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论文丛】“土木堡之变”的后勤警示

【明清史论文丛】“土木堡之变”的后勤警示
【明清史论文丛】“土木堡之变”的后勤警示

“土木堡之变”的后勤警示

■《中国机关后勤》2001年第4期过少雯

公元1449年(明正统三年),统一中国仅80余年的明王朝爆发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变——“土木堡之变”。这一事变的前因后果几乎都与后勤有关。

自从公元1387年朱元璋统一中原,将元朝残余势力驱逐到塞北以后,为解决军粮补给问题,在全国实行了且战且耕的军屯制,使军队成为担负作战、生产两大职能的特殊武装集团。为控制军队,又实行太监监军制,赋予太监与各级将帅同等的权力,从而形成将不如兵,兵不习战的状况,军队作战能力日趋低下。而与此同时,作为战败的蒙古族一支的瓦剌部,却在塞北高原乘机崛起。1439年,作为部落首领之一的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并使其领地迅速扩展到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达西伯利亚,南抵长城的广大地区,并建立起一支迅疾如风,能征惯战的强大骑兵队伍。

1449年7月初,也先认为攻明时机已经成熟,便以明廷刁难其贡使和毁其婚约为理由,发兵分4路攻明。自领一路约三、五万人直取大同。长期务农的大同守军,久不习战,漫无纪律,又处于不知兵的太监郭敬节制之下,接连失利。7月11日,右参将吴浩兵败被杀;7月15日,大同总督宋瑛等4万余人全军覆没。

警迅传到北京,明廷一片混乱。本来,也先入关,只不过是一种报复性的掠夺行为,并无大的企图。明廷边防据有重要的城镇塞堡。京师有数十万机动部队,实力强于瓦剌数倍。明军只要严守边关,坚壁清野,主力伺机而动,完全可以打败瓦剌的进攻。但把持朝政的大太监王振为炫耀其威势,竭力怂恿9岁即位,是年仅23岁的英宗皇帝亲征,企图以此吓退瓦剌。兵部尚书邝野、侍郎于廉极力劝阻,吏部尚书王直也率文武百官谏阻。但王振不听。7月15日,英宗下令率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和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大批文武官员,以及号称50万的唯一战略机动部队——京军亲征,并且不要准备,于即日出发。

由于抱有一厢情愿地“吓退瓦剌”的初衷,仓促调来的50万大军几乎没有后勤准备。出发前两天,才给每个官兵发放了1两白银及衣物、炒麦等物资。军队长期屯田,兵器残破,临时从武库中拿出80万件兵器分发部队。平时存于库房中舍不得给部队使用的先进火器也匆忙拿出来配给部队。为了携运物资,给每3个人配备了1头毛驴,队伍中人驴参杂,混乱不堪。

7月16日,在兵将不相习,士兵不能熟练使用新配发兵器,没有随行后勤保障措施的情况下,50万明军被一个“目不辨旌旗,耳不谙鼙角”皇帝和一个专横跋扈、一无所长的宦官指挥着,如用儿戏一般,北出居庸关,向大同前进。一路行阵如蚁,首尾难顾。出发前,明知此战必败的内阁大学士曹鼐,曾与部分大臣密谋,企图先杀王振,再劝阻英宗。但群臣惧怕王振,其谋难以实行。随行群臣中,英国公张辅是德高望重的名将,兵部尚书邝野也很有才干,但英宗不许他们参于军政,一切听由王振指挥。

军队出发之日即风雨交加。由于没有随行后勤保障措施,“不到十日,军中已绝粮”。为此,兵部尚书邝野等力劝回军,被王振“罚跪草中至天黑”。行动中,王振专横跋扈、作威作福,成国公朱勇等陈述事情,都需要“膝行听命”,众百官皆战战兢兢,唯王振马首是瞻。

24日,也先侦察得知明军主力出征的情形,佯装畏惧,主动北撤,隐蔽埋伏在塞外,纵明军骄兵,以寻找最佳作战时机。而此时,已到达战区的明军目睹尸横遍野,人人恐惧,皆无战意。8月1日,经风沐雨、饥饿疲惫的明军到达大同,但不见瓦剌军踪影。这时,王振仍要继续向北进军,以炫耀兵威。后来,镇守大同的亲信太监郭敬向王振密报了与瓦剌军交锋时惨败的情景,加之出征以来风雨一直未停,刚到大同又突降暴雨,人人惊异,王振这才决定撤军回京。

从大同回北京,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经今河北易县西紫荆岭上的紫荆关返回;一条经宣府返回。经紫荆关返回,虽然路途略远,但易于避开瓦剌追兵,比较安全。开始王振决定走紫荆关,并打算让英宗到其家乡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炫耀。当大军已经行进了40里时,王振猛然想想,军队路过时会踩坏其家乡的庄稼,便下令全军折返北上,改由宣府回京。这样,就使部队拐了一个弯,正好把明军的侧背暴露在瓦剌军的攻击之下,并因道路崎岖,使随行的辎重车无法跟上行进的队伍。

众大臣纷纷劝阻,但王振不听,执意走宣府。

也先从侦查中得知明军状况,立即率军突入,跟踪追击,势如疾风。8月13日,已袭击长途辗转、饥渴疲惫的明军后卫吴克忠部,吴部匆忙交战,但不久即全军覆没。英宗得悉,急派成国公朱勇等率兵4万迎敌。朱勇有勇无谋,行至今河北新保安西北40里的鹞儿岭时,遭到瓦剌军的埋伏,又是全军覆没。

