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的真相是什么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明朝武士图有明一代,北部边防甚重。
元亡而未亡,元顺帝带领几乎完整无缺的中央中枢逃亡漠北。
从洪武朝到永乐朝,明朝最雄才大略的两位帝王强势打击北元残余势力,北元朝廷崩溃,蒙古势力又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卫。
鞑靼具有黄金家族血统,因此具有正统地位的优势,所以,永乐一朝,对鞑靼部实行了重点打击。
在鞑靼阿鲁台被朱棣沉重打击之时,瓦剌部却在暗中积蓄发展力量。
鞑靼被削弱之后,瓦剌渐渐显现出野心。
永乐十一年(1413年),马哈木率兵到达明朝边境兴和窥探明方动静。
朱棣敏锐地感觉到瓦剌实力已经不容小觑,三月间,朱棣亲征瓦剌,一番大战之后,瓦剌军被歼灭上万人,实力受到一定打击。
这时鞑靼又乘机重新积蓄力量,朱棣再次拉拢被沉重打击的瓦刺,共同对付鞑靼部。
马哈木之子脱欢继承了父亲顺宁王的爵位,乘机向东南方发展势力范围,他率军击败东察合台汗国歪思汗,迫使其迁都到了亦力把里。
明成祖朱棣此后的三次亲征都是针对鞑靼阿鲁台,鞑靼部损失巨大。
脱欢又给阿鲁台来了一个雪上加霜,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瓦剌军在饮马河打败阿鲁台。
之后,脱欢又合并了不服从自己的土尔扈特部,瓦刺实力进一步增强。
如果朱棣能多活几年,也许会对崛起的瓦剌再次实施打击,可惜,天不假年,英雄最终谢世在榆木川。
瓦刺崛起正统三年(1438年),瓦刺杀阿岱汗,一统漠北。
脱脱不花成为了全蒙古大汗,而脱欢则成为太师。
次年,脱欢去世,其子也先继承太师之位。
也先继续率领瓦剌强势扩张。
正统十二年(1447年),也先征服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全部臣服在也先麾下。
蒙古骑兵土木堡之变画作随着势力不断增长,也先的野心也不断膨胀。
他胁迫脱脱不花可汗南侵明朝,声称能得到大城池即可,如果得不到,达到骚扰明边境的目的也可。
从正统初年到正统末年,瓦剌通过四面征伐,势力范围已经西到巴尔喀什湖东南,北到安格拉河南边、叶尼塞河上游,东边到了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贝尔草原一带。
此时的瓦刺已经成为自北元崩溃以来,蒙古草原上最强大的一个政权。
土木堡之变:史上最坑人的宦官

土木堡之变:史上最坑人的宦官我们现在有一个网络用词叫作猪队友,专门指那些坑害自己伙伴的人,其实,这个词用在古代的一个人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个人挖了个大坑,不光让自己掉进去,还害得当朝皇帝也变成了俘虏,差点断送了整个大明王朝。
这个人是谁呀?公元1449年刚开春,又到了蒙古草原瓦剌部落向明朝进贡骏马的时节。
和往年一样的是,瓦剌使臣赶着一群马来到了北京城。
和往年不一样的是,这瓦剌使者的态度骄横了许多。
“为什么给我们赏银这么少?这不是瞧不起我们吗?“不给我们瓦剌一个交代,我们就不走了。
”肯定会有人奇怪了,你一个进贡送礼的,为什么不但不谦卑,反而耍性子呢?说起来,当时的瓦剌是明朝的藩属国,每年都会来北京进贡献马,但是,瓦剌部落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大,以前来进贡还有些送礼的意思,现在来进贡,恨不得就是来高价卖马了。
这不是,朝廷给他们的赏赐少了,正开始闹腾呢。
一个小太监慌里慌张地,把瓦剌使臣的进贡表呈给了大太监王振。
这个时候,王振正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什么重要文件都得他先过目。
“什么?荒唐!瓦剌明明只有两千多人来北京,却伸手要三千人的赏赐!这是一群强盗,反了他们了!”“大人,他们这会儿正闹得厉害呢,如何是好啊?”“区区的番邦小国,不用给他们面子!轰了出去!”这话说出来不要紧,却惹出了惊天大祸。
七月,瓦剌军队开始进攻明朝的北方边境。
理由是,进贡使者受到了侮辱。
战报一封接着一封快马加鞭送到京城。
一个个坏消息送到了王振的手里,王振怎么反应啊?他呀,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哈,好啊,我王振立大功的时候到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王振是这么想的:“哎呀,我久居宫中,想要驰骋疆场,建立绝世奇功,青史留名,在平时是万万不可能的,现如今机会来了!”王振连忙拜见皇帝,这一见不要紧,给皇帝挖了个超级大坑。
什么坑啊?他让皇帝亲自出兵打仗!“陛下不必惊慌,微臣在三天之内可以集齐五十万兵马。
到时候您御驾亲征,将瓦剌人杀个片甲不留。
”这话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开锅了。
土木之变简介

土木之变简介土木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土木之变简介,希望你喜欢。
土木之变分析中文名称:土木之变参战部队:明朝、瓦剌战争结果:明朝惨败,明英宗被俘时间:正统十四年(1449年)地点: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人物:明英宗王振也先土木之变详情记载土木之变其真其详者莫如当事大臣李贤记载的《顺天目录》:“明日于土木驻营。
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
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
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
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
寇见不行,退围。
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
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
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
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被俘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
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
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
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
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
