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划

合集下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北京市总体规划及评价

北京市总体规划及评价

北京市总体规划及评价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的中心。

为了保持并提升北京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北京市政府制定了总体规划。

本文将对北京市的总体规划进行评价。

首先,北京市的总体规划注重城市功能的整合和优化。

规划提出了“一核、两翼、多点支撑”的发展战略,即以城市核心功能区为中心,建设两个功能翼区和多个支撑点,构建均衡、协调、有序的发展格局。

这种以核心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其次,规划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是中国的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

规划强调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到城市发展中,保持历史风貌和独特的城市特色。

这不仅能够提升北京市的文化软实力,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第三,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北京市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

规划提出了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措施,包括建设绿色交通系统、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环境监测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改善北京市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规划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北京市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国人民的大本营,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和社会各界的需求。

规划提出了建设更多的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的措施,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这不仅能够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够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总而言之,北京市的总体规划注重城市功能整合和优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北京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要实施这些规划,还需要解决一些挑战,如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集等问题。

因此,北京市政府需要加强规划执行力,通过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规划的实施,以实现北京市的长期发展目标。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国家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际交往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指导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特制定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本规划旨在为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背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城市发展具有独特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面临较大压力。

因此,制定一份符合北京实际情况的城市总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三、规划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根据北京市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需求,本规划将城市空间布局划分为中心城区、新城、乡镇和农村四个层次。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城则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的功能,乡镇和农村地区则注重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

2. 城市交通规划本规划将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绿色的交通网络。

包括完善道路网络、建设轨道交通网络、推广公共交通等措施,以提高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3. 生态环境保护本规划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包括加强城市绿化、保护水源地、防治大气污染、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等措施,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 城乡一体化发展本规划将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

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措施,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五、实施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政策,为规划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北京规划方案

北京规划方案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城市文化底蕴。
4.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实现共同富裕。
三、规划内容
1.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调整行政区划,合理划分功能区,实现产业、居住、生态的合理布局。
-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
-均衡教育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满足市民住房需求。
-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五、实施策略
1.政策支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组织协调: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3.监测评估: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定期检查规划实施效果。
-加强住房保障,实现全体市民住有所居。
-提升城市安全水平,加强食品药品、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监管。
四、实施保障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确保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3.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调整机制,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4.加强公众参与,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提高规划实施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北京规划方案
第1篇
北京规划方案
一、前言
本规划方案旨在结合北京市的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地域特色、人文历史、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出一套合法合规、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本方案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旨在提升北京市的整体城市品质,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二、规划目标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二、规划原则

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

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

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篇一: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全文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22-2022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首都北京在成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风险挑战,制定科学的战略安排对首都立足新的阶段变化、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至关重要。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首都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的五年规划,是首都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十二五”期间首都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2年)》的批复。

第一篇新时期的战略选择第一章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任务,积极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力推动了全市的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过去五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首都经济实现重大跨越。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总量达到13777.9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创造品牌。

北京规划方案

北京规划方案

北京规划方案引言: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多重功能。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可持续的规划方案,对于保持城市的发展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北京市的规划方案,包括城市发展、环境保护、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一、城市规划1.1 城市发展目标北京市的城市规划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城市。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加强城市功能的提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1.2 城市用地规划根据北京市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制定了合理的城市用地规划。

规划中将保留和扩大城市绿地和公园的面积,提供更多的生态环境和休闲空间。

同时,将合理规划商业区、产业园区和住宅区等不同功能的土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1.3 城市建设布局在城市建设布局上,将注重均衡发展和整体规划。

根据市民的居住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分布情况,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和公共设施配套。

同时,通过城市更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和传承北京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二、环境保护2.1 大气环境保护北京市加强了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实施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措施。

通过提高工业企业的环保水平,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并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2.2 水资源保护北京市实施了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保护措施。

通过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加强水源地的保护,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能力。

同时,推广水的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2.3 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市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加强了天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

通过加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加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交通规划3.1 公共交通系统北京市的交通规划注重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通过修建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和方便性。

北京城市规划

北京城市规划

北京城市规划北京城市规划是指以北京市为主体,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并执行的一系列规划方案,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北京城市规划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等等,下面将详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

首先,土地利用规划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北京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要考虑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的协调发展,并统筹城乡用地结构布局,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交通规划是北京城市规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交通拥堵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在交通规划中,需要合理规划道路网,提高道路治理能力,优化交通流线,缓解交通压力。

