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大鼓小鼓教学设计
2024年幼儿园小班音乐课教案《大鼓小鼓》

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大鼓和小鼓,了解它们的不同声音特点。
2. 技能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听觉分辨能力,提高幼儿的节奏感。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敲击大鼓和小鼓,感受它们的音色差异。
难点:帮助幼儿提高听觉分辨能力,能够准确地跟随音乐节奏敲击鼓。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大鼓、小鼓、鼓槌、音乐CD、图画卡片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音乐活动室,适当的光线和温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热身运动,活跃气氛。
2. 认识大鼓和小鼓:教师向幼儿介绍大鼓和小鼓的外观特点,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区别。
3. 感受音色差异:教师分别敲击大鼓和小鼓,让幼儿聆听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4. 敲击练习:教师示范正确敲击鼓的方式,引导幼儿模仿,注意力度和节奏。
5. 跟随音乐节奏: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根据音乐节奏敲击鼓,感受音乐的韵律。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大鼓和小鼓的认识程度。
2. 通过提问,检验幼儿对音色差异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幼儿在敲击练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节奏感和协调能力。
1. 小组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大鼓和一个小鼓,让幼儿自由探索如何组合敲击出不同的节奏。
2. 创意表达: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可以是通过舞蹈、绘画或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
七、安全注意事项:1. 确保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距离鼓有一定距离,以免敲击时伤到他人。
2. 教育幼儿使用鼓槌时要注意力度,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鼓损坏。
3. 教师应全程监督,确保幼儿正确使用鼓和鼓槌,防止意外发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否每个幼儿都能认识大鼓和小鼓,并理解它们的音色差异。
2.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幼儿对节奏感的掌握程度不一,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听觉分辨能力。
幼儿小班科学教案大鼓小鼓

幼儿小班科学教案大鼓小鼓幼儿小班科学教案:大鼓小鼓引言:幼儿时期是孩子们认知世界的关键时期,科学教育对于幼儿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和互动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敲打木鼓的科学实验,名为大鼓小鼓,旨在通过观察和探索,帮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基本特性。
一、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性;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前期准备:a. 准备若干个不同材质和大小的鼓,如钢鼓、木鼓等;b. 准备一些敲击工具,如木锤、铁片等;c. 准备一些常见的可产生声音的物品,如铜锣、铜钹等;d. 打印或准备可观察声音的图表。
2. 导入活动:a. 带领幼儿观察不同形状和材质的鼓,并请他们猜测它们产生声音的原理;b. 引导幼儿使用不同的敲击工具敲打鼓,并观察声音的变化;c.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表达所观察到的声音。
3. 实践探索:a. 将幼儿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种不同的鼓和敲击工具;b. 指导幼儿分别用手、木锤等敲打鼓,并观察声音的强弱、高低和音色等特点;c. 引导幼儿通过比较不同鼓的声音特点,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
4. 拓展活动:a. 随机选择几个幼儿走到类似的位置,然后散布在大班的周围。
把鼓和一些敲击物品借给他们,并告诉他们要摆出一些有趣的动作和模仿表演,比如按照音乐的节奏敲鼓;b. 学生随机选择一种鼓和一个敲击物品,同时开始演奏起来,老师负责指挥;c. 学生尝试按照老师的指挥演奏鼓,并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5. 总结反思:a. 组织幼儿参与讨论,回顾实验过程,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b. 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不同的鼓会产生不同的声音;c. 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