8月14日,惊恐万状、又饥又渴的明军退至今河北怀来东南的土木堡,距怀来城仅20里,因等候王振的千余辆辎重车,没有进入怀来城。兵部尚书邝野急忙上疏,请英宗速入居庸关,并派精兵断后,但王振不报告英宗。邝野要直接求见,遭王振斥责。邝力辨,王振命人将他拽出。就这样,英宗只好同几十万大军在旷野就地露营。当夜,瓦剌军分数路包抄而来,将土木堡围住。

土木堡当时是宣府通向居庸关的重要驿站,位于狼山西麓,周围百里范围内,群峰耸立,地势很高。明军掘地2丈无水,堡南15里的一条河是唯一的水源,然而已被瓦剌军所控制。数十万明军断水,军心大乱。

8月15日,也先屡胜不骄,慎重决策,遂遣使前往明营讲和,并使军队后撤,行佯退之计,以麻痹明军。这时,明军已断水2天,兵马饥渴难熬。英宗见瓦剌军已退,又见使者前来,便让内阁大学士曹鼐拟制了同意讲和的诏书,派人与瓦剌使者一同前往瓦剌军营。这时,王振以为议和将成,便匆忙下令拔营,前往堡南的河里取水。一时间,明军人人争先恐后,阵势大乱。队伍南移不到三四里,瓦剌的骑兵就从四面围攻而来。明军惊恐,人人争先逃命,使指挥失灵。加之官兵不熟悉战前新配发的火器性能,无法使用,未经激战,即全军大溃。瓦剌铁骑左冲右突,大肆砍杀,明军死伤达数十万人。英国公张辅等50多名随从大臣死于乱军之中,明英宗被浮。英宗被俘前,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愤而击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此战,明军以50万对付瓦剌军的三、五万人,竟以全军覆没,实为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其原因,首先是最高层腐败无能。像战争这样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听任一个宦官摆布,如同儿戏,最后丧师辱国,连皇帝也成了敌人的俘虏。其次是战略指导上犯了一系列错误:进军中采取冒险主义,回师时采取逃跑主义。在后勤上,平时不进行战争准备,军队去搞生产,导致兵不习战,军队战斗力低下;战前没有后勤准备时间,临时匆忙地发放粮饷、衣物、武器,在士兵不熟悉武器装备的性能,缺乏随行后勤保障措施的情况下,即匆忙出发;行程中后勤保障不力,还没到战场,50万大军就已经断了粮。一路上不仅自然界风雨交加,领导层也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致使军心动摇;回军时,数十万大军扎营于没有水源的绝地,对远处唯一的水源又不加控制,使军队处于饥渴之中;轻信瓦剌和谈之言,在没有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即匆忙移营就水,致使营中大乱,最后全军陷于覆灭境地,教训十分深刻

【明清史论文丛】洪武祖制与嘉靖前期革新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1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2060 【摘要】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200005 【原刊页号】153~159 【分类号】K24 【分类名】明清史 【复印期号】200103 【标题】洪武祖制与嘉靖前期革新 【作者】田澍 【作者简介】田澍1964年出生,甘肃通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朱元璋研究会理事,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出版《朱元璋传》(合著)、《宦官》等3部专著,并在《文史》、《光明日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并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奖。 作者单位:西北师大 【正文】 祖制与革新是中国古代社会里长期存在着的一对矛盾,处理不好必将引起政治的混乱乃至王朝的崩解;处理得当将对革新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嘉靖前期革新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比较全面地认识祖制与革新的利弊关系,纠正将祖制与革新完全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 一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一提起“祖制”,多数人将其视为僵化和陈腐的代名词,并把祖制与革新简单地对立起来,把抨击祖制者誉为改革者,把维护祖制者斥为保守者。事实上,祖制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既包括某一王朝立国的根本制度,又包含各项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行政法规。显然,不可能在全盘否定祖制的前提下来顺利地推进任何改革。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的改革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王朝更替时的因革,二是某一王朝内部的鼎新。两者之中,以王朝更替时的因革较为剧烈,其显著表现就是对文物典章的重大变革,但是,这种变革绝不是与前朝体制的断然决裂,而是继承与革新的统一。史籍中所谓“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金承宋制”、“明承元制”、“清承明制”等等,就是此意。改朝换代时的变革如此,王朝内部的变革更不例外。换言之,任何革新都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写字,而是与继承形成了矛盾的统一体。离开了继承,就不可能有革新。 在正德、嘉靖之际,明代上层人事更迭,时政因此发生巨变。世宗与“大礼新贵”张璁、桂萼、霍韬等人对洪武祖制在政治变革中的作用给予新的诠释和认识,并以其为利器,将有违祖制的重大弊政尽可能地予以革除,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特殊的一页。 长期以来,学界一味地推崇杨廷和在武宗暴卒之后所推行的所谓“嘉靖新政”,把杨廷和等人在匆忙中拟定的世宗即位诏书视为其推行新政的纲领性文件。其实,这种以即位诏书来确定革新的作法并不具有说服力。因为从明成祖开始,明代诸帝皆有革除前朝部分弊政的即位诏书,以示更新。如果把世宗即位诏书视为革新纲领的话,那么,其他诸帝的即位诏书皆可如此对待了。与大多数君主的即位诏书一样,世宗即位诏书的除弊对象仅仅局限于正德元年正月至十六年四月之间的部分败政(不包括弘治十八年五月至十二月间的武宗乱政),弊政款数虽多,但其结构与内容并无特殊之处。所不同的是,杨廷和等人是打着恢复孝宗政治的旗号来推行所谓嘉靖新政,把纠正武宗的部分乱政当作其最高的政治理想,故不愿也不敢追溯正德弊政的源流。更甚者,他们公然割裂孝宗弊政与武帝弊政之间的联系,敦促世宗效法孝宗而革除武宗弊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将孝宗与明太祖相提并论,并为此而引发了“大礼议”。李洵先生曾精辟地论道: 杨廷和一派所提出的议礼方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不使世宗以藩王独立系统继承皇位,而必须纳入孝宗以来的统系,在政治上必须继承孝宗的政策,执行孝宗的制度。这在杨廷和一派炮制的即