同时,交通规划还需要发展公共交通,包括地铁、公交、自行车等,提供多元化的交通方式,并通过完善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提高城市交通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环境保护规划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环境质量直接关系着城市形象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环境保护规划中,需要加大对污染物的治理力度,提高大气、水质和土壤污染的防控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增加绿地和公园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经济发展规划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需要有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规划中,需要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此外,还需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北京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等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可以提高城市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为城市的繁荣和居民的福祉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国时期规划


国民政府南迁后,强调北平的文化与教育发达, 建议发展成为全国的“文化区、旅游区” 1928年内政部将北平建设成为文化游览区,以内 政部名义征集繁荣北平的计划方案。 1929年蒋介石出席北平市长就职典礼“北平为中 国文化中心” 1930年代设想北平建设“北方工业中心”,主张 平津塘一体化,利用北方大港带动北平经济发展 ,最早的京津冀一体化 国府成立北平文化指导委员会,蒋为会长,张为 副会长。
蝴蝶双中心双翅
苏联方案:天安门广场为行政中心
1949年,在聂荣臻主持的城市规划会议上,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提出一份《关于 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问题的报告》 要以天安门广场为行政中心。
毛泽东说:照此方针。
赵燕菁方案
五、1957~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 划经历反复、日趋完善
第七讲 北京城市规划
一、古代北京城变迁图
二、日伪时期的规划建设

卢沟桥事变后,在北平的日本人激增。同时大量外地人口 涌入北平。1938年计划在距离北京旧城约7公里(今五棵 松一带)兴建日本人的居留民地,称新市区。
日本人
45000
4000
日本人
1936年 1939年

对于增加的中国人,安置于城墙外围附近地区。 考虑到水源、风向、通往天津之运河等因赛,工业区配置与城东,通州计划发展为重 工业区。整个北平城及其周围地区(包括宫城、万寿山、小汤山、长辛店等名胜古 迹),统一规划,作为观光都市,设置观光道路,连接南苑、通州、永定河和白河。

国家级保险公司总部(人保、人寿、再保险) 保险公司总部(新华、长城、泰康、民生、中国出口信用 ) 四大行总部 全国性商业银行总部(光大、邮储、中信、华夏、民生) 金融最高机构(一行三会) 国家级政策银行总部(国家开发、农业发展、进出口) 国家级金融公司总部(中国邮政、印钞造币总公司、汇金 、金币总公司、黄金、国际金融、中国投资)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总部,证券登记中心、结算中心、 监管中心

九、十八大后的规划

(1)研究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全国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
四个服务
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
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
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
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
(2)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3)发挥中关村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示范
引领作用。
(4)治理“大城市病”
人口膨胀:无序过快增长,年均增加人口 70万,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大城市。 交通拥挤 住房困难 环境恶化 资源紧张

城南发展规划
规划与交通
就业与交通:中国大城市很大的问题在于
就业没有与居住同步疏散 公共服务与交通:优质资源仍然集中在市 中心 道路规划与交通:追求马路的宽
四、1949~195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时的北京地图
“梁陈方案”:行政中心西移
核心是:为疏散旧城压力,行政中心西移,在西面建立新城。 具体建议是:展拓城外西面郊区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定为首 都的行政中心区域。 新市区主要在复兴门外,长安街西端延伸到公主坟,以西郊三里河作为新的 行政中心,把钓鱼台、八一湖等组织成新的绿地和公园,同时把南面的莲花 池组织到新行政中心的规划中来。(方案明确提出要疏散旧城区的人口)。 行政中心区以南规划一个商务区,大致位于今天的北京西站及周边地区。

3、低端产业、人口的清理
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 场 人口管控和将服务功能疏散到郊区或邻近省市。 将高耗水农业生产功能外迁,2015年小麦生产面 积减少10万亩,生猪生产规模调减5%、肉禽生产 规模调减了7%,规模畜禽养殖场从1907家减少 到1886家。 环京“菜篮子”生产基地扩大到70余万亩,年供 菜量300万吨,占到北京市消费量的1/3左右。