三、教学要点:1. 组织幼儿进行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自体验声音产生的过程;2. 引导幼儿发现、描述和比较不同鼓的声音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3. 鼓励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4. 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回顾和总结帮助幼儿加深对声音的理解和记忆。
大鼓和小鼓小班打击乐教案

大鼓和小鼓小班打击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大鼓和小鼓这两种打击乐器。
2. 培养学生对打击乐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打击乐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二、教学内容:1. 大鼓和小鼓的认识:介绍大鼓和小鼓的形状、材质、演奏方法等特点。
2. 打击乐的基本节奏:学习简单的打击乐节奏,如单击、双击、滚奏等。
3. 打击乐曲目练习:练习《大鼓和小鼓》、《小猪乖乖》等适合小班的打击乐曲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方法,能够合奏简单的打击乐曲目。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使打击乐演奏和谐流畅。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大鼓、小鼓、鼓槌、音乐教材、录音机、音乐CD等。
2. 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活动室,便于学生展开打击乐演奏。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大鼓和小鼓,引导学生认识这两种打击乐器。
2. 基本节奏学习(10分钟):教师教授简单的打击乐节奏,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
3. 曲目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大鼓和小鼓》、《小猪乖乖》等打击乐曲目。
4. 课堂展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打击乐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打击乐演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六、教学延伸:1. 打击乐创作: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打击乐作品。
2. 打击乐比赛:组织班级打击乐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打击乐技能的评价:通过课堂展示、比赛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打击乐技能掌握程度。
2.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观察学生在打击乐合奏中的配合程度,评价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建议:2. 注重学生的安全,使用安全可靠的打击乐器。
3. 鼓励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学生对打击乐的兴趣。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打击乐器质量:选用质量优良的打击乐器,保证演奏效果。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大鼓和小鼓》奥尔夫律动教育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大鼓和小鼓》奥尔夫律动教育1. 教学目标1.学会区分不同大小的鼓,并了解大鼓和小鼓的不同声音特点。
2.通过进行拍打鼓面的律动练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3.通过合作练习,提高幼儿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和创造力。
2. 教学准备1.大鼓和小鼓各一架。
2.音乐播放设备。
3.耳塞和耳机(备用)。
4.带有奥尔夫律动元素的节拍器或视频教学辅助设备。
3. 教学内容3.1 游戏热身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一起做一些音乐和运动的游戏来进入氛围,例如:跑圈、唱歌、做面部表情、挥舞双手、体验麦克风等。
3.2 引入故事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大鼓和小鼓。
例如,故事情节描述一个动物森林里的小伙伴们,不知道如何调换他们自己内心的节奏,老师带了一只大鼓和一只小鼓前来解决这个困难,他们一起拍打鼓面,发现大鼓发出的声音比较低沉,而小鼓则发出的声音比较明朗轻快。
故事的情节结束后,老师可以问孩子们关于故事内容的问题,帮助孩子们加深对大鼓和小鼓的认知。
3.3 奥尔夫律动教育接下来,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一起进行奥尔夫律动教育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带有元素律动性质的配乐,并简单地讲解音乐元素的一些基本知识,例如:节奏、旋律、和声、乐器等。
同时,老师可以进行模仿、呼唤、跳跃和体验等活动来加强练习效果。
3.4 拍打鼓面在孩子们较为熟练掌握大鼓和小鼓的使用后,老师可以让幼儿们分成小组进行练习,每组分别拍打大鼓和小鼓,老师引导孩子们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拍打和鼓面的变化,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在互动中激发出小小音乐家的创造力。