土木堡之变的遗址在哪里

土木堡之变的遗址在哪里 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土木堡之变的遗址在哪里,希望大家喜欢! 几百年前大明王朝发生过一次土木堡之变,此次明朝在与外族瓦剌的斗争中全军覆没,众多良将战死,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走。但是到今天,鲜有人知道当年的土木堡之变发生在今天什么地方,那明朝土木堡之变遗址究竟在哪里呢? 土木堡在历史上是一个十分响亮的地方,但土木堡之变遗址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名为土木镇,该镇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怀来县内,从北京开车走高速只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几百年过去了,今天的这里依稀还能看出当年明军与瓦剌斗争的遗迹。那数处几米高的土墙就是当年明军用以抵挡瓦剌军队的屏障,这些城墙断断续续的在田里以及当地百姓居住的房子之间延伸着,有的城墙至今还可以作为当地村民民居的墙壁,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城墙的坚固,历经沧桑而不倒,依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 当地还有一个“显忠祠”,这是当初的明朝百姓为了纪念在此次战斗中死亡的将士而建立的,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流中,经过几次破坏,又经过数次修复,如今的显忠祠只剩下几根支柱,几间大殿还有一些石碑。从中间的一间大殿透着门往里看去,可以看到一个牌子,上面

是对显忠祠的简介。旁边还有一个牌子,上面记录着遇难将士的名字以及其相对应的官衔。这就是明朝土木堡之变遗址的相关信息了。 土木堡之变结局介绍几百年前的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文官集团势力开始膨胀,这使得明代中后期文官集团与皇权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而土木堡之变结局如何呢? 明英宗在王振的建议下准备亲征瓦剌,但在途中看到瓦剌军的强大战斗力以及破坏力之后,便心生畏惧,决定撤退。大军本可以按照既定计划成功的撤退,但是王振为了在家乡父老乡亲之间炫耀自己,决定走自己的家乡的路。但在半途中又害怕大军会破坏自己家的麦子,又原路返回,并最终被瓦剌军追上,在土木堡这个地方大败,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捉了去,王振也被一些爱国将领锤死。在这个大的失败当中,明朝众多能臣武将都葬死于此。后来远在北京的旧臣另立新君,并在于谦的带领下,在各路勤王大军的帮助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土木堡之变结局如何呢?瓦剌发现明英宗毫无利用价值,就把他送了回去。过了几年,在一些对权力充满渴望的大臣的帮助下,他重登皇位。此时的明朝,由于土木堡之变死了众多的武将,所以朝中文官取得了空前的地位。之前的统治者还可以利用文官集团与武官集团相互的制约,来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巩固。但现在朝中是文官集团一家独大,导致此时的明英宗只能收敛起之前对于文官集团的不满。文官集团控制了朝政,导致明王朝军事力量及统治开始走下坡路,这便是土木堡之变结局。

工程师职业道德与素养结课论文

工程师职业道德 工程师应具备诚实、守信、敬业、对科技进步永远充满信心、勇于攀登的品德;勇于承担责任,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服务于公众、用户、组织及与专业人士协调共事的能力。 中国机械学会制定的《规范》是机械工程师的道德行为准则: 一、要以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规章制度规范个人行为, 承担自身行为的责任。 二、应在自身能力和专业领域内提供服务并明示其具有的资格。 三、依靠职业表现和服务水准,维护职业尊严和自身名誉。 四、处理职业关系不应有种族、宗教、性别、年龄、国籍或残疾等歧视与 偏见。 五、在为组织或用户承办业务时要做忠实的代理人或委托人。 六、诚信对待同事和专业人士。 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的认可的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它是对员工义务的要求,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科技是应当受到控制的力量,必须受人类价值的控制,必须有人文精神的约束、受人类理智、情感乃至常识的制约,才能成为人性化的、能够真正促进人类幸福的力量。美国学者曾说:工程师在组织化社会中的基本作用是一种整合作用,工程师的作用是构建整休。这充分说明了工程师的作用以及责任。作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应在掌握科技的基础上为人类进步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合格工程师的真正道德应当是人人可为、人人可做、人人可行的平常行为,是可以摸着自己的良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对得起社会赋予自己的一切。 人们把建设家园的重大任务交给工程师们,他们也在尽职的完成着这份重大的责任,但是下面事件的发生却让我们认识到工程师也不是全都负责任的。 首先是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垮塌事件:阳明滩大桥是目前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桥梁长度最长的超大型跨江桥,于2011年11月6日通车。它北起松北区三环路与世贸大道交叉口,南下跨越松花江航道与三环高架路衔接,全长15.42公里,桥宽41.5米,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最大可满足高峰期每小时9800辆机动车通行。阳明滩大桥始建于2009年年底,当时松花江上的跨江桥只有王万铁路桥、四方台大桥、滨洲铁路桥、松花江公路大桥、四环东江桥(当时松浦大桥尚未建成)。2006年,滨北公铁两用桥由于结构原因封闭公路交通后,松花江公路大桥成为哈市机动车过江唯一通道。近几年,哈市过江交通流量猛增,松花江公路大桥甚至取消了非机动车道,但仍无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于是,建设阳明滩大桥被提上日程。 2012年08月26日清晨5时30分,通车不足一年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疏解工程、三环路高架桥洪湖路上桥匝道处发生坍塌,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一百多米的桥面几乎完全脱离了引桥,只有一些变形的钢筋还连着引桥和断裂的桥面,部分地面被砸出大约一米深的沟.。三环路高架桥洪湖路上桥匝道处(距阳明滩大桥3.5公里),有4辆满载石料和饲料的重载货车行驶在匝桥外侧时,造成连续钢混叠合梁侧滑,4辆重载货车侧翻,当场造成 2人死亡,6人受伤,1名伤者送到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但4辆车是否都是重载货车,现场施救的工作人员有不同说法,他们证实事故发生时从桥上掉下4辆车,包括3辆大货车和1辆小型卡车。 这起发生在我国的著名大桥倒塌事件让我们知道了工程师中的败类,人们把家园的建设交给那些他们信任的人,可是那些工程师们却并没有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当他们听到新闻