动物园、大红门、天意批发市场疏解。前三季度 撤并升级清退90家低端市场,完成全年任务的 60%,腾退营业面积约44万平方米,摊位1.2万个 。 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二期)已试营业,一期 、二期共有1500多商户落户,建筑面积达100万 平方米的大红门服装博览中心已经在白沟新城开 工建设。 新发地批发市场外迁仓储物流功能,首批300余 商户签约落户河北高碑店,预计2015年底前将带 动4000多商户落户。
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全面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 将通州新城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 重点建设发展顺义、亦庄-大兴、昌平和房山等新 城,成为综合性新城。 加快建设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生 态涵养区新城,重点提升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和产 业集聚中心功能,带动区域城市化,成为区域性 新城。 通州、顺义、亦庄新城规划人口规模为70万~90 万人,同时预留达到百万人口规模的发展空间; 大兴、昌平、房山新城规划人口规模约60万人; 其它新城规划人口规模在15万~35万人之间。
1、通州:从城市副中心到行政副中心
1993年 卫星城
2004年,重点发展的三个新 城之一,预留行政办公用地
2009年,聚集通州建设 2012年,城市副中心 2015年,行政副中心
2、中心城区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业迁出市中心
北京城市学院接收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9月迁 入杨镇新校区; 北京建筑大学二期1.4万平米学生宿舍竣工,新迁入1000 余名学生; 西城区北京市外事学校等4所职业高中整合为一所职教学 校,2016年起整体平区沙河镇七里渠育荣教育园区。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都在良乡镇建设本科新 校区。北京化工大学选址秦皇岛建设新校区。 天坛医院将整体搬迁至丰台,预计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 ,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与北京天坛医院签署协议共建京东 地区最大的脑科中心 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工程完成初步设计批复 北大医院大兴院区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完成规划选址
七、1993年城市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提出要
在通州、亦庄、房山良乡、大兴黄村等郊县,建 设14个卫星城以疏解主城区压力。
八、新时期的北京规划
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北京城 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 城、宜居城市”。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 市空间结构。

从1950年开始,北京的城市规 划包括了集中式布局,即北京 的发展是四环之内。未来北京 人口再增加,采取组团模式, 在外围搞十个组团,原来规划 的是清河组团、北苑组团、酒 仙桥组团、东坝组团、定福庄 组团、垡头组团、南苑组团、 丰台组团、石景山组团、西苑 组团,每一个组团容纳20万至 30万人。
1958年《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
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脱离“国都”色彩之外的“北 京市”,雏形是从“巡警”机构中慢慢发展出来的 1902年成立工巡总局 1905年,设立“巡警部”,接管工巡总局,后更名为 “巡警总厅” 民国初年,巡警总厅改建为京师警察厅,隶属内务 部,依然行使原有的城市管理职能 1914年,成立京都市政公所,才将京师警察厅的城 市管理职能剥离出来,由市政公所行使这些职能
非首都功能扩散
1、通州:从城市副中心到行政副中心 2、中心城区内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业
迁出市中心 3、低端产业、人口的清理
首都城市的发展
越早的都城,非首都功能的东西越少,城
里是大朝廷,小社会,秦咸阳、汉长安, 城市主体是大型宫殿,对都城的管理,主 要由朝廷负责。 明清,居民区在京城中占的空间逐渐扩大 ,有了基层衙门,但朝廷仍然参与城市的 直接管理。
六、1983年城市规划


《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北京城市性质为“全 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 经济中心” 和“ 现代化工业基地。 以旧城为中心,在近郊发展起十几个相对独立的新建地区 。重点发展燕化、通县、黄村、昌平等四个卫星城 旧城区和各新建区之间, 以及各新建区之间, 保留绿化带或 成片莱地和农田, 使市区形成“ 分散集团式” 的布局。 划定旧皇城范围内为文物古边重点保护区, 距故宫、景山 的围墙二百五十来以内的地区, 一般只准建二、三层( 高 度在九米以下)楼房; 在二百五十米以外的旧皇城范围地区 , 一般也只能建五、六层( 高度在十八米以下)楼房; 整个旧 城的建筑高度, 以四、五、六层为主。


九、城市分类
小城 市 中等 城市 大城 市 特大 城市 巨大 型城 市
• 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 • 50万至100万 • 100万至300万 • 300万至1000万 • 1000万以上
北京与上海
第一城市 第二城市 gdp、财政收入 金融,银行存款,人均资 产 传媒娱乐、电影票房、富 豪明星 酒店旅游、商业三产 交通规模,汽车保有量 机场吞吐量,公路客运 量,铁路客运量,地铁客 运量 公交车数量,线路和客运 量,出租车数量和客运量 90%

八、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 的三个里程碑

侯仁之认为,第一个里程碑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 建筑紫禁城。它的建成至今已有近600年,代表的是封建 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 术的一大杰作。
第二个里程碑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建成,在北京城的空 间结构上,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的天安门广场。 第三个里程碑则是由于亚运会的召开和国家奥林匹克体 育中心的兴建,开始显示出北京走向国际性大城市的时代 已经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