,演技高超
(3)环境:高秋
(4)基调:愁
6.(1)十二门前,冷光,动紫皇,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鲛,吴刚,露脚,寒兔
2.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文本,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展示交流法:通过展示使同学深层次理解文本,并进行课外拓展练习。
学习
准备
1.教师准备两个学习工具单教具和多媒体呈现图片等。
2.学生上网收集作者、描写音乐的诗歌等相关资料。
程序(要素)
时间
创设情境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创设情境
附件:1.《李凭箜篌引》问题导读-评价单2.《李凭箜篌引》问题解决-评价单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8教学目的:1、了解李贺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赏析该诗的内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一、导入:在语文必修三中,我们曾享受过一次听觉盛宴,因为我们听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的琵琶。

今天我们随同李贺去参加一场唐朝的箜篌演奏会。

二、海报设计:1、编剧兼导演:李贺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

李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

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样就堵塞了仕进之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他被人称为“诗鬼”。

2、主演:李凭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3、乐器:箜篌“引”乐府诗题的一种,与“歌”“行”相近。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4、时间:晚唐的某个“高秋”“高秋”一语,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所表达的一种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境界。

5、地点:长安(唐朝的都城)三、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同学们依次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1、云: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江娥: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李凭箜篌引》优质课学历案

《李凭箜篌引》优质课学历案

《李凭箜篌引》学历案【课题与课时】课题:《李凭箜篌引》(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单元)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独立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根据语境揣摩含义。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具备积极的审美态度,投入主体情感,进而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

3.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1.吟咏诗韵,赏乐音、诗画。

2.赏析体味,探意象、手法。

3.知人论诗,品意境、诗情。

【评价任务】1.通过前备知识提示和课前预习,了解诗人和作品典故内涵,熟悉古体诗的特点,能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初步达成目标1。

2.通过环节一:吟咏诗韵——寻箜篌之境,发诚挚邀约,达成目标1。

3.通过环节二:赏意象析手法——听箜篌之音,访现场之效,达成目标2。

4.通过环节三:探骊得珠——品箜篌之魂,探诗鬼人生,达成目标3。

5.通过检测巩固,拓展学习内容,巩固目标1、2、3。

【学习过程】◆前备知识提示(指向目标1、2)1.通诗题、诗体①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其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②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形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

③引,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④另一种解读:“箜篌引”是乐府旧题,源于古时“公无渡河”的典故。

公无渡河(东汉·蔡邕)琴操曰: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

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人们依此事创制乐曲,名为《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理解李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箜篌的美妙音乐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们不仅要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更要领略诗人如何通过侧面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展现音乐的无尽魅力。

同时,通过与《琵琶行》等同类诗歌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中国古代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从而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李凭箜篌引》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

2. 诗中的“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通过描绘乐器和_______,展现了演奏环境的高远和静谧。

3.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中,“江娥”和“素女”的描写,实际上是通过_______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箜篌声的_______。

4.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箜篌声的_______和_______。

5.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通过_______的典故,进一步夸张地展现了箜篌声的_______和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对《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神话传说,间接表现箜篌声的优美动听。

B.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使音乐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C. 诗人直接描述了箜篌声的旋律和节奏,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音乐的变化。

D. 诗歌通过侧面烘托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了箜篌声的无穷魅力。

2. 下列关于《李凭箜篌引》艺术特色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情感表达直接,语言平实无华。

B. 诗歌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C. 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使得意境深远。

D. 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思考,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通过文字,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快乐学习。

学习重难点: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知识链接: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2、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预习案
1. 字词书写及注音。

kōng hóu()教()神yù()瘦蛟()
露()脚暴露()揭露()露()天
露()马脚露()头角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吴丝蜀桐张高秋()
(2)李凭中国弹箜篌()
(3)石破天惊逗秋雨()
(4)露脚斜飞湿寒兔()
3.翻译。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抄写文中描写箜篌乐声的诗句
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这个诗句前面的四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1)
(2)
3、这诗句后面的八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一个方面)
内容:
(二)局部赏析:
1.再将描写箜篌乐声的句子默写一遍
默写:
2.运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
3.你感到哪些事物是有形的东西?用诗句中的意象回答
听觉方面(描绘):
视觉方面(抄写诗句):
4.读这诗句之前的四句诗,思考:
(1)前四句应该如何调整局序,意思才能更连贯:
调整后的诗句是:
(2)吴丝蜀桐指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代指:
想象:
(3)弹奏的环境是什么?(用诗中的一词概括)
环境:
(4)能表达乐声基调的是哪一个词(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基调:
5.赏析最后八句,演奏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无形的音乐的
(1)诗人借助了哪些事物来写演奏的效果?
答:
(2)通过这些事物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答:
三,表达效果赏析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2)这首诗除了正面描写音乐,更多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试找出诗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明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至少找出两句)
答:
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声音的?
(要点提示: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创作方法等)
答:
检测案
(一)、课文练习
1、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A. 两句写乐声,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B.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张口欲笑的印象。

“香兰笑”虽写兰花之笑,实写兰花欲哭之笑,与前面带露的芙蓉表达效果一样,表示乐声悲抑。

C.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

D. 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2、对《李凭箜篌引》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李贺通过诗歌来赞美李凭的精湛技艺。

B. 这首诗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C. 诗歌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 作者直接描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名句默写
(1)诗中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是:
(2)女娲炼石补天处,。

(3)吴质不眠倚桂树,。

三,默写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