【明清史论文丛】明代的中日勘合贸易与倭寇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2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3540 【摘要】 【原文出处】文史哲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200204 【原刊页号】141~145 【分类号】K24 【分类名】明清史 【复印期号】200206 【标题】明代的中日勘合贸易与倭寇 【英文标题】China-Japan Kan-He Trade and Japanese Pirates in the Ming Dynasty SHI Xiao-hong (Editorial Department, 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Shando ng, Jinan) 【文章日期】2001-12-10 【作者】时晓红 【作者简介】时晓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14 时晓红(1963-),女,山东沂源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教授。 【内容提要】明代中日勘合贸易的兴始和断绝,都与倭寇问题相关联。永乐年间,明廷希国以勘合 贸易换取日本政府对倭寇的抑制,然而,由于日本政局的变化,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并导致了 勘合贸易的断绝。宣德八年以后,以消弭倭寇为切入点,中日勘合贸易再度恢复,由于在勘合贸易 中日本实际上占据着主动地位,使勘合贸易成为明朝沉重的包袱,并最终因倭寇问题导致了嘉靖年 间勘合贸易的再一次断绝。 【英文摘要】The commencement and discontinuity of the China-Japan Kan-He Trade in th eMin Dynasty are all related with Japanese pirates. During the YONGLE peri od, Kan-Hetrade method was adopted with a view to getting support from Jap anese government torestrain Japanese pirates. Due to 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Japan, the kind of trademethod ended up with no good results, which ca used the first breaking off of the Kan-Hetrade. In order to completely des troy Japanese pirates, China-Japan Kan-He trade wasrestored from the eight h year of the XUANDE period. In respect that Japan was in thesuperior posi tion in the Kan-He trade, which made a heavy burden on the Ming Dynasty, t ogether with the problems of Japanese pirates, Kan-He trade was cut off ag ain duringthe JIAJING period. 【关键词】明代/勘合贸易/倭寇 Ming Dynasty/Kan-He trade/Japanese pirates 【正文】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2)04-0141-05 一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争取日本纳贡称臣和抑制倭寇,对日贸易的限制并不严厉,但日本拒不奉 表称臣,反而支持胡惟庸作乱。明太祖遂决定彻底断绝与日本的往来,将日本列入不廷之国,永远 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变夺取了皇位,他希望通过加强对外关系,“招徕绝域”,使万国来朝, 以树立自己的威信,并企图借此消弭人们对他以非正当手段夺取帝位的不满心理,为此,即位不久 就改变了明太祖的对外政策,一时间,“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1](《成祖本纪》) 当时,日本与中国断绝交往已逾15年。从洪武十六年(1383)以后,明廷的海防力量有所加强,倭寇骚扰较洪武前期有所收敛。但日本九州南部和对马等岛屿的倭寇仍不时在中国沿海为患。明成 祖认为,消极防御只能减少倭患,却不能杜绝倭患,应当恢复中日邦交关系,开展两国贸易,通过 贸易使日本获取厚利,日本政府为了维护贸易利益,必然要主动抑制倭寇。明成祖这一借日抑倭的 认识,是中日勘合贸易动议的基础。

大学生与职业道德(论文)

大学生与职业道德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来,人们最大化地追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而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思想和行为准则,是正确处理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一般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名誉和形象,还与公司、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声望和利益密切相关,良好的职业道德会给公司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又一重要内容。 现在社会职业道德水平的下降,大家是身有体会。前不久,《新民晚报》刊登了一则骇人听闻的新闻:某地区小学,一名男教师在教室里在所有学生面前殴打一女同学直至死亡。这样一则消息无疑是发人深省的,教师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最高尚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样一个受世人爱戴崇拜的角色竟然摧毁了一个年轻的充满希望的生命,不禁让我们深思:教师的职业道德何在?不仅是学校,在医院这样一个救死扶伤的场所,医生护士那冷若冰霜的面孔和话语也时常让我们不寒而栗。在感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同时,我们也会思考职业道德的问题。 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品质,职业责任,职业良心等诸多方面,一个人职业道德的缺失体现在对本职工作的不热心,态度不端正,没有责任心等。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试从学校和学生角度做简要分析。从学校角度看,因为目前人们对职业学校仍存在偏见,认为文化知识学不好才会进职业学校学技术,而高等职业学校更被人们认为是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一般成绩优异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均进入了综合大学学习,因此职业学校从生源上来看与普通高校相比缺乏优势。另一方面,因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回应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呼唤,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各业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技能性和技艺性,学生能力的培养固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首位。与之相对,道德教育则目标模糊,在道德上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等存在的不确定的因素较多,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衡量,因此,学校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从学生角度看,进入高职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高考落榜生,进入高职是一种“失败”,是无奈的选择,觉得职业学校名声难听,形象不好,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工作丧失热情,进入工作领域,也会对工作不满意,缺乏职业道德也是自然之事。也有另一种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认为以后工作明确,只要学好技术技能,成为本岗位的高级技术人才便可高枕无忧,从而疏忽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的提高。 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多样性;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它的内容有具体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职业认识的提高,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理想的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等五个方面。如何培养职业道德,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试做以下建议: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在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要求是:(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职业技术与业务,在职业活动中发挥创造才能。(3)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以主人翁精神对待工作。(4)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注意增产节约,爱护公共财务,廉洁奉公。由于各行各业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职业道德规范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本行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特点,按照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来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如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如教师、医生,要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不可将个人的主观情绪带入到工作中去,能迅速融入角色。再如秘书,要做好保密工作,从公司的利益出发。 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职业教师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示范