3.5 总结在教学结束时,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轮流演奏大鼓和小鼓,互相表演刚才的节拍练习成果,同时指导孩子们学习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元素,创造出更多精彩的表演形式。
4.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们做一些针对性的游戏和活动,例如:音乐聆听、观察细节、讨论合作等,以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大鼓和小鼓》奥尔夫律动教育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大鼓和小鼓》奥尔夫律动教育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识别大鼓和小鼓,理解其节奏和音响效果。
2.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大鼓和小鼓
2.音乐伴奏
3.教具:手鼓、沙槌、铃鼓等
三、教学内容
第一课:了解大鼓和小鼓
1.利用图片或活地板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大鼓和小鼓,并且辨别它们的大小和形状。
2.演奏音乐伴奏,鼓掌形式让学生与音乐节拍同步,理解音乐的基础节奏。
3.利用大鼓和小鼓,教师演示两种不同的鼓声,使学生听到不同的鼓声,理解不同的音响效果。
第二课:奥尔夫律动教育
1.教师使用各种教具如手鼓、沙槌、铃鼓等,演示敲打不同节奏的鼓点,让学生能够听出不同的鼓点节奏,有分别鼓奏的能力。
2.教师依据音乐伴奏,让学生用手鼓模仿教师的鼓声,使学生掌握基本鼓奏技能,提高学生手部动感和音乐感知能力。
第三课:练习与巩固
1.学生使用教具和鼓点,按照音乐节奏跟着教师演奏音乐,巩固掌握的敲奏技能。
2.教师搭配不同的音乐伴奏,让学生使用手鼓、沙槌、铃鼓等,模仿不同的鼓点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音乐表现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能够根据音乐节奏敲奏出鼓点。
2.学生能够听出不同的鼓点节奏,并有模仿的能力。
3.学生能够理解大鼓和小鼓的音响效果,能够识别两种不同的鼓声。
4.学生能够协作配合,演奏搭配不同音乐的敲奏节奏。
小班音乐教案:大鼓小鼓

小班音乐教案:大鼓小鼓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区分大鼓与小鼓的音色2.学生能够简单地模仿演奏大鼓和小鼓3.学生能够单独演奏简单的大鼓和小鼓节奏4.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区分大鼓与小鼓的音色,掌握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单独演奏简单的大鼓和小鼓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三、教学准备1.大鼓、小鼓各1只2.教学录音CD片四、教学过程1. 热身老师向孩子们介绍大鼓和小鼓的区别,让学生们认识大鼓和小鼓的特点和音色。
2. 演奏大鼓和小鼓老师向孩子们演示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技巧,并鼓励孩子们模仿演奏。
3. 基础指法训练老师让学生们练习基础指法:握鼓棒的方法、击鼓的正确姿势,通过有节奏地敲打鼓面,让孩子们逐渐掌握演奏技巧。
4. 大鼓小鼓的区分老师播放音频CD片,让孩子们听取不同的节奏,并用大鼓和小鼓模仿演奏CD 上的节奏。
5. 小班演奏老师组织学生们一起演奏CD上的节奏,不断地演奏和调整,直至达到较好的效果。
6. 创作演奏老师提供简单的节奏,让学生们自由创作演奏,并且可以搭配唱歌、跳舞等多种形式,从而培养孩子们的音乐能力。
五、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认识大鼓和小鼓,并了解它们的音色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掌握了基础演奏技巧。
同时,通过演奏小班的节奏,培养孩子们的音乐能力,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虽然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学生们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需要老师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
还可以搭配多种形式授课,比如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演奏技巧和音色变化。
大鼓和小鼓小班科学教案

大鼓和小鼓小班科学教案引言:音乐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音乐可以培养儿童的情感、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在音乐教学中,打击乐器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大鼓和小鼓作为最常见的打击乐器之一,可以帮助儿童提高节奏感、协调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节适用于小班的大鼓和小鼓科学教案,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
一、教学目标:1. 认识大鼓和小鼓。
2. 学习正确持鼓棒的方式。
3. 掌握基本的鼓击技巧。
4. 培养节奏感和协调能力。
5. 提高音乐表演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大鼓和小鼓各一只。
2. 鼓棒若干。
3. 音乐播放设备。
