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围海造陆及对我国的启示
围海造陆的原因

围海造陆的原因
围海造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增加土地资源:围海造陆可以创造出新的陆地,增加可用的土地资源,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增强防洪能力:围海造陆可以通过增加防洪堤坝的长度和高度,提高海岸线的防洪能力,保护沿海地区的安全。
3. 促进经济发展:围海造陆可以创造出新的土地,用于建设港口、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等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4. 保护海岸线和生态环境:围海造陆可以修建海岸防护工程,保护海岸线免受海洋侵蚀和海啸的破坏,同时也可以创造出新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5. 解决海洋垃圾问题:围海造陆可以清理海洋中的垃圾和污染物,保护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围海造陆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土地沉降、水文环境变化、生态破坏等,必须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有效管理,以确保围海造陆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围海造陆利弊分析

• 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环 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 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不少海湾 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活动而改 变,严重损害了其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 导致原有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和物种的减 少。例如,北海由于填海建港,填海造地、 岸线缩短,湾体缩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 浅滩消失,海岸的天然程度降低,损害生 物的生态环境,使海洋渔获量减少,物种 也减少很多。
例子:天津滨海新区
• 1994年,滨海新区开 始筹建,当时的GDP 仅有112亿元,人口 不足百万。到2009年, 在这片盐碱地和“围 海造陆”的土地上, 已崛起为一座现代化 新城,GDP为3810.67 亿元,为当年的30多 倍,人口增至200多万。
“今天疯狂填海,明天高价还海”
• 围海造陆的危害: • 围海造田虽然短期解决了土地紧张问题, 但是,围海造田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拉 直”,成片的红树林、滩涂等自然湿地被 破坏。表面上看,围海造地可能会带来一 些短期效益,但是,长此以往,却会带来 湿地消失,加重旱情;生物多样性降低, 渔业资源减少;诱发洪灾;加重赤潮危害; 改变自然景观等多种自然灾害。“生态功 能没有了,人类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也 无法保障。
围海造陆危害表现
• • • • 1、围海造陆地带来赤潮。 2、引发洪灾。 3、毁掉大批红树林。 4、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破坏生态平衡。
• 近40年,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83万公顷锐 减到1.51万公顷,大部分是因为围海造陆 给毁掉的,红树林资源锐减换来的是海滨 生态环境的恶化、海岸国土侵蚀日益严重、 台风暴潮损失加剧、近海珍珠养殖业整体 衰败、滩涂养虾暴病、林区和近海渔业资 源减少等等。
“靠海吃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出路
在世界上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世界上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填海是指因为土地使用出现紧张或者因需配合规划等原因而需要将海岸线向前推,用人工建设的方式扩充土地面积。
一些沿海城市因为受到建设用地保有量有限和发展经济等因素的压力,而需向海岸边开辟新土地。
那么世界上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里?填海在我国古代就有过,当时被认为是逆天而行。
填海把原有的海面填进泥土以产生陆地。
对于山多平地少的城市,填海是一个很有效制造平地作为市区发展的方法。
世界上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荷兰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香港,都是使用这个方法制造平地。
荷兰是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
[编辑本段]好处·有效制造平地,以供市区发展填海造出来的土地就可以增加城市建设、工业生产用地,如建房屋、建道路、搞绿化、建工厂等等,可以缓减土地供应压力,当然对于围海造田要合理规划,有效开发。
美化海岸线,改善沿海景观坏处·破坏海洋生态,影响海洋生物生活过度填海会使海港收窄,令水流更急速,影响船只航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各种工厂的大量涌现,使国土面积狭小的它陷入了困境。
于是,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填海造陆。
这些新陆地为日本工业的腾飞,提供了位置优越的建设用地。
从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填海造地11.8万公顷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的面积,统一进行工业布局,将炼油、石油化工和造船等资源消耗型企业配置于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上,使原料码头与产品码头成为工厂的一部分,减少了中转运输费用,由此促进了这些部门以及造船、机械和建筑等工业部门的飞速发展。
在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大肆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经济也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
自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后来每年仍然以约2000公顷的速度消失。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海洋污染,很多靠近陆地的水域里已经没有了生物活动,海水自净能力减弱,赤潮泛滥。