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2008-11-11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点击: 698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冯尔康 《明清史》2008年第3期 摘要: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关键词:断代史/清史/意识形态/满汉关系 我对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当前纂修《清史》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已撰写过《清史研究与政治》[1]和《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2]两文,如今再次进行简单地回顾,主要谈五点感想,不知当否,敬请清史研究同仁指教。 一、在断代史研究中清史研究改变了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清朝灭亡至今不到百年,在此以前,有清朝官修的专题式本朝史,这当然是属于传统的史学编纂类史书,而不是近代意义的史学著述;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体制外的民间对清史的局部研讨,而真正近代意义的清史研究,是在清朝灭亡之后。这种研究的起步,比起其他断代史,来得晚一些,特别是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历代历史——史料整理早已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所以清史的研究,无疑处于后进状态。我在20世纪50年代读大学本科时,喜爱隋唐史,获知隋唐史研究有陈寅恪、岑仲勉和唐长孺等大家,且陈氏、岑氏著述流传广,容易找到。及至五六十年代之际上研究生班,攻读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方向,发现明史方面有傅衣凌、吴晗、黄云眉、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正当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岗位上进行职业活动时,从思想到行为都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时刻体现着社会道德。它是社会道德基本规范与职业 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有社会的、时代的烙印。 今天或许人们更加关注职业人的职业道德,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评出了9条职业人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 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自己工作岗位的爱,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经,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从业者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要求。 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在职业活动中,却是了诚信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社会的支持,失去成长和发展的机遇。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语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从业者之间以及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都是平等的,他们的职业差别只是所从事的工作不同,而不是个人地位高低贵贱的象征。同时,职业的划分也不是为特殊的利益集团和个人创造谋取私利的机会,而是为了公平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办事公道,就要做事讲原则,无论对人对己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不挟私欲,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来处事待人。 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共组,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这些诗我国各行业职业道德共同规范。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 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要想 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站稳脚跟,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动手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成功的基础,更是其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适应职场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 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形象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人的职业素养越高,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而职业道德是正职业素养中必备的元素。 作为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要想使自己尽快成为一个职业人,除了提高职业道德 以外,职业意识和职业形象的提升也是大学毕业生成功的基础。 职业意识的提升,职业意识,即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它反映一个人对于 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职业认知与职业行为的统合,包括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 志和职业行为,它可集中地表现为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也自然地体现在从业者自我 行为的规范、进取心和工作信条上。在职业素养的提升中职业意识的转变是决定性的,因为人的行为由意识来控制,只有意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行为才能发生根本变化。因此要想真正具备职业人的素质,转变意识是第一位的。而转变职业意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升职业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 要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把自 己造就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必然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 2、导航个人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在人的一生活动中,最能体现人的创造性以及人自身存在的价值。职业的发展