明军只得仓促应战,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明英宗盘而坐,不久被俘,王振被护卫樊忠用大铁锤所杀,樊忠不久亦战死。
明朝“土木之变”

明朝“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军反被俘虏的事件。
以发生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故名。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年仅9岁。
宦官王振堂管司礼监,把持朝政。
当时,北方蒙古族瓦刺部日渐强大,构成对中原的威胁。
而王振对北方边防不作战备。
1449年(正统十四年)7月,瓦刺首领也先率军南下进攻明朝,主力直逼大同。
明英宗在王振鼓惑和挟持下,不顾臣僚劝阻,决意亲征。
由于王振贻误军机,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刺军包围。
1449年8月31日(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四日),瓦刺军发动进攻,明军全线崩溃。
在混战中,王振被明将樊忠以棰击死,英宗被瓦刺军俘虏,50多万明军死伤过半。
这次战役,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土木之变震惊世人,不仅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而且整座京城也岌岌可危。
危难当头,掌管兵部的于谦挺身而出,他同文武官、内外臣一起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
率领各方力量,同仇敌忾,保卫京师。
在京师居民支援下,击退了入侵的瓦剌军。
也先欲用英宗为人质,进行勒索、逼降,但未能得逞。
也先在勒索不成、进犯又被抗击的情况下,于景泰元年(1450年)放回英宗。
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俘而又安全回归的皇帝。
被放回后的英宗在南宫平静地做了6年太上皇后,终于在1457年的夺门之变中重新坐到皇帝的宝座上。
综上所述,明朝的那场土木之变并没有因为朱祁镇被俘,朱祁钰趁机登基为帝而告终,反而为后来英宗复辟,大肆残杀朝中大臣埋下了重重的隐患。
|。
土木堡之变

铁血大明网
土木堡之变
• 1.土木堡之变,名词解释: • 土木堡之变又叫土木之变,是指发生于中国明朝正统十 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1449年(正 统十四年)7月瓦刺首领也先率军南下进攻明朝,主力直逼 大同,明英宗在王振鼓惑和挟持下,不顾臣僚劝阻,决意 亲征。1449年8月31日(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四日)瓦刺军发 动进攻,明军全线崩溃。在混战中,王振被明将樊忠以棰 击死,英宗被瓦刺军俘虏,50多万明军死伤过半。“土木 之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土木之变后,瓦剌势力 大振,明朝北边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
土木堡之变
• 4.土木堡之变的影响: •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 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 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随后,调河南、 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 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 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 开始。土木之变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于谦分 遣诸将率兵22万,于京城九门之外列阵,并亲自与石亨在 德胜门设阵,以阻敌人前锋。十三日,于谦派骑兵引诱也 先,也先率数万众至德胜门时,明朝伏兵冲出,神机营火 器齐发,将也先兵马击溃。也先又转攻西直门,城上守军 发箭炮反击,也先又败。京师之围解除。
土木堡之变
• 3.事情经过: • 兵部尚书邝野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 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 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 以麻痹明军。英宗不疑有他,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 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 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 促应战,明军自相践踏,结果一败涂地,张辅、邝野等百 余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明英宗盘而坐,不久被俘, 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用大铁锤所杀,樊忠不久亦战死。此 役明军死亡过半,大量辎重尽为也先掠夺,只有大理寺右 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等数人侥幸逃出。
土木之变

宣宗朱瞻基病死后,太子朱祁镇继位为英宗,初期继承了仁宣时期的各项政策,但是后来宦官王振独专政权,国事就乱了套了。
早期太皇太后委托三杨辅政,后来太皇太后去世,王振肆无忌惮,除去了朱元璋设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禁碑,让侄子当上锦衣卫指挥使,诬构罪状除掉异己,朝政完全被王振控制。
与朝廷政治秩序混乱,地方上也危机四伏,动荡不已,国力日趋衰弱,但此时北方蒙古势力却日趋强盛。
掌握蒙古军政大权的丞相也先的野心不断膨胀,有南侵之意。
当时英宗幼弱,王振擅权,加上天灾连年,朝廷上下只注意国内,无暇顾及北方边防,因此导致了边防空虚。
正统十四年,也先统率各部南下向明朝进攻,败报传到北京,英宗在王振的蛊惑与挟持下决意亲征。
征战中中了敌方计谋,损失惨重,退至土木堡。
也先带军将土木堡重重包围,明军人马饥渴难耐,也先派使者假意讲和,部队假装后退,王振不知是计,下令移营河边,被包围。