”一位专家说,“现在我们必须使用种种办法来改变和修复环境,付出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例析围海造陆工程

例析围海造陆工程一、须德海工程须德海工程是一项涉及对须德海进行拦潮和排水整治的大型海洋工程,主要包括拦海大堤和5个垦区。
拦河大堤长32.5km,堤顶平均宽度90m,设有4车道高速公路,共填筑土石料3850万立方米。
该工程使防潮堤线缩短了45km,改善了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并可防止土地盐碱化。
须德海大堤已成为连接荷兰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交通干线;利用原河道发展航运;艾瑟尔湖可提供淡水,促进了工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利用垦区水网,可发展旅游。
已建成的四个垦区,已迁入约314.3万人,形成了繁荣的经济区。
二、三角洲工程荷兰三角洲工程、位于莱茵河、马斯河、斯凯尔德河三河交汇入海处,主要用于防止洪水及海水倒灌。
该工程凭借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庞大的工程规模而令人印象深刻,获得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声誉。
工程建成后對于保护荷兰不受风暴巨浪的袭击和改善当地水资源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角洲工程阻挡了海潮长驱直入,使防潮堤线缩短了700多千米。
提高了防潮安全保障和标准,可有效控制和管理三角洲水道,防止咸水入侵,改善水质和减少泥沙淤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根治水患和增强国家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还大大改善了三角洲地区各岛屿间及与鹿特丹等中心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从而对西南部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荷围海造陆工程的比较荷兰是世界上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以根治洪水灾害和推动经济发展为长远目标,由政府动用国库大批资金修建。
二者都有一整套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且经历了漫长的建设期。
与荷兰的围海造陆相比,我国海岸线绵长,围海造陆活动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服务。
1949年以来,我国共掀起过三次围海造陆的热潮。
我国围海造陆活动对新增土地的需求面积大,工程设计尚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围垦用地虽然增长速度快,但是由于相关配套工程还不齐全,在围垦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形象工程,因此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渔业减产等问题。
日本的填海造陆_19666

日本的填海造陆
日本是个群岛国家,国土狭小,人口稠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多年间,日本人围海造陆达200平方千米,相当于26个香港岛的面积。
20世纪70年代日本将围垦的重点转移到海岸以外的人工岛。
东京人口1200多万,面积只有2145平方千米。
为了寻找新的生活空间,东京将在15年时间内用城市垃圾填出18个人工小岛。
日本的人造陆地从利用方式的变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①明治维新以前--以拓海围田、开垦耕地为主的农业利用期;
②明治维新到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综合工业到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利用期,据日本国土厅统计,1912-1954年仅东京湾6港区造陆就有3000公顷,1954--1982年,全日本人造陆地面积达到6万公顷;
③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从以工业开发为主转向以交通住宅、商务、情报、文化娱乐等为主的城市功能多样化开发利用期。
日本目前已建的最著名的人工岛是神户人工岛。
不久前,日本有关部门又提出了再建造700个人工岛的设想,以实现扩大国土面积1.15万平方千米,解决近年来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日本神户人工岛,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位于神户市以南约3000米,水深12米,面积达436万平方千米。
历时15年完工,耗资达55亿日元。
与神户市由一座大桥相边。
岛中部是住宅区,南侧建有防波堤,其他三面是现代化的集装箱装卸载码头。
日本东京湾环境再生计划(一期)对中国渤海湾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启示

第41卷第1期2020年2月水㊀道㊀港㊀口JournalofWaterwayandHarborVol.41㊀No.1Feb.2020收稿日期:2019-01-02ꎻ修回日期:2019-07-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677065)ꎻ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TKS190106)作者简介:熊红霞(1979-)ꎬ女ꎬ高级工程师ꎬ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的研究ꎮBiography:XIONGHong ̄xia(1979-)ꎬfemaleꎬseniorengineer.日本东京湾环境再生计划(一期)对中国渤海湾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启示熊红霞ꎬ戴明新ꎬ彭士涛ꎬ胡健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水路交通环境保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ꎬ天津300456)摘㊀要:文章介绍了日本东京湾社会经济现状和环境污染破坏原因ꎬ并重点阐述了东京湾环境再生计划(一期)所采取的对策及实施后的效果ꎮ随着中国渤海湾经济的快速发展ꎬ对渤海湾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ꎬ根据渤海湾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ꎬ提出可借鉴日本东京湾发展的经验和教训ꎬ从规划编制㊁政府引导㊁环保新技术应用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渤海湾生态环境保护对策ꎬ为渤海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ꎮ关键词:渤海湾ꎻ东京湾ꎻ产业发展ꎻ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图分类号:U65ꎻX5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443(2020)01-0119-06湾区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ꎬ成为世界众多一流城市发展的共同体ꎬ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往往集中在湾区周边ꎬ如纽约湾区㊁旧金山湾区㊁东京湾区等[1]ꎬ而这些经济发达的湾区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ꎬ而这些湾区也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2]ꎬ研究其经验和教训对渤海湾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ꎮ 