【明清史论文丛】明初耕地数额考察

【数据库】人大全文1998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2576 【摘要】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5 【原刊页号】124~135 【分类号】K24 【分类名】明清史 【复印期号】199806 【标题】明初耕地数额考察 【作者】田培栋 【作者简介】作者田培栋,1927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正文】 据目前的明史研究,洪武时期有两个土地数字,一个是《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四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官民田地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四十六顷七十三亩”;另一数字是《诸司职掌》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十二布政司并直隶府州田土总计八百四十九万六千五百二十三顷零”。究竟哪一个数字代表当时的实际耕地数字,学界多年来争论不休。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诸司职掌》一书完稿,朱元璋遂诏令“颁布中外”。从此,该书记载的田土8496523 顷便成为最权威的田土数字,正德刊本《大明会典》及正德至嘉靖后修订的《后湖志》、万历重修的《大明会典》及清初编写的《明史》等书,都采用这个数字。再加上景泰六年户部尚书张凤奏疏:“洪武年间,天下征纳粮草田地山塘共八百四十万余顷”(注:《英宗实录》卷二五四。),嘉靖八年(1529年)詹事霍韬奏疏:“洪武初,天下田土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顷有奇”(注:《霍文敏公文集》卷三《修书疏》。),进一步肯定了800 余万顷的记载,更增加了《诸司职掌》的可信度。 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和中国的学者曾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最近十几年,明史界又开展了讨论,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看法是“定位错误”观点。有人认为洪武时期湖广布政司在统计时,极可能在该地区耕地数字202175.95顷之前,多写了一个“二”字,这一笔误使耕地虚增了2亿亩。河南的耕地也极可能是在449469.82顷前多抄了一个“一”字,虚增了1亿亩。按此推理,《诸司职掌》记载的数字多写了3亿亩。对这一种观点,顾诚先生曾进行论驳,他说:“《诸司职掌》是遵照朱元璋的指示编纂的重要法典,成书之后又由他下令颁行中外,朱元璋并不是个昏庸的皇帝……如果出现这样明显的重大错误,他不能不发现或漠然处之。”又说:“当时造册书写数字的表达方式是‘几百几十万……’,不用阿拉伯数字,也就不可能出现多写‘一’字头、‘二’字头的问题。”(注: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顾文发表之后,仍有人坚持此种观点,只是另换说法,认为当时计算数字是用珠算,而珠算错位是完全有可能的。我认为,在明初严刑峻法之下,湖广、河南布政司的官员在统计田土时,怎能会出现相差10倍的定位错误呢?而且《诸司职掌》一书是由吏部尚书负责编撰,又由许多学识渊博的翰林儒臣集体参与,决不会出现这样重大的错误。 明初政府对田土总数的登记有两个系统:一是由户部负责根据全国黄册统计的数字,亦即《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的3874746顷,这一部分土地明朝称为“额田”或“赋田”,系实际纳税的土地。另一个系统是由吏部负责编纂的《诸司职掌》所记载洪武二十六年的8496523顷,即“额田”和全国可垦荒地的合计。本文拟就《诸司职掌》所记载数字的内涵、来源以及它与明代耕地扩大的关系作初步探讨,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宋元明初时期田土的内涵及其统计方法 根据史书记载,宋元明初时期田土的内涵十分庞杂,例如金华府属兰溪县仍保存了南宋时登记的土地种类:水田39 545亩,山陆地29 064亩,平田178 145亩,竹脚8 288亩,山桑17 933亩,竹xiāo@①8322亩,平陆35 705亩,屋基15 222亩,塘28 393亩,坟地8 013亩,杂木53 385亩,茶地146亩,桐果木15 699亩,石灰山280亩,柴山508 935亩,坊墩基地20 825丈,白地24 685亩。(注:万历《金华府志》卷六。)该县土地之中只有前五项应属农田,其他都是非农业土地。这种非农业的项目到明代更为繁杂,以浙江省为例,田土之中包括田、地、基、山、塘、荡、池、濠、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是什么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是什么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土木堡之变的真相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几百年前的土木堡事件震惊中外,百姓对于明英宗的糊涂,宦官王振的误国感到痛心疾首,大明王朝也因此由盛转衰。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土木堡之变的真相;那土木堡之变真相是什么? 这场战争当中其实有很多疑点,为什么大军在行进之中会缺乏粮草?为什么明英宗带的都是朝廷的劲旅,而且人数远远多于瓦剌,却败得一败涂地,而后来的于谦却使用残兵败将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其实,土木堡事件的产生是由于明朝内部的不和谐而产生的,是由于当时的文官集团联合起来的结果。当时的明朝,程朱理学非常盛行,导致产生了一大批的知识青年,他们满嘴仁义道德,但其实内心迂腐不堪。此时的明英宗因为从小更多地接触像王振这样的社会底层的人,他的思想比较愤青,明英宗对于程朱理学较为否定,对于那些满口仁义的士大夫更是在内心有一点抵制,所以那些文官集团便和明英宗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历史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这些士大夫所控制,所以他们尽力表现明英宗的愚蠢与王振的祸国殃民。 土木堡之变真相就是:明英宗在王振的建议下准备御驾亲征的时

候,那些文官集团见无法阻止,又生怕他们取得战争的胜利,从而削弱自己的地位,便千方百计的搞破坏。所以土木堡之变真相,是明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 土木堡之变明朝为何被蒙古人打怕早在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以前,明朝初期的洪武到永乐年间,明军就多次出塞与蒙古军交战,当时的明军出征虽说是有胜有败,但是总体而言在明军主动进攻蒙古大军的时候还是占据优势。 在永乐年间之后,明朝停止了对蒙古人采取大规模的行动,但是却在正统年间明朝来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出塞,这也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当时的明英宗不顾大臣的劝告非要出兵讨伐蒙古人,而此次战争无非是明英宗效仿早年明成祖五征蒙古军。就在出征前才匆忙的准备了50万大军,在没有准备好的状态下去与蒙古军战斗,结果明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本来明英宗想着攻下蒙古军的领地后不仅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以让他手下的太监王振向他人炫耀。到得知全军覆没的消息后,明英宗吓得立刻撤退。后来明英宗想出以赠送大量财物的办法向蒙古军求和并让蒙古部落首领称臣。 明英宗班师回朝后整个明朝都在欣喜,因为明英宗向他们吹嘘说整个蒙古族都臣服了,其实真正的结果是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了,明英宗将整个藏区都割让给了蒙古人,而当时的藏区约占当时明朝土地的一半。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后,随后明英宗被捕,到最后明英祖对蒙古军没什么用处被放了回来。此时的明朝已经被蒙古军打怕了,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朝被蒙古人打怕的故事。