英宗和亲军突围不出,被俘虏了,大量官兵死伤,官员50几人战死。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是什么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是什么这场战争当中其实有很多疑点,为什么大军在行进之中会缺乏粮草为什么明英宗带的都是朝廷的劲旅,而且人数远远多于瓦剌,却败得一败涂地,而后来的于谦却使用残兵败将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其实,土木堡事件的产生是由于明朝内部的不和谐而产生的,是由于当时的文官集团联合起来的结果。
当时的明朝,程朱理学非常盛行,导致产生了一大批的知识青年,他们满嘴仁义道德,但其实内心迂腐不堪。
此时的明英宗因为从小更多地接触像王振这样的社会底层的人,他的思想比较愤青,明英宗对于程朱理学较为否定,对于那些满口仁义的士大夫更是在内心有一点抵制,所以那些文官集团便和明英宗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历史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这些士大夫所控制,所以他们尽力表现明英宗的愚蠢与王振的祸国殃民。
土木堡之变真相就是:明英宗在王振的建议下准备御驾亲征的时候,那些文官集团见无法阻止,又生怕他们取得战争的胜利,从而削弱自己的地位,便千方百计的搞破坏。
所以土木堡之变真相,是明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
土木堡之变明朝为何被蒙古人打怕早在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以前,明朝初期的洪武到永乐年间,明军就多次出塞与蒙古军交战,当时的明军出征虽说是有胜有败,但是总体而言在明军主动进攻蒙古大军的时候还是占据优势。
在永乐年间之后,明朝停止了对蒙古人采取大规模的行动,但是却在正统年间明朝来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出塞,这也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当时的明英宗不顾大臣的劝告非要出兵讨伐蒙古人,而此次战争无非是明英宗效仿早年明成祖五征蒙古军。
就在出征前才匆忙的准备了50万大军,在没有准备好的状态下去与蒙古军战斗,结果明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本来明英宗想着攻下蒙古军的领地后不仅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以让他手下的太监王振向他人炫耀。
到得知全军覆没的消息后,明英宗吓得立刻撤退。
后来明英宗想出以赠送大量财物的办法向蒙古军求和并让蒙古部落首领称臣。
明英宗班师回朝后整个明朝都在欣喜,因为明英宗向他们吹嘘说整个蒙古族都臣服了,其实真正的结果是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了,明英宗将整个藏区都割让给了蒙古人,而当时的藏区约占当时明朝土地的一半。
土木堡之变的历史真相

土木堡之变的历史真相土木堡之变,是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在今张家口怀来县土木堡镇发生的惨败事件。
明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王振不顾王直等朝臣反对,鼓动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就这样他统帅50万大军仓促出征。
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
于是,皇帝有心撤军。
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太丢脸,他便建议绕道蔚州。
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
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
大军准备开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
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上。
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
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心不稳,导致大败。
大军撤退,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军队追上,明军被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
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锤打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刑部尚书丁铉、工部尚书王永和与都察院右都御使邓棨具于土木堡丧生。
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掠至漠北。
明廷当即宣布由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监国”,不久又即皇位,改元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
后来,瓦剌认为朱祁镇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就把其释放回北京。
景泰帝把英宗安臵在南宫,严密防范起来,这样一过就是七年。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
掌握实权的大将军石亨、大太监曹吉祥、左副都御使徐有贞把太上皇拥进紫禁城,英宗复辟,史称“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其实质就是一场宫廷政变。
随后,宣布废除景泰帝及其年号,把重病在身的朱祁钰赶到西内(今中南海)。
后来,景泰帝病情好转,英宗怕夜长梦多,日久生变,遂命太监蒋安用帛将景泰帝及妃嫔等勒死(见于陆釴《病逸漫记》: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是什么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土木堡之变的真相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几百年前的土木堡事件震惊中外,百姓对于明英宗的糊涂,宦官王振的误国感到痛心疾首,大明王朝也因此由盛转衰。
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土木堡之变的真相;那土木堡之变真相是什么?