十一五 ㊁ 十二五 期间ꎬ渤海湾地区的产业快速发展ꎬ掀起了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的热潮ꎬ上马了一系列的大型项目和工程ꎬ对渤海湾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ꎮ 十三五 期间ꎬ渤海湾成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ꎬ这对渤海湾地区的资源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因此ꎬ在分析渤海湾环境问题的基础上ꎬ总结借鉴东京湾环境恢复和建设经验ꎬ为今后渤海湾经济建设的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ꎮ1㊀日本东京湾的产业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1.1㊀东京湾的自然及产业概况东京湾是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的半封闭海湾ꎬ像一个布袋ꎬ内宽口窄ꎬ深入内陆80kmꎬ东西两侧被房总半岛(千叶县)和三浦半岛(神奈川县)所环抱ꎬ通过两个半岛之间狭窄的浦贺水道与西邻的相模湾会合后ꎬ与太平洋相连ꎬ岸线总长约1650kmꎬ海域面积1320km2ꎬ陆域面积7881km2ꎮ东京湾是日本的政治㊁经济和产业中心ꎬ人口约2900万ꎬ区内有东京㊁横滨㊁川崎㊁船桥㊁千叶等5个大城市ꎬ以及市原㊁木更津㊁君津等工业重镇ꎻ东京湾临海地带的填海造地主要用于大型产业基地开发㊁港口开发和工业用地ꎬ工业主要包括钢铁㊁有色冶金㊁炼油㊁石化㊁机械㊁电子㊁汽车㊁造船等ꎮ东京港货物年吞吐量4000ˑ104tꎬ是日本第6大港ꎮ良好的岸湾条件和20世纪下半期后不断的填海造陆ꎬ特别是二战以后城市化加速ꎬ环绕东京湾的海滨90%都被开发成人工海岸线ꎬ出现了很多人工岛屿ꎮ东京湾填海面积已达252.9km2ꎮ东京湾的地形由于填海和疏浚的原因ꎬ造成浅滩丧失ꎬ另外填海造地使周边区域的水深有所增加ꎮ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和产业021水㊀道㊀港㊀口第41卷第1期密集ꎬ大批工厂排放的 三废 ꎬ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环境ꎬ产生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ꎬ如大气遭受污染ꎬ海水水质变坏ꎬ赤潮频繁发生ꎬ海洋生物资源退化ꎬ天然岸线被人工岸线替代ꎬ沿海湿地几乎丧失殆尽[3]ꎮ1.2㊀东京湾发展对环境的影响(1)对水环境的影响ꎮ东京湾海水交换时间具有夏季短㊁冬季长的特点ꎬ年平均交换时间约28dꎮ这种水交换特性ꎬ造成了从下水道经由河流排海的陆源污染物容易在东京湾累积ꎮ东京湾水质恶化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ꎮ依托东京湾发展起来的东京大都市圈ꎬ包括东京都㊁琦玉县㊁千叶县㊁神奈川县等一都三县ꎬ面积13562万km2ꎬ占全国总面积的3.5%ꎬ常住人口为3850万人ꎮ流入东京湾的主要河流有江户河㊁荒河㊁多摩合㊁鹤见河等ꎬ带来大量的陆源污染物[4-5]ꎮ据调查ꎬ东京湾水中污染物69%来自富含氮㊁磷等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ꎮ东京湾因开发活动所进行的围海造地ꎬ形成了临时工业基地ꎬ区域内有东京㊁横浜㊁川崎㊁千叶㊁船桥㊁琦玉等大城市ꎬ以及市原㊁木更津㊁君津等工业重镇ꎬ工厂排污造成了水质污染ꎬ东京湾水环境污染21%来自工业废水[4-5]ꎮ(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ꎮ1965~1975年间的大规模围海造地ꎬ填埋了25000hm2海面ꎬ相当于东京湾两成的海域面积ꎮ大规模的填海造地ꎬ严重破坏了东京湾的生态环境ꎬ使得纳潮量减少㊁海水的自净能力减弱ꎬ最终导致海水水质恶化㊁海洋生物资源退化ꎮ围海造地还严重破坏了东京湾的湿地ꎬ明治时代的湿地90%以上已经丧失ꎬ造成潮间带生物生存环境退化ꎬ极大地降低了自然海岸和滩涂具有的水质净化和生物生存的功能ꎬ东京湾大部分自然岸线已经被混凝土直立护岸取代[6-7]ꎮ而围海造地在湾内形成的较大规模的疏浚洼地ꎬ成为贫氧水团容易发生的海区ꎬ也是青潮的多发区ꎮ每当水质恶化ꎬ出现贫氧水团ꎬ或者发生赤潮时ꎬ就会造成大量生物死亡或者迁移ꎮ多年来ꎬ由于海底沉积了相当厚的污染物ꎬ90年代以来ꎬ赤潮频发ꎬ给近海养殖业带来灾难性后果ꎮ据东京湾环境情报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ꎬ自1979年起ꎬ东京湾赤潮的高峰期出现在1982年左右ꎬ当年出现了69次赤潮[8]ꎮ2㊀东京湾环境再生计划第一期(2003~2012)为了恢复人与海洋的自然接触ꎬ再现 美丽富饶的东京湾 ꎬ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东京湾环境再生计划»一期和二期ꎮ其中一期计划于2001年12月4日制定ꎬ2003年开始实施ꎬ由日本国土交通省㊁海上保安厅㊁农林水产省㊁林野厅㊁水产厅㊁环境省等相关部门参与ꎬ涉及埼玉县㊁千叶县㊁东京都㊁神奈川县㊁横滨市㊁川崎市㊁千叶市ꎮ该计划的目标是快速恢复湾内海水环境ꎬ增加生物量ꎬ再现美丽富饶的东京湾ꎬ第一期的主要任务是削减陆域污染负荷㊁改善海域环境质量㊁实施环境监测[9]ꎮ2012年相关部门对第一期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10]ꎬ并制定了第二期的实施方案ꎮ2.1㊀削减陆域污染负荷(1)采取的对策ꎮ为了减少排入海湾的污染物ꎬ该计划提出通过控制污水排放量ꎬ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ꎻ普及和提升改造下水道㊁农村排水设施ꎬ合并处理净化槽等各种生活排水处理设施ꎻ建立河流直接净化设施ꎬ以减少有机污染物的排放ꎻ通过建立多种多样的管理制度和措施ꎬ减少面源污染源的排放量ꎬ并号召市民参与到计划中来ꎬ回收水体中的浮游垃圾等ꎬ通过削减陆域污染负荷达到改善港湾水质的目的ꎮ(2)实施效果ꎮ①污染负荷总量ꎮ2013年对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ꎬ通过调查发现ꎬ东京湾流域COD㊁TN和TP的污染负荷总量分别为193㊁199㊁12.9t/dꎬ与2006年的水质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值