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习入门的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习入门的参考书目 今天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网站上找着的,希望对于有益于想查找资料的吧友。我准备有时间看看这里的推荐书目。(也不知道国内北大是不是清史领域的NO.ONE,书目的入门参考价值还是有的。) 明清史研习入门 课程号:02132400 课程名称:明清史研习入门 周学时:2 学分:2 先修课程:中国通史(古代史) 基本目的 本课讲授明清史的基本线索、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七个专题,使高年级学生学生阅读部分基础文献,进行科研基本训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由基础课学习向断代史研习转变,提高分析能力,为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32学时) 第1-2周: 一、研习明清史初步 1、认真阅读明清史名著,掌握明清史的基本框架――精读孟森《明清史讲义》等。 2、阅读明清史的主干文献,熟悉基本史料――《明史》、《明史记事本末》,《清史稿》、《圣武记》等。 3、学习作专题研究的学术史,关注中外学术前沿动态。 4、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3-4周: 二、明清史的基本线索 1、政治与政治制度 2、赋役制度与商品货币经济 3、社会动荡与转型 4、“心学”、理学与汉学、宋学 5、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 6、“封贡”外交体制与中西文化交融 实践活动:任选《明史》或《清史稿》中的一篇“本纪”,与相应一朝的《明实录》或《清实录》对照,编写一份某帝王简表。

第5-6周: 三、如何利用明清史研究的工具书 1、纸本工具书的种类。 2、纸本工具书的利用。 3、网络信息的查找。 实践活动:选择一部自己家乡所在县(或府)明清时期的一部方志,概述该方志的主要内容和纂修特点。 第7-9周(8周运动会): 四、明清制度史研习 什么是制度?内容包括政治制度(中央至地方机构、军事、法律)、经济制度(包括赋役、水利、钱法、商税、海关等),以及民族、宗教、边疆、宫廷、外交等。 制度研究的基本文献,以具体制度说研究方法。 实践活动:任选《大明会典》(万历)或《大清会典》(乾隆)中之一种,与《明史·职官志》或《清史稿·职官志》的一部分对比,条陈其异同。 第11-12周(10周为黄金周): 五、明清政治事件研习 研习政治事件的主要资料(明清《实录》、《起居注》、《方略》等官书,《上谕》、《朱批奏折》、题本等档案,文集、笔记等) 政治事件的分类(宫廷、军事、民族、民变、外交),以事例谈研究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始末、影响)。

明朝名词解释

明朝名词解释: 胡蓝之狱:为了巩固统治和皇权,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诛杀功臣宿将。洪武二十六年,又以谋反罪杀蓝玉,赵翼等人,牵连万多人。这两件事,史称“胡蓝之狱”这两次党狱,不但元勋宿将被杀殆尽,而且连许多江南豪族也被诛杀。 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抢皇位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得皇族内部激化。建文元年,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夺取帝位,改号永乐,是为成祖。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 票拟:是明朝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指一切内外奏章送到内阁,内阁大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上,并和奏章一道给皇上。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批红|:是明朝国家大事决策处理程序。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应由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用朱笔批写的最后裁定意见,渐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批,称为“批红” 大礼仪之争:明武宗死后无嗣,由堂弟朱厚熜继位,在李庙时,如何称生身父母,引起了争议。张璁等人迎逢皇帝心意,主张其生父为皇考,孝宗为皇伯考,并尊生母为圣母。但首辅杨廷和反对,

最后被免职。这一事件对嘉靖政治影响颇大。 土木之变:又叫“土木堡之变”明正统十四年,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当权宦官王振怂恿英宗率领五十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慌撤退,退到土木堡时,被敌军追上,明军仓促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该事件对明朝是一个沉重打击。 一条鞭法: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目的在于扭转财政危机,主要内容:天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并征收,,并直接上交地方官府,该法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东林党:明后期以江南地区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团体。万历年间,由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发起。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评论时政,得到部分士大夫支持,时称“东林党”曾在政坛上风靡一时,其主张与阉党的有极大冲突,常受到阉党的打击迫害,直到崇祯帝时才告停止。 阉党:明后期以魏忠贤为主的政治团体,万历年间魏忠贤得宠,顿时并有许多官员宦官依附他,渐而形成了阉党。阉党在政治上常打击迫害忠良,贪污枉法,无恶不作,为明朝一大祸害。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毕业设计(论文)2

单位代码 10006 学号 分类号分类号 密级 毕业设计(论文)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学习中心名称北航校本部学习中心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7年10 月07 日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摘要 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工程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在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探讨了如何加强工程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希望以此提升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工程类,大学生,就业力,职业素养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其就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各大企业在招聘中对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视。因此,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各大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列入其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本文以工程类大学生为例,探讨了如何以就业力为向导,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1、工程类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对工程类大学生而言,其基本的职业素养除了牢固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工程师的基本技能、知识结构、行为规范、精神气质和成长规律。但根据近几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工程类大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行业认知不足,缺乏职业精神 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对于今后的就业方向缺乏深入的认识,尚未树立成熟的职业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很难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已经踏上工作岗位,并逐渐成为就业主力军的“90后”青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频繁跳槽,工作中眼高手低。 1、2业务拓展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创业精神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毕业生就业后不是一个被动的工作者,而是主动的职业创造者。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受理的近15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所占的比例仅为0.05%。而在美国,每年受理的近40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占到约23%的比重。两国的巨大反差,反映出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1、3实践操作经验不足,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大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眼高手低,大事做不好,小事又不想做,对理论夸夸其谈,但实际动手便不知所措。据调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一般需要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到岗适应期只有2~3个月。