4. 清晰而有节奏感的鼓击示范音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询问他们是否知道什么是大鼓和小鼓,以及它们在音乐中的作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演奏大鼓和小鼓的视频,让学生对这两种乐器有初步的了解。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大鼓和小鼓的基本知识,包括乐器的外形、构造和演奏方式。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或简短视频的方式深化学生的认识。
3. 鼓击示范(15分钟):教师现场表演一段简单的鼓击,展示大鼓和小鼓的不同鼓点和节奏。
同时,教师解释并演示正确的鼓击姿势和手腕运动,鼓励学生模仿。
4. 练习和指导(20分钟):教师分发鼓棒,引导学生正确地握持鼓棒,练习简单的鼓击动作。
初学者可以选择简单的鼓点进行练习,随着学生的进步,逐渐增加鼓点的复杂度。
同时,教师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帮助学生感受节奏并协调动作。
5. 合奏表演(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奏表演,让他们在音乐的引导下,根据教师的指挥和鼓点,同时敲击大鼓和小鼓。
通过合奏演练,学生可以锻炼合作能力和听觉反应能力,同时感受到合奏的乐趣。
6.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鼓励他们分享感受和体会。
同时,教师提醒学生继续坚持练习,发展音乐兴趣并提高音乐表演水平。
小班艺术活动:大鼓与小鼓

小班艺术活动:大鼓与小鼓(一)活动目标:1.能听辩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XX”和“XX X”两种节奏。
2.能随音乐有节奏地演奏,并尝试用不同节奏与力度演奏,体验边唱边随乐合作演奏的乐趣。
(二)材料准备:大鼓、小鼓若干(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音乐《大鼓和小鼓》。
(三)活动过程:★出示大鼓和小鼓,引导幼儿观察并倾听二者演奏时声音的强弱与节奏的变化1.引导幼儿观察大鼓和小鼓的外形。
引导语:哪个是大鼓?哪个是小鼓?它们有什么不一样?2.引导幼儿倾听大鼓和小鼓演奏时声音强弱与节奏的不同。
引导语:老师大数和小数,你们认真听听个声音大、个音小,老师大数小数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听声玩游戏,用肢体动作表现不同的声音分别敲击大鼓和小鼓,引导幼儿听到大鼓和小鼓声音时做出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声音的大小和节奏的不同。
第一遍:听到大鼓的声音双手上举,听到小鼓的声音双手抱膝盖。
第二遍:听到大鼓的声音按节奏拍手,听到小鼓的声音按节奏拍腿。
★范唱歌曲《大鼓和小鼓),引导幼儿感受并初步表现1.第一遍范唱歌曲,引导幼几感受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变化引导语:歌曲里的大鼓发出什么声音?小鼓发出什么声音?谁的声音大?谁的声音小?2.第二遍范唱歌曲,引导幼儿感受大鼓和小鼓的节奏变化。
引导语:歌曲里大鼓和小鼓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3.第三遍范唱歌曲,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大鼓和小鼓声音、节奏的变化。
当教师唱到大鼓“咚咚”的时候,幼儿按节奏拍手:当教师唱到小鼓“嗵嗵”的时候,幼儿按节奏拍腿。
★播放歌曲,幼儿边唱边随乐演奏大鼓和小鼓1.幼儿分两组,各自探索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方法与演奏节奏。
2.播放歌曲,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演奏乐器。
3.幼儿交换乐器,再次随乐演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幼儿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小班科学活动:大鼓小鼓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mall class scientific activities: big drum snare drum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幼儿园
编订:FoonShion教育
小班科学活动:大鼓小鼓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声音大小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在为歌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大小。
活动准备:
大鼓小鼓图片各一张、“大”、“小”字卡各一张、大小不同的声音、口香糖瓶子人手一个、大筐子两个(里面装有黄豆)、碗两个(分别装有软糖、硬糖)、大瓶子两个(分别装有软糖、硬糖)
活动过程:
一、听听生活中几种大小不同的声音
1、出示大鼓小鼓图片,师范唱,感知大鼓小鼓声音大小的不同。
2、感知几种生活中声音大小的不同。
二、探索让瓶子发出大声小声,为大鼓小鼓伴奏
1、探索让空瓶子发出大声小声。
2、尝试往瓶子里装豆子,体验力度的不同发出的声音
大小也不同。
3、教师演示,引导幼儿发现装豆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
三、通过尝一尝区别糖果软硬的不同,探索软糖硬糖装在瓶中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
1、猜一猜两个装有软糖硬糖的瓶子,哪个像大鼓,哪个像小鼓。
2、幼儿嚼一嚼两种糖,感知两种糖在嘴中的声音。
3、师小结。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