相比ꎬ分别降低了5.2%㊁7.0%㊁7.2%ꎬ东京湾的污染负荷正在稳步减少ꎮ②水质改善情况ꎮ选取COD㊁TN和TP作为评价水质的指标ꎬ调查发现ꎬ东京湾海域海水上层㊁下层的COD大体上持平ꎬ虽然没有明显的改善ꎬ但是看不出恶化的倾向ꎮ水体中下层TN在慢慢好转ꎬ而TP变化极为缓慢ꎬ但是可以看出有好转的趋势ꎮ③DO改善情况ꎮ日本将水体中DO含量低于3ml/L(4.3mg/L)的水定义为贫氧水团ꎮ每年夏季对东京湾底层DO情况进行监测ꎬ监测结果表明ꎬ通过实施一系列水质改善措施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ꎮ但作为最大目标的底层DO改善并不显著ꎬ海湾内部夏季会产生贫氧水团ꎬ导致青潮爆发进而导致大量生物死亡ꎮ因1212020年2月熊红霞ꎬ等㊀日本东京湾环境再生计划(一期)对中国渤海湾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启示此ꎬ底层贫氧水团对底栖生物的生存带来影响ꎮ2.2㊀改善海域环境(1)采取的对策ꎮ海域污染负荷削减措施:对污染严重的河流进行底泥疏浚ꎬ同时开发底泥中有机污染物去除技术ꎬ最终将疏浚底泥用于浅滩的底质改善ꎻ另外ꎬ利用清扫船回收并清除漂浮在海面上的浮游垃圾ꎬ还进行赤潮回收技术的开发ꎻ同时进行积极的宣传ꎬ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ꎬ推进NPO(Non ̄profitOrganiza ̄tion)和渔业者等的海底垃圾回收和海滩清扫活动ꎮ提高海域净化能力:尽可能地保护现存宝贵的湿地㊁海涂等资源ꎬ在政府记录备案ꎮ以恰当的管理手法再生㊁创造海滩㊁浅场及海滨藻场ꎬ放置利于生物附着的港湾构造物ꎬ结合地域特性ꎬ将垂直护岸改造为利于底栖生物栖息的斜坡护岸ꎬ另外ꎬ对临海地区用地掘砂造成深坑洞进行回填ꎮ再者ꎬ恢复区域不局限于海涂㊁藻场等大规模区域ꎬ同时对一些民众比较关心的重点区域进行恢复ꎮ(2)实施效果ꎮ经过10a的努力ꎬ减缓了东京湾的海域污染负荷ꎬ在此期间ꎬ共进行了约308300m3的污泥疏浚ꎬ覆砂约460700m3ꎬ覆盖面积约47.1hm2ꎮ通过消除㊁覆盖营养盐等内部负荷源来改善底质(削减营养盐等溶出量㊁削减DO消耗量)㊁改善水质ꎬ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量ꎮ在东京湾环境再生计划实施期间ꎬ通过清扫船回收了大约7486m3浮游垃圾ꎬ由NPO和渔业者等开展的海底垃圾回收和清扫活动共进行了41次ꎬ11882人的参加ꎬ回收约44.3t垃圾ꎮ在东京港羽田海域有效利用疏浚泥沙修复了4.1hm2滩涂ꎬ在川崎港东扇岛地区修建了1.4hm2人工海滨湿地ꎬ增加了亲水空间ꎬ在东京港中央防波堤实施了海滨建设ꎬ约3.0hm2ꎬ在东京湾内开展了3处滩涂㊁滨海湿地修复工程ꎬ恢复了约30%的藻场面积ꎻ在千叶港葛南中央地区㊁东京港运河等4处修建了长约2215m具有生物附着功能的港湾构造物和13.9hm2的滩涂藻场ꎬ通过监测调查发现ꎬ构造物具有栖息地的功能ꎬ底栖生物和鱼类等多种性有明显的提高ꎬ实现了自然环境的再生ꎮ从东京都㊁千叶县及神奈川县赤潮的调查数据来看ꎬ再生计划实施后ꎬ无论是都县ꎬ还是整个东京湾ꎬ赤潮发生次数都有随着时间减少的倾向ꎮ在千叶港及湾内部发现还存在有大量的贫氧水团ꎬ并且发现贫氧水团所在区域水质恶化严重㊁底栖生物几乎不存在ꎮ因此ꎬ对千叶港及湾内部存在的深坑进行了填埋ꎬ泥沙回填量约1500万m3ꎬ并在千叶港千叶中央地区ꎬ安装了高浓度氧水发生装置ꎬ以改善底质环境ꎮ2.3㊀建立东京湾监测系统监测对象主要包括海底DO及底栖生物ꎬ通过船舶等加强海潮流及水质监测㊁依靠人造卫星实时监视赤潮等的发生ꎬ并将监测数据进行共享ꎬ同时还发动民众参与监测活动ꎮ对东京湾区域定期开展包括底层DO在内的环境基准项目的水质调查ꎬ千叶县水产综合研究中心公布了根据国家测量值制作的贫氧水团速报ꎬ从2008年度开始国家及九都县市等联合开展每年夏季的东京湾水质调查ꎮ在东京湾设置了浦安冲㊁千叶港波浪观测塔㊁千叶港口第一号灯标㊁川崎人工岛四处定点观测点ꎬ并安装了水质连续测量的装置ꎬ其中千叶港海岸的千叶灯标上的水质连续测量的装置每隔1h对DO㊁水温㊁盐分㊁浊度㊁叶绿素A浓度以及每隔水深1m的海水的流向㊁流速进行观测ꎬ并在网站上公开监测数据ꎮ另外ꎬ九都县市还定期对各自负责的区域进行底栖生物调查ꎮ千叶县ꎬ东京都ꎬ神奈川县分别记录了各自海域赤潮发生次数ꎬ发生期优势浮游生物㊁水质等ꎮ海上保安厅利用人造卫星的观测数据ꎬ记录赤潮等的发生㊁变化过程及消失等情况ꎬ并在网站公布观测成果ꎬ相关监测结果在网站上可以进行查询ꎮ2.4㊀东京湾环境再生计划第一期总体效果评估通过东京湾环境再生计划第一期(2003~2012)的实施ꎬ使流入港湾的污染负荷减少ꎬ由于沙滩和藻场的修复和建造ꎬ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增加ꎬ具有显著的效果ꎬ但是ꎬ作为行动计划(第一期)评价指标的湾内底层的DO没被改善ꎮ东京湾的环境再生ꎬ不是短期能达成的ꎬ是通过在不同地方实施小规模的环境改善ꎬ一个一个修复工程的积累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ꎬ同时还要制定更加灵活的管理体制ꎮ3㊀中国渤海湾现状221水㊀道㊀港㊀口第41卷第1期中国渤海湾位于渤海西部ꎬ三面环陆ꎬ北起河北省乐亭县大清河口ꎬ南到山东省利津县新黄河口ꎬ面积约14700km2ꎬ是一个半封闭性内湾ꎮ沿岸主要行政区包括天津㊁河北省的沧州㊁唐山以及山东省的滨州㊁东营五市ꎮ渤海湾沿岸港口众多ꎬ其中天津港㊁黄骅港和曹妃甸港是三个最大的港口ꎬ天津港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海港ꎬ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ꎮ渤海湾优越的地理位置㊁特殊的地质地貌㊁良好的气候条件㊁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点开发岸段ꎮ近年来ꎬ由于多个国家级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实施ꎬ渤海湾沿岸经济发展迅猛ꎬ集中了化工㊁港口㊁养殖㊁油气㊁矿产㊁旅游㊁盐业等多种工业活动ꎬ为了适应经济的迅速发展ꎬ弥补土地资源的不足ꎬ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海造地工程[11]ꎮ特别是唐山曹妃甸和天津滨海新区ꎬ至2014年1月ꎬ人工填海造地面积210km2ꎮ将2016年渤海湾海岸线与1984年进行比较ꎬ发现滩涂面积从2244km2减少至约746km2ꎬ减少了三分之二ꎻ植被面积从375km2减少至约28km2ꎬ面积减少超过九成ꎻ海洋面积减少296km2ꎬ其中超过一半被盐田侵占ꎬ三分之一被港口及临港工业侵占ꎬ海水养殖和城市开发侵占面积也较为可观ꎬ但均不超过一成ꎮ渤海湾入海河流众多ꎬ有海河㊁蓟运河㊁独流减河㊁永定新河㊁潮白新河㊁子牙新河等12条河流注入ꎬ并有大沽排污河和北塘排污河等多条排污河排入ꎮ渤海湾每年接纳天津㊁北京和河北省的污水约10亿tꎬ有些污水直接在岸边排放而未有任何污水处置工程ꎬ渤海是中国的半封闭型内海ꎬ由于封闭性强ꎬ水交换周期长ꎬ陆源排污导致渤海湾成为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区域之一ꎬ特别是无机氮污染比较严重ꎬ无机氮质量浓度在0.321~1.010mg/L之间ꎬ平均为0.575mg/Lꎬ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ꎬ但自2013年有所好转ꎬ无机氮质量浓度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12]ꎮ张文亮等研究结果表明ꎬ渤海湾溶解性无机氮的极小剩余海洋环境容量在I类和Ⅱ类水质标准下均为负值ꎬ渤海湾的DIN