【明清史论文丛】论明代的阁权

【数据库】文史哲全文数据库(1951-2004) 【文献号】2276 【摘要】内容提要:明代内阁自建立以来,有四...义皇权的统治效能。就明代的权力结构考察,内阁...都有失于片面。内阁系明代最重要的中枢权力机构,因而历来是明史研究中一个倍受关注...很具代表性,就连许多明朝人也持此说。“昔太...,非高皇帝本意⑴”。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也认...赫然真相矣!”⑵而《明史》则直以“宰臣”称...谓有其实乎!”⑷综考明代历史,颇感上述两种说...者掇拾有关史料,拟就明代阁权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中旨”。这类事例在明代史籍中可以说是俯拾皆 【分类】史学 【标题】论明代的阁权 【作者】李渡 【期号】199506 【总期号】231 【页码】89 【正文】 内容提要:明代内阁自建立以来,有四项制度一以贯之,法定阁权不是也不可能转化为相权。阁权完全从属于皇权,其主要政治功能是提高和强化专制主义皇权的统治效能。就明代的权力结构考察,内阁与司礼监是最重要的两个中枢机构,但二者都不是国家最高一级行政实体,而只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办事机构。因此,说阁权是相权的复活,或说其职任同于翰林学士,都有失于片面。 内阁系明代最重要的中枢权力机构,因而历来是明史研究中一个倍受关注的热点课题。最近几年,一批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对内阁的组织制度、职权、作用等进行了研讨,其中争论最多而分歧又最大的问题就是阁权的权力性质及其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综合之,不外乎两种观点:其一,阁权是传统相权的复活。这种看法颇被认同,很具代表性,就连许多明朝人也持此说。“昔太祖高皇帝罢丞相,散其权于诸司,为后世虑至深远矣。今之内阁,无宰相之名而有其实,非高皇帝本意⑴”。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也认为:“……迨景及宪,(内阁)大权始集。今视之,赫然真相矣!”⑵而《明史》则直以“宰臣”称之。“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yī@⑴宰臣是系。”⑶其二,阁权不过是“司内外制而已”,其职任同于翰林学士。这种观点可以黄宗羲为代表。他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⑷综考明代历史,颇感上述两种说法都有失于片面。笔者掇拾有关史料,拟就明代阁权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 首先我们来考察一下内阁大学士究竟是否“有宰相之实”。自内阁制度建立后,其体制、职权、作用先后不尽相同,也可以说变化很大,但有四项制度却始终一以贯之,不曾变动。第一,“大学士则称近臣,不为置僚属,亡所治。”⑸第二,“不得专制诸司”⑹。第三,“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⑺。第四,“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⑻。而司礼监之“批红”,究其实,亦不过是“事皆朝廷总之”的一种间接方式而已。这四项制度决定了阁权不是也不可能转化为相权。 相权论者之所以将阁权视为相权,主要依据就是内阁大学士握有“票拟”之权。“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⑼票拟亦称拟票、票旨、条旨、调旨,其制发端于宣德中,成制于正统初年。“英宗以九岁登极,凡事启太后,太后避专,令内阁议行。此内阁票旨之所由始也。”⑽所谓票拟,即外廷章奏先经御览,皇帝阅后发交内阁,由内阁大学士以皇帝名义拟就批答文字,用小票墨书贴于章奏上,随同封进。皇帝如同意内阁票拟,则亲自或交司礼太监以朱笔照票批发各衙门执行,称为“批红”。孝宗朝大学士刘健曾言:“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之太监,太监乃达于御前。”⑾由上可知,票拟制度在权力运作机制上完全受制于皇权。章奏由皇帝先阅

历史故事主要内容1:汉平东越之战

历史故事主要内容1:汉平东越之战 历史故事主要内容1:汉平东越之战汉平东越之战是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秋至前110年(元封元年)冬,西汉与南越、闽越的战争中,汉军击灭东越的一次进攻战。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南越丞相吕嘉谋叛,武帝遣大军进击。东越王余善上书,请求率军8000,随楼船将军杨仆征讨吕嘉。余善率部进抵揭阳(今广东揭阳西北)后,阴持两端,借口海上风狂浪大,停止前进,暗中却派人与南越联络。直至汉军攻克番禺(南越国都,今广州市),东越军仍未到达。杨仆上书,奏请乘胜征讨东越。汉武帝以士卒劳累,未准,令各路将领屯兵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市)、梅岭(即大庾岭,五岭之一,位于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交界处)一线待命。余善闻杨仆奏请征讨东越,又见汉军屯兵边境,遂自立为东越武帝,派兵据守通汉要道,并赐将军驺力为“吞汉将军”,命其率军攻入白沙(今江西鄱阳湖西南)、武林(今江西余干北)、梅岭地区,杀汉三校尉。此时,汉使者农司张成、原山州侯刘齿虽正奉命屯驻当地,但未敢出击,率部退往安全地带,被武帝以畏敌罪处死。 元鼎六年秋,武帝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渡海从东面进击;楼船将军杨仆、中尉王温舒、原南越降将戈船将军严、下濑将军甲分别从武林、梅岭、若邪(今浙江绍兴市东南)、白沙等汉与东越的通道出发,进攻东越。元封元年冬,杨仆军击

杀镇守武林的东越守将徇北将军,其它各路亦进抵东越国境。是时,东越军纷纷倒戈,原越衍侯吴阳,策动其邑700人进攻汉阳(今福建浦城北)东越军。原越建成侯敖与繇王居股合谋,杀余善降汉。汉武帝鉴于闽越地势险恶,其人又反复无常,诏命军吏将当地民众迁至今长江、淮河一带,东越遂亡。 历史故事主要内容2: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明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王振不顾王直等朝臣反对,鼓动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心不稳,导致大败。 大军撤退,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军队追上,明军被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部下樊忠杀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英国公张辅、时任户部尚书王佐(山东庆云县人)、时任兵部尚书邝埜(湖南省宜章县人)、时任刑部尚书丁铉(江西人)、时任工部尚书王永和(昆山人)与时任都察院右都御使邓棨俱于土木堡丧生。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 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