这场战争当中其实有很多疑点,为什么大军在行进之中会缺乏粮草?为什么明英宗带的都是朝廷的劲旅,而且人数远远多于瓦剌,却败得一败涂地,而后来的于谦却使用残兵败将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其实,土木堡事件的产生是由于明朝内部的不和谐而产生的,是由于当时的文官集团联合起来的结果。
当时的明朝,程朱理学非常盛行,导致产生了一大批的知识青年,他们满嘴仁义道德,但其实内心迂腐不堪。
此时的明英宗因为从小更多地接触像王振这样的社会底层的人,他的思想比较愤青,明英宗对于程朱理学较为否定,对于那些满口仁义的士大夫更是在内心有一点抵制,所以那些文官集团便和明英宗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历史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这些士大夫所控制,所以他们尽力表现明英宗的愚蠢与王振的祸国殃民。
土木堡之变真相就是:明英宗在王振的建议下准备御驾亲征的时
候,那些文官集团见无法阻止,又生怕他们取得战争的胜利,从而削弱自己的地位,便千方百计的搞破坏。
所以土木堡之变真相,是明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
土木堡之变明朝为何被蒙古人打怕早在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以前,明朝初期的洪武到永乐年间,明军就多次出塞与蒙古军交战,当时的明军出征虽说是有胜有败,但是总体而言在明军主动进攻蒙古大军的时候还是占据优势。
在永乐年间之后,明朝停止了对蒙古人采取大规模的行动,但是却在正统年间明朝来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出塞,这也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当时的明英宗不顾大臣的劝告非要出兵讨伐蒙古人,而此次战争无非是明英宗效仿早年明成祖五征蒙古军。
就在出征前才匆忙的准备了50万大军,在没有准备好的状态下去与蒙古军战斗,结果明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本来明英宗想着攻下蒙古军的领地后不仅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以让他手下的太监王振向他人炫耀。
到得知全军覆没的消息后,明英宗吓得立刻撤退。
后来明英宗想出以赠送大量财物的办法向蒙古军求和并让蒙古部落首领称臣。
明英宗班师回朝后整个明朝都在欣喜,因为明英宗向他们吹嘘说整个蒙古族都臣服了,其实真正的结果是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了,明英宗将整个藏区都割让给了蒙古人,而当时的藏区约占当时明朝土地的一半。
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后,随后明英宗被捕,到最后明英祖对蒙古军没什么用处被放了回来。
此时的明朝已经被蒙古军打怕了,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的故事。
土木之变抢掠妇女土木之变抢掠妇女的行为,是此次战争中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
在土木堡之变后,遭受伤害最多的不仅仅是皇帝明英宗、士兵和太监,还有明朝宫女和妇女。
土木之变抢掠妇女也在后世的记载中广为流传,成为了明朝此次事变中难以抹灭的耻辱。
土木堡之战中,瓦剌少数名族打散明军,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太监和宫女被抢掠去严刑逼供,惨遭虐待和杀害。
这也让瓦剌军队中,残忍掠杀的欲望随之膨胀。
随后开始大肆拓展抢掠范围,看见平民物资,进行抢掠。
看见钱财,进行抢掠。
甚至在街上看到妇女也开始抢掠。
土木之变抢掠妇女的行为给世人留下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也成为后世茶余饭后讨论此次事件时都会提到的事件之一。
首先,在战争中瓦剌强抢妇女,本身就做出了超出战争结果外危害社会的行为,百姓有苦难言,众多家庭妻离子散。
其次,明朝军队作战不暇,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保证平民百姓的生活能够安居乐业,和稳定发展,此为明王朝统治者明英宗管理上的疏漏。
最后,至今仍有很多地区的博物馆和史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土木堡之变抢掠妇女的行为以及后期根据史料做出的一些士兵抢掠妇女时的蜡像。
综上所述,历史上土木之变抢掠妇女的行为是被人唾弃和排斥的。
也成为历史警示后人的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