已经超标[13]ꎮ渤海湾一系列的开发建设活动ꎬ对渤海湾滩涂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ꎮ填海造地和陆源排污使近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下降ꎬ破坏海域潮流系统[14-15]ꎬ降低沿海滩涂对污染的隔离处理功能ꎬ削弱了海水自净能力ꎬ导致水质恶化加剧ꎬ造成近岸水域污染ꎮ滩涂围垦改变自然海岸格局ꎬ对生态系统产生强烈扰动ꎬ侵占了生物栖息环境ꎬ打破了近海生物链ꎬ导致物种减少㊁渔业资源衰退ꎮ4㊀对中国渤海湾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启示4.1㊀渤海湾与东京湾的相似之处渤海湾与东京湾都是半封闭型海湾ꎬ环湾地区经济发达ꎬ城市众多ꎬ人口密集ꎮ东京湾沿岸城市主要有东京㊁横滨㊁川崎㊁千叶等ꎬ人口达3850万人ꎮ渤海湾面积1.59万km2ꎬ沿岸城市主要有天津㊁沧州㊁唐山㊁滨州㊁东营等ꎬ渤海湾沿岸常住人口总量为3676.05万人ꎮ两湾气候带较近ꎬ均受季风影响ꎮ两湾地区都聚集了多个港口ꎬ渤海湾主要有天津港㊁黄骅港㊁曹妃甸港㊁秦皇岛港㊁京唐港等港口ꎬ东京湾有横滨港㊁东京港㊁千叶港㊁川崎港㊁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等ꎮ两地工业基础相似ꎬ都建有临港工业区ꎬ工业密集ꎮ两地的发展都依托港湾资源ꎬ由于工业污染㊁无序开发㊁围海造地及上游人类活动影响ꎬ对港湾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ꎮ4.2㊀渤海湾与东京湾的不同之处港口条件不同ꎬ渤海湾有几条较大河流的注入ꎬ河流含沙量大ꎬ滩涂广阔ꎬ淤积严重ꎬ为典型的淤泥质海岸ꎬ而东京湾只有几条小河注入ꎬ海湾淤积较小ꎻ两湾产业发展过程不同ꎬ东京湾的现代经济整体开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ꎬ已经形成了高密度㊁大规模产业群和人口密集的东京都市圈ꎻ渤海湾地区的开发自改革开放开始ꎬ仅有40余年ꎬ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在大步推进ꎬ信息化也刚刚起步ꎮ两地工业发展成熟度不同ꎬ东京湾内京滨㊁京叶两大临海工业带是日本发展最为成熟的临海工业带ꎬ其工业产值及人均产值在日本众多临海工业带中位居首位ꎮ东京湾拥有较为庞大和坚强的制造业ꎬ其企业是内生的ꎬ根植性强ꎬ工业化是在自身技术革命或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之后ꎬ主动地实现的ꎬ并正在集中精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以实现产业升级[10]ꎻ渤海湾地区重化工业密集ꎬ钢铁㊁石油㊁化工㊁装备制造产业是渤海湾地区的支柱产业ꎬ临海经济还不成熟ꎬ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调整和换代升级ꎮ4.3㊀对渤海湾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启示3212020年2月熊红霞ꎬ等㊀日本东京湾环境再生计划(一期)对中国渤海湾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启示东京湾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ꎬ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ꎬ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ꎬ中国渤海湾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ꎬ要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和当今先进的环保理念ꎬ让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和谐发展ꎬ探索出适合渤海湾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发展之路ꎮ日本东京湾的发展历程及环境保护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渤海湾的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有如下启示:(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ꎬ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ꎮ对湾区内的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规划ꎬ分工合作ꎬ使其与区域生态环境相协调ꎻ东京湾土地资源稀缺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ꎬ日本政府多次对东京湾的规划和开发方针进行修改ꎮ在渤海湾开发建设中ꎬ各种规划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ꎬ根据渤海湾的环境特点进行产业布局规划ꎬ重点保护好自然岸线和滩涂ꎬ尽可能维持自然浅滩原貌等原生态资源ꎬ减少人为干扰ꎻ制定渤海湾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ꎬ对退化的岸滩实施生态恢复和修复工程ꎬ建设湿地公园㊁自然保护区ꎬ加强沿海滩涂资源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ꎮ(2)以政府为主导ꎬ推动环保事业发展ꎮ充分发挥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指挥和宏观调控的作用ꎬ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体制ꎬ并不断制定与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㊁标准和制度ꎬ依法促进环保工作的实施ꎻ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对企业予以引导ꎬ增强其环保意识ꎬ鼓励其对环境保护进行投资ꎬ同时ꎬ政府利用市场机制ꎬ联合科研部门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开展污染防治研究ꎬ制定和不断完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ꎻ政府带头购买带有环保标志的环保产品ꎬ不断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ꎮ(3)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ꎬ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ꎮ随着渤海湾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ꎬ沿岸工业发展迅猛ꎬ重化工仍将是渤海湾地区的支柱产业ꎬ同时渤海湾还将成为国家重要石化产业基地ꎬ另外ꎬ装备制造业也将成为渤海湾的新兴支柱产业ꎬ这些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影响ꎮ因此ꎬ渤海湾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ꎬ应借鉴东京湾的经验教训ꎬ引进先进的环保理念ꎬ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措施ꎬ将环境污染降至最低ꎮ同时ꎬ在引进消化外来技术的过程中ꎬ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ꎬ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ꎮ(4)建立完善的渤海湾生态环境调查监测体系ꎮ针对渤海湾ꎬ建立系统的监测和观测站位ꎬ国家设立海域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站位ꎬ各个涉海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建立不同侧重方向的监测站位ꎬ并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与技术手段ꎬ对渤海湾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变化进行长期观测ꎬ并且通过互联网进行环境数据与信息的资源共享ꎬ为渤海湾的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ꎮ(5)加强民众的环保意识ꎬ推动全民环保ꎮ日本十分注意培养民众的环保节约和节能意识ꎬ积极倡导全民参与环境保护ꎮ将环境保护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内容ꎬ通过学校教育㊁传媒宣传等ꎬ使保护环境㊁维护生态平衡成为人们一切活动的基本准则ꎮ同时ꎬ利用市场机制ꎬ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引导企业开展环保及减排工作ꎬ如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ꎬ并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ꎬ利用能源价格和提高环境税税率等手段调控企业的环保行为ꎬ以减少环境污染ꎮ中国渤海湾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ꎬ应该让民众积极的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ꎬ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ꎬ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ꎬ推动全民环保ꎮ5㊀结语通过对比日本东京湾和中国渤海湾的异同ꎬ对中国渤海湾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重视规划引导作用㊁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㊁发展创新驱动的环保技术及产业㊁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推动全民环保等五点建议ꎬ对进一步加强中国渤海湾生态环境保护㊁打赢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ꎮ参考文献:[1]鲁志国ꎬ潘凤ꎬ闫振坤.全球湾区经济比较与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ꎬ2015ꎬ32(11):112-116.LUZGꎬPANFꎬYANZK.Researchontheeconomycomparisonand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globalBayarea[J].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ꎬ2015ꎬ32(1):112-116.[2]唐天均ꎬ谢林伸ꎬ彭溢ꎬ等.东京湾水环境治理对深圳的启示[J].环境科学与管理ꎬ2014ꎬ39(12):42-44.TANGTJꎬXIELSꎬPENGYꎬetal.StudyonwaterenvironmentmanagementofTokyobayareaandenlightenmentforShenzhen421水㊀道㊀港㊀口第41卷第1期[J].EnvironmentalScienceandManagementꎬ2014ꎬ39(12):42-44.[3]马明辉ꎬ关春江ꎬ洛昊.东京湾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M].北京:海洋出版社ꎬ2011.[4]七都县市首脑环境问题对策委员会-水质改善对策讨论会.东京湾底栖生物现状调查结果[J].全国公害研究会志ꎬ1999ꎬ24(3):149-161.[5]安藤晴夫ꎬ柏木宣久ꎬ二宫胜幸ꎬ等.1980年以后东京湾水质污浊状况的变迁─根据公共水域水质测量数据对东京湾水质的长期变动分析[J].东京都环境科学研究所年报ꎬ2005:141-150.[6]环境局.第4次自然环境保护海域生物基础调查报告:第1巻.滩涂[R].东京:国土交通省ꎬ1997.[7]小仓纪雄ꎬ高田秀重.东京湾100年环境变迁[J].安全工学ꎬ1995ꎬ34(5):325-331.[8]佐佐木淳ꎬ矶部雅彦ꎬ渡边晃ꎬ等.东京湾青潮的发生规模関考察[J].海岸工学論文集ꎬ1996ꎬ43:1111-1115. [9]东京湾再生推进会议.东京湾再生行动计划最终总结[R].东京:东京环境局ꎬ2003.[10]东京湾再生推进会议.东京湾再生的行动计划(第一期)期末评价报告书[R].东京:东京环境局ꎬ2013.[11]王军ꎬ林晓红ꎬ史云娣.海湾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探讨-日本东京湾发展历程对青岛的借鉴[J].中国发展ꎬ2011ꎬ11(4):5-8.WANGJꎬLINXHꎬSHIYD.DiscussionontheBayDevelopmentandCountermeasuresforthe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J].ChinaDevelopmentꎬ2011ꎬ11(4):5-8.[12]张文亮ꎬ刘泓ꎬ冯剑丰ꎬ等.渤海湾入海溶解无机氮总量控制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ꎬ2015ꎬ31(1):41-44.ZHANGWLꎬLIUHꎬFENGJFꎬetal.ResearchontheTotalDissolvedInorganicNitrogenFluxintotheBohaiBay[J].EnvironmentalMonitoringinChinaꎬ2015ꎬ31(1):41-44.[13]杨璐ꎬ刘捷ꎬ张健ꎬ等.渤海湾浮游动物群落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海洋学研究ꎬ2018ꎬ36(1):93-101.YANGLꎬLIUJꎬZHANGJꎬetal.Zooplanktoncommunityvariationandits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variablesinBohaiBay[J].JournalofMarineSciencesꎬ2018ꎬ36(1):93-101.[14]涂晶ꎬ白玉川ꎬ徐海珏ꎬ等.渤海湾围垦工程引起的岸线及潮流变化[J].港工技术ꎬ2017ꎬ54(4):1-4.TUJꎬBAIYCꎬXUHYꎬetal.ChangeofCoastlineandTidalCurrentCausedbyBohaiBayReclamationProject[J].PortEngineeringTechnologyꎬ2017ꎬ54(4):1-4.[15]张云.规划工程建设对渤海湾水交换能力的影响[J].水道港口ꎬ2010ꎬ31(6):621-625.ZHANGY.InfluenceofplannedprojectinBohaibayonitswaterexchangeability[J].JournalofWaterwayandHarborꎬ2010ꎬ31(6):621-625.EnlightenmentsofTokyobayrevitalizationactionplan(2003~2012)inJanpantoBohaibayinChinaXIONGHong ̄xiaꎬDAIMing ̄xinꎬPENGShi ̄taoꎬHUJian ̄bo(TianjinResearchInstituteforWaterTransportEngineeringꎬKeyLaborator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TechnologyonWaterTransportEngineeringꎬMinistryofTransportꎬTianjin300456ꎬChina)Abstract:Thesocio ̄economicdevelopmentstatusand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ofTokyobayinJapanꎬwithemphasesonthesuccessfulexperienceofTokyoBayRevitalizationActionPlan(2003~2012)wereintroducedinthispaper.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economyꎬtheenvironmentproblemsinBohaibayareawereincreasinglyserious.AccordingtotheecologicalenvironmentsituationandtheactualsituationofindustrydevelopmentinBohaibayꎬtheexperienceandlessonsfromtheTokyobaycanprovideusefulinformationfortheenvironmentprotectionandrestorationofBohaibay.Muchattentionsshouldbepaidtotheplanningcompilationꎬgovernmentguidanceꎬnewenvironmentalprotec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andpublicparticipationtoimprovethemanagementsystemsoastoprovidethereferencefortheecologicalrestorationofBohaibay.Keywords:BohaibayꎻTokyobayꎻindustrialdevelopmentꎻenvironmentprotectionandrestoration。
第三章 国外绿色港口发展概况及借鉴

第三章国外绿色港口发展概况及借鉴随着当今世界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各国政府以及港口当局也日益意识到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可分离性,把港口规划、生产经营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美化放在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一些发达国家的港口率先行动起来,在推行港口环保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1国外绿色港口实践(1)美国长滩港、纽约新泽西港在港口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法》、《资源利用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各个港口大力建设绿色港口。
纽约新泽西港制定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及日常营运的监控措施[1],实施码头装卸设备电气化、船舶减速靠港减泊位费以及航道疏浚淤泥分析处理等措施,并且拓建铁路集疏运系统以及港口物流系统,以降低由于集疏运拥堵带来的空气污染,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作为“绿色港口”的倡导者之一的长滩港,还提出了“绿色港口方针”以改善空气和水体质量,恢复港区栖息的野生生物,净化土壤和海底沉淀物,提出船舶靠泊时接入电缆供电,更换使用液化天然气的卡车的措施,并且大力培养新型环保卡车操作及维修人员[2]。
(2)澳大利亚港口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联邦政府下设的环境保护管理局,负责制定各种环境保护条例和法令,防止在建设港口和港口生产运作中发生破坏、污染水域、陆域环境、空气以及威胁水生物生存的情况,在港口开发建设中,政府重视港口规划与港口所在城市规划的协调一致,并且注重港口环境的规划。
澳大利亚海上安全局注重与周边国家合作,共同指定环保措施;积极进行宣传,防止海洋污染;参加签署防止海洋污染法,承诺处理本区域内的船舶废水,防止船舶油的泄漏,保护经济区的海洋环境;与船公司协商在区域内的环境保护问题。
(3)英国港口在交通环境部下属的海洋污染控制中心的监督下,英国各港口对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成立自己的环保队伍和船舶,采用先进的环保防治技术,如“干湿”除尘法防止港口作业粉尘,以及码头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和废水处理系统,并成立环境污染监测控制中心,负责港口环境监测、管理及海上应急计划。
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的对外贸易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的对外贸易的影响一.自然地理环境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其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日本陆地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气候环境:地处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日本,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典型特征。
全国横跨纬度达25°,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
北海道与本州的东北地区、高原地带属温带,本土大部地区及冲绳等南方诸岛则为亚热带。
此外,日本所处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地形环境:日本作为一个多山的岛国,山地和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71%,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
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
因为日本群岛地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活动剧烈,因而国内的山大多数为火山,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而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其中面积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
水文环境:以季风气候为主的日本,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有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而且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冬季则少。
因国土面积狭小,多山地丘陵,河流短小而湍急,流域面积小。
因山地海拔较高(普遍1000-2000m),并且离海边较近,河流落差较大,有较为丰富的水能资源。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
且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二.自然资源日本自然资源贫乏,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从海外进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主要工程项目: 东京湾填海造地工程: 东京湾填海造地工程:用垃圾和泥沙作为填海造地的主 要材料。同时还大量的买进煤炭和各种矿石用于填海,增 加了陆地的面积,还能储备大量的矿藏。 神户人工岛: 神户人工岛:世界上最大的一座人造海上城市,享有 “二十一世纪的海上城市”之称。 关西国际机场: 关西国际机场:日本建造海上机场的伟大壮举,是日本 人围海造地工程的杰作。
3.城市功能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3.城市功能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城市功能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表现: 表现: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展,城市功能也日趋多样化。休 闲、娱乐、旅游等各类产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增 长。大大小小的卫星城也逐渐建立。在神户沿海,日本建 起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城市,集居住、休闲、娱乐、旅游 观光等各项功能于一体。雄心勃勃的日本人更是提出要在 21世纪在日本海建造25000个海上城市。 主要集中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从以工业开发为主转 向以交通住宅、商务、情报、文化娱乐等为主的城市功能 多样化开发利用期。
3.从利用方式的变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从利用方式的变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从利用方式的变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①明治维新以前--以拓海围田、开垦耕地为主的农业利用 期; ②明治维新到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综合工业 到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利用期; ③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从以工业开发为主转向以交通 住宅、商务、情报、文化娱乐等为主的城市功能多样化开 发利用期。
LOGO
日本的围海造陆 及对我国的启示
Contents
日本围海造陆的现状 原因分析 相关影响及变化 我国的围海造陆现状 对我国的相关启示和借鉴
日本简介
日本围海造陆现状
1.日本是世界上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战后新造 陆地在1600平方公里以上,相当10个神户市区或20个香 港岛。新地主要用于工业、交通、住宅三大方面。 2.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仅冈山县一地,在16世纪末就 历史悠久: 历史悠久 将儿岛湾填埋了90%,围垦出了上万公顷的良田。九州的 佐贺县,经过上百年的不断围垦,增加了约1/3的耕地。 濑户内海,从1975年到2000年的25年间,填海造出的土 地超过了136平方公里。
东 京 湾 填 海 造 本围海造陆的原因
1.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紧张,制约生存发展。 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紧张,制约生存发展。 国土狭小 表现: 表现:日本国土呈带状分布,较狭窄。国土总面积 377835平方公里,但有人口1.4亿,人均土地面积0.26公 顷,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排名世界人均土地面积倒数 第三,而国土又大部被山地占据,耕地数量叫小,严重制 约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主要集中在明治维新以前--以拓海围田、开垦耕地为主的 农业利用期
积极意义
1.增加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 2.美化海岸线,改善沿海景观; 3.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2.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表现: 表现:日本经济受制于狭小的内部市场,转型为外向型。 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日本大举填海造陆并大兴工业,东 京湾、伊势湾、大阪湾、濑户内海20多个新兴工业中心, 都建在填海地上﹔13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所有大型造船 厂、炼油厂、汽车厂、石油化工厂,也建在新陆上。东京 以东80公里的鹿岛工业区,占地16平方公里,—半是填海 地。大阪市坚持以垃圾和浚港淤泥填海造陆,20年得地10 平方公里,建成南港新区,2/3作为港口用地。 主要集中于明治维新到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综合工业到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利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